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玲教授在运用中医药治疗不寐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年的临证发现精神心理因素易诱发失眠,心藏神,肝主调畅情志,从心肝两脏论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龙惠珍教授在临证中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不寐患者同时伴有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等郁证的表现。龙教授从郁论治不寐,采用疏肝泻火、化痰清火、补益心脾、柔肝养血四种治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从"肝"论治疑难杂症往获疗效。文章记录了一则从"肝"论治失眠合并血精症的临床验案,以"异病同治"和"形神兼治"为治疗原则,将共同病机归纳为肝郁血瘀,治以疏肝养血,活血化瘀,收效显著。文章结合古今各家医论探讨了"肝"之理论与失眠合并血精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失眠在中医学中又称为“不寐”。刘敏教授认为不寐之根本病机为阳不入阴、阴阳不交,与气血阴阳能否濡养密切相关。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刘敏教授概括不寐的病症特点为“阳多胆郁,阴多阳浮”:失眠阳证、实证多见少阳病,枢机不利,胆气内郁,胆火上扰心神;阴证、虚证多见少阴病,阳虚阴盛,虚阳上浮不得眠。临证善用六经辨证,重视阴阳气血,治疗以改善症状缓其标急、调节体质重在固本为主要目标。对于不寐表现为阳证者,治疗常用柴胡类方,以舒畅情志、解郁助眠;对于表现为阴证之不寐者,治疗以附子类方为基础方加减,以温阳固本、镇静安神。同时需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不寐是指一类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总由阴阳失交,心神不宁所致,与五脏相关,首重于肝,临证时可从“疏肝解郁”、“清肝泻火”、“平肝熄风”、“养肝柔肝”等角度论治,配合精神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坤根教授从肝论治不寐症的诊治思路和临床经验。[方法]随师侍诊,通过对王坤根教授治疗不寐症病案的记录分析,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以及临证思路、辨证规律的探究,总结此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结果]王坤根教授认为不寐的病机为气血不和,而五脏中调和气血者为肝脏,故王师治疗不寐多从肝入手。肝主疏泄,若疏泄失司,则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易灼伤肝阴,肝阳上亢而致不寐。具体临床分型可分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火炼痰和肝血亏虚四证,并分别以疏肝理气、清肝泻火、清肝化痰和柔肝养血四法治之,治疗效果斐然。[结论]王师从肝论治不寐,临床特色突出,效果明显,其经验值得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7.
消化道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影响着患者们的生活质量。张立平教授认为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证属本虚标实,临床治疗当从调理中焦-脾胃肝为切入点,强调"脾胃为本""中焦一体"的治疗思路,总结出脾胃虚弱、肝郁脾虚两个证型,临证时以培土达木为基本治疗原则,辨证论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祁钰涵  靳利利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2):1362-1364, 1376
[目的]探讨运用乌梅丸治疗心血管神经症伴顽固性失眠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诊及病房诊治,收集相关资料,从心血管神经症伴顽固性失眠的中西医认识,及其病机与乌梅丸方证病机对应等方面来论述相关学术经验及临证心得,并分析典型案例。[结果]临床上心血管神经症伴顽固性失眠患者辨证多为肝阳虚夹郁火的寒热错杂证,而乌梅丸作为厥阴病主方,功擅温肝寒、益肝体、泄郁火,高度契合病机。所举验案病机为七情戕伐阳气导致肝寒气馁、肝气郁滞而化火,治以乌梅丸为主方,随证加减,寒热同调,补泻兼施,收获良效。[结论]运用乌梅丸治疗心血管神经症伴顽固性失眠的疗效显著,对于中医临床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失眠病因虽多,病机总以阴虚阳盛,阴阳不交为主。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人们承受的精神心理压力增加,情绪波动也较大。以失眠为主症的患者,多表现有情绪变化或精神刺激,而此类表现多与肝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临床上临证施治首当从肝论治,结合脏腑气血辨证,兼顾调理其他脏腑,才能收到更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试论调肝治失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调肝治失眠许成群安徽省淮北市中医院(235000)关键词肝;不寐脏腑阴阳协调、气血冲和是人体睡眠正常的基本条件。《类证治裁·不寐论治》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阳动阴静的规律发生错乱,即可导致不寐的发生。其证型虽有心脾两虚、...  相似文献   

11.
失眠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的睡眠障碍,主要特征是睡眠感不满意,属于中医学"不得眠""不寐"范畴。传统多从心、肝、胆、脾、胃、肾论治该病,杜元灏教授认为脏腑机能失调,气血不和,阳不能入阴,阴不能涵阳,神不守舍而致失眠。重视"脑为元神之腑"的理论,且因督脉入络脑,夹脊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转输、流注之处,杜教授多强调从脑、督脉以及夹脊穴论治失眠,为针刺治疗失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伴随生活、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失眠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情志、心理因素成为导致失眠最主要的诱因之一。而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许多古代文献都记载肝气虚可以导致情志疾病或失眠。文章就肝气虚与失眠的关系进行探讨,进而丰富肝气虚理论,为中医药治疗失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梅建强教授经过多年的临证发现,扶阳调肝的中药方剂治疗失眠,临床疗效显著。因此,梅建强教授分析认为人体阳气充盛、肝主疏泄及肝藏血的生理功能正常是良好睡眠的基本保证,阳气亏虚,肝失条达则会导致失眠。肾阳虚馁是失眠症的基础,而肝失条达是失眠症的关键,两者共同作用导致神志不宁而出现失眠。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扶阳调肝方为基础方治疗失眠症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中医"粉刺性乳痈""乳漏"范畴,发病主要影响肝、脾、冲任等脏腑及经络。陈震霖教授主要从事乳房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与经验总结,认为从痰、瘀论治肉芽肿性乳腺炎对其病因、病机、治疗等均有指导意义。陈教授依据痰、瘀致病,以燥湿化痰、疏肝解郁、补血化瘀为治则,自拟疏肝消痈汤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总结周晓波教授运用升清降浊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作者通过跟师侍诊,整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典型病案探讨其用药特色。周晓波教授治疗脾胃病以健脾益中,升降并用为核心,升法中补气升阳,配伍风药,降法中以降气为主,同治兼证,升降法中擅用药对,注重疏肝宣肺,取得良好疗效。周晓波教授运用升清降浊法治疗脾胃病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蛇床子散加减方局部熏洗外阴结合口服中药治疗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观察40例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的围绝经期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补益肝肾中药内服配合蛇床子散加减局部熏洗外阴的方法治疗,于经前期每日早晚分次口服外用,每4周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予西药曲安奈德软膏局部用药3个月。分别在6个月、12个月时随访,观察其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治愈12例(30%),显效22例(55%),好转4例(10%),无效2例(5%),近期总有效率95%。随访12个月,有效34例,复发6例,远期总有效率85%。对照组治愈10例(25%),显效17例(42.5%),好转6例(15%),无效7例(17.5%),近期总有效率82.5%。随访12个月,有效25例,复发15例,远期总有效率62.5%。两组近期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远期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远期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蛇床子散加减方熏洗外阴配合中药内服补肝益肾,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无创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历代医家提出的"肺痹-体痹"整体观念,文章总结武维屏教授临证经验:间质性肺病(肺痹)常与关节、皮肤病变(体痹)相合,临床患者多病情复杂,症状纷繁多变,多以祛邪通络、宣降肺气、和解表里、调畅气机、通补兼施为立法治则。阐述肺痹和体痹之间的关系与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前,胃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升高,将防治关口提前至胃癌前阶段的主动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胃癌前病变是多因素、多环节、内外因综合作用下免疫失衡的病理过程,中医结合现代免疫思想,认为胃癌前病变的发生与阴阳失衡、气血失和、正邪交争密切相关。文章基于“治中焦如衡”的法则,探讨中医坚持以“衡”为要,以“平”为纲,通过扶阳抑阳、调气和血、固本祛邪对胃癌前免疫失衡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沈林教授长期临证总结出食管癌为本虚标实之疾,气结、痰瘀及津亏三大病理因素在疾病发展的始末常相互错杂,扮演重要角色,治疗上以"复法"为准则,和降胃气、化痰散瘀、甘凉濡润指导遣方用药,并整体调治,效果显著.文章旨在总结刘教授中医治疗食管癌的经验,与读者共飨,并附医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小儿急性咳嗽作为儿科常见病,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具有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故易出现各种变证,建立完善的小儿急性咳嗽诊治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咳嗽病程不同,病邪部位有异,辨证论治之法亦有不同,唐方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归纳和总结出小儿咳嗽从"肺胃肝三脏"治疗理论。该理论以脏腑辨证为基础,具有紧抓主症、用药考究、灵活加减的特点。临床用药加减则依据肺主宣发肃降,故多予炙麻黄、桔梗开宣肺气,予桑白皮、葶苈子降气止咳,且小儿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故而过量进食之后,损伤脾胃,造成肺胃热盛同病,胃多气多血之腑,故予红景天、地龙、牡丹皮活血凉血清热。通过对临床医案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从"肺胃肝三脏"治疗理论,从而为小儿咳嗽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