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全麻联合胸稚旁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方面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至11月6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单纯采用全麻,观察并比较两组诱导前(T0)、切皮时(T1)及手术结束时(T2)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及全麻苏醒期即刻(T3)、术后6小时(T4)、12小时(rr5)、24小时(R)的静息状态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观察组在切皮时及手术结束时MAP和HR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镇痛效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安全有效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其生理干扰轻微并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与胸段硬膜外麻醉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胸段硬膜外麻醉组(E组,n=26)和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n=26)。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液体用量,舒芬太尼累积用量,血管活性药用量,术后6、12、24、36、48、72 h六个时间点安静和深呼吸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拉姆齐镇静评分(RSS),术后恶心呕吐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1)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和液体用量无明显差异,但E组麻醉时长和血管活性药应用比例大于P组,女性患者比例小于P组(P<0.05);(2)术后6 h、12 h,P组的动态VAS评分均低于E组(P<0.05);(3)所有时间点,两组的静态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术后6 h、24 h,P组的RSS评分全部大于E组(P<0.05);(5)P组的穿刺点外渗比例小于E组,干呕比例大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采用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与硬膜外镇痛效果相当,且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联合PCIA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ESPB组(E组)和TPVB组(T组),每组30例。E组术前0.4%罗哌卡因25 ml行超声引导下单次ESPB,T组术前0.4%罗哌卡因25 ml行单次TPVB。罗哌卡因注入20 min后用冰块测定阻滞平面。术毕两组均给予PCIA至术后48 h。记录穿刺时间、深度;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补救例数;记录胸闷、皮肤瘙痒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E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5),穿刺深度明显变浅(P<0.05),术中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补救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较TPVB操作更简单快捷,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更低,术后两种阻滞联合PCIA均能为胸腔镜肺叶切术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静脉镇痛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接受LC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静脉镇痛,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TPVB+静脉镇痛。比较2组术后2、12、24、48 h安静、咳嗽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12、24、48 h安静、咳嗽时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PVB联合静脉镇痛应用于LC患者,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本院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患者117例的临床资料。对照组60例患者采取全身麻醉加术后静脉镇痛的方法,实验组57例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与术后镇痛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6 h的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启动次数及药物的使用剂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情况,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 术后实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对照组的自控静脉镇痛启动次数以及药物的使用剂量均高于实验组,差异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对照组较实验组更早恢复自主呼吸,差异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肺癌根治手术,可显著减少患者疼痛及术后麻醉药量的用量,提高镇痛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是一种将局麻药注入胸椎旁间隙,从而节段性地阻滞单侧躯体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交感神经的区域阻滞技术。近年来,TPVB技术用于患儿胸部及上腹部手术麻醉与镇痛的研究不断增加,表现出良好的围术期镇痛效果。本文从TPVB用药方案、扩散途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等方面对TPVB技术用于患儿围术期镇痛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研究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于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102例,随机分成二三组:Ⅰ组,32例,单纯全麻;Ⅱ组,36例,于全麻诱导后行胸椎旁神经阻滞;Ⅲ组,34例.于全麻诱导前行硬膜外阻滞.三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行芬太尼、氟比洛芬酯静脉镇痛,分别于患者清醒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T1)、术后24 h(T2)、48 h(T3)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启动自控按钮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结果 三组24、48 h PCIA泵的背景输注总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Ⅲ组在T1、T2时的VAS均低于Ⅰ组(P<0.05),术后48 h内启动自控按钮次数明显少于Ⅰ组(P<0.05).结论 在开胸手术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或硬膜外阻滞可以增强芬太尼、氟比洛芬酯的静脉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腹腔镜大肠癌手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腹腔镜大肠癌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观察2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术后苏醒时间、住院时间,不同时段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苏醒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T0)2组患者心率(HR)、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给药15 min后(T1)、手术开始30 min(T2)、手术开始1 h(T3)、手术结束时(T4),观察组患者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腹腔镜大肠癌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复合全麻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苏醒质量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25~65岁,BMI 19~28 kg/m~2, 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观察组)和单纯全麻组(对照组),每组26例。麻醉诱导前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椎旁神经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25 ml;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两组麻醉诱导后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给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镇静-躁动评分(SAS),记录术后1、6、12、24、48 h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记录镇痛药物使用及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嗜睡、呼吸抑制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同时点静息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SAS评分、术后1、6、12 h的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PVB联合全麻镇痛效果确切,术后苏醒质量高,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镜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择期行胸外科手术患者1 190例,男516例,女674例,年龄18~75岁,BMI 15~35 kg/m2,ASA Ⅰ—Ⅲ级。根据接受神经阻滞的类型分为两组: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n=327例)和肋间神经阻滞组(I组,n=863例)。P组术前行T3-4和T6-7椎旁神经阻滞;I组于手术结束时在胸腔镜监测下在切口及其相邻上下两个肋间实施肋间神经阻滞。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合并症,术后第1、2和3天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第1、2和3天静息和活动时疼痛数字(NRS)评分、恶心呕吐,记录术后头晕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与I组比较,P组术后第1和2天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1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1天活动时NRS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头晕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 )。术后第2和3天两组静息和运动时NRS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肋间神经阻滞比较,椎旁神经阻滞可以减少胸腔镜肺部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BMI 18~25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阻滞组(T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术后采用PCIA。S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T组则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两组均使用0.4%罗哌卡因30ml,阻滞完成后30min使用针刺法测定并记录感觉阻滞平面;记录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4、8、12、24、48h的静息和咳嗽VAS评分;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和哌替啶补救性镇痛例数;记录阻滞相关并发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S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S组术后12h静息时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S组PCI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S组PCIA 48h内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减少(P0.01),两组气胸、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或胸椎旁阻滞均可为胸腔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但前锯肌平面阻滞较胸椎旁阻滞作用更持久、操作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在非插管胸腔镜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的患者114例,男90例,女24例,年龄25~60岁,BMI25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四组。麻醉诱导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C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 D1、D2、D3组分别注入右美托咪定0.5、1.0、2.0μg/kg复合0.3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入室时(T_0)、注药后30 min(T_1)、手术开始时(T_2)、手术开始后30 min(T_3)的RR、PaO_2和PaCO_2;术毕全麻药的用量;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和使用麻黄碱与阿托品的情况。结果与C、D1组比较,D2、D3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T_2、T_3时PaCO_2明显降低(P0.05),RR、PaO_2明显升高(P0.05),术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减少(P0.05);D3组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1.0μg/kg复合罗哌卡因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可缩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减少全麻药用量,无明显血流动力学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胸椎旁阻滞(TPVB)在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40~75岁,ASAⅠ—Ⅲ级.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组(RD组),每组30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 block, SAPB)对全麻下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单纯全麻组(G...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8~60岁,BMI 16~28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G组:单纯全身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GP组:全麻复合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CTPVB)+术后CTPVB镇痛,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CTPVB,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CTPVB效果。两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镇痛泵行自控镇痛。记录患者拔出气管导管30min(T1)、术后2h(T2)、6h(T3)、24h(T4)、48h(T5)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采用肺功能仪测定入室后(T0)、T4、T5时的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记录三次测量的最大值;用血气分析仪测定相应时段的血气分析各一次,抽取桡动脉血标本前停止吸氧30min,记录PaCO2、Pa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1~T5时GP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与T0时比较,T4、T5时两组FVC、FEV1、MMF明显降低(P0.05),GP组明显高于G组(P0.05)。与T0时比较,T4、T5时两组PaO2明显降低(P0.05)、PA-aO2明显增大(P0.05);T4、T5时GP组的PaO2明显高于G组、PA-a O2明显小于G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CTPVB镇痛效果完善,可明显改善开胸术后肺功能,促进肺部氧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与多点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e abdominal plane block,TAPB)在开腹肝脏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行开腹肝脏手术的患者60例(手术切口均为经典反"L"型切口),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PVB组(TP组)和多点肋缘下TAPB组(TA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TP组行双侧T 7-T 8和T 8-T 9 TPVB,TA组行双侧肋缘下和经典肋缘与髂前上棘之间的TAPB,共4个阻滞点。记录并比较两组阻滞操作时间,记录切皮前(T 0)、切皮后(T 1)、上腔静脉阻断时(T 2)、肝切除时(T 3)、缝皮时(T 4)的MAP和心率,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液体入量、瑞芬太尼消耗量、术后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即刻(患者拔管苏醒后,可进行正常语言交流)、术后2h、术后6h的静息及运动VAS评分,记录术后6h内给予阿片类药物的例数、术后第1次给予阿片类药物的时间。结果:TA组的阻滞操作时间短于TP组(P<0.05)。两组患者T 0时MAP和心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T 1、T 3、T 4时TP组的MAP和心率均低于TA组(P<0.05)。TP组术中瑞芬太尼消耗量、术后PACU停留时间、术后即刻和术后2h的静息及运动VAS评分也明显少于TA组(P<0.05),但术后第1次给予阿片类药物的时间,TP组长于TA组(P<0.05)。其余观察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腹肝脏手术中,TPVB较多点肋缘下TAPB能提供更加平稳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供更完善的围手术期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