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作为丙泊酚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病人镇静的效果. 方法 60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反馈靶控输注组(FTCI,n=30)和靶控输注组(TCI,n=30).丙泊酚的血浆靶控浓度均设定为2 mg/L,TCI组整个手术期维持不变,FTCI组BIS作为控制变量设定在70.记录并比较两组BIS值、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丙泊酚的单位标准化剂量、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 结果 FTCI及TCI组BIS最高值分别为76.1±6.4、86.0±8.6,最低值分别为69.0±4.5、60.9±11.8,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 = -5.058,-3.513;P=0.000);平均动脉压的最高值分别为(90.9±14.2)、(100.4±11.6)mm Hg,最低值分别为(74.2±12.5)、(63.8±13.8) mm Hg,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2.838,-3.059;P=0.006,0.003);定向力恢复时间分别为(440.8±141.0)s、(576.4±120.5)s,两组也有统计学差异(t=-4.004,P=0.000);FTCI组丙泊酚总剂量明显低于TCI输注组[分别为(510.48±82.75)mg与(620.65±76.79)mg,t =-5.345,P=0.000],单位标准化剂量亦较低[分别为(5.08±1.26)mg和(6.02±0.86)mg,t =-3.375,P=0.001];两组术中的遗忘程度、满意度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BIS作为丙泊酚镇静的反馈控制变量可行,镇静深度适宜,且丙泊酚用量少,定向力恢复快,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阻滞辅以丙泊酚闭环靶控镇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硬膜外阻滞中以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反馈的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的效果和性能进行评价。方法11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男5例,女6例,年龄28~67岁。硬膜外阻滞期间采用以BIS作为反馈的闭环靶控输注(CLTCI)丙泊酚进行镇静,开始的靶浓度设定为1.5μg/ml,然后每分钟逐步增加或减少0.5μg/ml,直到患者的镇静深度稳定于OAA/S评分3分以下,这时候的BIS值作为反馈变量,通过CLTCI系统自动输注丙泊酚。每5分钟记录血压、心率、BIS和OAA/S评分。记录诱导时间及丙泊酚诱导剂量、丙泊酚总用量、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并评价CLTCI系统的性能。结果所有患者镇静期间血液动力学平稳,无严重呼吸抑制。OAA/S评分3分时平均BIS值76.6。CLTCI系统的偏离性1.9%,精确度7.1%,摆动度4.1%。结论在硬膜外麻醉期间以BIS为反馈的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进行清醒镇静是可行的。该系统性能稳定,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国产雷米芬太尼(remifentanil,RF)已用于临床,它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消除快,常采用持续输注和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给药)。TCI有闭环和开环两种形式,前者根据病人生理参数(如BP、BIS、肌松等)进行反馈性控制,不管靶浓度如何设置,当生理参数低于或高于反馈值时,TCI便会自动停止或起动。而开环形式,则不以生理参数进行反馈性控制,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50年代Reginald等[1]提出根据脑电图自动控制麻醉药剂量这一开创性成果以来,麻醉自动给药系统的开发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处于研究的焦点.伴随着适用于靶控输注系统的麻醉药物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 PK/PD)模型(丙泊酚 Marsh、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IS指导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在老年患者开腹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65~80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闭环组(A组)和开环组(B组),每组3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诱导方式。BIS下降至60且连续15s小于或等于60时A组丙泊酚以BIS值45~55为目标自动闭环反馈输注,B组手动调节丙泊酚维持BIS在45~55之间。两组均用肌松监测反馈仪闭环输注顺阿曲库铵,手动调节瑞芬太尼。记录入室后5min(T0)、插管即刻(Tl)、插管后3min(T2)、切皮后3min(T3)、腹腔探查时(T4)、缝皮结束时(T5)的BIS值、MAP、HR,记录两组麻醉时间、拔管时间及丙泊酚、瑞芬太尼、顺阿曲库铵、阿托品、麻黄碱、乌拉地尔和硝酸甘油等使用量,统计闭环系统性能指标:总体分数(GS),充分麻醉(40BIS60)所占时间比例。用MMSE表对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第3天和第5天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时A组MAP、BIS明显高于B组(P0.05)。A组丙泊酚用量和靶控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瑞芬太尼、顺阿曲库铵使用量,麻黄碱、阿托品、乌拉地尔、硝酸甘油的使用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拔管时间[(27±8)min]明显短于B组[(36±10)min](P0.05),A组GS[(28±10)分]明显低于B组[(49±11)分](P0.05),充分麻醉(40BIS60)所占时间比例A组(82%±9%)明显高于B组(67%±9%)(P0.05)。术后第5天MMSE,A组[(28.57±0.87)分]明显高于B组[(26.83±0.91)分](P0.05),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S指导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用于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麻醉效果良好,但在腹腔探查时患者血压有波动;BIS指导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可很好地维持BIS在设定的范围内;可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缩短拔管时间,减轻对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麻醉中,应用脑电图双频谱指数(BIS)反馈异丙酚闭环靶控系统辅以适度镇静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探讨异丙酚靶控输注(TCI)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患者清醒镇静的可行性,并与异丙酚开环靶控系统相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闭环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对老年髋关节手术全麻诱导的心血管反应。方法:髋关节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麻醉诱导药物为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3μg/kg、维库溴铵0.1 mg/kg。治疗组应用闭环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诱导,血浆靶浓度设定为0.5 mg/L,脑电双频指数(BIS)设定50。对照组以依托咪酯0.3 mg/kg静脉注射诱导。记录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后1 min(T3)、5 min(T4)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排出量(CO)。记录依托咪酯的诱导总量以及每组应用血管活性药的次数。结果:治疗组MAP与基础值T0(97±10)比较,T1(89±10)、T4(85±8)时间点降低(P0.05)。对照组HR与基础值T0(78±13)比较,T1(63±9)时间点降低(P0.05),T2(91±12)、T3(90±12)时间点HR升高(P0.05)。与基础值T0比较,在T1时间点,治疗组(3.29±0.44)、对照组(3.02±0.35)的CO降低(P0.05);T2时间点治疗组(5.47±1.26)、对照组(6.36±1.22)CO升高;T3时间点治疗组(5.25±1.51)、对照组(6.44±1.39)CO升高(P0.05)。各组间比较,T1时间点对照组MAP(75±8)、HR(63±9)、CO(3.02±0.35)降低(P0.05)。T2、T3时间点MAP(105±16,103±9)、HR(91±12,90±12)、CO(6.36±1.22,6.44±1.39)升高(P0.05)。结论:闭环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对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能够合理抑制气管插管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精准化闭环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_CI)丙泊酚和恒速输注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骨科手术时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老年患者骨科手术6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30例:A组诱导时镇静药采用闭环T_CI丙泊酚,镇静维持采用闭环丙泊酚;B组诱导时和维持均采用恒速输注丙泊酚。观察麻醉诱导前(T_1)、诱导后1 min(T_2)、气管插管时(T_3)、切皮时(T_4)、手术开始后30 min(T_5)、手术开始后60 min(T_6)、手术结束时(T_7)7个时点的BIS值、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和T_1、T_72个时点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结果 T_2时点B组BIS值(44.2±3.3)、心率(62.6±8.3)次/min、收缩压(104.6±12.6)mmHg均明显低于A组(45.9±1.4)、(76.7±10.3)次/min和(127.9±8.8)mmHg(t=2.598,P=0.012;t=5.838,P=0.000;t=8.304,P=0.000)。T_3时点B组BIS值(48.8±2.4)、心率(91.4±8.9)次/min、收缩压(140.9±11.7)mmHg均明显高于A组BIS值(45.8±2.4)、(78.5±4.8)次/min、(126.6±7.4)mmHg,且波动较大(t=-4.841,P=0.000;t=-6.987,P=0.000;t=-5.658,P=0.000)。T_4~T_7时点B组血压波动比A组明显(P0.05)。T_1时点A、B组AngⅡ无明显差异(t=0.123,P=0.903),T_7时点A组(190.6±13.4)ng/L,显著低于B组(304.1±4.9)ng/L(t=-43.571,P=0.000)。结论精准化闭环T_CI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骨科手术时应激反应小,可提高老年患者全麻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闭环靶控与传统持续两种不同药物输注方法,输注罗库溴铵在患儿麻醉中的效果。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86例,男53例,女33例,年龄1~3岁,BMI 14~21 kg/m~2,ASAⅠ或Ⅱ级。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闭环组(C组)和持续组(S组),每组43例。诱导时两组均给予罗库溴铵0.6 mg/kg,当四个成串刺激中第一次肌颤搐(T1)到达最大阻滞时气管插管。麻醉维持C组使用T1闭环肌松模式,设置T1=20%为增药条件,增药速度30μg·kg~(-1)·min~(-1),维持速度1.60μg·kg~(-1)·min~(-1),自动调整罗库溴铵用量。S组恒速泵注罗库溴铵5μg·kg~(-1)·min~(-1),肌松不满意时单次追加罗库溴铵0.2 mg/kg。记录术中丙泊酚总用量、瑞芬太尼总用量和罗库溴铵总用量,罗库溴铵追加次数。记录两组肌松恢复指数(RI)、罗库溴铵停药至术毕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呼吸抑制、低氧血症等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C组RI明显低于S组(P0.05)、罗库溴铵追加次数明显低于S组(P0.05),拔管时间明显短于S组(P0.05)。两组丙泊酚总用量、瑞芬太尼总用量、罗库溴铵总用量、罗库溴铵停药至术毕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术后呼吸抑制,低氧血症等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与持续输注法比较,闭环靶控输注罗库溴铵用于1~3岁患儿下腹部手术的恢复指数明显降低,肌松恢复更快速,术中患儿肌松效果更加确切,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TCI)在开腹胆胰手术中与人工开环控制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全凭静脉麻醉下行开腹胆总管探查、胰腺占位手术的患者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18~75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M组为人工开环组,采用手动调节丙泊酚TCI的效应室靶控浓度行麻醉诱导和维持。C组为闭环靶控组,麻醉诱导和维持由思路高闭环靶控输注系统计算机自动调节丙泊酚的效应室靶控浓度。两组均设定目标BIS值为47,靶控范围为47~52。系统运行后自动记录每秒钟的BIS值。记录意识消失时间、插管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总用量。记录躁动、恶心呕吐和术中知晓等不良反应情况。记录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次数。通过BIS值计算执行误差绝对中位数(MDAPE)、摆动(Wobble)和总体分数(GS)。结果 C组BIS值波动幅度在设定值10%(优)以内的时间比例明显高于M组[(52.1±10.5)%vs(37.6±5.8)%,P0.05]。两组BIS值波动幅度在设定值10%~20%(良)范围以内的时间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MDAPE明显低于M组[(10.1±2.2)%vs(15.3±6.4)%,P0.05],C组GS明显低于M组[(23.1±8.9)%vs(33.5±15.8)%,P0.05]。C组和M组丙泊酚用量[(0.13±0.04)mg·kg~(-1)·min~(-1) vs(0.12±0.03)mg·kg~(-1)·min~(-1)]和瑞芬太尼用量[(0.12±0.03)μg·kg~(-1)·min~(-1) vs(0.15±0.05)μg·kg~(-1)·min~(-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组有1例苏醒期躁动。两组均无恶心呕吐和术中知晓。结论 BIS监测下的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系统与人工开环靶控输注比较,麻醉镇静深度更合适、平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闭环靶控和间断给药两种方法输注顺式阿曲库铵在腹腔镜手术患儿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儿72例,男45例,女27例,年龄2~8岁,BMI 14~21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闭环组(C组)和间断组(I组),每组36例.麻醉诱导时两组均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  相似文献   

12.
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都具有显著的血液动力学抑制作用,无不引起人们的重视。虽然这可以抑制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但有时会引起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后果。除药物本身的性质和病人体质状况外,许多药物对血液动力学的抑制程度取决于给药方式、速度、剂量或血浆浓度。本研究是观察四种泵输注法输注雷芬太尼(RF)和丙泊酚(Prop)诱导麻醉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TCI的产生Kruger-Theimer最早提出靶浓度控制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概念。1990年出现第一个商品化靶浓度控制输注系统“Diprifusor”。文献关于“微机辅助控制输液泵系统”缩写很多,1997年统一命名为“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  相似文献   

14.
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闭环靶控输注麻醉的可行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类镇痛药,与其它阿片类镇痛药相比,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消除快,适合靶控输注(TCI)给药。异丙酚是广泛使用的镇静药,常采用反馈给药。异丙酚以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为反馈指标行闭环控制给药(CLTCI)已成为较成熟技术,而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CLTCI是否可行尚无定论。本研究拟探讨以BIS、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为反馈指标行瑞芬太尼和异丙酚CLTCI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特定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麻醉终点指标,丙泊酚为主要麻醉药物,对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在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麻醉中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并试图探索出安全的麻醉方案,以指导临床。方法 选择30例40~60岁ASA Ⅱ~Ⅲ级择期CABG患者。麻醉诱导及维持均采用TCI丙泊酚,维持目标BIS在45~55。分别在气管插管前、手术切皮前和关胸前辅助给予芬太尼3~7μg/kg。观察目标BIS下丙泊酚浓度、血液动力学变化、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并测定血浆儿茶酚胺水平。结果 目标BIS下TCI丙泊酚血浆浓度麻醉诱导为1.6μg/ml,心肺转流(CPB)前为2.0~2.4μg/ml,CPB期间为2.2μg/ml,CPB后为2.3μg/ml。诱导期间30%患者需要少量山莨菪碱和去氧肾上腺素。CPB前及CPB中有55%患者应用尼卡地平。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在CPB结束时达峰值,手术结束时回落,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丙泊酚TCI技术可以安全用于CABG麻醉诱导和维持,该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维持平稳的血液动力学。  相似文献   

16.
潘云 《浙江创伤外科》2010,15(6):823-824
<正>腔镜手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妇科诊断和治疗,由于其操作过程会产生一定的疼痛和不适感,使患者紧张、恐惧。本研究旨在探讨宫腔镜手术中微泵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保持清醒镇静镇痛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ASAⅠ-Ⅱ级,需行宫腔镜手术患者80例,年龄22~52岁,体重指数28Kg/m2。无高血压、糖尿病和药物过敏史。  相似文献   

17.
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外科ICU病人清醒镇静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应用于外科ICU(SICU)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60例SICU病人随机分成四组:C组使用普通微泵连续输注丙泊酚,2 mg.kg-1.h-1;Ⅰ~Ⅲ组均使用Diprifusor TCI系统输注丙泊酚,TCI浓度分别为0.5、1.0、1.5μg/ml。监测不同时点的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所有病人进行镇静/警醒评分。结果Ⅰ组各时点的镇静评分、BIS均高于Ⅱ、Ⅲ组和C组(P<0.05);Ⅱ、Ⅲ组低血压、镇静不足、过度镇静的发生率比C组少(P<0.05);Ⅰ组的镇静不足发生率高于Ⅱ、Ⅲ组(P<0.05)。结论丙泊酚TCI应用于SICU病人清醒镇静对呼吸循环影响小,镇静效果理想,操作便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中不同镇静麻醉深度对患者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腹部手术患者40例,年龄48岁~72岁,体重指数22 kg/m2~27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20例):采用闭环靶控静脉输注(closed-loop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CLTCI)维持麻醉深度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45组(BIS45组)和采用CLTCI维持麻醉深度BIS值55组(BIS55组).于手术开始前即刻(T1)、术中2 h(T2)、术后24 h(T3)及72 h(T4)时点分别采集静脉血样,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10浓度. 结果 与BIS45组比较,BIS55组T2时血浆IL-6、IL-10浓度分别为(9.8±4.0)ng/L和(8.3±3.6)ng/L,明显升高(P<0.05),T1、T3、T4时血浆IL-6、IL-10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45组血浆IL-6、IL-10在T2时点分别为(16.4±4.6) ng/L和(16.6±9.2) ng/L,与T1时点血浆IL-6、IL-10浓度[(4.8±2.3)ng/L和(8.6±3.9)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S55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全麻下择期腹部手术引起的围术期炎症反应,同镇静麻醉深度没有计量相关性;麻醉深度BIS值55同BIS值45比较,对患者围术期炎性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中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对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选择腹腔镜手术患者86例,男23例,女63例,年龄18~60岁,BMI 18~25 kg/m2,ASA 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诱导及维持瑞芬太尼靶浓度2 ng/ml组(A组,n=28)、4 ng/ml组(B组,n=29)和6 ng/ml组(C组,n=29)。三组诱导时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均为4 μg/ml,当BIS降至75时开启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设定BIS目标值40~50。计算执行误差绝对中位数(MDAPE)、摆动度(Wobble)、总体分数(GS)、BIS优良时间占比。记录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闭环期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及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A、B组GS明显升高(P<0.05),BIS优良时间占比明显降低(P<0.05),B组MDAPE明显升高(P<0.05),A组Wobble明显升高(P<0.05)。与A组比较,B、C组丙泊酚靶浓度明显降低(P<0.05)。三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
结论 腹腔镜手术患者复合6 ng/ml靶浓度的瑞芬太尼时,丙泊酚BIS闭环系统稳定性最佳,且能维持良好的麻醉深度,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相似文献   

20.
结肠镜检查时,患者常出现腹胀、腹痛,难以忍受,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如不给任何镇静药或给予常规剂量镇静药.有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或呼吸抑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