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停  王红星 《中国康复》2018,33(5):425-428
正膈肌是维持呼吸功能的重要结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害导致膈肌麻痹或功能障碍可导致吸气功能减退。膈肌功能检查是呼吸功能评估的重要内容,包括影像学、超声、神经电生理及通气功能检查等。神经电生理评定是客观评价神经损害后膈肌功能的重要方法。本文对膈肌功能的神经电生理评定方法、评价指标与临床意义、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膈肌生理功能膈肌是人类呼吸的主要动力肌,贡献正常呼吸过程的70%。膈肌等呼吸肌不停歇地规律收缩维持正  相似文献   

2.
3.
肌病患者膈肌肌电图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膈肌肌电图(DEMG)在肌病患者的应用及特点。方法:以同心圆针电极用肋间隙进针法分别记录屏气,平静吸气和深吸气时30例肌病患者和13例22块健康对照者的膈肌肌电活动。19例患者同时接受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VC)测定。结果:所有受检者均无任何并发症。与对照者相比,肌病患者屏气时可见纤颤电位及正锐波等自发电位;平静吸气时膈肌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时限和去多相时限均缩短,面积对数减少,波幅对数,多相波和卫星电位无明显变化,自发电位与临床呼吸困难和%FVC相关,去多相时限异常率高于临床呼吸困难出现率,结论:针极DEMG能从电生理角度评价肌病患者呼吸功能;时限和自发电位是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305-1307
高位颈髓损伤呼吸肌瘫痪而依赖呼吸机存活的患不断增多,约占脊髓损伤的5%。气管切开长期机械通气并发症多,护理花费大。代替机械通气的唯一方法是应用电刺激膈肌起搏器。该装置包括在膈神经上安放电极,通过导线将电极与植入腹部皮下的电磁接收-刺激器接通,再经体外发射器为体内装置提供电能和参数指令。膈神经刺激器在国外已有1500多例的临床经验,效果良好。膈神经植入术神经假体恢复呼吸功能的研究与应用,包括呼吸动力肌、临床病倒选择、手术方法、术后调试训练、治疗效果,以及肋间神经电刺激、肋间神经移位于膈神经后再行电刺激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李磊  李静  喻鹏铭  何成奇 《中国康复》2019,34(6):299-302
目的:观察体外膈肌起搏对ICU获得性衰弱患者膈肌功能的疗效。方法:收集ICU获得性衰弱患者6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观察组A 21例、观察组B 20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早期心肺康复,常规治疗+早期心肺康复+体外膈肌起搏。在2周后进行膈肌活动度、膈肌厚度、最大吸气压(MIP)、Barthel指数、ICU住院时间测量,并记录。结果:治疗2周后,3组患者膈肌活动度、MIP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膈肌活动度组间两两比较,结果示观察组B观察组A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A无统计学差异(P=0.362),观察组B分别与对照组及观察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P:观察组B观察组A对照组(P0.01);膈肌厚度及Barthel指数比较:观察组B观察组A对照组(P0.01);ICU住院时间:观察组B观察组A对照组(P0.01)。结论:体外膈肌起搏能够有效增加ICU获得性衰弱患者的膈肌肌力和耐力,改善患者通气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缩短ICU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膈肌各位点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的特点,从而寻求检测膈肌MEP的最佳位点。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270g。采用Reporter型肌电图仪给予单个方波电脉冲刺激,刺激强度15mA,波宽0.2ms,刺激间隔200ms。直视下,将同心圆针电极分别插入膈肌内侧脚、中间脚、外侧脚、腋后线第11肋骨下缘、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锁骨中线第8肋骨下缘、胸骨旁线第7肋骨下缘、胸骨部。记录信号经放大后,打印保存以备后续分析。结果30只sD大鼠经颅电刺激后每侧膈肌8个位点均可记录到双相诱发电位。各位点潜伏期变化不大,为(2.95±0.21)ms。各位点各自波幅相对恒定。但各位点间波幅变化较大,胸骨部最小,为(0.97±0.05)mV。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最大,为(6,08±0.46)mV。同时发现,从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进针时,此处离胸膜返折部有一定的距离,在针通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肋间肌后可安全到达膈肌,而不会穿透胸膜伤及肺。结论以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为进针点,垂直胸壁进针行膈肌MEP监测操作方便、安全、可靠。该处波幅最大,是监测膈肌MEP较理想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膈肌功能是机械通气患者能够成功脱机的重要决定因素.在临床上,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障碍可能是脱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Vassilakopoulos等称之为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ventilator-induced diaphragmatic dysfunction,VIDD).来自动物模型的大量证据,以及人类的有限数据表明,机械通气可导致膈肌纤维损伤和膈肌内在萎缩.  相似文献   

8.
9.
跨膈压的测定可间接反映呼吸肌肌力,故跨膈压可作为呼吸肌肌力训练前后的客观指标。本实验选择23例无呼吸系统疾病的正常人,测定其跨膈压及最大跨膈压值,得到结果为:跨膈压值为2.25±0.97kPa,最大跨膈压值为5.09±2.24kPa,40岁以下年龄组Pdimax值较40岁以上组高8.39%,男性较女性高27.4%,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膈肌是人体中最主要的呼吸肌,除协助呼吸外,还与腹肌共同参与人体排便、排尿、分娩、呕吐等动作的完成.手术、麻醉、呼吸机的使用等带来的医源性伤害,以及膈肌本身的一些原发性和继发性疾病诱发的损伤会影响膈肌的功能,导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术后呼吸困难、脱机困难等.在膈肌功能测定中,经膈神经磁刺激所诱发出的颤搐性跨膈压被认为...  相似文献   

11.
膈肌深呼吸:哮喘病人的康复锻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体疗在呼吸系统疾患病人康复中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已得到医师们的认同,尤其哮喘病人的体力欠佳和供氧不足,限制其体育活动,而更多地依赖药物治疗控制症状,有逐渐形成异常呼吸模式的危险。现已发现体疗和供氧充分可以减少运动诱发的哮喘,提高症状激发阈值,减少对药物的需求和降低哮喘发作的频度。 一种特殊的,局部形式的体疗着重于建立一种更有效的呼吸模式。虽然就康复而言,这种训练未能改变病变的根本过程,但这一领域的权威人士普遍都同意呼吸训练可使哮喘病人心理上和生理上获益。首先,随着运动强度的提高,可以增强信心,从而减少焦虑和烦恼;其次,因为形成有效的呼吸习惯而改善气短。呼吸训练的价值在年青的哮喘病人中更为明显,可预防姿势性畸形和降低哮喘危象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阻塞性肺气肿是一常见病症,寻找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功能康复方法,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呼吸康复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采用体外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膈神经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恢复期脑卒中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康复,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体外膈神经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评估膈肌功能、肺通气功能、呼吸肌肌力。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膈肌活动度、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峰值呼气流速、最大呼气压、最大吸气压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干预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膈神经电刺激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4.
体外膈肌起博对慢性阻塞性肺病通气功能康复治疗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家良  谢秉煦 《新医学》1989,20(4):185-186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缺氧和营养不良对膈肌功能和膈肌肌电图(EMGdi)的影响以及复方红景天对膈肌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2 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慢性缺氧组(放入常压缺氧箱内,氧浓度0.110±0.005,每日8 小时,A 组)、营养不良组(每日进正常食量的1/2,B组)、缺氧加复方红景天组(缺氧方法同A组,每日缺氧前灌服复方红景天1.0 g/kg,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每组8只。实验5 周在麻醉下测体重、EMGdi和膈肌功能;动物处死后测膈重。结果:B组体重低于A、C、D组50% ,膈肌显著变薄,面积缩小,重量减轻;A、B组EMGdi的高频份量与低频份量比值(H/L)、中心频率(Fc)和电刺激时膈肌最大收缩力、最大强直收缩、疲劳指数均较C、D组显著降低;强直收缩时间和疲劳时间较C、D组显著缩短,A组与C、D组,B组与C、D组之间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 0.01);A组与B组、C组与D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缺氧和营养不良能明显引起膈肌疲劳;复方红景天对缺氧性膈肌疲劳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膈神经电生理功能及吸气功能的变化特征。方法:对86例脑卒中患者及42例同龄志愿者进行膈神经运动传导及吸气功能检测,分析脑卒中后健、患侧膈神经电生理及吸气功能变化。结果:卒中组较对照组吸气肌力指数、峰值吸气流速、吸气体积均显著下降(P0.05);卒中组患侧膈神经运动传导的潜伏期较健侧及对照组延长(P0.05),健侧与对照组间潜伏期未见明显差异;健侧波幅较患侧及对照组增高(P0.05),患侧与对照组间波幅未见明显差异;卒中组健、患侧获得最大波幅的最小电刺激强度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脑卒中后吸气功能显著下降,患侧膈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伴兴奋性降低;膈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为脑卒中后膈肌功能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膈肌疲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 ,COP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以小气道的进行性气流阻塞为特征的疾病 ,呼吸衰竭是导致CO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呼吸肌是呼吸运动的动力泵 ,膈肌是最主要的呼吸肌 ,在呼吸过程  相似文献   

18.
阐述膈肌概述、膈肌锻炼的方法,综述膈肌锻炼的临床应用现状以及膈肌锻炼的效果评价研究。指出肺癌手术病人因术中肌肉牵拉、肺组织切除等易造成膈肌损伤或运动幅度减弱,促使病人呼吸异常、肺功能下降。目前膈肌锻炼的方式很多,是肺癌病人围术期呼吸康复的核心方法,但在临床运用中还存有一些问题。目前提倡以病人为中心,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结合病人病情、经济等条件,以期满足病人诉求,制定专业、科学的个体化肺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19.
膈肌(diaphragm)是分隔胸腔与腹腔的一种肌肉-纤维结构,是人体重要的呼吸肌,以收缩和舒张的形式做功。膈肌功能障碍(diaphragm dysfunction,DD)在重症患者中非常常见,是导致呼吸衰竭、脱机困难、监护室住院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膈肌超声因其简单、方便、可重复及无损害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重症患者的膈肌功能监测,在呼吸机使用策略、脱机拔管等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床旁超声评估缺血性脑卒中膈肌功能障碍患者吸气肌训练前后膈肌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膈肌功能障碍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吸气肌训练,应用床旁超声测量两组膈肌移动度、吸气时间及膈肌移动速度,肺功能检测获取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最大吸气压(MIP),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述参数,以及住院天数、肺炎发生率、死亡率的差异。分析膈肌移动度、吸气时间、膈肌移动速度与肺功能检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膈肌移动度、膈肌移动速度均较对照组增加,吸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膈肌移动度、膈肌移动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加,吸气时间较治疗前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治疗后FVC、FEV1、MVV、MIP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治疗后FVC、FEV1、MVV、MIP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