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Weil截骨术常用于治疗第2-5跖趾关节半脱位或脱位引起的跖痛症,但也经常出现并发症。目的:探讨改良Weil截骨术治疗第2-5跖趾关节脱位畸形的疗效。方法:2009年至2011年采用改良Weil截骨术治疗第2-5跖趾关节脱位畸形32足,行45趾截骨。男10足,女22足。患足手术前后常规拍摄足正侧位x线片,测量跖骨长度,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跽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疗效。结果:Weil截骨术后跖趾关节畸形恢复正常关系43例,AOFAS评分术前(48.6±7.5)分,术后(85.9±6.5)分;跖骨截骨后短缩2~7mm,平均4.3mm。2例浮趾畸形,经保守治疗好转。2例复位后仍有半脱位。1例可折断钉过长疼痛。结论:改良Weil截骨能有效纠正第2-5跖趾关节脱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平面截骨Dick钉固定和多平面截骨Luque棒固定治疗脊柱后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2具新鲜小牛胸腰段脊柱标本(T8-L5)随机分成完整组(INT组),单平面截骨Dick钉固定组(Dick组)和多平面截骨Luque棒固定组(Luque组),每组4具。进行生理负荷下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顺逆时针轴向旋转6种运动范围(ROM)的测试,记录载荷值的变化,对ROM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生理负荷下,两种术式的脊柱标本的屈伸和侧弯运动的稳定性均达到或超过完整组标本,其中多平面截骨Luque棒固定组的稳定性更好;在轴向旋转稳定性上,两种术式的标本稳定性均不能达到完整组水平。结论实验中多平面截骨Luque棒固定的稳定性稍优于单平面截骨Dick钉固定组,但不足以构成临床应用中决定取舍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游离第2足趾或关节移植术是最主要的拇、手指再造方法之一。但至今尚未见有关供足X线方面研究的报告。笔者采用双足标准正位及负重侧位X线摄片,对27例术后病人平均随访5.66年。按手术截趾平面及随访时间不同行自身对照分层分析。结果:(1)第1跖骨和其近节趾骨长轴夹角比非手术侧平均增大3.75°,原有用外翻畸形的病人,术后供足畸形加重;(2)跖骨截骨组的远期随访病人供足外侧纵弓平均增大3°;(3)术后供足1~3趾间距平均比非手术侧小9.13mmi(4)术后供足最大宽度变小:(5)跖骨截骨组41.67%的病人出现残留跖骨密度降低。本组只有少数病人稍感供足不适,但均不需治疗。  相似文献   

4.
DSA检查对预测血管性截肢平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术前准确确定因下肢动脉缺血需行截肢的平面的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澳大利亚Austin医学中心202例病人的232条下肢截肢的DSA资料,建立一个“分数”标准,对下肢远端流出道动脉进行评分,以确定合适的截肢平面。结果:膝上截肢者分数<12分,截肢65条;膝下截肢者分数为12~19分,截肢74条;半足截肢20~25分,截肢66条;截趾>25分,截趾27趾。结论:用此标准可在术前较准确地预测截肢平面。鉴于该标准是建立于回顾性研究基础之上,尚需进行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高慧  张强  白顺宁  李康  马阳 《骨科》2019,10(1):43-47
目的 探讨足母趾胫侧籽骨及腓侧籽骨对足母趾外翻矫正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接受近端或远端Chevron截骨矫正治疗的110例足母趾外翻病人。根据病人有无双侧足母趾籽骨分为双侧足母趾籽骨组(30例)和非双侧足母趾籽骨组(80例)。其中,双侧足母趾籽骨组行跖骨近端Chevron截骨矫正治疗4例,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矫正治疗26例;非双侧足母趾籽骨组行跖骨近端Chevron截骨矫正治疗15例,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矫正治疗6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前一般资料,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测量足母趾外翻角、跖骨间夹角、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比较其手术前后及组间的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足母趾外翻情况均明显改善。两组病人术后的足母趾外翻角、跖骨间夹角、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及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足母趾籽骨对近端或远端Chevron截骨矫形治疗足母趾外翻畸形手术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股骨髁上后倾角截骨术远期并发症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股骨髁上后倾角截骨术(以下简称后倾角截骨术)术后11~15年358例376个膝的远期随诊观察及对膝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确认后倾角截骨术导致膝关节载荷传导紊乱是产生该手术远期并发症的原因。为此,对该手术提出如下商榷意见:(1)截骨前应使膝关节屈曲角度减至10°左右;(2)对于股骨下段向前弧度增大,绳肌肌力又在4级以上的患者,只做伸直截骨,二期行肌替代术;(3)对于连枷膝患者,如若做该手术,则应行连枷膝改造术。  相似文献   

7.
我科于 1987年 12月~ 1996年 5月 ,应用各种皮瓣移位修复冻伤所致下肢创面 2 0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6例 ,女 4例。年龄 17~ 42岁。其中单足截趾后创面 4例 ,单足自口止庶骨平面截除后创面 5例 ,冻伤后单足跟骨外露 5例 ,双足口止庶骨平面截除后创面 3例 ,双足跟骨外露3例。采用对侧交腿皮瓣修复截肢创面 5例 ,小腿内侧皮瓣 4例 ,小腿外侧皮瓣 3例 ,足外侧及足底皮瓣修复跟骨外露 6例 ,截肢同时用交腿和小腿内侧皮瓣修复创面各 1例。其中截肢同时用皮瓣修复的 2例 ,发生不同程度的皮瓣坏死 ,经植皮后封闭创面 ,其余…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第一跖列多平面截骨结合Weil截骨术治疗重度黟h翻畸形的短期疗效。方法:自2009年3月~2011年3月,采用第一跖列多平面截骨结合Weil截骨术治疗重脚矽h翻伴跖骨头下痛性胼胝体患者18例(26足)。术前、术后、随访时均拍摄足部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测量躅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近侧关节固定角(PASA)。  相似文献   

9.
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厚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形态的变化,为下颌角肥大矫治手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超声成像技术对10例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的受术者行双侧(20侧)咬肌厚度测定,测量时间为术前及术后半年,于受术者肌肉松弛状态下分别在3个不同平面(A平面:口角与耳垂连线所在平面;B、C平面分别为与A平面平行,跨度为1cm的上下两平面)测量咬肌的最大厚度,观察比较咬肌厚度变化。结果A平面咬肌厚度术前平均值为(1.168±0.155)cm,术后平均值为(1.133±0.176)c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平面咬肌厚度术前平均值为(1.215±0.178)cm,术后平均值为(1.108±0.210)c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平面咬肌厚度术前平均值为(1.223±0.192)cm,术后平均值为(0.979±0.118)c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咬肌厚度减少值平均为(0.244±0.121)cm,术前术后减少百分比平均为(19.22±7.785)%。结论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近角区咬肌可发生明显萎缩,轻、中度下颌角肥大者可单纯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无需切除咬肌。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内翻畸形截骨术主要有高位胫骨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双平面截骨术(double level osteotomy,DL0)、股骨远端截骨术(distal femoral osteotomy,DF0)等。何种内翻畸形应该采取何种术式,本研究推荐一种准确的具有可重复性的影像学方案,通过拍摄站立AP全腿x线片对髓膝踩(hip—knee.ankle,HKA)角、股骨远端内侧力线角(medial distal femoral mechanical angle,MDFMA),胫骨近端内侧力线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mechanical angle,MPTMA)进行放射学评估(图l,2),以指导外科医师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同时还介绍了计算机导航下截骨术的手术方法(图3)。  相似文献   

11.
脊椎截骨术最早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后路截骨矫形,其截骨方法包括经小关节椎板截骨术和经椎弓根椎体V型截骨术.临床上已经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僵硬的重度脊柱侧后凸,由于截骨范围的限制.往往无法使畸形得到满意的矫正。对于严重的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文献报道有采用前后路联合截骨矫正的方法,但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作者认为应用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可取得优良的临床疗效.其适应证为:(1)重度先天性混合型侧后凸畸形的矫形及翻修术;(2)脊柱柔韧性低于25%的成人侧后凸或先天性侧后凸患者;(3)僵硬性或感染后导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我院1985年5月~1993年5月应用多平面脊椎截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376例中6例脊椎滑脱,其中两例瘫痪。滑脱多发生在畸形重、截骨矫正度数大病例。强大挛缩腹肌及椎旁软组织牵拉力;截骨面不稳;内固定不牢及松脱是发生椎体滑脱的主要原因。为予防其发生,我们体会是(1)多平面截骨中单一平面矫正最好不超过30°,两平面不超过60°,过多残留畸形可二次手术。(2)注意截骨面与椎体垂直、左右对称,保留椎前1/4骨质,增强合拢骨面稳定。(3)强调妥善保护下背部逐渐缓慢加压合拢法。(4)采用坚强有效内固定,遇有滑移倾向者可采用椎板下钢丝鲁氏法或弓根钉装置等固定。(5)适当切除截骨面上下椎板内壁,扩大椎管容积,以防滑脱脊髓受压。  相似文献   

13.
用截除肢体复合软组织瓣修复截肢残端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7例临床应用截除肢体复合软组织瓣修复截肢残端缺损的方法:(1)截肢部位带蒂正常组织瓣移位,5例;(2)截除肢体远端正常组织瓣游离移植,2例。经2.5~4年随访,3例死于肺转移,4例健在,局部病变均无复发。初步体会,用截除肢体复合软组织修复截肢残端缺损,具有能降低截肢平面,彻底切除病变,避免从非患肢切除组织瓣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股骨髁上反屈角截骨术(以下简称反屈角截骨术)自1978年问世以来,确实给数以千计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带来了福音,但临床实践及远期随诊观察表明,该手术也确给众多的手术后患者带来了远期严重的,甚至是难以挽回的(诸如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作者通过对术后11~15年358例376个膝的远期随诊观察及反屈角截骨术对膝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分析,确认反屈角截骨术导致膝关节载荷传导紊乱是产生该手术远期并发症的原因。为此,对该手术提出了有益商榷意见。1、截骨前应使膝关节屈曲角度减至10°左右;2、对于股骨下段前弓弧度增大,绳肌肌力又在4级以上的患者,只做伸直截骨,二期行肌替代术;3、对于连枷膝患者,如若做该手术则应行连枷膝改造术  相似文献   

15.
于葳葳  赵晶晶  郝铖  郭井泉  方真华 《骨科》2022,13(4):292-298
目的 探讨改良旋转Scarf截骨术在中重度踇外翻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100例中重度踇外翻病人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为47.6岁(17~84岁),其中男13例,女87例,双足病例38例,共138足,均应用改良旋转Scarf截骨术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均经X线负重正侧位检查,双盲法测量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夹角(IMA)、近端关节面固有角(DMAA)、胫侧籽骨位置。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踇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8.7个月(12~30个月)。病人术后HVA、IMA、DMAA、胫侧籽骨位置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94.7±5.8)分]较术前[(45.4±5.1)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足疼痛、外形、功能明显改观,穿鞋及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结论 对于中重度踇外翻,采取改良旋转Scarf截骨术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制一套专用于脊柱后凸、侧后凸畸形手术截骨矫形器械。[方法]该器械通过后方入路(常规器械切除脊椎后结构)经双侧椎弓根、椎体行楔形截骨,直到椎体前缘皮质下。[结果]使用该器械共手术矫正后凸及侧后凸畸形1200例,最高截骨平面T.水平,单病例最多截骨达4处,平均截骨2处,一处椎体截骨时间平均30min,出血约100ml,术中脊髓和神经根保护安全。[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器械具有截骨规范、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脊髓和神经根保护安全、截骨创面对合紧密、利于截骨创面愈合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正手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自1991~1993年应用脊椎骨截骨术治疗驼背畸形45例,畸形矫正最小20°,最大80°(Cobb法),截骨平面为1~3处不等。44例达到驼背畸形基本矫正的满意效果,1例并发不全截瘫。文中介绍了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脊椎骨截骨术,截骨面从棘突、椎板、椎弓根到椎体,不易损伤脊髓和神经根,不波及软骨面处理问题,不导致前纵韧带断裂,椎体前方崩开,截骨面对合好,愈合快,脊柱三柱稳定  相似文献   

18.
背景:跖痛症是指发生于跖骨头下方的前足疼痛,可由解剖结构异常、病理性或医源性因素诱发。其病变主要是因为前足集中的局部应力负荷反复作用造成。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对大部分跖痛症而言,采用保守治疗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若保守治疗无效,则可采取手术治疗,其目的是恢复前足正常的应力分布。目的:探讨跖骨远端weil截骨术与Jacoby截骨术治疗应力性跖痛症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上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跖痛症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应力性跖痛症患者65例,其中42例(63足)患者资料完整,得到随访,男8例(13足),女34例(50足);年龄39~78岁,平均56-3岁。单侧11例,双侧31例;病变于第2跖骨头下24例,第3跖骨头下ll例,第2、3跖骨头下同时累及7例。合并跖趾关节脱位12例,跽外翻畸形16例,跖间神经瘤5例。所有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9例(32足),B组23例(31足)。A组采用跖骨远端Weil截骨术、B组采用Jacoby截骨术治疗,经过平均18个月的随访,对手术前后局部疼痛症状、患者足底应力变化、足部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手术前后疼痛缓解均有显著性差异,以Weil截骨组疼痛缓解更明显,但两组间疼痛缓解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患趾跖骨头下应力峰值明显下降。Weil截骨组,手术前后立位时和足跟抬高时的病变跖骨头下应力分别下降35%和51%;Jacoby截骨组分别下降25%,n45%。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优,A组24足(占75%),B组22足(占71%);良,A组6足(占18.8%),B组5足(占16.1%);可,A组2足(占6.2%),B组4足(占12.9%)。A组优良率为93.8%,B组为87.1%。结论:对于应力性跖痛症患者,跖骨远端Weil截骨术与Jacoby截骨术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确切的效果。但weil截骨术手术操作技巧要求更高,Jacoby截骨术对初学者更易掌握。临床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个体需求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水磨钻微创截骨与Chevron截骨治疗轻、中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51例轻、中度拇外翻患者,采用传统大切口,摆锯Chevron截骨伴拇收肌松解26例(传统组),采用水磨钻跖骨头下横行微创截骨结合拇收肌松解25例(微创组)。比较两组在完全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出血量及末次随访时X线测量足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 HVA)和第一二跖骨间角(intermetarsal angle, IMA)。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组AOFAS(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截骨均骨性愈合,拇外翻畸形均得到矫正。传统组术后7例切口周围麻木,1例第一跖骨头抬高伴转移性跖骨痛,1例截骨周围骨质增生,第一跖趾关节活动受限;微创组患者拇外翻均获得矫正,无骨质愈合慢及皮肤坏死、麻木、骨质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发生。两组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HVA及I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斜形单平面旋转截骨术矫正股骨多平面畸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例股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行上述手术治疗。进行术前设计,确定截骨角度和旋转角度,在Mimics软件上模拟手术,3D打印制作截骨导板,对该病例行斜形单平面旋转截骨手术治疗。取股骨外侧纵行切口,显露畸形部位,安放截骨导板,按术前设计完成截骨、旋转,截骨断端用髓内钉固定,断端取髂骨植骨。[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无不良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无跛行,膝关节无疼痛,CT证实骨断端完全愈合。[结论]斜形单平面旋转截骨术切实可行,一次截骨同时矫正股骨在冠状面、矢状面和旋转畸形,短期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