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针头斜面向上劈核技术与超声乳化针头斜面向下完成晶状体核去除术(Phaco drill术式)在硬核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角膜内皮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08/2020-04我院收治的硬核(Ⅳ~Ⅴ级)白内障患者94例104眼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中采用超声乳化针头斜面向上劈核技术的患眼50眼为对照组,使用Phaco drill术式的患眼54眼为观察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所用超声时间、超声能量及累积能量复合参数,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水肿情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正常六边形细胞比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超声时间、超声能量与累积复合能量参数均较对照组低(P<0.05); 两组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均改善(P<0.05); 术后1、2mo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正常六边形细胞比率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1、2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正常六边形细胞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术后24h,7d观察组角膜水肿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与超声乳化针头斜面向上劈核技术相比,Phaco drill术式治疗硬核白内障可明显减少超声时间、超声能量,促进视力恢复,减少角膜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2.
杨波  袁芳兰  孙勇  张静  许龙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9):1528-1531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价值。

方法:将2015-07/2018-07收治的94例94眼白内障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47眼,对照组47例47眼,观察组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对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视力情况及并发症进行观察。

结果:观察组超声乳化时间较对照组短,超声能量、术中超声乳化累积能量复合参数及术后7d前房闪辉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P>0.05),术后3mo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对照组高(P<0.05)。术前两组BCVA、UCVA无差异(P>0.05),术后3mo观察组BCVA及UCVA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无差异(P>0.05)。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临床效果明显,能减少超声累积释放能量,减轻角膜内皮损伤,促进患者视力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牛洁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0):1838-1842

目的:探究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FLACS)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角膜散光和手术源性散光(SIA)值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52例233眼,按照经济条件和自愿原则分为行FLACS的研究组(70例107眼)和行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TS)的对照组(82例126眼),比较两组角膜散光度、SIA值等指标。

结果:研究组有效超声时间、平均超声能量和总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间术前和术后1、3mo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不同时间点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眼压均呈下降趋势(P<0.05); 两组Ⅱ级核、Ⅲ级核术中超声乳化累积能量复合参数(CDE)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Ⅲ级核术中CDE值均高于Ⅱ级核(P<0.05); 两组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呈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术后1mo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mo无明显差异(P>0.05); 两组组间和不同时间点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1、3mo手术源性散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mo手术源性散光均低于术后1mo(P<0.05); 两组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和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低于术前(P<0.05); 两组术前和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术后3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术后1、3mo角膜内皮丢失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FLACS可有效改善ARC患者术后视力,并未增加术后角膜散光和SI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两种术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4-09-15/12-31本院集中收治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86例86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46例4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B组40例40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于术前1d及术后7d,1、3mo时观察两组患者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的比例。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术后7d,1、3mo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两种术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均有一定程度损伤,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改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5.
王莉  李鹏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9):1576-1578
目的:对比观察高龄硬核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的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为A组36例40眼,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为B组38例46眼,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术后1、6mo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的变化。

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无差异; 术后1mo UCVA≥0.5的术眼,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4,P=0.023); 术后1、6mo两组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5,P=0.038; t=2.774,P=0.041),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mo两组间细胞平均面积(AV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5,P=0.045; t=2.153,P=0.039); 两组术后1、6mo两组间变异系数(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是治疗高龄硬核白内障患者更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手术(FLACS)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CUCS)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从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中检索自建库至2021-11发表的关于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手术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语言限定为中文或英文。对纳入文献采用《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和改良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 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统计处理。

结果:共纳入13篇RCT研究,其中纳入FLACS组1 446眼,CUCS组1 472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FLACS组术中累积耗散能量(CDE)明显低于CUCS组\〖WMD=-3.84,95%CI(-6.30,-1.38),P=0.002\〗; FLACS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明显低于CUCS组\〖WMD=-3.03,95%CI(-4.00,-2.05),P<0.001\〗; 术后1、3mo FLACS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均明显多于CUCS 组\〖WMD=121.76,95%CI(79.31,164.20),P<0.001; WMD=76.04,95%CI(19.25,132.82),P=0.009\〗; 术后1wk CUCS组中央角膜厚度(CCT)明显大于FLACS组\〖WMD=-9.89,95%CI(-18.60,-1.18),P=0.026\〗; 术后FLACS组角膜水肿发生率低于CUCS组\〖RR=0.46,95%CI(0.32,0.66),P<0.001\〗; 而两组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和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无差异。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手术相对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可以明显降低超声乳化能量并减少超声能量作用时间,术后早期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明显减少,减少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伴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104例174眼分为三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组(对照组)、老年性白内障伴发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及老年性白内障伴发高血压组(高血压组),观察超声乳化术前、术后1wk; 1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细胞变异系数等各参数的变化,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前,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及高血压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细胞变异系数增加,其中糖尿病组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与对照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组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与对照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各组术后1wk和1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变异系数均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其中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内皮细胞密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角形细胞比例及变异系数间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间数据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损伤性,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更易受到损伤。对超声乳化术后产生的损伤也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棕褐色硬核白内障的手术处理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手术技巧。

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Ⅴ级以上棕褐色硬核患者分层随机抽样分成两组:A组40例40眼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碎核,辅以联合手法娩核,B组40例40眼采用无缝线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sutureless large-incision-manual cataract extraction,SLIMCE),两组患者均联合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期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值、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角膜水肿程度、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变化等。

结果:A组患者术后3、7d视力明显好于B组(P<0.05),术后1d,1mo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1mo内A组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并发症少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36); 术后1d两组患者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P<0.05); 手术时间、术后7d角膜水肿反应、眼内压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变化,A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碎核辅以联合手法娩核是治疗Ⅴ级以上棕褐色硬核白内障优选手术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针刺预劈核技术,并与传统核处理方式进行比较,探讨该项技术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优缺点。

方法: 选取2015-04/2016-08 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核硬度Ⅲ~Ⅳ级)126 例 158 眼,随机分为预劈核组(A组)58 例 76 眼和传统乳化组(B组)68 例 82 眼。A组在进行超声乳化核处理前先进行针刺预劈核。分别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P)、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 time)、累积能量复合参数(AECP)、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前和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裸眼视力和角膜水肿等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A组的 AP,U/Stime,AECP 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d,Ⅳ级核A组角膜水肿轻于B组,裸眼视力Ⅳ级核预劈核组也优于传统超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 1wk裸眼视力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wk, B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A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现晶状体后囊膜破裂 A 组 2 眼,B 组有4 眼。

结论: 与传统乳化劈核相比,针刺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术中超声时间更短、能量更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更少、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更好。  相似文献   


10.
柳维艳  王星力  赵洋  张勇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1):1788-179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02/2019-01我院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并按1:1比例选取同期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不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作为对照组。检查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wk,1、3mo最佳矫正视力(BCVA); 记录术前和术后3mo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前房深度、前房角、房角开放距离、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细胞比例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 BCVA比较有差异(均P<0.001); 术前、术后3mo,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组CMT、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前房角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手术前后眼压比较无差异(P>0.05); 术后3mo,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后表面鼻上角膜曲率较术前增大(P<0.001),对照组后表面中心、颞下角膜曲率较术前大(P<0.001),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后表面中心、后表面颞下角膜曲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患者术后3mo前表面、后表面角膜散光均上升(均P<0.001),后表面逆规散光较术前增多(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3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细胞比例均较同组术前降低(P<0.05),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术后3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均P<0.05);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可获益,但改善效果不及不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CMT较不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更高,后表面散光有所增加,术后前房形态改变更明显,角膜内皮细胞受损更重,但相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超声乳化术切口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角膜缘相反弧形巩膜隧道切口组)和观察组(角膜上方或颞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 wk;1,3 mo不同时间角膜散光度的变化情况及视力的变化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 wk;1,3 mo平均角膜散光度及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均明显降低,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所用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中心远处的小切口超声乳化术,能够减少患者术后散光度,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提高,为进一步加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2例硬核性白内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选择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d;1wk;1,3mo矫正视力效果及治疗前后角膜散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d;1wk;1,3mo,两组患者矫正视力0.5~1.0患者的比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1d及术后1wk,观察组患者角膜散光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1mo及术后3mo,两组患者角膜散光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对照组患者发生后囊膜破裂的比例显著高于观察组;术后,对照组患者发生角膜水肿的比例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法碎核后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对术后视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5/2016-05我院接诊的白内障患者100例135眼,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68眼)和对照组(50例67眼).观察组给予小切口手法碎核摘除+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照组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1、3mo时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mo时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两组患者视力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观察组角膜散光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两组患者角膜散光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白内障患者中应用手法碎核摘除术后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效果显著,可降低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并发症低,术后视力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魏凌君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1):2019-2022

目的:探究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4/2017-10我院行双切口(观察组)和单切口(对照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各68例68眼的临床资料。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mo视力、角膜内皮细胞情况(密度、面积),以及术后1mo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前房积血、角膜内皮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滤过泡瘢痕化)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6mo眼压、散光程度差异。

结果:术后1mo时,两组患者视力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则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变化幅度均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mo与术后6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散光程度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mo高于术后6mo(P<0.05),而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效果显著,虽然双切口术式与单切口术式在改善视力和眼压方面效果相似,但双切口术式对术区损伤更小,能降低术后角膜内皮损伤,并减轻患者术后散光程度,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于促进患者病情转归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铭  曾果  成仲夏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8):1557-1560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手术( 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 ,FLACS)治疗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1/2014-12我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21眼,对照组给予传统超声乳化手术(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surgery ,PCS)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飞秒激光治疗,记录两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 effective phacoemulsification time ,EPT)、超声乳化总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 ,CDE)、液流量、监测眼压、统计角膜内皮丢失率、房水闪辉情况。两组均随访1a,观察远期视力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与对照组的9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PT,CDM及液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d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房水闪辉、角膜内皮丢失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不同时间两组BCVA均较术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d,3、6mo,1a观察组BCVA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低于对照组的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ACS治疗白内障患者手术效果好、术后视力改善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手术时间长、费用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01/2017-01期间入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86例106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9例59眼,予以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对照组37例47眼,采用传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中切口累积消散能量参数(cut 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CDE值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中观察组未发生后囊膜破裂情况,对照组后囊膜破裂发生率为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1、 3mo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眩光、光晕现象发生率10.2%,对照组为8.5%,年龄均在60岁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但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应考虑眩光、光晕等视觉不良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与传统超声乳化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方法:本探究对象为2016-01/2017-01于我院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80例88眼,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通过对治疗回顾性分析进行比较研究,将40例43眼采用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只行传统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40例45眼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0.5比例,并记录各患者术中前囊切开直径、囊膜大小、术中累积释放能量(CDE),记录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六角形细胞比例。

结果:观察组术后1d裸眼视力>0.5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mo为74%,显著高于对照组(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前囊切开直径、囊膜大小、Ⅱ级核CDE、Ⅲ级核CDE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差异显著,且术后6mo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能降低超声能量对角膜的影响,能显著降低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及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FLACS)治疗合并浅前房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20-11/2021-02收治合并浅前房的白内障患者55例60眼,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并进行分组,接受FLACS的患者为FLACS组,共28例30眼,接受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的患者为Phaco组,共27例30眼。对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术中超声乳化能量释放量(CDE)、有效超声时间(EPT),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内皮细胞丢失率(ECL)、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d,1wk,1mo的UCVA及术后1wk,1mo的BCVA均优于术前,且FLACS组术后1d UCVA优于Phaco组(P<0.05)。术中CDE、EPT,术后1wk,1mo ECL及术后1d,1wk角膜水肿发生率FLACS组均低于Phaco组(均P<0.05)。两组CMT组内比较及各时期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FLACS治疗浅前房白内障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术后内皮细胞丢失率、快速恢复视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对黄斑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陈勇  夏林  边建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1):1917-1919
目的:探讨小切口劈核术与超声乳化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6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小切口劈核与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散光情况,手术前后角膜内皮变化,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2wk的生活质量。

结果:两组术后1d,1wk,1mo的术眼裸眼视力,术后1mo的散光度,术后2wk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wk,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 但观察组术后2wk的角膜内皮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小切口劈核术与超声乳化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都具有视力恢复好、术后散光小、患者生活质量高等优势,但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损伤较大,术后角膜内皮厚度更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