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1]。根据2018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于第3位和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2]。我国人群癌症5年相对生存率40.5%,远低于发达国家,预后相对较差[3]。近年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CR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药对CRC有较好的干预作用,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探索中医药干预CRC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左金丸是代表方剂之一。本文对左金丸调控肠道菌群干预CRC的临床及基础性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受到相当的重视。人体肠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内生存着几百种菌群。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会发生改变,因此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运用微生态制剂普遍受到关注。文章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肠道菌群关系做一个系统的论述,并对中药对渍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调节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发病存在相关性.黄连素、葛根素、多糖类等中药单体及参苓白术散、苍附导痰丸等中药复方均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的生态结构,改善胰岛素抵抗或高雄激素血症,多方面、多机制干预PCOS,疗效独特,临床接受度高.而中医针灸具有扶正祛邪之功,可改变...  相似文献   

4.
<正>肠道菌群是一个大型微生物群,具有增强肠道完整性、吸收能量、抵御病原体入侵等生理功能[1-2]。人类许多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肝病等均与肠道菌群存在相关性[3]。近年来,肠道菌群已成为研究疾病发生和进程的热点方向。中药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中药口服后对肠道菌群结构、丰度等起到调节作用,同时肠道菌群能产生各种代谢酶,特异性地参与中药有效成分的物质代谢与化学结构重塑,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以肝脏脂肪过度堆积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综合征,其发病与遗传、环境、代谢、肠道微生物等相关,脾虚痰瘀是其主要的中医病机。苓桂术甘汤是《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经方,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水的功效。近年来,根据方证相关理论,苓桂术甘汤被用于NAFLD的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基础研究显示,其作用机制与调控脂质代谢、氧化应激、肠道菌群紊乱、炎症反应、自噬等相关。  相似文献   

6.
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方法 ①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小鼠肠道出现菌群失调后.随机选取1组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自然恢复组.其余3组分别灌服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成份为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含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小鼠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②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同时分别加生理盐水.微生态调节剂,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同前).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小鼠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 ①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和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②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可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自身免疫疾病。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均可能在SLE发病过程中产生了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在SLE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逐渐引起关注。近年来基于肠道菌群调节防治SLE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中医药治疗SLE的应用已久,在临床上体现出了相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SLE的治疗中展现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将综述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中医药防治SLE的可行性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早期内毒素血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早期内毒素血症发生机理。并观察中药清胰汤和双歧杆菌合剂的防治作用。方法31只杂种犬,分为对照组(n=7)、ANP组(n=8)、中药治疗组(TCM,n=8)和双歧杆菌合剂治疗组(BM,n=8)。结果与ANP组比较,CM、BM组肠粘膜菌群中大肠杆菌、类杆菌计数显著减少(P<001~0.05),乳杆菌、双歧杆菌则显著增加(P<0.01~0.05);血浆内毒素水平发病后第2天开始明显下降,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淀粉酶活性于发病后第4天显著下降;肠粘膜病理损害明显减轻。结论ANP时肠粘膜破坏及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的过度繁殖是早期内毒素血症产生的主要原因;中药清胰汤及双歧杆菌合剂具有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显著减轻ANP时内毒素血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人肠内菌群的平衡是相当稳定的。肠内菌群平衡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菌群失调往往导致各种胃肠道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生。肠内菌微生物种类繁多,含酶丰富,对中药成分的转化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许多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平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中药和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对于中药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慢性炎性反应为特征的全身心身疾病,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中医的整体观和恒动观与肠道微生态的整体性、动态性特征相契合;"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肠-脑-皮轴"学说,及已有有关中医药维持肠道微生态稳态的研究,为从肠道微生态角度探索银屑病的中医诊治机制提供了依据。将传统中医证候与客观的微生态学相结合,明确不同中医证型肠道微生态的特征性变化,探究可调节此类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中药复方制剂或单味药物,通过肠道菌群与中医"方"和"证"结合研究以寻找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新思路及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是定植在肠道内的庞大微生物群落。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发育、炎性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密切相关。随着微生物分析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肠-肺轴”的提出更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肠道和呼吸道菌群的相关性以及与肠-肺轴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介绍了肠道菌群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气道过敏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囊性纤维化、肺结核、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and osteoarthritis (OA) are the two most common joint diseases, and they have characterization of synovial inflammation and cartilage destru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numerous catabolic mediators and inflammatory cells in the synovial space and surrounding soft tissues. How these factors are cleared and if the "clearance" process contributes to pathogenesis of arthritis are not known. Recently, we found the existence of the peri-articular lymphatic system in mouse joints. The blockade of lymphangiogenesis and lymphatic draining function accelerates while stimulation of lymphatic function attenuates the severity of joint tissue lesions in mouse models of RA and OA. More importantly, we noticed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dysfunction of lymphatic drainage in arthritic joints and "Bi"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CM), and demonstrated that several Bi disease-treated herbal drugs directly affect the function of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 Here we review the advances about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joint inflammation and changes in the peri-articular lymphatic system and discuss our view of linking "Bi" theory of CM to lymphatic dysfunction in arthrit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菌-脑-肠轴观察理肠饮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脑肠肽、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疗效机制。方法 纳入66例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以2∶1比例随机分为中药组44例和西药组22例,中药组予理肠饮口服,西药组予培菲康联合得舒特口服,疗程均为4周,评估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2组患者的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变化,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检测血清脑肠肽指标[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及5-羟色胺(Serotonin, 5-HT)]表达水平及肠道菌群的组成情况。结果 (1)治疗2周、治疗4周,2组IBS-S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1);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1),且中药组临床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西药组(P<0.05,P<0.01)。(2)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SP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中药组血清5-HT含量显著下降(P<0...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肠道菌群结构的关系,认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重要机制,基于肠道菌群,从脾的生理功能及健脾类方药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等方面,探讨以脾为中心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可行性。肠道菌群之增强机体免疫及促进机体消化、吸收、排泄功能与中医脾脏的抵御外邪、运化水谷精微等生理功能相似,脾失健运形成痰湿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基础。中医经典健脾除湿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能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有效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胰岛素抵抗和卵巢多囊样改变。故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应以健脾除湿化痰药物为主,兼予补肾填精、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中医脏腑学说及"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对肝硬化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中医学基础理论出发,结合近年来关于能量代谢、免疫调控和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从中西医结合视角论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科学依据,以期为该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提供西医学研究证据,通过免疫调控、能量代谢、肠道菌群等作用机制,制定不同病理阶段的精准治疗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治未病"优势,促进中医学与西医学在肝硬化防治策略上的理论融合与发展,为科研和临床更深入地相互转化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苦寒中药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疾病。肠道菌群的稳态与失衡是治病与致病的内在因素。既往对苦寒中药在临床的应用研究大都集中在胃肠动力、胃肠激素等基础研究上,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未见到深入的研究与阐述。该文从肠道菌群的结构、比例及分布的微观角度,阐述苦寒中药恢复脾胃功能的作用,进一步证明肠道菌群在苦寒中药治疗脾胃病中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与基础实验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人体复杂生态系统的构成,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药疾病治疗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与人体肠道菌群的联系紧密,肠道菌群参与中药有效成分的生物转化,中药有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数量的作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肠道菌群途径将为中医药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8.
Pre-rheumatoid arthritis is the inevitable phase before the actual onse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has the cruci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early controlling and preventing disease progression. Full understanding, from both Western medicine (WM) and Chinese medicine (CM), could offer new ideas for decision making in clinical and mechanism research. This paper reviews the novel studies of WM and CM to discuss the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working behind.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阴阳五行理论谈肠道菌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阴阳五行学说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并指导治疗。从中医学的思维角度对肠道菌群进行理论分析,初步探讨中医阴阳五行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不仅能够更好的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更能促进微生态学和中医药学的结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调节肠道菌群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方法(1)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后,随机选取1组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自然恢复组,其余3组分别灌服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成份为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含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2)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同时分别加生理盐水,微生态调节剂,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同前),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1)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2)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可产生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