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甲状腺偶发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对甲状腺偶发瘤的检出率及检出恶性病灶的比例、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对鉴别诊断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8年1月1190例无甲状腺癌病史的PET/CT受检者资料,对PET/CT发现的甲状腺偶发瘤行定性、半定量分析。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检验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甲状腺偶发瘤的检出率为2.1%(25/1190),其中20例取得病理结果,良性病变9例,恶性病变11例(9例乳头状癌、1例滤泡状癌、1例肺癌转移),恶性比例高达55%(11/20)。良、恶性病变组间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1±1.9和13.3±11.8,Х^2=8.8,P〈0.01)。甲状腺偶发瘤最大径(1.0~4.2cm)与其18^F-FDG摄取(SUVmax为3.0—46.0)之间无相关性(r=0.25,P〉0.01)。结论18^F-FDG PET/CT检查发现甲状腺偶发瘤中甲状腺癌比例很高,其SUVmax对鉴别诊断良、恶性病变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CT图像及临床资料,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6日-2月12日确诊4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CT图像和临床资料,将患者按年龄分为45岁以下(n=26)和45岁以上(n=23)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胸部CT表现差异。结果:患者常见胸部CT表现包括磨玻璃影和实变影。45岁以上和45岁以下患者出现磨玻璃影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5岁以上患者出现实变影和小叶间隔增厚构成比高于45岁以下患者(19/23 vs 14/26、16/23 vs 9/26,P<0.05)。患者平均累及肺叶数为(3.31±1.70)个,45岁以上多于45岁以下患者(3.96±1.33 vs 2.73±1.80,t=-2.729,P<0.01)。45岁以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占比高于45岁以下合并基础疾病者(11/26,P<0.001)。所有患者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下降45例,淋巴细胞计数下降10例,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者28例,45岁以上C反应蛋白升高患者为17/23,高于45岁以下患者(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影像学表现多样,不同年龄段的影像表现和临床特点也不同。45岁以上患者更常出现实变影和小叶间隔增厚,肺部病变累及范围更大,且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占比更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在胸部CT恶性及非钙化结节检出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肺结节患者78例,均经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确诊前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将获得的数据与图像导入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分别由影像医师阅片和人工智能方法阅片,分析不同阅片方法在胸部CT恶性及非钙化结节检出中的检出率;绘制ROC曲线,分析AI技术联合影像医师阅片的效能。结果 78例肺结节患者胸部CT下共检出结节121枚,AI技术在磨玻璃结节、大小<5 mm及恶性结节中检出率高于影像医师(P<0.05);AI在恶性及非钙化结节中阳性89枚;影像医师检测出恶性及非钙化结节83枚,AI联合影像医师检出恶性及非钙化结节92枚;AI技术联合影像医师在胸部CT恶性及非钙化结节中检查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高于单一AI技术及影像医师诊断(P<0.05)。结论 AI技术用于在胸部CT恶性及非钙化结节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联合影像医师诊断可获得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4.
青海地区胃癌发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附3 53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青海地区胃癌发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病变部位、组织学等方面特征。方法:总结近10年经胃镜诊断并病检或/和手术确诊的胃癌患者3 537例胃癌患者,分男女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年间胃癌总检出率8.49%,其中,男性检出率10.8%,女性检出率为4.9%,男女在不同年龄段胃癌检出率、不同职业间男女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别,P<0.001,男女胃癌在病变部位、内镜Borrman分型、癌组织学类型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别,P<0.001。结论:本地区胃癌检出率逐渐下降,但仍然是胃癌高发地区,且青、老年胃癌检出率逐渐上升。检出胃癌大多数以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广泛浸润为特点。  相似文献   

5.
22例结节病18F—FDGPET/CT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结节病患者胸部及胸外病变18F—FDGPET/CT影像特征,评价其在结节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8月至2009年11月间,符合国内结节病诊断标准、并经病理检查和随访证实的结节病患者22例资料,其中男10例,女12例。分析18F—FDGPET/CT图像所示胸部及胸外病变。根据两侧肺门淋巴结是否为对称性增大(CT图像)和对称性放射性浓聚(PET图像)分为典型和不典型结节病两种类型。数据统计采用非参数McNemar检验、独立分组t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PET和cT图像所示典型、不典型结节病分别为18例、4例和12例、10例,两者间组成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CT所示不典型结节病,PET图像均显示两侧肺门淋巴结有累及,表现为对称性或不对称性放射性浓聚。胸外淋巴结以盆、腹腔淋巴结累及较常见,发生率为54.5%(12/22);结外脏器累及最常见于肺,为86.4%(19/22)。结论结节病的胸部和胸外病变在18F—FDGPET/CT图像上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cT表现不典型的结节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基于胸部X线体模,探讨不同CT扫描条件对病灶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在胸部体模内分别置入三种物质(糯米80粒、绿豆80例和黄豆40粒)模拟不同性质的病灶,每种物质分别采用3种管电压(80、100和120kV)和5种管电流(10~50mA)进行CT扫描,共采集45组图像,针对不同管电压和管电流的影像诊断结果分别进行数据统计,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随着管电压的降低,对体模内病灶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91.9%、89.3%和88.5%,100kV和80kV条件下的病灶检出率与120kV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模内病灶检出率随管电流的减小呈下降趋势,分别为95.2%(50mA)、93.3%(40mA)、92.7%(30mA)、88.0%(20mA)和80.3%(10mA),40mA和30mA的病灶检出率与50mA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0mA和10mA的病灶检出率与50mA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管电压和管电流是影响CT对胸部体模内病灶检出率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应结合病灶类型选择合理的CT扫描参数。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CDI、CT及MRI在腹腔镜切除卵巢肿物术前评估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121例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肿物患者CDI、CT及MRI检查资料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采用χ2检验比较术前CDI、CT、MRI检查、CDI联合CT及CDI联合MRI检查病灶检出率、肿瘤定位准确度、良恶性判定准确率及肿瘤分期准确率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方法对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结果:MRI及CDI联合MRI病灶检出率均高于CDI(P<0.01)。MRI及CDI联合MRI定位准确度均高于CDI、CT及CDI联合CT(P<0.01)。CT、MRI及CDI联合CT良恶性判定准确率及恶性肿瘤分期准确率均高于CDI(P<0.01)。CDI联合MRI良恶性判定准确率及恶性肿瘤分期准确率均高于CDI、CT、MRI及CDI联合CT(P<0.01)。CDI、CT、MRI、CDI联合CT及CDI联合MRI检查对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敏感度分别为42.9%、50%、75.0%、87.5%、83.8%,特异度分别为34.5%、57.0%、68.4%、57.0%、91.2%,约登指数分别为-0.23、0.07、0.43、0.45、0.75。结论:MRI在卵巢肿瘤病灶检出、定位、良恶性判定及恶性肿瘤分期评估方法均具有较高准确性,CDI联合MRI在腹腔镜切除卵巢肿物术前评估中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72例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行MRI与CT影像检查,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发病时间、不同大小、不同部位梗死灶的检出情况。结果 CT对发病24h以内组病变检出率为11.1%,显著低于MRI组的96.3%(P0.05);CT对发病24~72h内组病变检出率为96.4%,与MRI的100%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T对发病72h以后组病变检出率为100%,与MRI相同(P0.05)。CT检出2mm以下病灶3例,显著少于MRI组的26例(P0.05);CT检出大于2mm病灶为44例,与MRI组的45例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T检出基底节区、脑室旁、额叶、丘脑、颞叶、顶叶病灶数分别为15例、13例、6例、5例、5例、1例,与MRI组的17例、15例、8例、6例、6例、2例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检出小脑及脑干病变例数均为1例,均显著少于MRI组的9例及8例(P0.05)。结论对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MRI检查对于发病早期、2mm以内较小灶、小脑部及脑干部梗死灶的检出率显著优于CT。  相似文献   

9.
^18F-FDG PET-CT在淋巴瘤分期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明  李毅红  丛粮  顾倩 《武警医学》2008,19(8):684-687
目的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淋巴瘤分期及疗效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8例淋巴瘤患者(HL6例,NHL22例)在治疗前后进行^18F—FDG PET—CT对比检查的结果,并与增强CT及骨髓活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68处病灶^18F—FDG PET—CT检出67个,检出率为98.5%,其中结内37个全部检出(100%),结外31个检出30个(96.8%);增强CT则共检出病灶45个(66.2%),其中结内37个检出32个(86.5%),结外31个仅检出13个(41.9%)。6例(21.4%)的分期得到上调并改变了1例(3.6%)的治疗方案。治疗后32处病灶^18F—FDG PET—CT检出29个,检出率为90.6%,其中结内17个检出15个(88.2%),结外15个检出14个(93.3%);增强CT则共检出病灶18个(56.3%),其中结内17个检出13个(76.5%).结外15个仅检出5个(33.3%)。治疗后有2例(7.1%)的分期得到上调,8例(28.6%)下调,改变了8例(21.4%)的治疗方案。^18F—FDG PET—CT对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结内病灶检出率与增强CT相似(P〈0.05),而结外病灶检出率则明显高于增强CT(P〉0.05)。28例中25例^18F—FDG PET—CT与骨髓穿刺结果一致。治疗后^18F—FDG PET—CT对复发的阳性预测值93.8%,阴性预测值为83.3%;增强CT的阳性预测值75%,阴性预测值50%。结论^18F—FDG PET—CT在淋巴瘤分期及疗效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助于准确分期和残余病变性质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锥光束乳腺CT(CBBCT)扫描技术在肿块型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分析行CBB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符合病例纳入标准患者24例(共40个病灶),其中良性组9例(12个病灶),恶性组15例(28个病灶)。统计平扫、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分析比较良、恶性组增强形态学征象及时间-密度曲线特点,统计分析平扫未检出组与检出组病灶最大径、良性组和恶性组增强参数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40个病灶平扫检出率和增强检出率分别为23/40、40/40,平扫检出组病灶最大径>未检出组(2.76±1.54cm vs 1.31±0.58c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组时间-密度曲线形态不同,良性组以缓慢上升和缓慢平台型为主(10/12),恶性组以中等/快速平台型和快速流出型为主(24/28)。恶性组增强第1期CT值和增强1期强化率高于良性组(190.86±59.80Hu vs 120.77±59.78Hu;151.00%±1.17 vs 19.41%±0.15),而增强2期强化率低于良性组(-2.95%±0.13 vs 16.56%±0.2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3个增强参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994、0.217(增强1期强化率诊断效能最高,最佳诊断阈值53.81%)。结论:CBBCT增强检查较平扫能提高病变检出率且增强形态学征象及增强参数有助于提高乳腺癌与良性病变鉴别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心包恶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对心包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心包积液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显像,并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分析良恶性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经病理检查证实恶性心包积液14例,良性心包积液9例.1例PET/CT假阴性,2例PET/CT假阳性.18F-FDG PET/CT鉴别诊断良恶性心包积液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9%(13/14)、7/9、87.0%(20/23)、86.7%(13/15)和7/8.良、恶性病变的SUVmax中位值分别为2.2和6.0,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9,P=0.001).结论 18F-FDG PET/CT是评价心包恶性病变较好的无创性手段,对良恶性心包积液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MRI,CT的正常胸主动脉研究及高血压对胸主动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55例健康志愿者的胸主动脉MRI检查、120例正常人的胸部CT扫描,并与50例高血压患者的胸主动脉CT扫描进行对照、比较,研究、确定了中国人胸主动脉不同平面的正常值范围及性别、年龄、体重和胸椎体大小与胸主动脉管径的关系,观察了高血压时胸主动脉管径的变化。笔者认为健康人胸主动脉管径随年龄增大而增宽;MRI所测各径线与CT相近(P>0.05);年龄、体重、胸椎体大小均与胸主动脉管径正相关(P<0.01);高血压患者的胸主动脉管径大于同年龄段健康受检者的管径。  相似文献   

13.
低剂量螺旋CT筛选检查早期肺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6,自引:3,他引:66  
目的 评价低剂量螺旋CT筛选检查(简称筛检)对肺癌高危险人群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方法 对无症状300例体检者胸片及CT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为年龄45岁以上,吸烟10年包(10年以上,每日1包)以上,或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以前无癌症史,身体状况适合手术治疗者,低剂量CT扫描采用Philip SR 7000及GE LightSpeed Plus多层面CT扫描机。图像由2位放射医师在工作站显示器上以电影显示方式观察,存储至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结果 低剂量CT共检出56例(19%)非钙化结节(其中恶性4例),胸片检出9例(3%)(其中恶性3例),均为1期病变。低剂量CT检出叶支气管或段支气管病变9例(3%),其中早期中央型肺癌例(1%),胸片均未检出,胸片、CT对肺癌筛检的敏感度分别为43%、100%,特异度分别为89%、80%。结论 初步筛检结果表明低剂量螺旋CT明显提高了对肺内非钙化小结节及支气管细微病变的检出,可检出早期肺癌。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比较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与基于水当量直径(DW)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DW)在辐射剂量衡量上的差异,探讨快速计算SSDEDW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17例行头颅、1122例行胸部及844例行腹盆部CT检查患儿的影像学资料,根据年龄分为0~<1岁、 1~<5岁、5~<10岁、10~<15岁四个年龄组。手动测量标准扫描范围最中间横断面图像的兴趣区面积(AROI)、CT值(CTROI)、左右径(LAT)及前后径(AP),计算有效直径(DE)及基于DW的SSDEDW。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CTDIvol与SSDEDW间的差异,Pearson检验分析DE与年龄、DE与DW、转换因子f与年龄间的相关性并统计各年龄段转换因子中位数及平均数,分析比较基于中位数、平均数计算的SSDEDW(SSDEcalculation)与实际测量SSDEDW(SSDEmearsure)间的误差。结果:头颅CTDIvol为(9.46±1.35)mGy,SSDEDW为(9.46±1.35)mGy,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7,P<0.001);胸部CTDIvol为(2.64±0.86)mGy, SSDEDW为(5.13±1.15)mGy,两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99,P<0.001);腹盆部CTDIvol为(3.02±1.46)mGy,SSDEDW为(5.79±2.03)mGy,两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116.62,P<0.001)。头颅除0~<1岁组CTDIvol<SSDEDW外,其余组的CTDIvol均>SSDEDW;胸部、腹盆部各组的CTDIvol均<SSDEDW。各检查部位转换因子f与年龄均具有较强相关性( 头颅r=0.83,胸部r=0.90,腹盆部r=0.86,P=0.000 )。各检查部位f平均数值为头颅0.81~1.01,胸部1.65~2.34,腹盆部1.71~2.35;f中位数值为头颅0.82~1.00,胸部1.67~2.32,腹盆部1.71~2.34。使用各年龄f平均数估算其SSDEDW更为准确。结论:应用各年龄f平均数可更准确快速计算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有助于儿童CT辐射剂量的精准管控。  相似文献   

15.
卵巢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卵巢肿瘤的CT表现,提高CT诊断卵巢肿瘤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卵巢肿瘤(其中良性22例, 恶性25例)与6例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结果:良性卵巢肿瘤CT检出21例(检出率为95.5%),术前CT诊断为良性肿瘤19例(准确率86.4%);CT检出恶性肿瘤22例(检出率88%).术前CT诊断恶性20例(准确率80%);肿瘤样病变6例, CT全部检出;所有的病例,CT检出率为92.5%,良恶性定性准确率为84.9%.结论:CT能清晰显示盆腔结构,可提供对肿瘤的定位、定性、病变范围的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18F-FDGPET显像在胰腺恶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临床疑为胰腺恶性病变的患者均行18F-FDGPET显像,对显像结果进行目测法及SUV值半定量分析,并结合CT,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诊断,最后诊断根据手术病理或经4个月以上随访证实。结果如果以SUV为2.5作为鉴别诊断胰腺病灶良恶性的阈值,24例证实为胰腺癌患者中18F-FDGPET显像正确诊断22例,16例胰腺良性病变患者18F-FDGPET检出13例,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91.7%(22/24),81.3%(13/16)及87.5%(35/40);而结合CT,MRI等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91.7%(22/24)、87.5%(14/16)及90%(36/40)。恶性病变的SUV平均值为4.6±2.6,良性病变的SUV平均值为2.3±1.5,良恶性病变间SUV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转移灶的检出中,18F-FDGPET显像发现了全部38处转移灶,并发现6处CT,MRI未能发现的远处转移病灶,排除了1例CT认为是胰周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的病例。结论 18F-FDGPET对鉴别诊断胰腺良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性较高,尤其在远处转移灶的探查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CT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个不同年龄段(15~25、26~35、36~50、51~80岁)各30例正常乳腺CT表现进行分型评价.以正常乳腺作对照,对49例行胸部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恶性肿瘤31例,良性病变18例.CT扫描均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覆盖整个胸部.结果 不同年龄段正常乳腺形态有差别,65%正常人可见腋窝散在点状或中心为低密度的类圆形小淋巴结.乳腺癌多为山丘样肿块,良性病变则多为圆形、椭圆形结节.病灶边缘毛刺、病灶周围脂肪层模糊、乳后脂肪间隙模糊变窄消失甚至胸肌受累、乳腺皮肤增厚等征象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病变分叶、钙化及乳头内陷等,尽管多见于恶性病变,但本组无统计学差异.平扫时,病灶与周围正常乳腺密度差在良恶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淋巴结转移多表现为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边缘模糊或多发小淋巴结实变融合.结论 CT在发现乳腺疾病,判断病灶性质方面有价值,对乳腺肿瘤分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方面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分析研究我院收治的173例颈内动脉TIA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资料,将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年龄段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脑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73例中,154例(89.0%)检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病变血管共304支,其中颅内动脉狭窄212支(69.7%),颅外动脉狭窄92例(30.3%),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外动脉(P〈0.05)。青年组以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为主,占79.3%;中年组以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发为主,占90.0%;老年组以单纯狭窄为主,占86.6%。3组间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中年组高于青年组,老年组高于中年组(P〈0.05),中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TIA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DSA检查有助于明确血管性病变原因。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ASiR-V算法的超低剂量CT(ULDCT)在肺部非实性结节(NSN)的检出和测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行胸部低剂量CT(LDCT)扫描发现肺部NSN的患者,以选定结节为中心层面、3cm扫描范围行ULDCT局部扫描。LDCT扫描采用噪声指数14.1的自动kV(120/100kV)和智能mA模式,ULDCT扫描采用120kV+2.8mAs的扫描条件,所有数据均采用50% ASiR-V算法及进行重建。分别记录LDCT和ULDCT图像上肺结节的长径,以LDCT检出结果为标准分析ULDCT的检出率,并对影响ULDCT结节检出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分组分析。结果:65例患者ULDCT扫描的平均CTDIvol为(0.19±0.00)mGy,较LDCT扫描的(1.77±0.55)mGy减少达89.3%(P<0.001)。LDCT共检出65个NSN,ULDCT对结节的总体检出率为83.1%(54/65),对6mm以上结节的检出率为96.4%(27/28)。LDCT和ULDCT所测得的结节长径分别为(6.6±2.0)和(6.7±2.1)mm,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平均长径对结节的检出有显著影响(P<0.05),而BMI对结节的检出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在辐射剂量较LDCT降低约90%的条件下,可以尝试将基于ASiR-V算法的ULDCT应用于BMI≤30kg/m2患者肺部非实性结节的检出及测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MSCT )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10例患者应用l6层螺旋CT ,灌注成像后分别测量并记录不同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结果正常组、良性组、恶性组三组患者比较BF值和PS值差异有显著性( P <0.05),三组间BV值和MTT值则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方便、无创,对甲状腺病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