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伟  孙梦雯  严光  张薇薇  朱晨 《安徽医药》2018,22(12):2335-2338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伴肺部感染患者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以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安徽省立医院老年科治疗的135例80岁以上血管性痴呆伴肺部感染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肺部感染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进行筛选,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根据病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135例患者中符合营养不良的为75例,发生率为55.6%。与营养正常组比较,营养不良组年龄偏大(t=3.159,P=0.002),卧床人数偏多(χ2=20.821,P<0.001),鼻饲人数偏多(χ2=5.868,P=0.015),厌食人数偏多(χ2=8.861,P=0.003),半年感染大于3次人数较多(χ2=7.502,P=0.006),抗生素使用人数较多(χ2=10.445,P=0.001),得到家人照顾人数偏少(χ2=18.482,P<0.001),淋巴细胞计数偏低(t=3.159,P=0.002)。 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R)0.806,5%置信区间(CI)0.706~0.921;P=0.001]、卧床 (OR 3.627,5% CI 1.372~5.075;P=0.016)、抗生素(OR 4.306,5% CI 1.614~8.771;P=0.017)、家人照顾(OR 0.174,5% CI 0.031~0.968;P=0.046)、半年感染大于3次(OR 0.045,5% CI 0.003~0.754;P=0.031)和淋巴细胞计数(OR 2.752,5% CI 1.214~6.237;P=0.015)均为血管性痴呆伴肺部感染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血管性痴呆伴肺部感染与自身发生营养不良之间相互影响且相互制约,临床应针对相应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地预防对策,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王凌  马茂 《安徽医药》2018,22(12):2354-2357
目的 探讨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发病率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2—2016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连续查体,2016年新发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患者306例,其中胆囊息肉239例,胆囊结石67例,年龄范围为30~80岁,匹配职业、年龄、性别、空腹血糖、血压,健康对照组765例,测患者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测空腹血糖、血压,肝胆胰脾超声,STSS 19.0统计软件处理,χ2检验分析两组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发病率;logistic相关回归分析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发病相关因素。 结果 BMI≥24 kg·m-2组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发病率明显高于BMI<24 kg·m-2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9,P=0.001),NAFLD组与无NAFLD组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32,P=0.092),超重合并NAFLD组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发病率明显高于未超重且无NAFLD组(χ2=5.930,P=0.01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超重与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发病关联(OR=24.457,95%CI:11.080~53.983,P<0.001),NAFLD与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发病关联性不大(OR=0.633,95%CI:0.394~1.017,P=0.058)。 结论 肥胖是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可能协同肥胖促进该类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3.
吴丹  张浩  周爱国  高阳 《安徽医药》2020,24(12):2498-2501
目的研究 ABO血型是否与冠心病发生存在相关性。方法采集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2月入住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 986例疑似冠心病的病人,每例病人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造影检查的结果分为两组,即冠心病组(730例)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 256例)按血型检测结果分为 A型组(341例)和非 A型组(645例)O型组(282例)和非 O型组(704例)研究 ABO血型是否与冠心病发,生存在相关性。结果 986例病人中, A型血的病人冠心病,发病率(80.1%)相对于非A型血的病,人显著增高(70.9%)(P<0.05); O型血组冠心病的发病率(68.4%)显著低于非 O型血组(76.3%)(P<0.05)。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 A血型是影响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2,95%CI:1.08~2.13,P<0.05)。结论 ABO血型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存在相关性, A血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李丽  张秀珊 《安徽医药》2019,23(8):1637-1640
目的 研究乳腺多形性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pleomorphic lobular carcinoma,P-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方法 选用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合肥市滨湖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期诊治的86例经典型浸润性小叶癌(classic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C-ILC)和29例乳腺P-IL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研究P-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与C-ILC相比,P-ILC病人TNM分期(χ2=3.902,P=0.048),肿瘤组织学分级(χ2=18.752,P<0.001),脉管浸润阳性率(27.6%比11.6%,χ2=4.183,P=0.044),Ki-67增殖指数(χ2=14.551,P=0.001)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率(χ2=9.135,P=0.015)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P-ILC与C-ILC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38)。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状态和TNM分期具有独立预后意义(P=0.038,P=0.031)。P-ILC与C-ILC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2,P=0.481)。结论 与C-ILC相比,P-ILC病人TNM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脉管浸润阳性率、Ki-67增殖指数和HER-2阳性率均较高。P-ILC具有较差的预后,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指导临床选择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知信行健康宣教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门诊接诊的部分妊娠期糖尿病孕妇3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85例)。对照组孕妇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组孕妇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宣教。比较两组孕妇及围产儿的妊娠结局。结果 ①干预组孕妇治疗依从性85.95%、血糖控制满意度达标率74.59%均高于对照组60.54%、5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64,P=0.00;χ2=16.178,P=0.00);②干预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32%、剖宫分娩的发生率38.38%明显低于对照组16.76%、50.27%,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62,P=0.00;χ2=5.301,P=0.02);③干预组围产儿巨大儿发生率2.70%、早产率5.95%明显低于对照组7.57%、14.0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4,P=0.03;χ2=6.757,P=0.01)。结论 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健康宣教有助于提高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孕妇血糖状况,从而减少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病人抗凝治疗的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0例NVAF住院病人的临床特征及抗凝治疗方案,应用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对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危险分层分析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讨论抗栓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选病人CHA2DS2-VASc评分平均(4.55±2.01)分,卒中高危组189例(94.5%),卒中中危组11例(5.5%);HAS-BLED评分平均(2.04±1.26)分,高出血风险组69例(34.5%),低出血风险组131例(65.5%)。仅36.0%病人接受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率随卒中风险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卒中高危组抗凝治疗率(36.5%)高于卒中中危组(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5,P=0.521);抗凝治疗率随着出血评分的增加而降低,低出血风险组的抗凝治疗率(44.3%)高于高出血风险组(20.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50,P=0.003)。抗凝亚组中,高出血风险组较低出血风险组倾向于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P=0.03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血管疾病(OR=0.867)、药物(OR=2.182)、PCI术后(OR=3.557)、房颤消融术后(OR=0.255)及病人因素(OR=4.504)均影响抗凝方案的选择,且PCI术后和病人因素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对NVAF的抗凝治疗与指南推荐有一定的差距,未按危险分层标准抗凝且整体的抗凝治疗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醋酸阿比特龙联合多西他赛与泼尼松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中的应用及N-末端α位乙酰基转移酶基因10(acetyltransferase gene 10,Naa10)与治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2月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2例mCRPC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经过雄激素剥夺治疗。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多西他赛注射液,剂量75 mg·m-2,每3周1次;口服醋酸泼尼松片,1次1片,每天2次;在注射多西他赛注射液化疗前1天、当天和后1天均口服醋酸地塞米松片,1日2次,总剂量7.5 mg。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空腹口服醋酸阿比特龙片,每次1 g,每日1次,治疗4个周期(12周)。比较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远期生存率等情况,随访3年,计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免疫组化法检测mCRPC癌组织中Naa10蛋白表达,将患者分成Naa10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分析其临床病理参数,单因素和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mCRPC预后的因素,分析Naa10蛋白阳性表达与治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治疗4个周期后,试验组患者9例完全缓解、40例部分缓解、8例疾病稳定及4例疾病进展,治疗总有效率为80.33%;对照组患者2例完全缓解、34例部分缓解、20例疾病稳定及5例疾病进展,治疗总有效率为59.02%,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6.556,P=0.011)。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出现骨髓抑制(χ2=0.209,P=0.648)、肝功能损伤(χ2=0.830,P=0.362)、胃肠道反应(χ2=0.370,P=0.543)、水钠潴留(χ2=0.209,P=0.648)及心脏毒性(χ2=0.899,P=0.343)等3级以上不良反应,但两组间差异未见显著性。mCRPC癌组织中Naa10蛋白阳性表达与治疗周期(χ2=9.106,P=0.003)、淋巴结转移(χ2=5.055,P=0.025)、T分期(χ2=4.391,P=0.036)、骨转移病灶数(χ2=19.863,P=0.000)、内脏转移(χ2=5.009,P=0.025)等具有显著相关性,但与年龄(χ2=3.059,P=0.080)、化疗方案(χ2=0.880,P=0.348)、EOCG评分(χ2=3.453,P=0.178)、民族(χ2=0.135,P=0.713)及Gleason评分(χ2=0.837,P=0.360)等没有显著相关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CRPC患者中位生存期与EOCG评分(χ2=7.464,P=0.006)、淋巴结转移(χ2=6.114,P=0.013)、化疗方案(χ2=7.049,P=0.030)、治疗周期(χ2=5.051,P=0.038)、T分期(χ2=1.196,P=0.035)、骨转移病灶数(χ2=9.611,P=0.008)、内脏转移(χ2=1.085,P=0.048)及Naa10蛋白阳性表达(χ2=15.600,P=0.000)等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转移病灶数(>10个)(OR=2.404,95% CI:1.424~4.056)、治疗周期(>8个疗程)(OR=0.458,95% CI:0.253~0.832)、化疗方案(试验组)(OR=0.360,95% CI:0.160~0.801)和Naa10蛋白阳性表达(OR=2.563,95% CI:2.106~3.117)是mCRPC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醋酸阿比特龙联合多西他赛与泼尼松应用于mCRPC治疗,可有效提高近期临床疗效,延长生存期,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同时Naa10蛋白高表达是mCRP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临床宜监测指标,及时调整和评估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幸赞西  包昶宇 《安徽医药》2019,23(6):1098-1100
目的 探讨ERCC1 Asn118Asn (rs11615)和ERCC2 Lys751Gln (rs1318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胆囊癌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普外科收治的50例胆囊癌病人为胆囊癌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RCC1 Asn118Asn (rs11615)和ERCC2 Lys751Gln(rs13181)基因多态性,比较胆囊癌组与健康人群(对照组)ERCC1 Asn118Asn(rs11615)和ERCC2 Lys751Gln (rs13181)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以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结果 胆囊癌组和对照组ERCC1 Asn118Asn(rs11615)基因型分布频率野生型CC为54% 比 66%,杂合型CT为26% 比 26%,突变型TT为20% 比 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P=0.028),等位基因频率野生型C为67%比79%,突变型T为33%比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P=0.026)。ERCC2 Lys751Gln (rs13181)基因型分布频率野生型AA为20%比56%,杂合型AB为44%比32%,突变型BB为36%比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P=0.669),等位基因频率野生型A为42%比72%,突变型B为58%比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75,P=0.448)。结论 胆囊癌的发生可能与ERCC1 Asn118Asn(rs11615)和ERCC2 Lys751Gln (rs13181)基因型多态性具有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9.
余强  周明银  张颖 《安徽医药》2019,23(2):307-309
目的 探讨进展期远端胃癌第12亚组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信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137例行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中清扫第12组淋巴结的进展期远端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37例进展期远端胃癌第12组淋巴结总转移率为16.06%(22/137)。沿肝动脉(12a)、沿胆总管(12b)、沿门静脉(12p)亚组转移率分别为12.41%、1.46%和2.19%,其中12a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12b组(χ2=10.32,P=0.001)和12p组(χ2=8.45,P=0.001)。高—中分化者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为5.13%(2/39),低于低分化者的20.41%(20/98)(χ2=4.97,P=0.021);浆膜受侵者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1.79%(17/78),高于浆膜未受侵者的8.47%(5/59)(χ2=4.57,P=0.031);肿瘤直径≤5 cm者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14%(4/56),低于肿瘤直径>5 cm者的22.22%(18/81)(χ2=5.59,P=0.018)。结论 进展期远端胃癌D2根治术行第12组淋巴结的清扫是合理必要的,第12组淋巴结转移在三个亚组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有助于术中指导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接受利奈唑胺治疗住院患者发生相关性血液毒性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单中心、观察性、回顾性研究。收集78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且监测血药浓度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利奈唑胺疗程[OR=1.296(1.094~1.53),P=0.003],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30 mL·min-1·(1.73 m2-1[OR=11.582(1.870~71.729),P=0.008]是白细胞减少症的显著危险因素;利奈唑胺首次谷浓度[OR=1.178(1.052~1.318),P=0.005],基础血白蛋白值< 30 g·L-1[OR=4.175(1.315~13.254),P=0.015]是血小板减少症的显著危险因素。结论 利奈唑胺相关性白细胞减少症呈时间依赖,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呈浓度依赖,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常规,情况许可下建议监测血药浓度,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