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胸腰椎骨折常伴发椎间盘损伤,但这一损伤在临床上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椎间盘高度的丢失是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进展以及后路复位固定术后后凸畸形再发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受损椎间盘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尚不统一,影响了临床上对于此类损伤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严重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情况及其对选择手术方式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 6 1例严重的胸腰椎骨折常规行MRI检查 ,了解合并椎间盘损伤的程度和位置以及椎管占位情况 ,并依此同时结合临床表现、X线片、CT检查结果 ,确定治疗方案。结果  6 1例中 ,合并有上或下位椎间盘损伤者共 4 1例。单纯伤椎的上位椎间盘损伤 2 6例 ,单纯伤椎的下位椎间盘损伤 11例 ,伤椎的上下位椎间盘同时有损伤 4例。对 4 1例合并椎间盘损伤行前路手术 ,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骨融合 ,未出现后凸畸形复发或加重。结论 严重的胸腰椎骨折常合并有椎间盘的损伤 ,其中以上位椎间盘损伤多见。MRI是确定椎间盘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椎间盘损伤程度应作为选择手术方式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严重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情况及其对选择手术方式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对61例严重的胸腰椎骨折常规行MRI检查,了解合并椎间盘损伤的程度和位置以及椎管占位情况,并依此同时结合临床表现、X线片、CT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案。结果:61例中,合并有上或下位椎间盘损伤者共41例。单纯伤椎的上位椎间盘损伤26例,单纯伤椎的下位椎间盘损伤11例,伤椎的上下位椎间盘同时有损伤4例。对41例合并椎间盘损伤行前路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骨融合,未出现后凸畸形复发或加重。结论:严重的胸腰椎骨折常合并有椎间盘的损伤,其中以上位椎间盘损伤多见。MRI是确定椎间盘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椎间盘损伤程度应作为选择手术方式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6):1441-1444
[目的]探讨椎体间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伴椎间盘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严重胸腰椎骨折伴椎间盘损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21~57岁,平均42.50岁。骨折按AO-ASIF分型:A型6例,B型39例,C型11例;神经功能根据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6例,D级39例,E级5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进行治疗。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结果]随访时间18~37个月,平均21.3个月,无内固定失败、无后凸畸形发生。伤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平均(37.19±4.60)%恢复到术后(87.11±3.75)%,末次随访时为(85.32±3.97)%,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20.19±2.48)°降低到术后(1.82±0.85)°,末次随访时为(2.21±0.71)°,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75±1.08)降低到术后(2.18±0.64),末次随访时为(1.37±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指标术后不同时间节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间融合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可以有效矫正后凸、维持伤椎高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胸腰椎骨折和重型颅脑损伤是由高处坠落、车祸等原因造成的常见病,两者往往合并发生,具有病情严重、进展迅速、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加速康复外科通过优化围手术期的多种措施达到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的效果。目前,对加速康复理念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术和颅脑手术的护理研究虽有一定进展,但尚欠完善。本文对加速康复用于胸腰椎骨折合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进展进行文献综述,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后路减压AF固定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胸腰椎骨折伴不同程度脊髓损伤行后路减压+AF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22例患者术后随访1~2年,平均15个月,均得到满意的脊柱畸形矫正和椎管减压,骨折均在1年内愈合,17例神经功能恢复良好,4例大部分恢复,1例差。结论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采用后路减压AF系统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脊柱矫形和坚强的固定,良好的椎管减压和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型(AO分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按照MRI中椎间盘组织的损伤特点评估患者预后疗效的可行性。方法对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的MRI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椎间盘损伤的影像学特点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椎间盘无损伤;B组:椎间盘轻度损伤,伴或不伴间隙改变;C组:椎间盘中重度损伤,疝入椎体内,椎间隙改变,伴后纵韧带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置钉并椎体内植骨进行治疗,分别于术后2周、术后1年、内固定取出半年评价疼痛VAS评分并测量Cobb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23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术后1年时,C组Cobb角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固定取出半年时,C组VAS评分、Cobb角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I是判断椎间盘损伤的重要手段。术前MRI显示椎间盘严重损伤(C组)患者,术后VAS评分、Cobb角恢复均不够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后路、前路、后前联合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后路、前路、前后联合手术复位固定、椎管减压治疗116例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观察手术前、后骨折高度、Frankel分级比对、脊柱Cobb角,利用重复测量检验和方差分析,判断治疗效果.[结果]116例患者获6个月~4年(平均1.5年)随访.3组骨折高度恢复对比无显著性差异、Frankel分级比对和脊柱Cobb角手术前后对比值,后路与前路有显著性差异,后路与前后联合有显著性差异,前路与前后联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采用前路、后路、前后联合手术方法均能很好复位固定病椎,前路减压较后路减压彻底,前后联合手术方法优于单纯前路、后路.  相似文献   

9.
自1991年6月~1997年2月,我们收治58例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病人,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2例、女16例,年龄16~70岁,平均36岁,以青壮年多见;伤后就诊时间1h~12年,伤后10天内就诊56例;受伤机制,高空坠...  相似文献   

10.
高压氧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压氧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疗效观察吴文华曾昭浚林其仁李毅中傅小杯自1990年1月~1995年1月,作者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手术后高压氧治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80例,其中男68例,女12例,年龄18~64岁,平...  相似文献   

11.
Hangman骨折伴椎间盘损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Chen XS  Jia LS  Cao SF  Ye XJ  Ni B  Chen DY  Zhou XH  Xiao JR  Yuan W  Tan J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2):712-715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伴C2-3椎间盘损伤的病理特点及其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1例Hangman骨折伴颈2-3椎间盘损伤患者,均进行颈椎前路C2-3椎间隙融合术,其中18例行颈前路钢板固定。分析其损伤类型、影像学特点和疗效。结果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植骨块移位、吸收和切13感染等并发症,新鲜骨折的枢椎脱位和C2-3成角得到良好恢复,术后6个月C2-3植骨以及枢椎椎弓骨折都获得骨性融合。随访8个月至4年,平均随访2年7个月,绝大部分术前症状消失。结论Hangman骨折并不限定于枢椎椎弓根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Hangman骨折是一种特殊的骨折类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是符合其病理生理特点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谢浩  吴积  覃健  刘军  曹晓建 《中国骨伤》2023,36(6):532-542
目的:分析损伤且疝入胸腰段骨折椎体的椎间盘组织对骨折愈合、椎体骨缺损体积变化及椎间隙高度影响的临床特点。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140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合并上邻椎间盘损伤患者,男83例,女57例,年龄19~58(39.33±10.26)岁。术后6、12、18个月定期门诊复诊随访。损伤椎间盘组织未疝入骨折椎体患者为对照组,椎间盘损伤且疝入骨折椎体患者为观察组。通过不同回访时间下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CT及MRI扫描图像,分析计算骨折椎体楔变角、矢状位后凸角和上邻椎间隙高度变化,椎体复位后骨折愈合及骨缺损体积的变化以及椎间盘退变等级变化;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预后;最后综合分析不同组别之间上述结果的差异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正常愈合,无并发症发生。共87例患者获得完整回访资料,至少回访至内固定术后18个月。胸腰段正侧位X线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复位内固定手术18个月后,椎体楔变角、矢状位后凸角增加及上邻椎间隙高度下降均大于对照组(P<0.05)。CT扫描发现观察组患者椎体复位术后12个月骨折畸形愈合并形成与椎间隙相通的骨缺损"空腔",且其体积较前明显增大(P<0.05)。MRI扫描发现术后12个月观察组损伤椎间盘退变率较对照组严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时间下腰背部疼痛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损伤椎间盘组织疝入骨折椎体,使骨折周围骨质吸收骨缺损体积增大,形成与椎间隙相通的畸形愈合"空腔",这可能是内固定装置去除后椎体楔变角、矢状面后凸角增加和椎间隙高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胸腰椎骨折脱位伤椎固定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90,自引:0,他引:90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治疗合并前、后纵韧带断裂及椎间盘破裂的胸腰椎脊柱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4年5月收治18例合并前、后纵韧带断裂及椎间盘破裂的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58岁,平均38岁,均合并截瘫。受伤节段为T11-L3。侧位X线片示骨折椎体楔形变,其中6例椎体后缘高度有丢失。骨折椎体高度压缩程度为1/4~3/4,上位椎体向前脱位25%~100%,2例合并侧方脱位。均于伤后10d内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植入复位固定融合术。8例采用目前国内通用的在骨折椎体相邻上下椎体植入四枚椎弓根螺钉的复位固定技术,10例采用在骨折椎和相邻上下椎植入六枚椎弓根螺钉的复位固定技术。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个月-3年,平均18个月。8例采用二椎体四枚椎弓根螺钉植入者术后骨折椎体高度无改变5例,部分改善3例;骨折椎上位相邻椎脱位部分纠正6例,无变化1例,加重1例。1例出现撑开过度,1例术后3个月出现螺钉松动拔出,1例术后6个月出现断棒。10例三椎体六枚椎弓根螺钉植入者术后骨折椎体复位达80%~100%,骨折椎上位相邻椎脱位均完全复位。术后近期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三椎体六枚椎弓根螺钉植入复位固定治疗合并前、后纵韧带断裂及椎间盘破裂的脊柱骨折脱位在操作技术上是可行的,对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脱位有效。  相似文献   

14.
Su  Yunshan  Ren  Dong  Chen  Yufeng  Geng  Lindan  Yao  Shuangquan  Wu  Haotian  Wang  Pengcheng 《European spine journal》2023,32(1):55-67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endplate reduction on the final healing morphology and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intervertebral discs.

Methods

Forty-eight patients with single-level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ith endplate injury were include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posterior reduction and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postoperative imaging was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endplate reduction was successful. The healing morphology of the endplat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creased endplate curvature, irregular healing and traumatic Schmorl node. MRI was performed at baseline and at the last follow-up evaluation to observe changes in disc degeneration (disc height and nucleus pulposus signal) and Modic changes.

Results

The reduction rate in the central are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peripheral area (P = 0.017). In patients with successful reduction, 90.9% (20/22) of the endplates healed with increased curvature. In patients with an unsuccessful endplate reduction, 63.4% (26/41) of the endplates healed irregularly, and 34.1% (14/41) of the endplates formed traumatic Schmorl nodes. Endplate reduc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inal healing morphology of the endplate (P < 0.001), which had a significant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At the last follow-up evaluatio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endplate healing morphologies and new Modic changes.

Conclusions

The reduction rate in the central area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peripheral area. Although all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s corresponding to fractured endplates had degenerated to different degrees, successful endplate fracture reduction can obviously delay the degenerat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手术治疗36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通过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测量Cobb角对患者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并按ASIA分级评价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4个月。2例术中发生硬膜撕裂,经修补后未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术后1个月完全吸收;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无明显矫正丢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ODI评分以及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B级1例恢复至C级;C级28例中24例恢复至D级,4例无恢复;D级7例中2例恢复至E级,5例无恢复。结论改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手术可实现对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有效矫正,截骨面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腰段与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17例胸腰段与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患者,观察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判断责任节段,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个性化手术方式。结果17例均获随访,时间6—48个月。根据Otani标准评价疗效:优8例,良6例,可3例。结论胸腰段与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较复杂,诊断是关键,需要对临床表现进行全面分析,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人类多种脊柱疾病例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根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退变,但其确切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因此建立椎间盘退变实验动物模型,对深入研究其病因和发生机制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自从20世纪三十年代,Lob在损伤兔椎间盘纤维环后观察到椎间盘产生与人类椎间关节病变相似的变化,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根据不同的原理建立了多种兔椎间盘退变的模型.参考Lotz[1]对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分类,我们可以把已建立的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分为:改变力学特性模型、破坏椎间盘组织模型和其他模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创伤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出现伤椎上、下椎间盘损伤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进行椎间盘损伤评估的正确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近5年本院收治的创伤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137例,其中椎间盘损伤91例,椎间盘正常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骨折特点等相关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伤椎上、下椎间盘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在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Denis分型、椎体楔形角、椎体高度比、椎管占位率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enis分型、椎体楔形角、椎体高度比、椎管占位率为椎间盘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5.47,OR=1.39,OR=2.62,OR=3.36,均为P<0.05).结论 对创伤性胸腰段椎体骨折中伤椎上、下椎间盘损伤的评估,需综合考虑Denis分型、椎管占位率、椎体高度比、椎体楔形角,而Denis II型、椎管占位率较高的患者应高度怀疑伴有椎间盘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后路椎间隙 松解+Ponte截骨矫形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采用后路椎间隙 松解+Ponte截骨矫形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15例,其中 男10例,女5例;年龄38~52岁,平均44.3岁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伤残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价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X线侧位片Cobb角评价后凸畸形的纠正情况,通过CT扫描了解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18.1个月 。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43.1°,术后8.1°;VAS评分术前6.5+1.42分,术后2.5+0.81分; ODI评分术前平均为37.8+6.09分,术后6.7+2.45分。 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3例出现肋间神经麻痹症状,3月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胸腔积液,经闭式引流治愈;术后随访有一例植骨愈合欠佳,但是无矫正度丢失和内固定断裂表现,余病例复查植骨牢固愈合,无明显矫正度丢失以及内固定失败的并发症,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 一期后路椎间隙 松解+Ponte截骨矫形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同时可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并发症少,创伤较小,是胸腰段后凸畸形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