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浊邪是临床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浊邪理论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浊邪发生、发展、变化与致病规律、治疗原则的应用理论,王保和教授善用浊邪理论指导临证诊疗,强调浊邪致病在疾病中的影响。提出浊邪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因素,并根据浊邪的致病特点从浊、痰、瘀"三元论"解析冠心病的病机,以泄浊豁痰祛瘀为治则,治疗冠心病。阐明"浊邪"概念,解读浊邪理论主要内容,论述浊邪致病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介绍泄浊豁痰祛瘀治则指导下,泄浊化痰、泄浊祛瘀,泄浊化痰祛瘀等具体治法,阐述王保和教授临证经验,并附典型病案一则。  相似文献   

2.
王新陆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提出"血浊"理论,为中医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和理论支持,认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当分为3个过程:即正气亏虚当为发病之本,血浊不清为致病之渐,痰瘀痹阻当为发病之标,而气滞、寒凝、过劳等多为病情加重的诱发因素。其病理性质当为本虚标实证。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提出了"治本不忘其虚,治渐不离其浊,治标不外痰瘀"的治疗大法,同时强调针对患者的体质、诱发因素等方面,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上述理论的提出,为中医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和理论支持,使疾病治疗的重心大大前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以及体质与证型关联性,为冠心病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运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在新疆阿克苏等5个地区10家医院收集生长于新疆或在新疆居住20年以上且经西医确诊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和(或)中医辨病为胸痹的住院患者660例,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对其实施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证型分类,分析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汉族、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均以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为主,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痰湿质、湿热质与汉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660例冠心病患者秽浊痰阻证387例占58.63%,非秽浊痰阻证273例占41.37%;③秽浊痰阻证以兼夹、虚实夹杂体质为主,两组体质比较其中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秽浊痰阻证与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相关性明显(P均<0.05)。结论饮食习惯是影响体质形成、证候类型的重要因素;秽浊痰阻证以偏颇体质、虚实夹杂体质为主,且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相关。  相似文献   

4.
肿瘤相关性失眠是肿瘤患者常见伴随症状,因不及肿瘤危害性强,故临证时易于忽视,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且不利于疾病向愈。治疗时西医常以失眠论治,忽视其与肿瘤疾病的相关性。本病属中医"不寐"范畴,主要病位在心,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贾英杰教授通过30余载临证经验总结,认为肿瘤患者不寐多归于情志因素,主要责之于肝,且与其他脏腑有密切联系,从肝论治多获良效。文章将围绕"疏利肝气以畅调达""调补肝虚以合肝用""清肝泻火以降肝气""顺应肝气四时变化"来论述调肝法在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的临证经验与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以及体质与证型关联性,为冠心病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运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在新疆阿克苏等5个地区10家医院收集生长于新疆或在新疆居住20年以上且经西医确诊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和(或)中医辩病为胸痹的住院患者660例,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对其实施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证型分类,分析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汉族、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均以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为主,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痰湿质、湿热质与汉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660例冠心病患者秽浊痰阻证387例占58.63%,非秽浊痰阻证273例占41.37%;③秽浊痰阻证以兼夹、虚实夹杂体质为主,两组体质比较其中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秽浊痰阻证与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相关性明显(P均<0.05).结论 饮食习惯是影响体质形成、证候类型的重要因素;秽浊痰阻证以偏颇体质、虚实夹杂体质为主,且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相关.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认为,由于个体的体质有所不同,个体对于药物的耐受性与治疗的反应性亦有差异。《本草纲目》承袭《黄帝内经》之旨,倡导临证治疗用药考虑先天禀赋、体质强弱,临证用药关注患者体质差异及其对药物的反应性,提出药以治病,中病则止。《本草纲目》体质医学思想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潘智敏教授总结前贤和杨继荪先生的临证经验,联系临床实际,在临床常见的咳嗽咳痰治疗过程中,常以清热解毒为法,并认为"黄痰固为有热、白痰未必有寒"。有感于痰由热毒生的病机特点,潘教授在临床中用自拟清肺八味汤加减作为咳嗽咳痰的主要治疗药物,尤其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吸入性肺炎等病见发热及咳嗽咳痰症状者的治疗方法,缩短了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和住院时间,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湿热体质与疾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湿热体质与疾病的发病、辨证、治疗用药角度,研究与探讨湿热体质与疾病的关系.认为湿热体质与湿热证既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又具有密切的关系.湿热体质是湿热病证发病与否的重要因素.湿热证反映了湿热体质的特征,治疗湿热证本身对湿热体质亦起到了调节作用,使湿热体质趋于正常.若使用中药对湿热体质进行调整,就可能减少湿热证的发病率.历代医家治疗湿热病的方法和有效的方剂为我们寻找干预湿热体质的药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临床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临床发病率高,而又因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病情常呈进行性发展,预后往往偏差。从中医理论看来,其发病因素以"瘀"为主,其病机以"肺络痹阻"为根本,因此运用中医特色辨证论治方法,从瘀出发浅谈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思路与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发挥中医药治疗特色,进一步扩宽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川崎病(KD)甚为常见,此病治疗复杂,如治疗方法不当则病情不易恢复,有的可引起后遗症,如扩张型心肌病和冠状动脉病变(CAL)。有学者研究发现3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多数是小儿时期川崎病治疗不当所引起。因此川崎病及早诊断和正确使用药物治疗很重要,川崎病治疗上有很多争议,现将川崎病近年来的治疗进展和如何正确选用药物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解发良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中医认识、临床治疗经验及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发现解教授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实证为主,包括气滞痰凝型、郁久化热型及热灼成瘀,痰瘀互结型,后期为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包括心肝阴虚型及气阴两虚型,即分为了实证3型、虚实夹杂证2型,并附验案两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无论是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辨证,抑或从气滞、湿阻、痰凝、血瘀等各种病理因素论治,诸多观点都只是对人体三焦整体气化失司过程中某一发病环节的个别侧重。只有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全身气、血、津、液运行通畅,五脏安和,阴阳匀平,才能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因此,在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时,应考虑到三焦气化在该病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拓宽辨证施治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较高,结直肠癌多由此演变而来。"阳化气,阴成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基于此理论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机及论治思路,认为阳气亏虚及阳郁不伸所造成的"阳化气"不足为结直肠息肉发病之本,"阴成形"异常是结直肠息肉发病之标。临证治疗当以温通阳气为先,贯穿始终,并结合阴邪侧重的不同,辨证施以多法消减阴形,复失调之气化,同时注意日常调养生息固护机体阳气,最终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可以用于解释肿瘤形成的根本原因。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指导中药治疗肿瘤已取得了显著疗效,火针治疗各类肿瘤临床疗效显著,且具有其独特优势。目前火针治疗肿瘤的理论依据大体为火针具有温经通络、化瘀去结等功效,以及火针止痛等。文章认为"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可以作为火针治疗肿瘤的有力理论依据,在该理论指导下,火针可以从根本上治疗肿瘤,从而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文章将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火针治疗肿瘤可能的理论依据,希望可以将火针疗法治疗肿瘤推广应用并为广大医者同仁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5.
小儿汗证历来多从表虚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亏虚、脾胃积热方面论治。文章将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从"枢机不利"致小儿汗证进行阐述。治疗上摆脱固有辨证分型,从调节枢机入手,使气的升降出入顺畅,津液输布运行正常则汗渐止,为临床治疗小儿汗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从本虚论治胃癌前病变经验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胃癌前病变,病位在胃,和肝脾相关,病理变化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脾胃气虚和胃阴亏虚,标实多是痰凝、血瘀。病因多和现代饮食及生活习惯相关。治疗上多以补虚去实为大法,但更注重于补虚,以期达到养正则积自除,脾胃气虚多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胃阴不足多用麦门冬汤加减。治疗本病时,病证结合,并借用现代医学手段,从整体出发着重调整人体状态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在《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思想基础上,加以发挥,认为人体内正气不足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无论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外邪,或是受到外邪侵袭后,由于失治、误治而致正气亏虚,形成正虚邪恋之证等,均应树立顾护正气为本的观念,并创立扶正解表之法,即根据患者的气血阴阳虚实情况以适当地滋阴、扶阳、益气,调动机体正气以抗邪,对后世医家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肺不张的病机特点主要为多种原因引起的肺组织萎陷或无气,以致肺脏虚损,津气严重耗伤,最终导致肺叶痿弱不用而成慢性虚损性病变。肺燥津伤、肺气虚冷为其主要致病因素,肺气虚损始终贯穿此病全程。刘建秋教授认为肺气虚损同时会致使津失所布,血行不畅,而生痰浊、瘀血,故在辨证论治肺不张时强调总以补肺生津为原则,对于存在的痰浊、瘀血等实邪,兼以化痰、祛瘀、降浊之法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医思维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
失眠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的睡眠障碍,主要特征是睡眠感不满意,属于中医学"不得眠""不寐"范畴。传统多从心、肝、胆、脾、胃、肾论治该病,杜元灏教授认为脏腑机能失调,气血不和,阳不能入阴,阴不能涵阳,神不守舍而致失眠。重视"脑为元神之腑"的理论,且因督脉入络脑,夹脊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转输、流注之处,杜教授多强调从脑、督脉以及夹脊穴论治失眠,为针刺治疗失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张声生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存在多个对立点,寒证与热证并存,气虚与气滞并见,需止血亦有血瘀,需止泻亦有腑实,需祛湿亦有阴伤,因此在治疗上主张清法与温法、行气与补气、活血与止血、通下与止泻、祛湿与养阴并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