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早剥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早剥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15年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并分娩的2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情分为3组:子痫前期早剥组,52例,为重度子痫前期发生胎盘早剥的患者;子痫前期组,130例,为重度子痫前期未发生胎盘早剥的患者;原因不明早剥组,37例,为非子痫前期发生胎盘早剥的患者.选择同期无并发症的正常分娩产妇178例为对照组(按1∶2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早剥的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次、产次、子痫前期病史、中晚期妊娠丢失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慢性高血压病史、此次孕期无规律产前检查、胎儿生长受限(FGR)及脐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S)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的比值(S/D)异常是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早剥发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孕期无规律产前检查(OR=45.348,95%CI为17.096~120.288,P=0.000)、FGR(OR=27.087,95%CI为5.585~131.363,P=0.000)及中晚期妊娠丢失史(OR=16.068,95% CI为1.698~152.029,P=0.015)是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早剥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与子痫前期组比较,子痫前期病史(OR=3.715,95% CI为1.096~12.596,P=0.035)及孕期无规律产前检查(OR=2.509,95%CI为1.173~5.370,P=0.018)是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早剥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孕期无规律产前检查、子痫前期病史、中晚期妊娠丢失史及FGR是影响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早剥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产前出血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404例前置胎盘病例,探讨产前出血的高危因素,并比较产前无出血组(n=254)及反复出血组(n=150)患者的妊娠结局差异。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当孕妇既往孕次及宫腔操作史累计3次时,此次妊娠产前出血风险分别高于小于3次患者(OR=1.937,95%CI 1.054~3.562)、(OR=2.174,95%CI 1.050~4.504);孕28~32周,产前出血风险最高,随着孕周增加,孕妇产前出血风险反而降低;前壁胎盘孕妇产前出血风险高于后壁胎盘患者(OR=3.978,95%CI 2.220~7.195);中央性前置胎盘孕妇产前出血风险高于边缘性及部分性前置胎盘患者(OR=3.346,95%CI 2.050~5.4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与边缘性及部分性前置胎盘相比,中央性前置胎盘发生反复产前出血风险显著增加(OR=3.344,95%CI 1.955~5.722);前壁胎盘发生产前出血的风险高于后壁胎盘(OR=3.954,95%CI 2.196~7.387);孕周≥36周后产前出血风险显著降低,与其他孕周相比发生产前出血的风险显著降低(OR=0.086,95%CI 0.030~0.240)。产前反复出血组孕妇急诊手术风险显著增加(OR=252,95%CI 60.173~1055.359),血制品使用风险高于无出血组(OR=2.103,95%CI 1.394~3.171);产前反复出血孕妇与无产前出血孕妇相比,分娩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轻度及重度窒息风险分别增加(OR=7.982,95%CI 2.410~26.426)、(OR=2.987,95%CI 1.529~5.837)、(OR=13.941,95%CI 1.690~114.626),同时新生儿重症病房收治风险增高(OR=3.379,95%CI 2.102~5.430)。结论孕次、宫腔操作史、妊娠终止孕周及前置胎盘类型及位置均是前置胎盘产前出血的高危因素,而中央性前置胎盘及前壁胎盘是增加产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反复出血组孕妇血制品使用风险增高,低出生体重儿出生风险、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重症病房收住风险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子痫前期发病的主要高危因素及早期预测方法.方法:按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119例子痫前期病例和236例正常产妇对照组进行相关因素的回顾性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子痫前期发病的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初步评价.结果:孕前BMI≥24kg/m~2(OR=6.142,95%CI 3.361~11.225),高血压、糖尿病、肾炎疾病史(OR=14.092,95%CI 1.669~118.983),自然流产史(OR=3.008,95%CI1.160~7.801),高血压家族史(OR=3.050,95%CI 1.738~5.350)是子痫前期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以Y=0.27作为判断界值,所建模型的后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1%和72.5%.结论:应加强对孕前BMI≥24 ks/m~2,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炎疾病史,有自然流产史及高血压家族史的妇女进行孕前及孕期保健,以预防及早期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低出生体重儿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低体重儿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低体重儿出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严格设计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04~2009年苏州地区的631例低体重儿和1262例正常体重儿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济状况差(OR=2.01,95%CI1.35~4.81)、母亲肝病史(OR=2.73,95%CI 1.01~7.37)、母亲糖尿病家族史(OR=9.13,95%CI1.01~82.15)、自然流产史(OR=1.41,95%CIO.97~2.04)、孕前6个月服避孕药(OR=3.31,95%CI1.07~10.27)、孕期营养差(OR=5.93,95%CI 3.24~10.89)、孕早期阴道流血(OR=1.42,95%CI1.03~1.96)、孕期体重增加偏少(<9 kg)(OR=3.74,95%CI1.92~5.90)、孕期检查次数少(<5次)(OR:3.52,95%CI2.49~7.1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3.23,95%CI2.02~5.17)、多胎妊娠(OR=10.02,95%CI6.17~16.27)、贫血(OR=2.34,95%CI1.59~3.43)、血小板计数低(OR=2.16,95%CI 1.47~3.16)是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父母文化程度高是保护因素.结论: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是降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妇女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变化对产后3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抽取北京、济南等地分娩后3个月内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孕前超重肥胖是产后纯母乳喂养的危险因素(OR=0.494,95%CI:0.248~0.983,P0.05)。不同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与产后3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孕前超重肥胖孕期增重过多、孕前消瘦孕期增重不足不利于产后纯母乳喂养。妇女应尽量在孕前获得理想体重,孕期保持适宜增重,以促进婴儿纯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孕前超重及肥胖对孕期体质量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分娩足月单胎孕妇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变化及妊娠结局等资料,比较孕前超重、肥胖孕妇与孕前体质量正常孕妇的孕期体质量控制情况及妊娠结局,多因素分析孕前超重及肥胖对孕期体质量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纳入超重孕妇496例(超重组),肥胖孕妇44例(肥胖组)以及体质量正常孕妇(对照组)540例,超重、肥胖及对照组的孕前BMI分别为26.3(2.0)kg/m~2、31.3(2.9)kg/m~2及20.7(2.5)kg/m~2。超重、肥胖组的孕期体质量超标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3.9%、72.7%及41.3%),超重及肥胖组孕妇的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及剖宫产风险均高于体质量正常孕妇。超重及肥胖组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高于正常组[分别为(3 528.0±397.4)kg、(3 562.6±417.6)kg及(3 387.8±384.5)kg,巨大儿比例也呈升高趋势(分别为12.3%、15.9%及5.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前超重(OR=3.071,95%CI:2.345~4.022)及肥胖(OR=5.113,95%CI:2.507~10.431)是孕期体质量超标的影响因素,同时对子痫前期(P0.001)、妊娠期糖尿病(P0.001)、剖宫产(P0.05)及巨大儿(P0.05)风险均有显著影响。结论:孕前超重及肥胖不仅显著影响孕期体质量控制结局(尤其是孕期体质量超标风险),同时对包括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巨大儿风险在内的妊娠结局也影响显著;孕前体质量控制对于超重及肥胖的育龄妇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住院的有两次单胎妊娠且前次妊娠为子痫前期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第二次妊娠是否为子痫前期分为两组,再发子痫前期组(72例)和对照组(4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子痫前期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再发子痫前期组与对照组前次妊娠合并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FGR)、两次妊娠时间间隔、再次妊娠年龄、再次妊娠孕前体质指数(BMI),妊娠期有无规律产前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再次妊娠年龄(OR=3.394,95%CI:1.250~9.214,P=0.016)、再次妊娠孕前BMI(OR=4.809,95%CI:1.686~13.712,P=0.003)及两次妊娠间隔时间(OR=3.912,95%CI:1.425~10.739,P=0.008)是再发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再次妊娠年龄、再次妊娠孕前BMI和两次妊娠间隔时间是预测子痫前期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长(GWG)与妊娠合并疾病及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门诊定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3541例足月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将产妇按孕前体质指数(BMI)和不同孕期体重增长(GWG)分组,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合并疾病及结局的关系。结果:孕妇孕期体重平均增加(16.0±4.9)kg,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341.6±425.9)g,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分别占2.1%及5.1%。根据IOM推荐孕期GWG分组,GWG过低、过高组孕妇与正常孕妇的巨大儿、剖宫产数、早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超重、肥胖能增加妊娠期糖尿病(OR=2.7,2.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5.4,OR=7.7)、巨大儿(OR=1.6,OR=8.9)、剖宫产(OR=1.4,OR=1.7)的发生风险,而GWG过高增加剖宫产的发生风险(OR=1.5)。结论:孕前BMI不仅影响妊娠合并疾病的发生,也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临床上应特别重视孕前宣教及体检,建议育龄期妇女达到合适的体质指数后怀孕。孕期过度体重增长增大了不良妊娠结局(巨大儿、剖宫产)的发生率,临床上可参照IOM推荐体重增长范围进行孕妇体重控制,加强孕期的健康教育和体重随访。同时建议利用大数据多方调研,得出适合中国各地区的孕期体重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龄、孕前体质量指数(Pre-BMI)、孕期体重增长、一级亲属即父母患糖尿病单因素以及复合因素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的影响,以达到控制某个可控因素来降低GDM发病风险。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南院731例孕妇的年龄、孕前BMI、早孕期增重、糖尿病家族史进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并进行复合因素分析。结果:妊娠年龄(OR=1.071,95%CI=1.034~1.110,P=0.000),孕前BMI(OR=1.535,95%CI=1.087~2.170,P=0.015),早孕期体重增长(OR=1.132,95%CI=1.041~1.231,P=0.004),家族糖尿病史(OR=2.386,95%CI=1.393~4.086,P=0.002)。妊娠期合并1个高危因素孕妇患GDM的危险度是合并0个高危因素的1.966倍(95%CI=1.277~3.027,P=0.002),合并2个高危因素孕妇患GDM的危险度是合并0个高危因素的3.060倍(95%CI=1.912~4.898,P=0.000),合并≥3个高危因素孕妇患GDM的危险度是合并0个高危因素的8.444倍(95%CI=4.077~17.488,P=0.000)。结论:妊娠期间合并高危因素数越多,GDM发生危险度越高。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妇女,产科医师可在其备孕咨询时或初次产检时给予指导,降低可改变的1个或2个因素,达到很大程度降低GDM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的双胎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的适宜值,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313例双胎孕妇,按照中国肥胖问题研究专题组提出的判断标准,按孕前BMI将调查对象划分为4组:<18.5 kg/m~2为低体质量组(10例),18.5~24.0 kg/m~2为正常体质量组(192例),24.0~28.0 kg/m~2为超重组(93例),≥28.0 kg/m~2为肥胖组(18例)。按照IOM推荐的双胎足月孕期增重范围,分为增重不足组(120例)、增重适宜组(153例)和增重过多组(40例),研究孕期增重与母体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关系。选择孕周≥37周且活产双胎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的孕妇共计131例,计算不同BMI双胎孕妇孕期增重的P25~P75,确定孕期体质量增长的适宜范围。采用(印)χ(正)~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与孕前正常体质量组相比,孕前超重组及肥胖组均减少了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的风险[超重组((印)OR(正) 0.551,95%CI 0.334~0.909),肥胖组((印)OR(正) 0.321,95%CI 0.115~0.891)],孕前超重组出现新生儿窒息的风险减少((印)OR(正) 0.353,95%CI 0.151~0.826),但孕前肥胖可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印)OR(正) 3.914,95%CI 1.443~10.618)及子痫前期((印)OR(正) 5.147,95%CI 1.715~15.451)的风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2)与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早产((印)OR(正) 3.297,95%CI 2.000~5.433)和至少有1个为小于胎龄儿((印)OR(正) 2.732,95%CI 1.648~4.530)及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印)OR(正) 3.922,95%CI 2.319~6.635)的风险,但是可降低剖宫产风险((印)OR(正) 0.407,95%CI 0.217~0.765);与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期增重过多则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印)OR(正) 2.558,95%CI 1.254~5.219)及子痫前期((印)OR(正) 3.429,95%CI 1.475~7.970)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3)孕周≥37周分娩,且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2500 g的131例孕妇,孕期总增重P25~P75范围分别为:孕前低体质量为15.50~18.75 kg,正常体质量为12.00~20.00 kg,超重为10.75~19.50 kg,肥胖为10.00~16.50 kg,均低于IOM推荐范围。结论:双胎妊娠孕妇孕期体质量增长与其母婴结局密切相关,应对双胎妊娠孕妇孕期体质量管理加以指导,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孕前超重及肥胖对孕期体质量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分娩足月单胎孕妇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变化及妊娠结局等资料,比较孕前超重、肥胖孕妇与孕前体质量正常孕妇的孕期体质量控制情况及妊娠结局,多因素分析孕前超重及肥胖对孕期体质量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纳入超重孕妇496例(超重组),肥胖孕妇44例(肥胖组)以及体质量正常孕妇(对照组)540例,超重、肥胖及对照组的孕前BMI分别为26.3(2.0)kg/m^2、31.3(2.9)kg/m^2及20.7(2.5)kg/m^2。超重、肥胖组的孕期体质量超标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3.9%、72.7%及41.3%),超重及肥胖组孕妇的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及剖宫产风险均高于体质量正常孕妇。超重及肥胖组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高于正常组[分别为(3 528.0±397.4)kg、(3 562.6±417.6)kg及(3 387.8±384.5)kg,巨大儿比例也呈升高趋势(分别为12.3%、15.9%及5.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前超重(OR=3.071,95%CI:2.345~4.022)及肥胖(OR=5.113,95%CI:2.507~10.431)是孕期体质量超标的影响因素,同时对子痫前期(P<0.001)、妊娠期糖尿病(P<0.001)、剖宫产(P<0.05)及巨大儿(P<0.05)风险均有显著影响。结论:孕前超重及肥胖不仅显著影响孕期体质量控制结局(尤其是孕期体质量超标风险),同时对包括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巨大儿风险在内的妊娠结局也影响显著;孕前体质量控制对于超重及肥胖的育龄妇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和孕期体质量及有关因素与分娩巨大儿的相关性,为其预防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分娩符合纳入标准的孕产妇10044例,其中分娩巨大儿466例,非巨大儿9578例。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孕妇体质量及其他因素(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巨大儿史、多胎妊娠等)与分娩巨大儿的相关性及不同BMI分类与分娩巨大儿的相关性。结果:(1)孕前BMI、孕期总体质量增长、妊娠期糖尿病及既往分娩过巨大儿是分娩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多胎妊娠是分娩巨大儿的保护因素(P0.05)。(2)通过BMI分层后,对于孕前BMI正常者,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少和多胎妊娠是分娩巨大儿的保护因素(P0.05);孕期总体质量增长、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有巨大儿分娩史是分娩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于孕前体质量过轻者,孕期总体质量增长和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是分娩巨大儿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于孕前超重的孕妇,孕期总体质量增长和妊娠期糖尿病是分娩巨大儿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孕前BMI过高、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及既往分娩巨大儿史均可使再次妊娠发生巨大儿的风险明显增高;孕前不同BMI孕妇其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有不同,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可能增加孕前偏瘦和体质量正常孕妇巨大儿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再次剖宫产高龄产妇的产后出血(PPH)危险因素,为产后出血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再次剖宫产的1497例高龄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将产妇分为产后出血组(131例)与非产后出血组(1366例),分析产妇的年龄、孕产史、胎盘等各类因素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盘附着位置(OR=2.15,95%CI为1.17~3.95,P=0.013)、前置胎盘(非前置胎盘:参考组;非完全性前置胎盘:OR=13.85,95%CI为6.22~30.84,P<0.001;完全性前置胎盘:OR=29.32,95%CI为16.32~52.67,P<0.001)和胎盘植入(OR=7.08,95%CI为3.60~13.92,P<0.001)为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胎盘附着位置、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为影响再次剖宫产的高龄产妇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与胎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相关的母体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16645例孕妇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及北京市海淀、昌平、门头沟及大兴区4家妇幼保健院接受胎儿心血管畸形筛查,产前或新生儿生后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先心病的112例孕妇(胎儿复杂型先心病40例,简单型先心病72例)作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期在5家医院行妊娠中晚期超声胎儿系统筛查且新生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的304例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胎儿发生先心病相关的母体危险因素, 结果 (1)一般情况:胎儿复杂型先心病组孕妇平均年龄28.3岁(21 ~40岁),胎儿简单型先心病组孕妇平均年龄29.9岁(22~39岁),与对照组孕妇平均年龄[29.5岁(20~44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11和-0.826,P值分别为0.138及0.410).(2)单因素分析:复杂型先心病组孕妇妊娠早期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46.2%(18/39),不良环境接触(房屋装修)的比例为32.5%(13/40),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9%(45/303)和2.0%(6/3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2.399和62.678,OR=4.895和23.753,95%CI:2.419~9.905和8.358~67.506,P均=0.000).简单型先心病组孕妇有先心病家族史的比例为4.2%(3/72),高于对照组[0.0%(0/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07).(3) 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早期上呼吸道感染(OR=5.120,95%CI:2.340~11.206,P=0.000)及不良环境接触史(OR=23.030,95%CI:7.506~70.665,P=0.000)是胎儿发生复杂型先心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妊娠早期上呼吸道感染及不良环境接触史可能是导致子代发生复杂型先心病的危险因素;母亲先心病家族史可能是胎儿发生简单型先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等数据库,纳入有关GDM危险因素的文献。对纳入文献采用RevMan 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0篇,共126374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合并OR为2.11,95%CI为1.52~2.93)、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OR为7.48,95%CI为2.80~19.96)、不良孕产史(合并OR为2.25,95%CI为1.86~2.72)、年龄(合并OR为2.36,95%CI为1.67~3.34)、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前BMI24kg/m2)(合并OR为4.86,95%CI为3.04~7.79)、糖尿病家族史(合并OR为5.34,95%CI为3.77~7.57)均为GDM的可能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合并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阳性、PCOS、不良孕产史、年龄(≥25岁)、超重或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均为GDM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B族链球菌带菌的危险因素及其母婴结局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定期产前检查的1 310例B族链球菌阳性的孕妇纳入研究组,简单随机抽样法(直接抽样法)选取同期1 310例B族链球菌阴性的孕妇纳入对照组。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比较两组母婴结局情况。结果研究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37.43%)、生殖道支原体感染(48.44%)、羊水过少发生率(32.11%)及初产妇比例(57.25%)均高于对照组(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B族链球菌带菌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妊娠期糖尿病(OR=1.562,95%CI:1.145~2.133)、生殖道支原体感染(OR=7.621,95%CI:1.726~33.642)、初产妇(OR=1.256,95%CI:1.046~1.509);研究组孕妇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5.87%)、羊水污染率(48.44%)、新生儿感染率(43.8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31.19%)及新生儿心肌损伤率(27.34%)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妊娠期B族链球菌带菌引起多种母婴不良结局,积极阻断垂直传播,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增重(GWG)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上海十家医院规律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孕妇共3961例,其中610例GDM孕妇和3351例非GDM孕妇。分析GDM的发病高危因素,比较GDM孕妇和非GDM孕妇孕前BMI、GWG、早中晚孕期增重、妊娠合并症等差异,并将两组GWG与美国科学研究院医学协会(IOM)推荐增重标准进行比较。结果:孕前BMI和年龄是GDM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OR=1.18,95%CI为1.05~1.34;OR=1.09,95%CI为1.06~1.11)。GDM组的孕前BMI值为(22.3±3.4)kg/m~2,高于NGDM组[(21.1±2.7)kg/m~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的GWG为(11.9±4.8)kg,明显低于NGDM组[(13.3±4.3)kg]。两组早孕期增重无统计学差异。GDM组的中、晚孕期增重[(5.5±2.4)kg、(4.1±2.4)kg]少于NGDM组孕妇[(6.5±2.7)kg、(4.8±2.5)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IOM推荐孕期增重标准比较,孕前BMI适中、超重的GDM组孕妇中增重偏少者占比均较NGDM组高;NGDM组增重偏多者占比均较GDM组高。结论:孕前超重或肥胖及高龄可导致GDM发生率增加,应对该群体进行孕前指导,合理控制BMI后再备孕。孕中晚期良好的医疗管理可有效控制GDM孕妇的孕期增重,进而减少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既往人工流产次数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母婴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国内7省10家三级医院妇产科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28周后分娩的孕妇,收集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和本次妊娠情况,分析既往人工流产史对于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妊娠合并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影响。结果共纳入9468例孕妇,其中无流产史者5305例,有人工流产史者4163例,并根据人工流产次数分为人工流产1次组(2482例),人工流产2次组(1165例),人工流产≥3次组(516例)。4组孕妇的年龄、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分娩孕周、产前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产后出血、新生儿转入NICU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流产史组相比,人工流产次数是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发生前置胎盘的独立危险因素(aOR11.44,95%CI为1.19~1.76;aOR22.18,95%CI为1.73~2.73,aOR33.65,95%CI为2.78~4.78);同时,人工流产史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aOR11.48,95%CI为1.10~1.98;aOR21.62,95%CI为1.12~2.36;aOR33.29,95%CI为2.20~4.93)。人工流产≥2次是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aOR21.87,95%CI为1.39~2.50;aOR34.22,95%CI为3.08~5.77)。结论既往人工流产次数是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发生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工流产次数增加,可能会增加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发生胎盘植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妊娠期轻中度慢性高血压患者孕期血压维持和控制水平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5年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规律产前检查并结束妊娠且资料完整的初始诊断为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的302例临床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孕期血压(blood pressure,BP)维持和控制的不同水平组(A组血压130/80mm Hg、B组130~139/80~89mm Hg、C组140~149/90~99mm Hg、D组150~159/100~109mm Hg)的临床特征及重度高血压(sever hypertension)、伴蛋白尿的子痫前期(preeclampsia with proteinuria,PE-Pro)、重度子痫前期(sever preeclampsia,SPE)以及小于胎龄儿(small-For-gestational-age,SGA)的发生率。结果 慢性高血压血压分级影响分析:孕前或孕早期慢性高血压Ⅲ级患者在孕中期或孕晚期重度高血压和SPE的发生率比高血压Ⅰ级者高(P0.05),但对PE-Pro、SGA的发生率未见影响(P0.05)。孕前或孕早期慢性高血压Ⅲ级患者发生PE-Pro、SPE的孕周比高血压Ⅰ级者早(P0.05),但对重度高血压的发病孕周未见影响(P0.05)。孕期血压维持和控制水平分析:A组重度高血压、PE-Pro、SPE的发生率比B组低(P0.05),B组重度高血压的发生率比C组低(P0.05)。孕期血压维持和控制水平对SGA的发生率未见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压维持和控制水平影响重度高血压、PE-Pro、SPE的发生(OR=4.957,95%CI 1.409~17.443;OR=2.388,95%CI 1.446~3.944;OR=1.174,95%CI 1.666~6.047);孕前或孕早期出现蛋白尿(OR=17.693 95%CI 1.800~173.886)是SPE的独立影响因素。肥胖是SGA的保护因素(OR=0.099,95%CI 0.013~0.737),孕期体重增长、血压维持和控制水平是SGA的独立影响因素(OR=0.803,95%CI 0.657~0.982;OR=5.786,95%CI 1.542~1.703)。结论 慢性高血压轻中度孕妇孕期血压控制有利于降低重度高血压、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而且并不对SGA的发生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妊娠结局。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围产资料数据库中信息完整的单胎妊娠孕妇48 650例临床资料,将这些孕妇分为胎盘植入性疾病组和非胎盘植入性疾病组,分析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妊娠结局。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5岁、高中教育水平及以下、孕次≥3次、经产妇、人工流产史、剖宫产史、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受孕、合并前置胎盘是胎盘植入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盘植入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剖宫产史(OR=2.254,95%CI:1.917~2.650)、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受孕(OR=1.591,95%CI:1.212~2.089)、合并前置胎盘(OR=28.282,95%CI:24.338~32.866);与非胎盘植入性疾病产妇相比,患有胎盘植入性疾病产妇早产、剖宫产、产后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褥期感染、子宫切除、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Apgar评分相对较低(1 min)、产妇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 结论剖宫产史、辅助生殖受孕、合并前置胎盘是引起胎盘植入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妊娠结局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