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功能性视力不良患者集合功能、调节功能特点,研究双眼视觉训练对功能性视力不良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视觉训练工作室就诊的功能性视力不良的患者20例,平均年龄(11.2±5.9)岁.所有患者均排除眼部疾病、弱视危险因素和全身性疾病.在屈光矫正的基础上进行双眼视功能检查.分析、诊断后进行视觉训练治疗以提高矫正视力.采用配对t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右眼屈光度为+2.25~-8.75 D,左眼屈光度+2.87~-8.63 D.根据双眼视功能检查结果发现20例患者中,有13例诊断为集合不足并伴调节功能异常,有4例诊断为调节过度,2例为基本型外隐斜,1例为散开不足.经过2个月的视觉训练治疗,所有患者远、近矫正视力均提高到1.0(Z=-3.948,P<0.01;Z=-3.193,P<0.01).视力恢复后集合功能指标近距离融像范围(PRV)破裂点增加(t=-5.173,P<0.01);单眼调节灵敏度(MAF,Z=3.928,P<0.01)、双眼调节灵敏度(BAF,Z=-3.835,P<0.01)、正负相对调节(PRA,t=4.094,P<0.01;NRA,t=-4.254,P<0.01)等调节功能均恢复到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训练前矫正远视力(r=-0.584,P<0.01;r=-0.658,P<O.01)、训练前矫正近视力(r=-0.451,P<0.01;r=-0.540,P<0.01)均与远隐斜、近距离融像范围呈负相关.结论 功能性视力不良患者通常伴有集合功能、调节功能不良,进行有效的视觉训练治疗,可以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将2010-01/2011-10收治的11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分为3组,第1组采用同视机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2组采用视知觉学习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3组为对照组,未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对三组患儿术后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及术后1a眼位正位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视觉训练患儿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在术后1a随访时,对照组眼位正位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可显著促进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降低眼位回退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儿童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双眼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儿童人工晶体术后视力和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 ,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46例 (5 4眼 )儿童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远近视力、双眼视功能、眼位、屈光状态等情况进行 6~ 3 6个月随访。结果 术后视力恢复 :矫正远视力 2 6眼 (4 8 1 5 % )≤ 0 3 ,1 7眼 (3 1 48% )≥ 0 6,近视力 44眼 (81 48% )≤ 0 5 ,1 0眼 (1 8 5 2 % ) >0 5。双眼视功能 :2 8例具有不同程度的双眼视功能 ,其中 1 2例具有远立体视 ,7例用Titmus查有近立体视。结论 儿童白内障手术疗效与发病年龄、手术时机选择、术后光学矫正、系统正规的术后管理、弱视及双眼视功能训练有关。光学矫正时适当增加远视度数 ,将有利于视力提高及看近立体视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建立的影响。方法对73例共同性斜视术后儿童,根据是否行双眼视觉训练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术后6月时立体视状况。结果两组术前、术后1周立体视锐度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后立体视锐度比较,治疗组中心立体视的建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无立体视患儿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使用增视能或同视机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对立体视的建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眼视觉训练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的建立有帮助,而使用增视能或同视机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对立体视的建立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效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4/2016-04我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08例,其中45例术后未予以双眼视觉功能训练作为对照组,63例术后采用TSJ-IV型同视机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觉训练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及眼位回退情况。

结果:术前两组患儿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数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观察组三级视功能显著较术前改善,且观察组同时视、视觉融合及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黄斑立体视及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无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观察组斜视度数≤30患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回访,观察组眼位回退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配合同视机双眼视觉训练可促进双眼视觉功能重建,改善斜视度数,同时还可避免术后眼位回退情况。  相似文献   


6.
郭雷  才娜  郭秀荣 《眼科新进展》2008,28(11):847-849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60例102眼,对照组56例96眼,年龄4~12岁。2组均进行规范的屈光不正矫正,屈光参差患者同时进行遮盖治疗,均采用红光闪烁、光栅刺激、视标训练等综合方法,治疗组联合应用同视机以及网络版多媒体训练系统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结果治疗组患儿的弱视治愈时间(33.90±14.59)d及立体视恢复时间(23.66±12.66)d较对照组[(51.13±19.18)d、(42.65±14.13)d]明显缩短,治愈率(80.39%)及立体视恢复率(84.31%)较对照组(65.63%、64.58%)明显提高,回退率(6.67%)较对照组(21.43%)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眼视功能训练是弱视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及立体视恢复率,降低回退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组儿童V型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变化及术后双眼视觉训练对术后双眼视觉建立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4~12岁V型外斜视患儿,按接受手术年龄分为三组:A组(4~6岁)、B组(7~9岁)、C组(10~12岁),每组20例。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及同视机检查33 cm及6 m处正前方及向上、向下注视的斜视度,以三棱镜度记录。同视机检查同时视、融合视,Titmus立体视图检查近立体视。对术后1 wk未能建立同时视功能的患儿给予双眼视觉训练,术后1,2,4,8 wk随访。结果:A、B 组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 wk C组较A、B组双眼视觉功能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8wk 3组间双眼视觉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手术矫正眼位正位,及术后积极有效的双眼视觉训练对于 V 型外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的重建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视觉训练对调节、集合等双眼视功能参数的影响,评估视觉训练对缓减视疲劳,改善异常双眼视功能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学中心视光门诊就诊的有视疲劳症状、双眼视功能异常患者121例,男62例,女59例,年龄8~27岁,平均(15.5±5.2)岁。排除眼部疾病后进行屈光和双眼视功能检查。按照诊断结果,进行9周的视觉功能训练,训练前后进行调节、集合等双眼视功能相关检查和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通过视觉功能训练后,调节幅度(t=-9.015,P<0.01)、正相对调节(t=9.569,P<0.01)、负相对调节(t=-6.719,P<0.01)、调节辐辏/调节(AC/A)(t=-3.244,P<0.01)均显著改善。近外隐斜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6,P<0.01)。调节滞后和远隐斜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合理的视觉功能训练可以改善双眼视功能,其中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近隐斜、AC/A都有明显的变化,患者的双眼视症状、视疲劳症状明显缓解,但调节滞后、远隐斜没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0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进行了术前双眼视觉检查,发现大部分患儿具有完好健全的双眼视觉。但因检查手段不同,可影响客观反映评价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觉功能。为巩固、改善其双眼视觉,手术应在间歇性外斜视不能控制正位,双眼视觉功能开始恶化之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10.
重视功能性双眼视觉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帆 《眼科》2006,15(5):299-301
功能性双眼视觉异常的患病率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而升高,它直接影响阅读等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对此的医治需求与日俱增,但目前相关的临床研究和诊治工作相对滞后。我们应充分认识与了解功能性双眼视觉异常,对其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建立科学的诊断标准和有效的处理方法。(眼科,2006,15:299-3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的双眼单视功能变化,探讨手术时机。方法17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手术前后均应用同视机检测双眼视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儿的双眼单视功能均较手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且7岁以下的患儿改善幅度更加明显。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应争取早期手术,手术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和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76例经治疗后的眼外伤儿童立体视训练前后双眼视功能,评价双眼视功能训练对眼外伤儿童立体视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01/2009-12期间在我院诊治的儿童眼外伤76例76眼,进行一期修复后,即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使用AIT-1000同视机检查眼外伤儿童训练前后融合和远立体视功能,使用Titmus立体图检查近立体视功能。结果:训练前无双眼视功能者26眼(34%),训练后无双眼视功能者16眼(21%);训练前有融合功能者27眼(35%),训练后有融合功能者48眼(63%);训练前有远立体视功能者23眼(30%),训练后有远立体视功能者29眼(38%),训练前有近立体视功能者14眼(18%),训练后有33眼(43%)。经统计分析,双眼视功能在训练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眼外伤儿童及时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有助于重建患儿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3.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琳  陈洁  瞿佳 《眼视光学杂志》2008,10(2):147-149
目的观察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以及屈光参差中立体视和融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隐性斜视小于4△的5~12岁屈光参差儿童46例。对以上所选病例.测定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及矫正后TNO立体视及Worth四点、Bagolini线状镜、4D三棱镜检查。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agolini线状镜检查中所有患者均有融像功能:Worth四点检查中近距39例有融像.远距22例患者有融像:TNO立体视检查中37例视锐度值下降.其中19例无立体视。4D三棱镜检查中34例有中心抑制暗点.融像功能减弱与立体视锐度下降、屈光参差程度及弱视程度有关,弱视与立体视的相关性大于屈光参差与立体视的相关性。立体视锐度与融像能力的强弱有关。结论双眼视功能随着屈光参差程度和弱视程度的增加而下降。融像功能检查中.Bagolini线状镜提示融合状态,Worth四点提示融合强度。中心抑制暗点可能是导致立体视和双眼视功能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视知觉训练治疗对弱视儿童视觉表征和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1/2015-12我院眼科门诊收治的94例94眼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并按弱视程度进行分组,采用视知觉训练治疗3mo。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知觉水平眼位和差眼视力,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弱视儿童治疗前后差眼视力差值与知觉眼位差值的关系。

结果:轻度弱视儿童临床总有效率高于中、重度弱视儿童(P<0.05),中度弱视儿童与重度弱视儿童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差异(P>0.05)。弱视儿童治疗后知觉水平眼位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轻、中、重度弱视患儿治疗后知觉水平眼位均明显降低(P<0.05),轻、中度弱视儿童知觉水平眼位改善幅度较重度弱视患儿明显(P<0.05)。弱视儿童治疗后差眼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升(P<0.05); 轻、中、重度弱视患儿治疗后差眼视力均明显提高(P<0.05),轻、中度弱视儿童差眼视力改善幅度较重度弱视患儿明显(P<0.05)。弱视儿童治疗前后差眼视力差值与知觉眼位差值呈正相关(r=0.371,P<0.001)。

结论:视知觉训练治疗能有效改善弱视儿童视觉表征、双眼视功能,适用于弱视儿童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行来院就诊低视力儿童的病因及低视力康复疗效,方法对门诊筛查视力低常儿童进行散瞳验光、眼底等检查,诊断为低视力者,应用远用、近用助视器进行视力康复训练;结果在25例低视力儿童中,(1)病因以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屈光不正多见,占76.00%;(2)20例选择康复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在0.1~<0.3,用4X、6X单筒近距远距观察镜康复远视力达到≥1.0,脱残率100%;(3)5例选择康复近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0.3~0.1,经过使用2.5X、3X、4X直柄放大镜和2.5X木马放大镜康复近视力≥0.5,近视力康复有效率100%。结论应用助视器能有效提高低视力儿童的远、近视力和视觉质量,让患儿有机会具备接受正常教育的用眼条件,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矫正、早康复,对低视力儿童的身心健康、拓宽知识领域、升学、就业具有积极地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