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改良镜像疗法的效果。方法:选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治疗的78例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将使用改良镜像疗法的39例患者作为镜像组,将使用常规治疗方法的39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对比镜像组和常规组治疗前后上肢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协同收缩率、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抑郁评分、焦虑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上肢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协同收缩率镜像组为(14.53±5.31)和(24.16±8.11),比常规组的(16.91±5.11)和(31.46±8.83)低(P<0.05);治疗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镜像组为(36.91±4.12)分,比常规组的(28.64±3.41)分高(P<0.05);治疗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镜像组(3.37±0.31)分比常规组的(2.02±0.27)分低(P<0.05);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镜像组比常规组得分高(P<0.05);治疗后抑郁、焦虑评分镜像组(44.02±9.11)分和(42.83±10.62)分比常规组(56.53±10.28)分和(51.74±12.76)分低(P<0.05)。结论: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改良镜像疗法的效果比常规治疗法好,能够提高患者上肢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协同收缩率,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减轻疼痛,缓解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恢复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7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镜像疗法组、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组,每组各25例。常规治疗组进行常规运动疗法、常规作业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等治疗;镜像疗法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训练;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组在镜像疗法组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上肢Fugl-Meyer量表、Wolf运动功能测试、屈肘和伸腕肌最大等长收缩均方根值和积分肌电值、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上肢功能状况。结果治疗6周后,3组患者上肢Fugl-Meyer量表评分、Wolf运动功能评分、屈肘和伸腕肌最大等长收缩均方根值和积分肌电值、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治疗前提高,且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组优于镜像疗法组和常规治疗组,镜像疗法组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和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且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13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康复组(70例)和对照组(67例),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同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Ba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测试。结果 治疗3个月后,康复组患者的HAMD、HAMA、BI和FMMS、评分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与对照组治疗后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BI、FMMS评分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组抑郁发生率22.86%,焦虑发生率5.71%,对照组分别为40.30%和16.4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G0.05)。结论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上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1],有较高的发病率,具体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治疗难度较大,其临床表现常为持续肩痛、手腕疼痛、肿胀、皮肤改变及肩关节活动障碍等,如不进行积极、正确的治疗,严重者可出现手部肌肉和关节的挛缩,导致废用手的形成,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镜像疗法由Ramachandran等[2]于1995年首次提出,能刺激患者的视觉本体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2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以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对照组予以假针刺结合镜像疗法。观察2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Brotez手功能测试、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各项评分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FAM-UE评分、Brotez评分、MAS、MBI指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FAM-UE评分、Brotez评分、MBI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M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镜像疗法能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缓解痉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肌电组和联合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均根据自身肢体功能障碍情况接受相应的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联合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量表(上肢及手部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运动功能部分、患侧腕关节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患侧前臂伸肌集群相关肌电积分对各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①组内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中除常规组偏瘫Brunnstrom分期上肢部分外,其它各项指标包括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49.73±8.26)分]、功能独立性评分[(66.13±8.47)分]、患侧腕关节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48.93±12.79)°]、患侧前臂伸肌集群相关肌电积分[(84.11±26.86)μV]分别较组内治疗前[(22.67±10.95)分、(34.53±7.82)分、(17.07±7.52)°、(28.03±10.26)μV]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比较:治疗后,肌电组各项指标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各项指标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8.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70%~80%存活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日常活动执行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最大限度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应在临床救助同时,积极开展早期康复。镜像疗法是脑卒中早期康复常见治疗手段之一,可有效减少废用综合征、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发生,促进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注意力、记忆力等脑高级功能。本研究旨在综述镜像疗法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脑卒中早期康复干预提供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镜像疗法和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和动作观察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镜像组给予镜像治疗,动作观察组给予动作观察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均为30 min,1次/日,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远程康复软件平台下镜像疗法在脑卒中居家康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基本康复治疗中的运动疗法联合作业疗法干预,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用远程护理平台下镜像疗法干预。分别比较干预后两组徒手肌力检查(MMT分级)情况、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MMT分级4级、5级人数占比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后研究组简式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后研究组自理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指数(QLI)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远程康复软件平台下镜像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居家康复中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肌力、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MT)结合运动想象疗法(MI)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运动想象组(A组)、镜像疗法组(B组)和综合治疗组(C组),每组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B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C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和镜像疗法,3组患者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以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MB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4、8周后,3组患者FMA评分、UEFT评分、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B组患者的FMA、UEFT、MBI评分均优于A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C组患者的FMA[(30.03±4.06)分和(42.67±3.54)分]、UEFT[(58.03±3.76)分和(65.17±2.78)分]、MBI评分[(59.57±3.34)分和(66.93±3.35)分]均优于A组和B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疗法优于运动想象疗法,但镜像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则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程越长疗效越佳。  相似文献   

12.
下肢功能康复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关键部分[1]。目前,下肢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虚拟现实技术、Bobath技术、减重步态训练等。然而,这些治疗方式需要较高的经济支持,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一种低成本、高成效的治疗方式对脑卒中患者十分重要,可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是一种基于镜像神经元神经特征的认知治疗方法,已被推荐为脑卒中干预措施中成本低、效果好和简单化的辅助治疗手段[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早期介入镜像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病程小于1个月的36例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卒中后规范化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镜像治疗,每次治疗45min,每周治疗5次,持续治疗3周;对照组则辅以与观察组相同时间、相同强度但无镜像反射面的运动训练。于治疗前、治疗后、出院后随访1个月及2个月时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Wolf运动评价量表(WFMT)、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runnstrom分期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对患者偏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经治疗后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经3周治疗及出院后随访1个月、2个月时其上肢FMA评分均明显改善(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出院后随访1个月及2个月时其WMFT评分也明显增高(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随访2个月时其下肢FMA评分和FAC分级指数均明显进步(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随访1个月、2个月时其上肢Brunnstrom分期也明显改善(均P<0.05),但下肢Brunnstrom分期与同期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经3周治疗后、出院后随访1个月、2个月时其上肢及下肢MAS评级指数均无明显改善(均P>0.05)。 结论 早期介入镜像疗法能明显加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及手功能恢复进程,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亦有改善作用,该疗法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35例)、镜像疗法组(35例)、强制运动组(34例)。镜像疗法组采用镜像疗法治疗,强制运动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联合治疗组在镜像疗法基础上辅以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6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上肢动作研究实验(ARAT)对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MRS评分中位数及ARAT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MRS中位数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组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MRS中位数之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ARAT评分均较高(P<0.05)。3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ARAT评分逐渐升高,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镜像疗法组、强制运动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8周[(35.7±12.1)分]、12周[(45.4±11.6)分]、6个月后[(48.9±10.6)分]的ARAT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镜像疗法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PSD—PSA)对住院患者住院时间及康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欧洲脑卒中量表ESS)、生活能力指数(BI)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49例,非焦虑-抑郁患者75例进行测评及3个月随访。结果 PSD—PSA组的BI和ESS改善明显低于非PSD—PSA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影响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康复,延长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7例,对照组29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综合干预,观察3个月。于综合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3个月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结果综合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抑郁情绪,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ISI Web of Knowledge、OVI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镜像疗法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检索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2年4月。由2名独立的研究人员依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估及资料提取,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合并分析。统计分析采用RevMan 5.1软件和GRADEprofiler 3.6软件。 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镜像疗法训练4周后,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上肢部分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46,95%CI(-11.61,10.69)];镜像疗法训练6周后,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73,95%CI(-5.02,6.47)];镜像疗法训练4周后及随访6个月时,脑卒中患者的Brunnstrom手功能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95%CI)的值分别为0.61(0.15,1.07),0.92(0.09,1.74)];镜像疗法训练4周后,脑卒中患者的改良痉挛评价量表(MAS)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26,95%CI(-0.55,0.22)],但随访6个月时,脑卒中患者的MAS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30,95%CI(-0.56,-0.04)];镜像疗法训练4周后及随访6月时,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独立评定(FIM)自我照顾部分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95%CI)的值分别为4.81(2.74,6.87),8.67(3.50,13.83)];镜像疗法训练4周后,脑卒中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29,95%CI(-6.60,-1.98)]。依据GRADE系统推荐分级方法,结局指标治疗4周后的Brunnstrom手功能评分的质量属于中等质量,随访6个月时的Brunnstrom手功能评分及MAS评分的质量属于低质量,治疗4周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FIM评分和治疗4后的MBI评分的质量属于极低质量。 结论现有资料显示,镜像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但由于纳入研究量少,文献质量不高,且研究对象样本量小,功能评估方法差异大及结局指标评估时间不一致等因素的干扰,故仍需开展大样本量、多中心、实验设计更完善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102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干预组49例.两组均采取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和护理,同时干预组实施心理护理.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评定.结果 治疗前,焦虑抑郁评分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余无明显差异(P>0.05).1个月后,焦虑抑郁评分和卒中量表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6个月后,卒中量表评分,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心理护理不仅明显改善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状态,同时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模态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3组均予常规康复,B组增加镜像疗法,C组增加多模态镜像疗法,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患手最大握力和捏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3组FMA-UE评分、UEFT评分、患手最大握力和捏力、MBI评分均显著提高(|t|> 7.878, P <0.001),C组各项成绩均最优(F> 12.563, P <0.001)。结论 多模态镜像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提高患手肌力和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