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目前子宫内膜癌的分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态特征。以往的子宫内膜癌分型可重复性差,对预后的预测价值非常有限。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提出,为预测患者预后及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及应用研究进展,以期建立一个结合组织学与分子特征的综合分型方式,使其更好地指导内膜癌的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癌症基因组图谱分子分型为子宫内膜癌的分类提供了更为客观和准确的方法,是指导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和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文章从临床诊断、预后评价和辅助治疗指导3个方面对分子分型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进行总结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2013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提出了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随后有学者在此TCGA分型基础上提出了改良的分子分型方法。其分子分型在评估患者预后、制定辅助治疗策略及筛选肿瘤免疫治疗受益者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也得到了病理学家、妇科肿瘤及放疗科医生的认可,被正式写入了国际临床实践指南和第5版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分类,这意味着子宫内膜癌分子时代的正式到来。本文主要对分子分型在子宫内膜癌临床实践中的意义、基于分子分型指导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目前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 多数预后较好, 但有15%~20%的患者预后不良, 需要术后辅助治疗。随着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发展, 分子学和临床病理学的结合有助于更加精准地指导预后风险评估与术后辅助治疗,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现阶段的研究尚不够透彻, 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从早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风险因素、术后辅助治疗策略的选择以及研究前景3个方面进行综述, 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分析, 并于各部分融入分子分型的最新进展, 以期为临床医师在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优化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策略, 改善患者的生存结局。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变迁, 强调了推广应用分子分型对于子宫内膜癌治疗及预后的重要性并结合本期重点号栏目发表的论著, 阐述了不同分子分型检测技术之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以及结果判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正确应用分子分型除了可以很好地指导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判断, 近年在临床治疗中的一些新的拓展应用也值得关注, 例如:对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临床手术入路等的评估价值。本文还强调, 分子分型并不完美, 在应用时传统的组织病理形态不能丢弃, 将传统的病理形态学诊断与现代分子技术相结合, 方能更好地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精准的诊断以及恰当的个体化治疗。随着分子分型的推广应用, 国内需要更大范围地开展多中心研究, 并应建立临床、病理以及相关学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的诊疗团队, 就分型特征、临床后续放化疗以及免疫治疗方案的选择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使分子分型能真正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治带来进步, 让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在分子水平及组织学上存在显著异质性的恶性肿瘤,不同的病理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及组织学特征。与其他组织学亚型的晚期癌症相类似,早期子宫内膜样癌通常采用辅助放射治疗,浆液性子宫内膜癌通常采用化疗。因此,正确的亚型分类是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方案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子宫内膜癌的分型依旧引用Bokhman分型及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病理类型分型。随着精准医疗及分子诊疗技术的全面推广,传统子宫内膜癌分型方法在子宫内膜癌的个体化治疗、预后评估及相关遗传病筛查上的局限性逐渐凸显。临床上亟需一种优化的分型方法提供确切的理论及实践依据。2013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研究中心通过整合基因组特征的方法确定了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该分型与Bokhman分型及WHO分型相比,取得了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更强的关联性,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诊疗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健康。近年研究发现,铁死亡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铁死亡与铁代谢、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等生物过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通过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铁代谢及氧化应激,可以促进癌细胞铁死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且调控铁死亡的相关通路可以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化疗敏感性,分析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可以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因此,铁死亡通路相关蛋白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治疗新靶点。综述铁死亡的发生机制及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治疗中的作用,并分析铁死亡相关分子作为一种新型的分子分型预测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潜在应用价值,为铁死亡在子宫内膜癌治疗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前子宫内膜癌分型主要包括Bokhman Ⅰ型和Ⅱ型以及FIGO Ⅰ级、Ⅱ级和Ⅲ级。传统分型往往存在诸多弊端,对于明确子宫内膜癌分型,确定亚型,预测预后等方面尚有缺陷。新的子宫内膜癌二分类分型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上述缺陷,对于子宫内膜癌的管理及治疗意义重大。本研究将从低级别子宫内膜癌共性、高级别子宫内膜癌共性、二分类分型优势及二分类分子分型等方面对子宫内膜癌二分类分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需要与传统组织病理学进行充分整合,才能对临床诊治发挥最大的指导价值。DNA测序是获得POLE和TP53基因突变信息的金指标,提倡有条件的病例尽可能通过测序完善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应充分知晓多重分子分型的基本分型原则以避免误判。错配修复缺陷(MMRd)亚型在分子机制及临床预后上具有异质性,应结合临床信息除外Lynch综合征、结合组织学分型和分子检测进一步精准分层。不同组织类型的无特殊分子改变型(NSMP)亚型具有不同的驱动性分子事件和生物学行为,在制定治疗策略时,不应简单粗暴地将之视为一组同质性疾病。无视临床分期及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孤立的分子分型非但是不完整的、而且还可能会对临床诊治产生误导。只有基于组织病理与分子分型整合诊断的系统性思维才能使患者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ECCC)是子宫内膜癌的特殊病理类型,被归为II型子宫内膜癌。选择治疗方案时,即使处于疾病早期,患者也需积极地接受辅助治疗。近些年来,ECCC的分子特征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只有小部分ECCC的免疫表型与典型的浆液性癌相似,部分病例的表现与I型子宫内膜癌相似,此外ECCC也具有一些特有的基因改变。ECCC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为预测患者预后及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综述ECCC分子特征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作为我国女性生殖系统第二常见恶性肿瘤, 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准确的分期对于患者预后判断和治疗方式选择至关重要。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分期系统在10余年的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明显的不足, 如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未列入分期、忽视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缺乏淋巴结转移灶大小的细化、累及子宫内膜和卵巢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分期不明确以及分子分型未纳入分期等。更新的FIGO 2023分期系统旨在纠正这些局限性, 进一步完善子宫内膜癌分期的预后价值。本文对子宫内膜癌FIGO 2023分期从病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与FIGO 2009分期进行比较, 分析病理类型、子宫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分子分型等对FIGO分期的影响, 重点关注两个分期系统之间的差异, 了解子宫内膜癌分期的演变及其对患者管理的影响;探讨FIGO 2023分期在临床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 如分类亚组数量的增加很可能使妇科医师、病理科医师和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变得复杂, 某些免疫组化指标或分子检测项目在不同医疗机构病理实验室的可及性可能会限制详细分期的实施, 从而影响分期标准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异质性。随着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以及精准医疗的需求,开展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势在必行,2020年新出版的第5版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已经在子宫内膜样癌分型中将分子遗传学特征整合到病理形态学分型中,这一变化将会提供更多的肿瘤生物学信息,筛选出可接收保守治疗以及从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3.
徐言  薛誉  王超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2,38(2):112-115
子宫内膜癌作为女性第六大癌症,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且发病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同时患者的保留生育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已被研究证实与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有密切联系,但对保育治疗的临床意义尚未见总结性的文献报道。现有的研究表明p53野生型对孕激素治疗获益最大,DNA错配修复缺失(MMR-D)可能对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产生不利的影响;POLE超突变型与更好的保育疗效、p53突变型与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更多数据的支持;通过个案分析,林奇综合征患者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并不作为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禁忌证。本文回顾目前已发表的文献,对肿瘤分子分型在子宫内膜病变保育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第5版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于2020年秋季正式出版,在2014年版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肿瘤分类亚型,强调了下生殖道上皮性肿瘤中HPV相关性与非HPV依赖性肿瘤发病机制的不同及其与临床治疗预后的关系,更新了子宫间叶性肿瘤、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等肿瘤的关键性分子遗传学改变,特别提出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方案,更加深...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以手术联合放、化疗为标准治疗方式;部分渴望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可经咨询后行保守治疗,待生育后进行手术。1983年,Bockman提出子宫内膜癌临床分型,将其分为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和Ⅱ型(非雌激素依赖型);1994年,Poulsen将子宫内膜癌按组织病理学分为腺癌、浆液性腺癌、黏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混合性癌和未分化癌;2013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根据不同突变方式和拷贝数将子宫内膜癌分为4种,即POLE(DNA polymerase epsilon)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型、低拷贝数型和高拷贝数型。该分子分型对不同亚型患者的精准化治疗与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子宫内膜癌的3种分型的优势与局限性及其临床意义。子宫内膜癌分型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理解其预后的个体差异,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为精准医疗时代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的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型及内在分子病理改变,决定其在临床表现、手术范围、临床预后等方面均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有所区别。临床医生应提高对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的认识,术前仔细评估,手术全面彻底,术后辅以紫杉醇+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及靶向放疗等综合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以手术联合放、化疗为标准治疗方式;部分渴望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可经咨询后行保守治疗,待生育后进行手术。1983年,Bockman提出子宫内膜癌临床分型,将其分为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和Ⅱ型(非雌激素依赖型);1994年,Poulsen将子宫内膜癌按组织病理学分为腺癌、浆液性腺癌、黏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混合性癌和未分化癌;2013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根据不同突变方式和拷贝数将子宫内膜癌分为4种,即POLE(DNA polymerase epsilon)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型、低拷贝数型和高拷贝数型。该分子分型对不同亚型患者的精准化治疗与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子宫内膜癌的3种分型的优势与局限性及其临床意义。子宫内膜癌分型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理解其预后的个体差异,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为精准医疗时代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的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居中国妇科恶性肿瘤第2位, 随着分子病理学的发展, 子宫内膜癌的诊疗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模式是当代肿瘤临床诊疗工作的大势所趋。本共识旨在从MDT协作的角度对子宫内膜癌临床诊疗中疑难、棘手的问题进行循证分析, 形成共识和推荐意见。本共识专家组成员经讨论后设定了6个主题:(1)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和分子病理;(2)初治子宫内膜癌的危险程度分层;(3)晚期、复发的难治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4)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综合管理;(5)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6)Lynch综合征的诊治。以临床实践问题为切入点, 针对6个不同主题设立的各工作小组对文献进行预选和整理;专家组成员经过两次专题讨论会, 整合不同学科的意见, 结合国内外研究证据, 并最终投票产生共识。本共识以高水平研究证据为基础, 结合临床MDT协作相关的实际问题, 对以上6个主题内容进行临床实践的建议和推荐, 以期服务于临床, 进一步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在欧洲,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5年患病率为34.7%(445 805例)。据估计,2018年欧洲新发子宫内膜癌病例为121 578例,其中29 638例死亡。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肥胖率的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2020年12月18日欧洲妇科肿瘤学会(ESGO)、欧洲放射肿瘤学会(ESTRO)和欧洲病理学会(ESP)联合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管理指南进行了更新。本次更新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分子标志物检测和分子分型的内容,整合了分子标志物评估预后风险等级,其对高危和高级别患者的辅助治疗和推测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晚期和复发性耐药性子宫内膜癌预后差,化疗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新辅助化疗、序贯放化疗、分子靶向药物如贝伐单抗等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研究热点,紫杉醇联合卡铂和蒽环类药物联合铂类是一线化疗药物方案。复发性耐药性子宫内膜癌治疗尚无成熟方案,仍需大样本临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