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陈婷  朱登峰  杨玲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9):1594-1598

目的:探讨视网膜光凝分别联合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患者黄斑中心厚度、视力恢复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接诊的384例384眼RVO-ME患者分为A组(205例)和B组(179例),A组接受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B组接受视网膜光凝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不良事件等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mo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组间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BCVA均呈升高趋势(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组间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CMT均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IO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组间IO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IOP均无显著升高(P>0.05)。B组3mo内注药次数明显少于A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vs 4.5%,P>0.05)。

结论: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均能控制RVO-ME患者病情,促进ME吸收,降低CMT,改善患者视力,两种药物单次给药作用时间有效,在给药次数方面,康柏西普优于雷珠单抗。  相似文献   


2.
陈荣  孙会清  陈岚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7):1178-1181

目的:探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康柏西普对DR患者房水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09/2018-09本院DR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组和光凝组,每组60例,光凝组给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联合组给予视网膜光凝术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房水VEGF、SDF-1及BCVA、CMT、并发症。

结果:联合组和光凝组术后1d房水VEGF(151.46±18.52、186.74±20.17pg/mL)、SDF-1(466.72±50.21、534.46±56.24mg/L)明显低于术前,且联合组低于光凝组(P<0.05)。两组术后1、3mo CMT、BCVA值明显低于术前,且联合组低于光凝组(P<0.05)。联合组和光凝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6.7% vs 5.0%,P>0.05)。

结论:视网膜光凝术联合康柏西普可有效降低DR患者房水VEGF、SDF-1,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陈蓓  陈凡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3):426-429

目的:探究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03/2018-05收治的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A组(40例)和B组(40例),分别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治疗。随访3mo,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眼压、CMT、黄斑中心体积(CMV)、BCVA、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2wk,1、2、3mo,B组患者CMT、CMV、BCVA均明显优于A组(P<0.05)。随访3mo,B组患者视力提高比例显著高于A组(65% vs 38%,P<0.05),玻璃体腔注射次数显著低于A组(P<0.05),但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5% vs 0%)无明显差异(P=0.999)。

结论:与雷珠单抗比较,康柏西普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在改善视力,降低CMT和CMV,减少玻璃体腔注射次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激光治疗与单纯激光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4-10/2015-03我院临床检查确诊的RVO继发ME的患者48例53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激光治疗者28例31眼,为A组; 单纯激光治疗者20例22眼,为B组。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wk,3mo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的变化。

结果:随诊3mo,治疗后1wk时,A组和B组的平均BCVA分别是0.44±0.25、0.56±0.24; 平均CMT分别是330.50±121.71、354.67±102.79μm,两组患者BCVA和CMT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术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mo时,A组和B组的平均BCVA分别是0.24±0.18、0.39±0.20; 平均CMT分别是252.62±83.01、332.67±102.33μm,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优于B组。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激光和单纯激光治疗RVO继发性ME均有效,ME明显减轻,视力稳定并提高。但对于水肿严重的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先减轻视网膜水肿,再联合激光治疗疗效肯定,优于单纯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疗效,并分析对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和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7-01/2020-01我院收治的渗出型ARMD患者60例60眼临床资料,按治疗药物不同分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30眼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组30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3mo时患者BCVA、CRT、脉络膜新生血管变化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1、2、3mo,两组患者BCVA(LogMAR)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CR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组治疗1、2、3mo的CRT显著低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P<0.05); 两组脉络膜新生血管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ARMD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二者在改善视力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ARMD在降低CRT方面更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多波长多点扫描激光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早期PDR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我院眼科确诊为早期PDR的患者80例102眼,排除视网膜纤维增殖膜和玻璃体积血。A组(单纯PRP组)48例60眼,B组(康柏西普联合PRP组)32例42眼,激光治疗前3~5d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0.5mg。两组患者均分两次采用多波长多点扫描激光完成PRP治疗,间隔时间3~7d。3mo后根据FFA结果必要时补充激光。术后至少随访3mo,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和相关并发症、PRP术后3mo时BCVA,以及两组患者PRP术后1wk,1、3mo时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变化。

结果:A组患者玻璃体积血、黄斑水肿或原黄斑水肿加重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术后3mo时,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B组总有效率为90.5%(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MT均有差异(P<0.05)。

结论:康柏西普联合多波长多点扫描激光PRP治疗早期PDR可减少激光术中玻璃体积血的发生率,减轻黄斑水肿,改善患者视力,其作用优于单纯PRP。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与单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Ⅰ、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

方法:采取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4-01/2019-03在我院诊断为CRVO继发Ⅰ、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采用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单纯治疗组采用单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wk,1、3、6、9mo的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房角新生血管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不同时间点两组房角及虹膜新生血管数量和视力、眼压有差异(F=154.992、92.519、30.696、82.374,均P<0.001),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开始后1wk的各项指标均出现明显好转,并维持至治疗结束。而单纯治疗组在给予治疗后数据改善程度不及联合治疗组(F=50.870、24.265、13.125、11.829,均P<0.001)。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CRVO继发Ⅰ、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优于单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效果显著并持续维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增殖及视力预后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6例56眼PDR患者分为康柏西普联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组和PPV组,各28例,康柏西普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PPV组仅给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增殖、视力等情况。

结果:康柏西普联合PPV组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PPV组(P<0.05); 康柏西普联合PPV组术后视力、黄斑厚度均显著优于PPV组(P<0.05); 康柏西普联合PPV组术后视网膜出血评分、视网膜增殖评分、玻璃体再次出血率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PPV组(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DR不仅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视网膜出血和术后再出血,减轻视网膜增殖,还有助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伴黄斑水肿(ME)的疗效及治疗后BCVA的影响因素。

方法:评价2016-01/2018-01在本院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194例194眼BRVO-ME患者的临床疗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治疗后BCVA的影响因素。

结果:患者BCVA(LogMAR)、CMT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其中CMT虽在部分时间节点有回升趋势,但任意时间点的BCVA、CMT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RVO-ME分型-缺血型、ME类型-混合型、ELM完整性-缺失、IS/OS缺失均是影响BRVO-ME患者经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病程及眼轴长度越长、治疗前 BCVA值越高,经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无效的风险越高。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BRVO-ME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部分患者术后BCVA恢复不佳或受病程、术前BCVA、BRVO-ME分型、ELM及IS/OS完整性等因素影响,治疗前或应充分评估上述影响因素并积极应对,优化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06/2016-12我院确诊的DME患者73例80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治疗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3mo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厚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3mo,两组患者BCVA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患者BCVA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黄斑上方、下方、颞侧、鼻侧环状区的视网膜厚度和平均视网膜厚度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的平均视网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角膜水肿、前房炎性反应、视网膜出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内炎等严重眼部并发症及全身不良反应。

结论:与单纯视网膜激光治疗相比,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DME在改善视力、恢复视网膜功能方面效果更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光凝术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
  方法:确诊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性黄斑水肿的患者42例42眼,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4眼。单纯注药组给予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 0.05 mL;单纯光凝组行黄斑格栅样光凝;联合治疗组先行玻璃体腔内注射Ranibizumab,再于注药1wk 后行黄斑格栅样光凝。观察三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3,6 mo时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 BCVA)、黄斑区中心凹厚度( CMT)。
  结果:三组在治疗前BCVA和CMT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各组在治疗后1,3,6 mo的BCVA和CMT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注药组治疗后1,3,6mo 的 BCVA 和 CMT 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P<0.05),BCVA呈下降趋势,CMT呈增厚趋势;单纯光凝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3,6 mo BCVA及CMT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3,6mo,联合治疗组BCVA和CMT优于单纯注药组和单纯光凝组(P<0.05),治疗后3,6 mo,单纯光凝组BCVA和CMT优于单纯注药组(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联合视网膜光凝可以有效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提高视力,相比单纯注药或者单纯光凝效果更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以及分析此方法的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02/2015-03期间于我院确诊并治疗的69例82眼糖尿病黄斑水肿,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眼。观察组患者行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照组行单纯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情况(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改变( FFA)以及眼压变化等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于治疗后1、3、6 lo BCVA、CMT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BCVA未见明显提高(P>0.05),CMT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但FFA结果6 lo后反弹。观察组较对照组在BCVA、CMT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1、3、6lo均未发生眼部及全身性并发症。
  结论: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治疗效果更优,而且基本无眼部及全身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曲安奈德(TA)与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继发黄斑水肿的CRVO患者40例40眼。其中20例20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TA(1mg,0.1mL)治疗,其余20例20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mg,0.05mL)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wk; 1,2,3,6mo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眼压的改变。

结果:TA组及雷珠单抗组于玻璃体腔注药1,2wk; 1,2,3,6mo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 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于玻璃体注药后1,2wk; 1,2,3,6mo,CMT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TA组玻璃体腔注药后2wk及4wk眼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雷珠单抗组玻璃体腔注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无明显升高(P>0.05)。注药后第1,2wk; 2,3,6mo,TA组眼压改变与雷珠单抗组无明显差异(P>0.05),注药后1mo,TA组眼压改变要明显高于雷珠单抗组(P<0.05)。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是目前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有效而且安全的治疗手段。与TA相比其在提高最佳矫正视力及降低CMT的同时几乎不会发生眼部及全身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13-08/2016-03收治的经散瞳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最终回访3mo时共47例47眼。观察组采用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2wk后联合静脉回流区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25例25眼,对照组采用单纯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治疗22例22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后1mo BCVA、CM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OP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1mo两组间BCVA、IO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阻塞静脉回流区视网膜光凝治疗BRVO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且激光治疗过程中不刺激黄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激光光凝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不同时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将2018-01/2019-01我院收治的120例191眼DR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单纯激光光凝,30例44眼)、B(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30例46眼)、C(激光光凝后延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30例49眼)、D组(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延迟激光光凝,30例52眼)。激光光凝和/或抗VEGF药物治疗完毕后随访6mo,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观察激光光凝和抗VEGF治疗情况及并发症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四组患者BCVA和CMT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1wk,1、3、6mo BCVA和CMT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C、D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CMT均优于A、B组(P<0.05),D组患者治疗后1wk,1、3mo BCVA、CMT均优于C组(P<0.05)。治疗前后四组患者眼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C、D组患者激光参数及次数均低于A组,且D组患者激光参数均低于C组(P<0.05);C、D组患者玻璃体腔注药次数均少于B组(P<0.05),但C、D组患者激光次数和注药次数均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四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复发率均无差异(P>0.05)。结论: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后延迟激光光凝治疗DR疗效优于单纯激光光凝、单纯玻璃体腔注射及激光光凝后延迟玻璃体腔注射,可改善患者BCVA,减轻黄斑水肿,减少激光能量、激光次数及抗VEGF注药次数,同时安全性肯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 ranibizumab)联合筋膜囊下注射曲安奈德( triamcinolone acetonide)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entral retinal venous occlusions,CRVO)继发黄斑水肿( macular edema,ME)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 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确诊为缺血型CRVO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46例46眼。全部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经4次激光治疗结束后1wk,随机选取A组23例23眼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 IVR)治疗;B组23例23眼行IVR治疗同时行筋膜囊下注射曲安奈德( PSTT)治疗,两组间黄斑水肿程度及最佳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wk;1,3,6mo 患者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黄斑中心厚度(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 wk与治疗前相比:A组BCVA平均值提高, CMT平均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B 组BCVA平均值提高,CMT平均值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组间比较BCVA变化、CMT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mo与治疗前相比,A组与B组BCVA平均值均提高、CMT平均值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比较BCVA变化、CMT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6 mo与治疗前相比,A组与B组BCVA平均值提高、CMT平均值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BCVA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CM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R联合PSTT及单纯IVR均可有效地减轻CRVO所致黄斑水肿、提升视力;但联合治疗可以更迅速地减轻黄斑水肿,对于保护视功能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宫俊芳  王晓莉  孙涛  徐春龙 《国际眼科》2017,10(11):2112-2115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膜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疗效。

方法:将2015-01/2016-12就诊的BRVO继发ME患者70例7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35眼。对照组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3mo临床疗效、并发症。治疗1wk,1、3mo复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略高于对照组的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显效率为43%,高于对照组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wk,1、3mo BCVA水平、CMT均降低,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1wk,1、3mo LogMAR BCVA水平、CMT低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激光光凝治疗BRVO继发ME可有效降低CMT,提高视力水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独采用黄斑局灶/格栅样光凝术与黄斑局灶/格栅样光凝术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的疗效。

方法:本研究观察对象为2014-08/2016-08于我院眼科治疗的DME患者70例99眼,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9眼单独行黄斑局灶/格栅样光凝术治疗,观察组50眼在此基础上术前5~7d加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各时期中央黄斑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比较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渗漏面积以及黄斑水肿渗漏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BCVA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CMT、RNV渗漏面积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前均有不同程度黄斑水肿渗漏发生,术后观察组黄斑水肿渗漏眼数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出现。

结论:黄斑局灶/格栅样光凝术联合雷珠单抗联合治疗DME疗效更优,视力改善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李琰  邵玲  杜敏  闫淑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8):1454-1456

目的:研究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4-06/2016-06于我院治疗的190例190眼DME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单独使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的90例90眼患者设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的100例100眼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 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评价两组患者黄斑水肿渗漏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注药次数; 随访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2mo。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平均BCVA分数均显著高于术前,对照组治疗后1、3、6、12mo显著高于术前,治疗后6、12mo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mo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CMT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1、3、6、12mo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末次随访观察组无黄斑水肿渗漏率为45.0%,显著高于对照组(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注药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

结论: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相较于单独采用雷珠单抗治疗,可改善远期视力和黄斑水肿,减少注药次数,且降低CMT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与口服羟苯磺酸钙在治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引起的黄斑水肿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2012-01/2015-01在我院眼科治疗的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后继发黄斑水肿患者72例7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因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黄斑区水肿,或原有黄斑水肿加重.按照随机原则分为2组:行玻璃体腔注射TA(0.025 mL,1mg),简称注射组36眼;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简称口服组36眼.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6mo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治疗后1、3、6mo BCVA、CMT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眼压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口服组治疗后1、3、6mo BCVA、CMT均无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眼压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3、6mo,注射组的BCVA、CMT均明显优于同时间段口服组的BCVA、C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治疗后同时间段的眼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见严重的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1mg的TA在改善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后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BCVA、CMT方面明显优于口服羟苯磺酸钙,两种药物治疗后均未引发明显的副作用及严重并发症,治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