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广州  王清  王高举 《骨科》2022,13(3):285-288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多表现为骨折部位剧烈疼痛,常伴肋间疼痛,该现象逐渐被学者们所认识并重视。胸椎OVCFs伴肋间痛的流行病学、病因、产生机制及治疗效果各家报道尚未达成统一意见。关于胸椎OVCFs伴肋间痛的产生机制,存在几种可能的理论,但尚无任何单一理论可以完全解释所有临床现象。本文从胸椎OVCFs后肋间痛的诊断、发生情况、产生机制、临床影响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为临床工作中胸椎OVCFs后肋间痛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分析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发生肋间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2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胸椎OVCF患者205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65例,年龄74.5±8.2岁。根据患者是否伴肋间痛症状,分为肋间痛组(A组)和无肋间痛组(B组),提取患者相关因素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具有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及冠心病等)、骨折节段(上、中、下胸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折类型(楔型、双凹型、扁平型)、有无椎管侵占、椎体稳定性、骨折严重程度[非重度(轻度、中度)、重度]以及椎间孔面积减小率等内容。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数据进行单因素筛选分析,再对其有效结果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具有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BMI、BMD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骨折类型、骨折严重程度(非重度、重度)、有无椎管侵占、椎体是否稳定、椎体骨折节段(中、下胸椎)与椎间孔面积减小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胸椎OVCF后肋间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椎间孔面积减小率[(OR=1.106,95%CI为1.059~1.156,P=0.000)]。结论:患者骨折严重程度、椎体骨折节段、骨折类型、椎体稳定性、椎管侵占与椎间孔面积减小率是胸椎OVCF后发生肋间痛的相关因素。而椎间孔面积减小率是胸椎OVCF后发生肋间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侧经横突-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侧经横突-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32例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弥散面积率,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胸背部、肋间疼痛VAS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椎体Cobb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胸背部、肋间VAS评分、ODI术后1 d均较术前降低(P 0. 01),末次随访时进一步降低(P 0. 01)。伤椎前缘高度术后1 d较术前增加(P 0. 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 d无明显丢失(P 0. 05)。椎体Cobb角术后1 d较术前减小(P 0. 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 d无明显改变(P 0. 05)。随访过程中有2例再发非手术椎骨折。结论单侧经横突-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缓解肋间痛,恢复脊柱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穿刺路径。  相似文献   

4.
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型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OVCF患者87例(96个椎体),男18例(21个椎体),女69例(75个椎体);年龄56-83岁,平均73.75岁。压缩骨折椎体分布:T9椎体3个,T10椎体5个,T11椎体15个,T12椎体19个,L1椎体24个,L2椎体18个,L3椎体8个,L4椎体4个。所有患者均采用透视下PKP治疗,随访观察椎体高度恢复情况,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对手术前后疼痛缓解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7例中8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问12-46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未出现神经损伤、脊髓压迫、肺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为(96.O±2.1)%,和术前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F检验,P〈O.05)。术后1、12、24个月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VAs评分比较:术前平均为(8.0±1.4)分,术后1个月疼痛明显减轻,平均(4.0±1.6)分,和术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F检验,P〈0.05)。术后12、24个月VAs评分分别为(2.0土1.4)分、(2.0土1.1)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检验,P〉0.05)。结论PKP是治疗高龄OVCF的有效方法,能有效缓解OVCF导致的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脊柱力线。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及控制骨水泥的注射量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选择性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椎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共25例(65个椎体),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57~79岁,平均(62.3±5.5)岁。根据术前MRI检查明确疼痛性椎体及陈旧骨折椎体,行选择性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对疼痛性椎体采用正常球囊扩张压力和足量骨水泥充填,对陈旧性骨折椎体采用较低球囊扩张压力和少量骨水泥充填,不追求恢复椎体高度。测定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椎体高度(前柱、中柱、后柱)、Cobb角、肺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活动功能。所得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术后及随访期间症状改善、有无并发症等。结果 2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24 h内疼痛均明显缓解。共1例1个椎体有骨水泥渗漏,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柱、中柱平均高度差异及Cobb角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功能各项指标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疼痛及活动能力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显著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和肺功能,患者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传统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上胸椎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9-07诊治的20例骨质疏松性上胸椎椎体压缩骨折,10例采用改良PVP治疗(观察组),10例采用传统PVP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  相似文献   

7.
唐向盛  谭明生  移平  杨峰  赵赫  俞兴 《中国骨伤》2017,30(9):823-827
目的:观察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肋间痛患者的疗效,并初步分析其原因。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共纳入188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患者是否有肋间痛分为肋间痛组和无肋间痛组。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密度、骨折类型,骨折严重程度,分析肋间痛出现的原因。结果:肋间痛组为38例,无肋间痛组为150例,肋间痛的发生率为20.2%。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为8.3个月。两组术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术后3 d及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肋间痛组的患者扁平形骨折及严重骨折出现率高,两组骨折类型和骨折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肋间痛与骨折类型和骨折严重程度有关。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肋间痛有缓解不佳的可能,尤其是术后早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KP手术治疗44例中上胸椎(T8椎体及以上胸椎)OVCF患者。记录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1(14.4±6.0)个月。单个椎体内骨水泥注射剂量1.5~3.8(2.4±0.5)ml,手术时间28~110(45.4±13.8)min。术后3 d、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Cobb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6例,均无神经压迫症状;术后发生3例其他椎体再骨折,其中2例再次行PKP治疗,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缓解。结论PKP治疗中上胸椎OVCF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的]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本组4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接受经皮椎体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56~85岁,平均68·2岁。本组共61个椎体骨折,其中单椎体26例,两椎体骨折11例,三椎体骨折4例,四椎体骨折2例。椎体骨折部位T7~L5。术后对患者的疼痛、日常功能以及影像学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a以上,平均18·8个月(12~36个月)。平均VAS评分由术前8·6到术后2·3和最终随访2·7(P<0·001),Oswestry评分由术前55到术后30和最终随访35(P<0·01)。手术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由术前的12·20mm到术后的25·38mm和最终随访26·36mm。脊柱矢状位后凸畸形改善平均9·9°(4·3~22°),随访丢失平均1·6°(0·8~1·7°)。4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最终随访时有3例患者发生3个临近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高度、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病人的功能,明显减少骨水泥的渗漏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新鲜性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比较. 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42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例,女37例;年龄60~86岁,平均(73.3±7.5)岁. 根据病程、MRI检查及是否经过系统的保守治疗将患者分为新鲜组和陈旧组. 应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日常活动能力评分(ADL)评估患者疼痛和日常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同时利用手术节段X线测量计算伤椎椎体前壁及中间高度的恢复率及受伤节段脊柱的后凸矫正率.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64个月,平均17个月. 新鲜组和陈旧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和ADL评分分别进行两两比较,术后1周和6个月的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的VAS及ADL评分略高于术后1周的(P>0.05).而术后1周与术前的疼痛改善率及日常活动能力改善率相比较,新鲜组优于陈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伤椎前壁、中间高度的恢复率及后凸畸形矫正率比较,新鲜组明显优于陈旧组(P<0.05).结论: PKP对治疗新鲜性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有疗效,但对新鲜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更明显,其在止痛、矫正后凸畸形及恢复椎体高度方面有明显优势,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骨水泥弥散效果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20-12采用PVP治疗的82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41例术后骨水泥弥散良好(弥散良好组),41例术后骨水泥弥散不佳(弥散不佳组)。比较两组伤椎后凸角改善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ODI指数、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3个月的随访。弥散良好组术后并发症数较弥散不佳少,伤椎后凸角改善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较弥散不佳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弥散良好组ODI指数、疼痛VAS评分较弥散不佳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弥散类型与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PVP术后疗效密切相关,骨水泥弥散情况良好的患者伤椎后凸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满意,脊柱功能恢复及疼痛缓解的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收治的22例(38椎)行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骨水泥推注量;术前、术后3 d、术后1、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本组患者穿刺全部成功。T1~T4、T5~T9和T10~T12骨水泥推注量分别为1.7~2.2 mL、2.3~2.8 mL、2.9~4.3 mL。术后 3 d,术后 1、12 个月 VAS 分别为(2.2 ± 2.1)、(2.1 ± 2.0)、(2.5 ± 3.1)分,较术前的(7.6 ± 2.4)分明显下降(P 〈0.01)。术后CT及X线检查显示6个椎体出现骨水泥外渗。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安全、可行,止痛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贾璞  李元  唐海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7):481-483,506
目的探讨单一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8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高龄(80岁及其以上)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5例,男性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82.2±1.9)岁。共45个椎体,均为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压缩骨折椎体后壁均完整。全部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行单侧入路、单一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结果患者平均能在术后第2天下床行走,未发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椎体前缘、中部及后缘平均高度分别由术前的(2.17±0.82)cm、(1.75±0.66)cm、(2.95±0.43)cm增至术后的(2.40±0.73)cm、(2.11±0.51)cm、(3.00±0.45)cm,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8 h患者胸腰背痛均有缓解,术前、术后48 hVA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骨折椎体高度,明显缓解疼痛,早期下床活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双侧椎弓根注入小剂量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13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新鲜单椎体压缩骨折,采用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双侧注入小剂量骨水泥,其中男46例,女86例;平均年龄(65.1±6.9)岁。骨折时间平均(6.2±4.6)d,骨折椎体分布:T92个、T1010个、T1120个、T1237个,L135个,L213个,L311个、L44个。术中透视下两侧分别注入1.5~3.0mL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每个椎体平均(3.2±1.1)mL,术后72h及3个月随访时测量骨折椎体高度及Cobb角的恢复值、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改善率、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患者日常活动功能障碍的变化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132个椎体均经双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成功,骨水泥在椎体内左右对称分布,所有患者均无临床并发症。VAS评分、日常活动功能BI评分、伤椎高度、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功能改善,椎体高度恢复。随访3个月,无邻椎骨折。结论经双侧椎弓根穿刺PKP改善了急性和亚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腰背痛和残障程度,且骨水泥渗漏、肺栓塞、相邻节段骨折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总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50例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VP组(采用PVP治疗)和PKP组(采用PKP治疗),每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15个月随访。手术时间及骨水泥渗漏个数PKP组短(少)于PVP组(P 0. 05),骨水泥注入量及术后伤椎高度增加PKP组多于PVP组(P 0. 05)。术后3 d,伤椎椎体前、中部高度PKP组均高于PVP组(P 0. 05)。术后6个月、1年,VAS评分、伤椎Cobb角水平两组均较术前降低(P 0. 05),PKP组均低于PVP组(P 0. 05)。结论采用PKP与PV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均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促进患者康复,但PKP疗效优于PV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VP组和PKP组,各2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Cobb角和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8个月。手术时间PVP组少于PKP组,骨水泥注入量及Cobb角恢复程度PKP组多(高)于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骨水泥渗漏率PKP组低于PV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迅速稳定椎体骨折,缓解疼痛。PVP较PKP手术时间短、骨水泥用量少,而PKP恢复椎体Cobb角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王佳  周耀  竺智雄  李伟  杨方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0):872-875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采用PVP和PKP技术共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7例(107椎)。其中45例(56椎)采用PVP治疗,男20例(24椎),女25例(32椎),年龄57~89岁,平均73.8岁;42例(51椎)采用PKP治疗,男18例(23椎),女24例(28椎),年龄56~90岁,平均72.7岁。观察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变化,椎体高度变化,随访椎体高度丢失情况,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方法 8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时间13~27个月,平均18.2个月。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体高度增加PKP组优于PVP组,末次随访时PKP组椎体高度丢失量较PVP组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骨水泥渗漏率17.6%,PVP组为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和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有同样满意的止痛效果;PKP恢复椎体高度优于PVP,远期高度也容易丢失;骨水泥渗漏发生率PKP组低于PVP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2):2050-2054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多椎体(≥3)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2016年2月收治的45例(147个椎体)骨质疏松性多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均在全麻下行PKP治疗,术中应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均顺利完成。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和ODI评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央高度和Cobb角及随访时的并发症。[结果]11例(15椎)发生骨水泥渗漏,但均无相关神经或脊髓症状。术后平均随访(16.80±3.51)个月(12~23个月)。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的(6.73±1.03)分降低到术后的(3.58±0.89)分,末次随访时为(1.16±0.85)分(P<0.05)。ODI评分由术前的(69.62±5.07)%降低到术后的(34.44±3.10)%,末次随访时为(16.27±2.79)%(P<0.05)。影像测量方面,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6.24±1.46)mm恢复到术后的(19.38±1.37)mm,末次随访时为(19.36±1.36)mm;伤椎中央高度由术前的(18.01±1.67)mm恢复到术后的(21.10±1.41)mm,末次随访时为(21.09±1.67)mm;椎体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15.76±5.21)°矫正为术后的(9.23±3.95)°,末次随访时为(9.20±3.87)°;术前与术后影像测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有4例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多椎体压缩骨折,疗效可靠,可迅速缓解疼痛,部分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32例48椎,观察对比手术前后疼痛情况及活动能力,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能力改善.其中术后1 w患者疼痛VAS评分(2.2±0.6)较术前(7.6±0.7)明显下降,(P<0.01);活动能力评分(1.2±0.4)较术前(2.4±0.6)明显改善,(P<0.01).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5.6个月.近期效果满意.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疼痛的原因。方法 8例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存在疼痛,给予镇痛和卧床及抗骨质疏松治疗;2例邻近节段骨折再次行后凸成形术,1例病理骨折进行放化疗。结果 8例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治疗前VAS(3.5±1.5)分,治疗后VAS(1.2±0.5)分。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疼痛较少见,应进行个体化分析,严格手术指征及完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