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矫形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资料31例。所有患者在全麻下行单纯后路松解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管减压和后外侧植骨,测量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Cobb角,采用腰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以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14.1个月。手术时间150~265 min,平均183 min,出血量300~800 mL,平均520 mL。术后2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VAS 评分、ODI 及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72.9±14.2)%。根据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23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3%。术后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植骨均融合;术中发生硬脊膜撕裂、切口坏死各1例。结论 后路矫形融合可有效缓解腰痛症状,恢复腰椎序列,椎管减压可有效解除神经压迫,减轻下肢神经症状。该手术方式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及出血量,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杰  竺得洲  王浩  李连华  刘智  孙天胜 《中国骨伤》2020,33(12):1128-1133
目的:探讨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6例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侵占率>50%、椎体后缘存在翻转骨块)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19~57岁。高处坠落伤8例,车祸伤6例,其他伤2例。骨折部位:T11 4例,T12 5例,L1 5例,L2 2例。所有患者采用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的手术方式,通过测量伤椎前缘丢失高度、伤椎邻近节段Cobb角、椎管侵占率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Frankel脊髓损伤评级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6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1~28(15.9±5.4)个月。手术时间(234±41)min,术中出血量(431±93)ml。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术前(52.25±10.10)%,术后3 d(8.93±3.61)%,末次随访(9.25±2.88)%;术后3 d、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 d无明显变化(P>0.05)。伤椎邻近节段Cobb角术前(28.19±10.89)°,术后3 d(5.31±5.14)°,末次随访(6.81±4.59)°;椎管侵占率术前(67.68±12.45)%,术后3 d(7.69±4.46)%,末次随访(4.75±1.63)%,术后3 d、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 d也有一定程度恢复(P<0.05)。末次随访时12例脊髓神经功能获得改善,4例未获得改善,未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者;VSA评分由术前的(7.8±0.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8±0.7)分。结论:对于椎管侵占率> 50%、椎体后缘存在翻转骨块的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时,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具有复位精确、减压彻底、固定牢固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对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截骨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16例;年龄55~76(66.24±5.13)岁。手术前后均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90 min(160~22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 000 ml(800~1 900 ml)。术前与术后1年各项参数分别为,TK由(31.67±21.13)°增加到(34.67±11.60)°,LL从(4.76±3.17)°矫正至(37.41±6.28)°,PT从(33.94±5.01)°恢复至(20.12±5.36)°,SS从(18.47±2.60)°增至(31.71±4.30)°,SVA从(13.24±3.60)cm恢复至(2.82±1.33)cm,所有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截骨矫形手术能够有效地重建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腰椎前凸及骶骨倾斜角的恢复与重建矢状面平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楼宇梁  全仁夫  李伟  费慧 《中国骨伤》2020,33(9):853-859
目的:观察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接受OLIF联合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5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例,女12例;年龄55~73(62.2±5.3)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椎弓根螺钉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同期行脊柱全长站立位X线片,术后6个月行腰椎CT检查,观察冠状位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隙高度,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椎间融合等情况。结果:患者OLIF手术时间(98.7±16.8)min,术中出血量(50.2±10.7)ml。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手术时间(101.5±23.4)min,术中出血量(63.1±19.7)ml。总手术时间(200.2±40.2)min,术中出血量(113.3±30.4)ml。术后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5(16.5±5.3)个月。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分别由术前的(6.8±1.6)分、(6.2±1.1)分和(64.6±10.4)%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1.0)分、(1.0±0.5)分和(15.8±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位侧凸Cobb角和SVA分别由术前的(20.3±13.5)°、(42.3±16.5)mm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5.5±3.1)°、(25.1±10.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L和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25.8±8.2)°、(5.9±2.7)mm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39.3±9.1)°、(10.9±1.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形臂CT导航置钉240枚,术中O形臂三维扫描优良率为96%(230/240)。术后6个月腰椎CT显示椎间融合器均骨性融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左大腿前内侧疼痛,2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左侧屈髋无力,均在随后的随访中恢复。结论: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O形臂CT导航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具有微创、导航置钉准确、骨融合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技术要点,评价并探讨该术式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24例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9~72(59.6±9.5)岁;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退变15例,腰椎轻度滑脱伴或不伴节段性不稳定9例;22例为单节段融合,2例为双节段融合;单节段融合的节段L2,3 1例,L3,4 3例,L4,5 18例,2例双节段融合均为L3,4及L4,5。该技术主要包括局麻加基础麻醉下,行穿刺及椎间孔镜下减压、椎间隙处理及取自体骨植入、融合器植入并撑开,以及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 d及1、3、6、12、18个月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MRI检查评估内植入物稳定性及融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单节段融合手术时间(192.3±22.7)min,双节段融合(272.5±24.7)min。估计术中出血量每节段<50 ml,所有患者未输血。术前VAS(7.4±1.1)分,术后改善至(2.3±0.8)分(t=-19.65,P<0.000 5);术前ODI(41.2±3.3)%,末次随访时改善为(12.3±2.5)%(t=-35.76,P<0.000 5)。术后共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2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性症状,于对侧椎间孔镜减压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1例出现经皮螺钉置入相关神经症状,予拆除该侧钉棒内固定后,症状缓解;1例出现手术切口感染,予清创缝合术后好转。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未出现融合器及钉棒系统的移位和松动,14例出现融合迹象。

结论: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势,临床效果显著,但其远期结果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随访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侧钉棒系统辅助对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置钉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2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32~71岁,平均(51.1±10.6)岁;单节段20例,双节段2例。22例患者均采取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TLIF)术结合单侧钉棒系统辅助对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5年,平均18个月。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第3天出现减压侧下肢疼痛麻木1例。22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椎弓根螺钉与关节突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及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腰椎VAS从术前的8.24±0.72减少至末次随访的3.18±0.66,ODI 从术前的36.72±6.84下降至末次随访的4.36 ±1.12.患者症状明显改善(P<0.05).结论:单侧钉棒系统辅助对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具有创伤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陈栎昀  方煌  王欢 《骨科》2022,13(5):395-399
目的 探讨采用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行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并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于我院行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4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组。其中运用UBE技术行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并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19例纳入UBE镜下融合组,男8例,女11例,年龄为(58.95±10.21)岁;行传统开放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的28例纳入TLIF组,男13例,女15例,年龄为(58.04±10.83)岁。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背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UBE镜下融合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TLI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7例病人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的背部和下肢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BE镜下融合组术后1周的背部VAS评分显著低于TLIF组[(1.11±0.81)分 vs. (4.50±1.26)分],且其背部VAS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TLIF组[(4.89±1.60)分 vs. (2.14±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节段融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UBE技术行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并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可行的临床治疗手段,术后早期病人的腰痛缓解程度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8.
徐义春  姚辉  王其友  侯刚  赵慧清 《中国骨伤》2015,28(11):1021-1025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腰椎退行疾病经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28例80岁及以上高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80~93岁,平均(85.44±3.66)岁,病程3~20年。采用经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分别进行JOA腰椎评分并计算临床改善率,并于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6.5个月。手术时间(150.00±26.42) min,术中出血量(373.33±99.88) ml.JOA评分术前 (12.30±2.43)分,末次随访时(24.81±2.09)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手术前后的改善率为21%~89%,平均74.26%.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结果,优16例,良10例,可2例。术后2周内,3例出现神经根牵拉刺激症状,3例出现伤口浅表感染愈合延迟,1例术中硬膜囊撕裂,出现脑脊液漏。1例患者术后34个月时出现相邻节段椎管退变狭窄。所有患者顺利融合,无内固定松动移位、假关节形成等其他并发症。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充分的术前准备,完备的术中操作及积极的术后管理和随访,即便是80岁及以上的高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经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也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巩陈  吴建明  刘向阳 《骨科》2022,13(6):547-550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腰椎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合并腰椎不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30例单节段LSS合并腰椎不稳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皮内镜下腰椎减压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并发症等围手术期相关参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病人的腰腿痛和功能障碍情况。通过腰椎正侧位片、动力位片和CT三维重建评价植骨融合及腰椎稳定性。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3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67.8±74.3) min,出血量为(83.6±13.3) mL,切口长度为(1.7±0.3) cm,住院时间为(9.6±1.9) d。随访时间为(13.6±1.3)个月,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融合器、钉棒位置良好,融合满意。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结果:优良率为96.67%。结论 经皮内镜下腰椎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LSS合并腰椎不稳的病人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短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腰椎管减压术(interlamina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IL-PELD)与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腰椎管减压术(transforame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TF-PELD)在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8年4月至2021年7月采用脊椎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85例单节段腰椎侧隐窝患者,其中男44例,女41例,年龄49~81 (65.5±8.3)岁;病程3~83 (26.7±16.5)个月。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IL-PELD组和TF-PELD组。其中IL-PELD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50~80(66.7±9.3)岁;病程3~65(25.7±15.0)个月。TF-PELD组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51~78(64.1±7.6)岁;病程4~73(27.9±18.3)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于术前和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痛及下肢痛的程度、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function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以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于术前和术后1周以侧隐窝矢状径评估责任椎间隙侧隐窝的减压程度。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善手术,无血管损伤、硬膜囊撕裂、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时间14~53(27.0±9.4)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椎间隙感染。IL-PELD组手术时间(69.3±19.3) min,多于TF-PELD组(57.5±14.5) min (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F-PELD组术中透视次数(8.8±2.6)次,多于IL-PELD组(4.8±1.2)次(P<0.05)。两组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PELD组术前腰痛、下肢痛VAS及ODI分别为(5.1±2.2)、(6.9±1.3)分、(71.4±12.6) %,TF-PELD组分别为(4.7±1.8)、(6.9±1.3)分、(68.4±13.9) %。IL-PELD组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VAS为(2.4±1.5)、(1.6±0.8)、(1.4±0.9)分,下肢痛VAS为(3.0±1.2)、(1.6±0.7)、(1.5±1.0)分,ODI 为(32.6±11.9) %、(17.4±6.5) %、(19.3±9.3) %;TF-PELD组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VAS为(2.6±1.4)、(1.5±0.6)、(1.4±1.0)分,下肢痛VAS为(2.8±1.2)、(1.6±0.6)、(1.5±1.2)分,ODI为(32.0±11.2) %、(15.0±6.1) %、(20.0±11.3) %。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下肢痛VAS及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分组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两组侧隐窝矢状径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但各时间点两组侧隐窝矢状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改良 Macnab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PELD和TF-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均能扩大侧隐窝,并取得良好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后路手术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本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2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采用下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和疗效评价;通过手术前后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度的比较,了解患者手术治疗的侧凸矫正率和腰椎前凸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ODI术前(52.30±13.65)%、术后(9.62±6.41)%,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改善率为81.6%。32例患者中,24例疗效为优,6例疗效为良,2例疗效为可,术后疗效评价的优良率为93.8%。患者冠状位Cobb角术前21.99°±8.97°、术后6.84°±5.32°,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矫正率为69.0%。患者腰椎前凸Cobb角术前13.80°±15.99°、术后24.95°±12.86°,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较理想,术后疗效满意。手术的关键是彻底减压、正确选择融合节段、重建退变节段椎间高度、矫正前凸减少和后凸畸形、纠正椎体侧方移位和侧凸畸形以稳定椎体。  相似文献   

12.
王贺辉  夏冬冬  吴小川  胡佰文 《中国骨伤》2023,36(11):1070-1074
目的:探讨Delta大通道内镜下经皮单侧椎板间入路270°环形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 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 12月至 2021年1月采用Delta大通道内镜下经皮单侧椎板间入路270°环形减压术治疗的29例LSS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63~83(71.52±10.82)岁;患者均伴有明确的间歇性跛行,以双下肢神经源性症状为主;均为单节段椎管狭窄,L3,4 5例,L4,5 21例,L5S1 3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分别对疼痛,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且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手术时间(73.45±5.89) min,术中出血量(9.93±0.83) ml,住院时间(4.03±0.41) d。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3、12个月时腰痛VAS分别为(2.31±0.88)、(1.45±0.62)、(1.21±0.61)、(1.10±0.55)、(1.03±0.49)分:腿痛VAS分别为(6.48±0.56)、(1.97±0.61)、(1.31±0.59)、(1.17±0.59)、(1.10±0.55)分;ODI评分分别为(38.41±2.74),(18.14±1.17),(5.17±0.53),(5.07±0.45),(4.90±0.48)分;腰腿痛VAS、ODI评分术前与术后各随访时间节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22例,良5例,可2例。结论:Delta大通道内镜下经皮单侧椎板间入路270°环形椎管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镜下操作空间大、减压充分、术后恢复理想等优点,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腰椎稳定结构的破坏,是一种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2—2014-02采用责任节段减压、选择性固定融合治疗的93例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侧凸Cobb角、前凸Cobb角。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15~189(147.87±24.51)min,术中出血量210~730(357.33±27.44)ml,术后引流量230~550(441.39±31.39)ml。4例因椎管狭窄及粘连严重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头低足高位治疗,切口均一期愈合。3例切口积血,延期3~5 d愈合。93例均获得随访16~63个月,平均54.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侧凸Cobb角、前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节段减压、选择性固定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效果良好,但手术既要达到治疗目的,又要减少脊柱结构单元的破坏,更要兼顾术后是否会并发邻近节段退变、侧凸畸形进一步加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退行性脊柱侧凸对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难度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2例,男16例,女36例,年龄42~71(63.44±5.96)岁,病程1.5~6.5(3.69±1.10)年。52例患者均有下肢根性痛或麻木症状,其中41例患者有间歇性跛行症状。51例均为单节段狭窄,狭窄节段:L4,5节段31例,L5S1节段21例。依据是否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凸分为侧凸组18例(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狭窄组34例(单纯腰椎管狭窄)。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和术后并发症,通过CT评估术后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5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19.58±5.33)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狭窄组优于侧凸组(P0.05);两组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术后下地时间、出院时间、出院及随访时VAS评分、术后3个月及随访时ODI评分、术后并发症和椎间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MIS-TLIF手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退行性脊柱侧凸三维畸形,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出血增多。但是对患者术后症状的缓解,并发症的发生和腰椎功能的恢复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从而对临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2014年6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8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5例,女42例;年龄25~81岁,平均55.14岁;L_(3,4)8例,L_(4,5)61例,L_5S_118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进行减压手术。术前,术后3、6个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采用VAS、ODI进行评估,并采用MacNab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87例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术前及术后3、6个月,VAS评分(评分表按mm计算,总分为100分)分别为63.88±8.56、13.22±8.24、6.83±9.43;ODI评分为59.96±12.60、9.08±10.55、5.64±6.84,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41例,良30例,可7例,差9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如果适应证选择恰当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黄韧带肥厚或者合并一些骨化狭窄的患者,则不能充分减压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6.
程伟  邵荣学  朱承跃  王栋  张伟  潘浩 《中国骨伤》2024,37(4):331-337
目的:评估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经对侧入路治疗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可行性及影像学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33例接受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孔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16例;年龄34~72(56.00±7.89)岁;记录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腰痛和下肢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状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7~65(56.10±5.19) min;术后随访12~18 (14.9±2.3)个月。术前腰腿痛VAS [(7.273±1.442)分,(7.697±1.447)分],ODI (69.182±9.740)%;术后腰腿痛VAS[(3.394±0.966分,(2.818±0.727)分],ODI (17.30±4.78)%;末次随访腰腿痛VAS[(2.788±0.650)分,(2.394±0.704)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大通道内镜系统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经大通道内镜系统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的32例LS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8例,女14例,年龄65~84(70.6±8.4)岁,病程1~12年。32例患者均伴有下肢麻木或疼痛,其中28例伴间歇性跛行,以下肢症状为著。狭窄节段:L3,42例,L4,519例,L5S113例,其中2例双节段狭窄。术前影像学资料显示中央管狭窄型3例,双侧侧隐窝狭窄型21例,混合狭窄型8例。记录手术用时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复查X线、CT和MRI;比较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单次连续步行距离(single continuous walking distance,SCWD),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手术时间70~160(85.64±11.94)min,随访时间12~24(17.68±2.43)个月。术中发生硬脊膜撕裂1例,术后减压通道对侧下肢短期内感觉障碍2例,均经相应处理后好转。术后影像学显示较术前责任节段的椎管明显扩大,神经根松解充分。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1年腰痛VAS评分分别为4.62±1.41,2.73±1.35,1.21±1.17,1.11±0.34;腿痛VAS评分分别为6.83±1.71,3.10±1.50,1.08±0.19,0.89±0.24。腰腿痛VAS评分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3 d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1年ODI评分分别为38.40±6.48,18.42±2.40,5.48±0.77,3.05±0.28;SCWD分别为(47.48±5.32)m,(52.89±11.23)m,(245.43±18.94)m,(468.97±55.87)m。ODI评分及SCWD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3 d及术后1年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优15例,良14例,可3例。结论:采用大通道后路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LSS是安全、有效的术式,具有减压充分,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可最大限度减少对腰椎稳定结构的破坏,是一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理想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的9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32例,女60例,年龄44~82(63.67±9.93)岁。根据冗余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RNRs阳性组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45~82(65.45±10.37)岁;病程24.00(12.00,72.00)个月。RNRs阴性组54例,男17例,女37例;年龄44~77(62.42±9.51)岁;病程13.50(9.00,36.00)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包括狭窄节段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硬膜囊面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背部和腿部疼痛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