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目的通过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右美托咪啶(DEX)靶控输注麻醉深度的准确性,探讨DEX靶控输注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手术患者30例,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切皮前5 min开始静脉持续泵入DEX。DEX泵注分为3个阶段,泵注的第1阶段为负荷剂量加维持剂量阶段,负荷剂量为2.0μg·kg-1,10~20 min恒速输注完成,之后给予维持剂量0.5μg·kg-1·h-1;第2、3阶段仍为维持阶段,维持剂量分别为1.0μg·kg-1·h-1与1.5μg·kg-1·h-1,在手术结束前20~30 min停止输注DEX。在DEX靶控输注过程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脉搏氧饱和度,每隔5 min记录1次BIS值并即刻评估警觉/镇静评分(OAA/S)。结果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心率、血压、呼吸、脉搏氧饱和度及心电活动无明显变化;当DEX输注剂量加大时,BIS值逐渐下降。当OAA/S评分从5逐渐降低至1时,BIS值也相应下降。不同级别OAA/S评分的BIS值之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BIS值与OAA/S评分呈正相关(r=0.695,P〈0.05)。结论 DEX靶控输注在腰麻的应用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满意;BIS值能准确地监测DEX靶控输注麻醉的镇静深度,在DEX靶控输注麻醉中能够指导DEX的用量,在临床麻醉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诱导及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61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 组,n =30)和右美托咪定组(D 组,n =31)。D组于诱导前15 min 给予右美托咪定0.6μg/kg,继之0.4μg/(kg·h)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C 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输注。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2 mg/kg、初始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浓度1.0μg/ml,每隔1 min 增加0.3μg/ml,至意识消失,给予舒芬太尼0.8 ~ 1.0μg/kg、罗库溴铵0.6 ~ 0.9 mg/kg,肌松满意进行插管。记录入室(T0)、给予负荷量15 min(T1)、意识消失时(T2)、插管前(T3)、插管1 min(T4)、插管3 min(T5)、插管5 min(T6)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以及T2、T3、T6 及手术结束时丙泊酚TCI 效应室浓度、总剂量及血管活性药的使用量。记录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ICU 驻留时间及出院时间。结果 与C 组比较,D 组在T2、T3、T6 及手术结束时丙泊酚TCI 效应室浓度、丙泊酚用量和血管活性药用量均降低(P <0.05),在C 组中,与T3 比较,T4 时刻血流动力学指标升高(P <0.05)。D 组各时间点(T4 ~ T6)血流动力学指标与T3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 组ICU 驻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C 组(P <0.05),两组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够降低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患者麻醉诱导期丙泊酚TCI 效应室浓度,减少丙泊酚和血管活性药的用量,有利于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并且与缩短ICU 驻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5,(11):1467-1470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的影响。方法:收集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D1组、D2组、D3和对照组(C组)各24例。四组分别于诱导前泵注Dex0.3、0.6、1.0μg/kg和生理盐水,麻醉诱导维持采用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记录输注前(T0)、输注后(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30min(T3)、术毕(T4)、拔管后(T5)的HR、MAP、BIS值及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结果:D2组MAP、HR在各时点均无明显变化,而C组及D1组在T2时MAP升高,D3组在T1时HR减慢。四组患者BIS值在T2~T4时均低于T0,其中,T2、T3时稳定于50左右。D2及D3组丙泊酚Ce在各时点均低于C组。术中D2、D3组丙泊酚用量较C组分别减少36.0%和45.3%;瑞芬太尼用量则减少35.6%和42.5%。四组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苏醒期间,D2和D3组无躁动、呛咳、寒战和术中知晓发生。结论: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全麻诱导前单次泵注Dex0.6μg/kg,可抑制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减少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提高了拔管质量且不影响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5.
李娜  李少岩 《吉林医学》2014,(19):189-19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老年肾癌患者微波治疗术麻醉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经皮穿刺微波治疗术的肾癌患者60例,ASA分级Ⅱ~Ⅲ级,年龄65~78岁,体重45~70 kg,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组(D组)和靶控输注丙泊酚组(P组)。D组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负荷量0.5μg/kg,注射时间为10 min,负荷量注射完毕后开始手术。观察输注右美托咪啶前(T0)、诱导人睡(T1)、手术开始1 min(T2)、手术开始5 min(T3)、手术开始10 min(T4)、睁眼(T5)时的HR、MAP、RR、SpO2,所需丙泊酚浓度、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术中镇静评分及术后患者满意度。结果:P组T1较T0MAP、RR、SpO2显著下降,较D组T1时点MAP、RR显著下降(P<0.05);D组T1较T0MAP、HR、SpO2显著下降,HR较P组T1时显著下降(P<0.05)。P组丙泊酚所需量明显高于D组(P<0.05),两组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呼吸抑制、低血压发生率低于P组(P<0.05),D组患者心动过缓的发生率高于P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中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可以起良好的镇静作用,节俭了丙泊酚的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Dex)联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在老年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麻醉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8月择期监测麻醉(MAC)下行ERCP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 98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瑞芬太尼(TRP)组和Dex-瑞芬太尼(TRD)组。TRP组患者麻醉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TRD组患者麻醉采用静脉输注Dex联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2组均采用非气管插管的MAC麻醉。观察并记录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进镜时(T2)、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时(T3)、退镜时(T4)、留置鼻胆管结束时(T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博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脑电双频指数(BIS)。于不同时点(术前、麻醉诱导后每隔15 min和苏醒即刻)采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  相似文献   

7.
8.
邬子林  周志飞  佘守章  许立新 《广东医学》2012,33(16):2479-2483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右美托咪定(Dex)靶控输注患者镇静意识消失时浓度效应关系的影响。方法择期行椎管内麻醉下腹部或下肢手术者共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D组和KD组,每组30例,每组按Dex靶控浓度的不同随机分为5个亚组(n=6),D组(D1~D5)浓度分别为0.54、0.64、0.76、0.90和1.07 ng/mL;KD组(KD1~KD5)浓度分别是0.30、0.37、0.46、0.57和0.70 ng/mL。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警觉/镇静(OAA/S)评分和睫毛反射;以呼之不应(OAA/S评分≤2)和睫毛反射消失作为意识消失指标,观察和记录30 min内每组及其亚组患者意识消失的例数及其对应靶浓度,采用概率单位法(Probit)回归分析计算两组的浓度-效应曲线方程及其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和95%有效浓度(EC95)。结果 D组和KD组中各亚组间随着时间推移和亚组间随着靶浓度增加,意识消失率逐渐上升,BIS值逐渐下降(P<0.05);KD组EC50(0.445 ng/mL)和EC95(0.603 ng/mL)显著低于D组EC50(0.738 ng/mL)和EC95(0.990 ng/mL),KD组量效曲线相对D组平行且左移;与基础值比较,两组第3、4、5亚组15 min后MAP逐渐下降(P<0.05),D组第3、4、5亚组5 min后HR逐渐下降,第1、2亚组10 min后HR下降(P<0.05),KD组第3、4、5亚组于20~30 min HR下降明显(P<0.05)。SpO2不同时间SpO2≥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Dex靶控输注血浆浓度增加,镇静深度增加,小剂量氯胺酮能够降低Dex意识消失所需的靶浓度,增强其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功能区致痫灶的外科手术治疗的术中唤醒麻醉方案。方法对6例功能区致痫灶的患者进行喉罩插管、右美托咪啶输注及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行术中唤醒麻醉,在清醒状态下通过皮质脑电监测(EcoG)、体感诱发电位(SEP)及皮质电刺激(CS)进行运动区和语言区定位,在不影响脑功能的前提下切除致痫灶,然后在全麻下关颅。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经过喉罩插管下全麻、术中唤醒、再全麻的过程,完全配合术中要求进行脑功能区定位及致痫灶切除,术中EcoG描记结果与术前定位一致,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对唤醒过程无不良记忆。结论右美托咪啶及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方案可安全用于术中唤醒麻醉,有助于神经外科医师最大可能地切除脑功能区致痫灶并保护正常脑功能区,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脏外科就诊的483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进行搭桥术。共搭桥960支,平均每例2.3支(1~4支)。术后常规应用肝素和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活性药物。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死亡30例,死亡率6.21%。随访3~8个月均无活动后心前区疼痛症状,心功能及LVEF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结论随着相关理论和手术操作技术的不断改善,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将成为一种较完善的冠心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fi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结果。方法:2001年~2002年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23例,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游离左侧乳内动脉均与前降支吻合,取大隐静脉及烧动脉与回旋支、后降支等其他部位血管吻合。冠状动脉吻合口和近端吻合口分别用7.0Prolene及6-0Prolene缝线连续法缝合。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术后随访2个月~14个月,心绞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心功能Ⅰ级~Ⅱ级,术后心绞痛复发2例,给子扩冠、抗凝治疗后好转。术后并发右侧脑梗死1例,融栓、抗凝等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中是一种理想、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序贯吻合技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4例冠心病患者,15例采取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冠状动脉搭桥术,另19例采取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34例术中观察序贯桥血管均通畅,无围术期心梗,死亡1例(3%),总体并发症(胸骨哆开、二次开胸止血)发生率6%(2/34)。术后近期随访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活动量明显增加。结论序贯吻合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更加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而且并发症少,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心病的近期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心病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比较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实验组,n=75)术前、术后的心功能情况、EF值变化以及随访期内的冠心病死亡率、自主症状改善率和无症状生存率,并与未手术组(对照组,n=100)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全部存活患者,术后自主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心功能级别(NYHA分级)及EF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年的随访期内,两组同期因冠心病病死率实验组低,无症状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也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手段,对己有明显症状或己出现并发症的冠心病毒者,早期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记录。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对于其他治疗手段(如PTCA)失败或出现紧急并发症者,CABG术成为改善心肌血运,挽救急者生命的惟一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总结7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的结果,讨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80例接受CABG的7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处理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内乳动脉使用率100%,人均旁路移植(3.2±1.2)支,围术期死亡率5.0%,并发症发生率22.5%,平均住院时间(12.7±5.9)d.结论:CABG可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术前充分评估、术中合理选择手术方案和术后精细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解强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3,5(4):209-210,215
传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 ing ,CABG)都应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 ,CPB)在心脏完全停跳下进行。CPB本身可带来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 ,包括心脏和全身各脏器的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补体激活、多种细胞因子释放和十分复杂的全身炎性反应、血小板和血细胞的破坏引起的出凝血功能障碍等[1] ;同时主动脉阻断操作又可导致主动脉钙化和粥样硬化患者发生脑中风[2 ] 。最近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off 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 ,OPCABG )的方法和技术已使不用CPB的血运重建手术成为可能 ,从而避免了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重症冠心病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重症冠心病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男性95例,女性51例;搭桥数3~6(4.21±0.89)支/人。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次开胸2例(1.4%),低心排综合征6例(4.1%),应用IABP 6例(4.1%),反复发作房颤12例(8.2%),肺功能不全8例(5.5%),死亡1例(0.7%),其余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合理地选择患者,成熟的手术技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尽早应用及术后处理的加强是提高重症冠心病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手术特点。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7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实验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0P—CABG)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冠心病患者病情的改变情况以及两种手术方法的特点。结果两组患者的病情同治疗前相比均有一定改善,但实验组病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手术的并发症非常少,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的手术治疗方法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所取得的效果较好,临床价值非常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