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该研究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对苗药头花蓼醇提物与水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0.10%甲酸水溶液(A)-0.10%甲酸乙腈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5 mL·min~(-1);ESI-MS检测采用负离子模式。根据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结合数据库匹配进行结构鉴定。结果显示醇提物及水提物皆以黄酮类﹑多酚类及木脂素类成分为主,但醇提物与水提物化学成分具有明显差异,具体为:醇提物中的可水解类鞣质成分明显减少,鞣花酸的缺失,花青素类化合物的新增等。该研究为阐明头花蓼醇提物与水提物中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可以为基于"有效组分"的中药新药研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孙佳  梅朝叶  向文英  杨武  黄勇  陈思颖  董莉  席晓岚 《中草药》2016,47(18):3248-3254
目的考察头花蓼有效组分在大鼠粪便和胆汁中的代谢转化。方法以头花蓼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采用UHPLC-ESI-Q-TOF-MS联用技术,结合Metabolite ToolsTM、质量亏损过滤(MDF)等代谢产物分析技术,系统分析头花蓼有效组分在大鼠粪便和胆汁中的代谢产物。结果在大鼠体内共检出4个原型成分和26个代谢产物,其中粪便、胆汁分别有12、19个成分(含交叉成分),代谢产物主要以槲皮素葡萄糖醛酸化、甲基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代谢产物为主。结论建立的高分辨质谱方法可以分析头花蓼有效组分在大鼠粪便和胆汁中的代谢产物,初步阐明了头花蓼有效组分的体内代谢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头花蓼中水溶性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及组成分析。方法 头花蓼水提干燥粉经热水提取、乙醇沉淀、Sevag法去蛋白、H2O2脱色,逆向流水透析得多糖精制品。经多糖水解、衍生化后用GC、GC-MS分析。结果 确定头花蓼水溶性多糖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其中以阿拉伯糖、葡萄糖和半乳糖为主。结论 GC和GC-MS这两种方法简便、灵敏,可以准确测定出头花蓼多糖中所含有的各种单糖。  相似文献   

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花蓼中没食子酸与槲皮苷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同时测定头花蓼中没食子酸与槲皮苷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RP-HPLC(DAD)]法,梯度洗脱,测定头花蓼中没食子酸与槲皮苷的含量。结果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2%,97.16%(n=5),RSD分别为2.85%,1.07%(n=5)。结论该方法准确、简捷,可为评价头花蓼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不同地理种源头花蓼中没食子酸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建立HPLC测定头花蓼中没食子酸含量方法,测定评价48个不同地理种源样品。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XB-18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溶液(4∶96),流速0.8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20 nm,分别测定头花蓼48个不同地理种源229株样本,SPSS17.0分析结果。结果:没食子酸线性范围进样量在10.24~102.40 ng,r=0.999 9,平均回收率97.32%,RSD 0.52%。所测定样本单株没食子酸含量0.594 6%~0.147 5%,居群间含量0.131 3%~0.330 6%。结论:该方法可准确测定头花蓼中没食子酸含量。在头花蓼不同地理种源中,野生居群间和居群内的没食子酸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头花蓼GAP基地产头花蓼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特征图谱,为从整体上控制种植头花蓼的品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0.2%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建立了头花蓼GAP基地产头花蓼药材HPLC特征图谱,10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在90%以上,并确定了11个共有峰。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头花蓼GAP基地产药材特征图谱测定,为从整体上控制头花蓼药材品质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杨武  侯佳  陆苑  陈鹏程  廖尚高  黄勇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1):4281-4287
利用大鼠在体循环灌流模型,采用UPLC-ESI-MS/MS测定灌流液中头花蓼提取物主要活性指标成分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杨梅苷、金丝桃苷和槲皮苷的含量,并计算出吸收速率常数和累积吸收百分率。分别考察不同药物浓度、不同肠段、胆汁及P-糖蛋白抑制剂对头花蓼提取物中没食子酸等成分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机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头花蓼提取物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杨梅苷、槲皮苷在高浓度下存在饱和现象(P<0.05);胆汁对原儿茶酸的吸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对杨梅苷和金丝桃苷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P<0.05);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能显著增加原儿茶酸的吸收(P<0.05);各成分的吸收总体趋势为小肠优于结肠。表明头花蓼提取物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几种成分在整个肠段都有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原儿茶酸可能是转运蛋白P-gp的底物。  相似文献   

8.
唐瑞仁  曾莎莎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511-2512
目的分析蓼实中提取物的成分。方法将蓼实提取液分别通过液-液萃取法、膜法和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气相-质谱联用分析其成分。结果鉴定出3种物质及其结构。结论这是首次对蓼实提取物进行的成分分析,其它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9.
HPLC法测定头花蓼及制剂热淋清颗粒中槲皮苷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头花蓼及热淋清颗粒中槲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Diamonsil~(TM)(钻石)C_(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1%醋酸-四氢呋喃,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8 nm,柱温25℃.结果:槲皮苷在0.082~0.408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7),头花蓼平均回收率102.3%,RSD 0.99%,热淋清颗粒平均回收率102.7%,RSD 2.2%.结论:该法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用于控制头花蓼药材及其单方制剂热淋清颗粒的质量.为头花蓼药材规模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肉苁蓉总苷为研究对象进行全成分表征分析和裂解规律研究,为后续揭示肉苁蓉总苷体内作用过程和雌激素作用质量标志物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肉苁蓉总苷,数据经Agilent Masshunt-er Qualitative Analysis B.7软件处理,将各色谱峰在不同模式下的分...  相似文献   

11.
头花蓼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洪平  曹芳  杨秀伟 《中草药》2013,44(1):24-30
目的 研究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头花蓼地上部分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2E,16E)-12,16-二十碳二烯酰基]-2-[(E,E)-7,11-十八碳二烯酰基]-3-硬脂酰基甘油(1)、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2)、植醇(3)、β-谷甾醇(4)、山柰酚(5)、原儿茶酸乙酯(6)、对羟基苯甲酸(7)、没食子酸乙酯(8)、5,7-二羟基色原酮(9)、3-甲氧基槲皮素(10)、没食子酸(11)、N-反式咖啡酰酪氨酸(12)、β-胡萝卜苷(13)、槲皮苷(14)、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5)、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6)、2”-O-没食子酰基槲皮苷(17)、槲皮素(18)、2”-O-没食子酰基陆地棉苷(19)、杨梅苷(20)、短叶苏木酚酸乙酯(21)、短叶苏木酚(22)、槲皮素-3-O-(6″-O-反式阿魏酰基)-β-D-吡喃半乳糖苷(23)、酒渣碱(24)、鞣花酸(25).结论 化合物1~3、7、12、21~2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UPLC-Q-TOF/MS鉴别大鼠口服头花蓼提取物后尿液中的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以探索其体内代谢过程及直接作用物质。方法: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乙腈溶液(B)梯度洗脱(0~10 min,95%~55%A;10~14min,55%~5%A;14~15 min,5%~0%A;15~16 min,0%~95%A),柱温45℃,流速0.3 m L·min-1,进样量2μL。以电喷雾质谱检测,扫描范围m/z 50~1 000,在负离子模式下扫描,通过比较空白尿液、给药尿液和两者的差异图谱确认灌胃后大鼠尿液中原型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利用TOF/MS得到的准确相对分子质量,对尿液中头花蓼原型成分及代谢物进行鉴别。结果:鉴别出尿液中3个原型成分及15个代谢产物,推测头花蓼直接作用物质可能为原儿茶酸、槲皮素和没食子酸,或其经肝脏代谢的产物。结论:该方法可靠、有效,可用于口服头花蓼提取物后尿液中化学成分鉴别,为该药材后续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头花蓼内生真菌Gibberella intermedia抗菌活性成分,了解活性成分对临床耐药菌的逆转作用。方法:采用体外抗菌活性导向法及现代分离技术对头花蓼内生真菌G.intermedia的发酵物进行活性物质分离,并利用现代MS和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其化合物结构。采用96孔板法测试单体化合物对临床耐药菌的抗菌作用以筛选出活性成分,并在无抗菌作用的浓度下评估活性成分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影响,了解其逆转耐药菌的作用。结果:从头花蓼内生真菌G.intermedia的活性组分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镰刀菌酸(1),吲哚-3-乙酸(2),对羟基苯乙酸(3),原儿茶酸(4),邻羟基苯乙酸(5)和对羟基苯甲醛(6)。化合物2~6均为从真菌G.intermedia代谢物中首次分离。化合物1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MIC分别为31.3,125,62.5 mg·L-1。且化合物1具有逆转其耐药性的作用,在其1/8 MIC的浓度下,能使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临床耐药大肠埃希菌的MIC分别降低4倍和2倍;在其1/4 MIC的浓度下,能使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耐药菌奇异变形杆菌的MIC分别降低了2倍和4倍,且对临床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均降低了2倍。结论:镰刀菌酸为头花蓼内生真菌G.intermedia抗耐药菌主要活性成分,并对多重耐药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逆转耐药性作用。该研究为治疗多重耐药菌尿路感染和提高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尿路感染中的疗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确定头花蓼GAP种植基地药材的最佳采收时间及初加工方法,以指导头花蓼药材的采收加工。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对不同采收期、不同初加工方法GAP种植基地的头花蓼药材中槲皮素、槲皮苷、没食子酸、水溶性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对测定结果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对比研究。 结果: 8月下旬采集的药材综合评分值为2.093 0,阴干的药材综合评分值为1.723 1,包含了头花蓼药材中槲皮素、槲皮苷等4种指标成分的最佳综合信息,可确定头花蓼GAP种植基地药材最佳采收时间应在8月下旬,最佳初加工方法应为阴干。 结论: 不同生长发育期采集的头花蓼中指标成分积累具有一定的规律,初加工方法对头花蓼药材质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头花蓼PolygonumcapitatumBuch.-Ham.exD.Don种子发芽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不同温度和黑暗条件下的发芽试验以及浸种处理发芽试验,观察统计其发芽所需时间、发芽持续时间、发芽势、发芽率。结果头花蓼种子在10~35℃下都能发芽;10~30℃下都能发芽完全;20℃、25℃时,观察的4项指标都无显著差异,并出现最短的发芽时间(4d)和最高发芽率(93.3%)。光照能使发芽时间缩短4天,发芽势提高50.6%,但不影响发芽率。浸种处理会降低头花蓼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特别是温水浸种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20~25℃是头花蓼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发芽期间给予光照能极显著缩短发芽时间和提高发芽势。浸种处理对头花蓼种子的萌发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阐明头花蓼Polygonumcapitatum醇提物和水提物与其体外抗炎活性之间的谱效关系。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RAW264.7细胞制备细胞炎症模型,利用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试剂盒检测细胞炎症因子释放量,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关联UPLC-MS方法建立的指纹图谱数据和头花蓼不同提取物的药效活性指标,建立头花蓼化学成分的谱效关系。结果头花蓼不同提取物在质量浓度小于250 mg/L时无细胞毒性,且均具有炎症抑制作用,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应用偏最小二乘法对药效指标TNF-α和色谱峰进行关联度比较发现,峰24、17、22、23、20与抗炎药效呈正相关,峰11、1、7、15、5、3与抗炎药效呈负相关。对峰24、17、22、23、20分析发现,除17号峰为鞣花酸外,其余4个峰均为黄酮类化合物。结论头花蓼不同提取物均可以抑制RAW264.7细胞的炎症反应,谱效关系分析得出槲皮苷、鞣花酸、金丝桃苷对头花蓼的抗炎药效(调节TNF-α水平)有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头花蓼醇提浸膏中7个有效部位的指纹图谱,阐明不同部位所有色谱峰代表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抑菌效果的贡献值,揭示头花蓼抑菌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UPLC-TOF-MS建立头花蓼醇提浸膏中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并对各色谱峰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通过96孔板法测得不同极性部位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建立不同极性部位指纹图谱与抑菌作用的谱效关系。结果:头花蓼不同极性部位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抑菌效果成正相关的色谱峰分别为9个和13个,其主要抑菌成分为1~5和15,19号峰所代表的化合物。结论:头花蓼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抑菌活性部位为4个强极性部位(A,B,C,D),其主要抑菌成分为6-没食子酸酰葡萄糖,3,6-二没食子酸酰葡萄糖,1,3,6-三没食子酸酰葡萄糖和davidiin,为深入研究头花蓼的抑菌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