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脂类代谢及目前应用的减肥药品作了简要综述,并描述了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肥胖症患者常伴随糖脂代谢的异常,新一代的抗肥胖药及减肥药不仅能减少脂肪组织的量,还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代谢紊乱,具有调节血脂功能中药提取物及其活性单体可能带给人们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2.
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引发了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密切相关,两者关系的失衡被认为是代谢障碍的标志之一。中医药在治疗多种糖脂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在减重、改善糖脂代谢方面效果显著。但中药及其复方的有效成分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很难在靶器官达到起效浓度,而肠道可能是其主要作用器官。围绕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综述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肥胖症、Ⅱ型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中药防治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靶向肠道菌群抗肥胖及其并发症的药物研发提供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借助生物网络及模块化分析方法探索黄芪-丹参药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潜在作用靶点和信号,初步探索益气活血法治疗CHF可能的生物学机制。方法综合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DisgeNet和HPO数据库,分别获得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疾病相关治疗靶点,构建药对与疾病间的关键靶标网络,基于基因本体数据库GO和KEGG通路数据库确定靶标基因、蛋白质分子功能、细胞内定位及其所参与的生物学反应和通路。结果黄芪-丹参药对治疗CHF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内激素的分泌、转运、代谢,机体循环系统调节,血液循环调节等有关,并可能作用于昼夜节律、固醇类激素合成、缺氧诱导因子、组氨酸代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底转录因子等相关信号通路。结论黄芪-丹参药对可能通过调节相关物质基础发挥治疗CHF作用,“昼夜节律调控”可能成为益气活血法治疗CHF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抵抗(IR)可导致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紊乱、高血压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IR发生机制复杂,脂肪组织释放的外泌体是肥胖患者全身性IR病因学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医以整体观辨证施治,利用中药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在治疗代谢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文章就目前中药治疗IR的主要作用机制、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外泌体与IR的关系,以及可能以此为作用靶点的中药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医理论提及脾主运化,脾功能失司常会导致机体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能量代谢、脂代谢、等发生紊乱,造成机体的物质能量代谢异常,进而引发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肥胖症、非酒精性脂肪肝、Ⅱ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常用黄芪、人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健脾益气方药治疗脾气虚证。近年来,诸多学者通过研究表明脾气虚证机体存在代谢异常,且通过健脾益气类中药干预可调整代谢。本文从脾气虚与机体代谢紊乱关系、健脾益气类中药调节脾气虚机体代谢紊乱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阐明健脾益气类中药调节脾气虚机体代谢紊乱的可能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血管生成不足或过度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益气活血类中药可通过影响血管生成的调节因素,调节血管生成,从而治疗与血管生成异常有关的疾病.文章对近年来益气活血类中药调控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某些中医药以PPAR-γ为作用靶点,从调节脂肪细胞分化、改善脂肪代谢、调节脂肪细胞功能和改善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四个方面改善脂肪组织代谢紊乱,若将此类中医药用于预防和治疗肥胖及肥胖相关性疾病,会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肥胖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的产生机制与中枢神经系统、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脂肪组织及脂肪细胞的特征等有关。本文通过对星状神经节埋线干预来进行减肥,经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星状神经节对肥胖症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下丘脑的调节,通过干预下丘脑的内分泌系统,调节相应的应激激素的分泌,抑制处于过度兴奋状态的的交感神经系统,对机体胰岛素抵抗状态的调节、调整脂肪、胰岛的作用轴链,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以实现对肥胖患者的双重调节效用,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从肿瘤血管生成及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量或质的变化角度初步判断 ,不同的癌 (本文专指实体癌或恶性肿瘤 )及癌的不同病理阶段、不同程度的癌前病变 ,各自的中医所言之“瘀” ,其性质及程度已发生了较大或根本性的变化 ,这一变化可能导致了活血化瘀治疗癌及癌前病变效应的两重性。活血化瘀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有助于解决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癌及癌前病变的适应症、效应差异、治疗机理等问题 ,对筛选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活血化瘀方药等 ,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试从癌及癌前病变与血瘀 ,癌及癌前病变与肿瘤血管生成 ,活…  相似文献   

10.
戴晓明  张旭  蒋明  杨进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205-2207
目的:探讨养阴益气活血方药不同配伍对高胰岛素、高脂血清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拮抗作用。方法:通过MTT比色测定及形态学方法观察养阴益气活血方药各组药物血清的作用效果。结果:人参与麦冬组药物血清有较明显的抗VSMC增殖作用,形态学观察显示各组药物血清可不同程度缓解高胰岛素、高血脂造成的形态学改变。结论:养阴益气活血方药物各药物血清治疗瘀血的机制与血管平滑肌细胞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已成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热点之一,其中扶正中药对原发性肝癌肿瘤微环境的治理尤其发挥重要作用。综合分析扶正方药对原发性肝癌肿瘤微环境作用机制的研究,总结扶正方药对肿瘤微环境的调节主要表现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肿瘤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表达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方面,可为今后中医药干预原发性肝癌临床实践提供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2.
脂肪组织在机体的能量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脂肪细胞的糖脂代谢功能紊乱和分化异常可诱发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针对中药有效成份对脂肪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影响做了一系列分子水平的研究工作,这些成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药抗糖尿病作用的机制,提供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的科学实验依据和临床运用指导.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等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其病变与炎症因子所驱动的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障碍及内膜脂质积累、钙化等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营血充盛有赖气之推动、脉之拥遏。炎症细胞浸润致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受损,这一病理过程与气血理论相切合。相较于临床溶栓、介入等治疗手段,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功效的特点,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益气活血类方药是中医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方药,疗效显著。结合中医学理论及现代药理学研究对常用益气活血类方药及单体深入研究,探明其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为益气活血类方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研究方向。参考文献57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主要介绍中药抗高血压的功效及研究现状,为临床治疗高血压这一高发疾病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维普全文数据库1989—2010年的相关文献,查阅抗高血压中药的相关文章,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对抗高血压中药治则进行分型,探讨抗高血压中药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之间的关联。结果:相关中药可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钙通道及抑制血管重构、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利尿降压作用、益气活血化瘀作用等机制而起到抗高血压的作用,与中医药抗高血压治则研究相吻合。结论:血管内皮功能的紊乱、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及钾离子、钙离子代谢的失调引起的血管收缩是导致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传统的中医中药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气虚血瘀证是冠心病临床常见证型,治疗多以益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法则,补阳还五汤、八珍汤、芪参益气滴丸等益气活血方是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常用方,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益气活血方对冠心病的治疗具有多层面、多靶点、多环节的优势,且临床组方用药灵活,副作用小。目前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治疗的相关文献研究已较多,但主要聚焦在治疗方法、疗效观察及方药总结几个方面,缺少对方药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归纳总结。为了明确益气活血方作用的靶向性,本文对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得出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改善心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保护血管内皮、减轻炎证反应、调脂稳定斑块、减轻氧化应激、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明确中药的作用靶标,不仅有益于指导临床用药,也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本文对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从中医病证结合与方证对应的特点出发,借助现代药理研究,来阐明益气活血方的作用机制,这将为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治疗及益气活血方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加强中药方剂作用机制的研究,可能是未来研究益气活血药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脂肪组织的生理功能依赖交感神经系统(SNS)的调控,而肥胖等疾病会引起SNS信号通路的异常。针刺是改善脂肪组织内SNS功能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脂肪组织内SNS的生理病理意义梳理了针刺直接或间接调节脂肪组织SNS功能的分子通路。随着电针调控自主神经的机制不断被阐明,调整针刺作用模式(包括选取不同神经节段的穴位及调整电针刺激参数等)可能导致脂肪组织内SNS传出支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及神经肽Y等神经递质的含量比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减肥疗效。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不同针刺作用模式与SNS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之间的特异联系可以丰富穴位内在的神经编码,从而优化肥胖症的选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刘勤社  李静  韩丽英 《陕西中医》2006,27(11):1313-1315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利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口服地高辛片、双氢克尿噻、补达秀治疗;治疗组用益气活血利水方药(西洋参、赤芍、厚朴、茯苓、泽泻、黄芪等)。结果:益气活血利水方药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心功能及心力衰竭症状,其改善心功能疗效与对照组相当,但其改善中医证候及心力衰竭症状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本方药的作用机制与在改善心肌缺血、强心、利尿的基础上还能对抗炎症反应、增强心肌自分泌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养阴益气活血方药不同配伍对高胰岛素、高脂血清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拈抗作用。方法:通过MTT比色测定及形态学方法观察养阴益气活血方药各组药物血清的作用效果。结果:人参与麦冬组药物血清有较明显的抗VSMC增殖作用,形态学观察显示各组药物血清可不同程度缓解高胰岛素、高血脂造成的形态学改变。结论:养阴益气活血方药物各药物血清治疗瘀血的机制与血管平滑肌细胞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CHD)的理论及实验机制。方法:从CHD发病的中医病机、芪参益气活血方的立法组方结构、"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理论应用、方药的现代研究成果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CHD发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芪参益气活血方具有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之功,并基于病证结合理论发挥治疗作用,其组方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调节血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冠脉血流等药理作用。结论:从基础理论及实验研究等方面证实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科学性,为临床上治疗冠心病证属气虚血瘀型提供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其降血压作用主要与改善血液流变性、保护血管内皮、阻断钙离子通道、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调节交感神经系统及有关心血管内分泌活性因子和调整异常的代谢、减轻靶器官的损害及调节免疫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