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5-04采用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的26例(33椎)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比较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中部高度比值。结果 2例(3椎)出现骨水泥渗漏,2个椎体为椎间盘渗漏,1个为椎体前方渗漏,骨水泥渗漏率为9.09%。本组获得平均26.7(11~49)个月随访。术后3 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中部高度比值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 d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部分恢复骨折椎体高度,矫正骨折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率较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6):1519-1522
[目的]观察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23例共31椎体,采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VAS评分、伤椎体高度压缩恢复率及Cobb角变化,随访至术后6个月。[结果]VAS评分由术前的(7.60±1.00)分,降至术后7 d的(2.70±0.70)分;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45.30±11.60)%,椎体中部高度为(47.80±12.50)%,术后7 d分别提高至(72.10±13.50)%、(73.70±15.40)%;术前椎后凸畸形角(19.30±6.20)°,术后7 d降低至(14.30±3.50)°;术前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椎体后凸畸形角,与术后7 d,1、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骨水泥渗漏1例(4.3%)。[结论]骨填充网袋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快速止痛,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Kummell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的35例Kummell病,其中男10例,女25例;年龄56~87岁,平均(74.14±10.13)岁。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伤椎Cobb角,同时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1例出现骨水泥渗漏,为椎体前方渗漏,骨水泥渗漏率为2.9%。本组获得6~18个月随访,平均(10.2±4.26)个月。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时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Kummell病可迅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率较低,临床疗效显著,该手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urst fracture,OVBF)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58例OVBF,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组22例,PKP组36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组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与PKP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组骨水泥渗漏2例(9.1%),明显少于PKP组骨水泥渗漏14例(38.9%)(χ^2=4.670,P=0.031),均无神经脊髓症。58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4月。2组间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和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2组患者术后1 d、末次随访VAS评分、ODI均明显小于术前(P均=0.000),且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 d进一步降低(P均=0.000)。2组间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和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2组患者术后1 d、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显著高于术前(P均=0.000),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 d无明显丢失(P=0.144)。2组患者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后凸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P均=0.000),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 d无明显变化(P=0.288)。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组1例手术椎体再骨折,2例非手术椎体骨折,PKP组4例非手术椎骨折,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和PKP治疗OVBF均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恢复伤椎高度,矫正伤体后凸畸形,但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能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侧椎弓根旁入路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BKP)与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7—2017-12诊治的7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36行单侧椎弓根旁入路BKP手术治疗(BKP组),39例行单侧椎弓根入路PKP手术治疗(PK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充盈情况、骨水泥渗漏情况、邻椎再骨折数,术后3 d、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结果 7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BKP组和PKP组手术时间、术后邻椎再骨折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KP组相比,BKP组术中透视次数较少、骨水泥注入量较多、骨水泥充盈评价较优、骨水泥渗漏例数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旁入路BK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可以减少术中透视次数、获得更好的骨水泥充盈度,并能显著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改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症状、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增加伤椎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引导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采用CT引导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29例老年OVCF患者(33椎)。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Cobb角、ODI、伤椎前缘高度比。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5个月。手术时间38~54 min/椎,骨水泥注入量:胸椎2~2.5 ml/椎,腰椎3~4 ml/椎。围手术期均未发生死亡、穿刺针孔感染等情况;2例骨水泥向椎体前方少量渗漏,但无临床症状。伤椎前缘高度比、疼痛VAS评分、Cobb角、ODI:术后3 d及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正常负重行走时下肢肌力正常,未出现脊髓神经压迫症状。结论 CT引导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OVCF,具有提高手术操作精准度、提高椎体稳定性、有效避免骨水泥渗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自2014-03—2016-05无神经损伤症状的44例Kümmell病,观察组22例采用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PKP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4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3.57±7.37)个月。观察组无骨水泥渗漏发生,对照组4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 d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各指标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填充网袋灌注骨水泥治疗Kümmell病可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且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后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疗效。方法采用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35例后壁破损的OVCFs患者,共37个椎体。观察术后椎体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术前、术后VAS评分、ODI及影像学椎体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结果 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5个月。骨水泥椎体前方渗漏1椎,侧方渗漏2椎,未出现椎体后缘及椎管内渗漏。VAS评分:由术前的(8.0±1.7)分降低至术后2 d的(2.3±0.6)分,末次随访为(2.0±0.8)分。ODI:由术前的73.4%±4.6%降低至术后2 d的23.7%±3.6%,末次随访为22.5%±4.2%。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27.3°±6.8°矫正至术后2 d的15.5°±4.9°,末次随访为16.1°±5.2°。椎体前缘高度比:由术前的62.7%±20.4%提高至术后2 d的78.9%±18.3%,末次随访为74.8%±16.9%。各项指标术后2 d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椎体后壁破损的OVCFs,能明显改善疼痛及功能,可有效控制骨水泥椎体后缘渗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9月-2016年9月,采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42例OVCF患者,建立工作通道后,采用扩张矫形器在伤椎内形成空腔,置入骨填充网袋,并于网袋内注入适量的骨水泥,利用网袋的自然膨胀作用逐渐撑起伤椎,达到矫正复位目的。结果 4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3-71 min,平均62.5 min;仅2例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4.76%)。术后随访14-27个月,平均19.3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VAS评分显著下降,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和后凸Cobb角亦得到显著矫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伤椎塌陷现象。结论采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OVCF,创伤小,止痛效果好,伤椎矫正效果满意,且显著降低了骨水泥渗漏率,手术安全性高,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经皮椎体成形术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3—2018-03诊治的6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5例采用PKP术治疗(PKP组),28例采用骨填充网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网袋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结果 2组均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骨网袋组手术时间较PKP组短,术中透视次数较PKP组少,骨水泥渗漏情况较PKP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较术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填充网袋经皮椎体成形术与PKP均能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但骨填充网袋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透视次数更少,可有效减少术中骨水泥的渗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差注射法在椎体成形术(PVP)中预防和减少骨水泥的外渗效果。方法 :对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42例(48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9例,女23例;年龄为62~80岁,平均72岁。椎体骨折节段:T_8-L5,其中腰椎30个,胸椎18个,病程3 d~2个月。其中20例(20个椎体)采用单纯椎体成形术治疗(A组),22例(28个椎体)采用温差注射法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后3 d的VAS评分、骨水泥渗漏率及再骨折率。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后3 d VAS评分别为(40.05±7.78) min,(3.93±0.19) ml,(3.55±0.74)分;A组患者分别为(38.90±6.81) min,(4.03±0.24) ml,(4.05±1.0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渗漏率为9.1%(2/22),比A组患者的40.0%(8/20)更低(P0.05);B组患者再骨折率为9.1%(2/22),A组患者为15.0%(3/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差注射法椎体成形术能有效降低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外渗率。  相似文献   

12.
李驰  周洋  王靖 《中国骨伤》2019,32(7):609-613
目的:探讨手术床和C形臂X线数字化计量调整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94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根据经验调整C形臂X线和手术床,观察组在经皮椎体形成术中对手术床和C形臂X线进行数字化计量调整。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隐形失血量和骨水泥灌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影像学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Cobb角、伤椎高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隐形失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每个骨水泥灌注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ODI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obb角、伤椎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尿路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褥疮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89(7/47),对照组发生骨水泥渗漏8例,脊髓神经损伤2例,尿路感染1例,肺部感染3例,褥疮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4.04(16/4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床和C形臂X线数字化计量调整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中能提高手术效果,促使患者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3.
杨军 《中国骨伤》2019,32(12):1128-1133


目的:探究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对临床效果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3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其中114例资料完整完成随访。根据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进行分组,统计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伤椎后凸角(Cobb角)、伤椎前柱高度变化及并发症。

结果:114例术后随访6个月,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1级42例(36.8%),男14例,女28例,年龄(73.43±7.91)岁;2级36例(31.6%),男10例,女26例,年龄(71.22±8.06)岁;3级36例(31.6%),男9例,女27例,年龄(74.81±6.91)岁;4级0例(0%)。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1、2、3级患者,术后及术后1、3、6个月的随访中VAS、ODI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3组间在术后随访的同一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水泥渗漏方面,弥散分布等级2级15例(41.7%)、3级23例(63.9%),高于弥散分布1级8例(19%)(P<0.05)。在邻近椎体骨折方面,弥散分布等级2级7例(19.4%)、3级8例(22.2%),均低于1级18例(42.9%)。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2、3级相比1级均能有效改善伤椎的后凸畸形和前柱高度丢失(P<0.05)。

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分散分布的不同等级均能有效缓解疼痛,且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2级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纠正伤椎后凸角、伤椎前柱高度,而且发生骨水泥渗漏及非手术椎体骨折的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127例(145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临床表现、X线、CT、MRI明确责任椎体,其中95例(110椎)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PKP组),男34例(42椎),女61例(68椎),年龄(73.92±7.14)岁,胸椎47节(T_8-T_(12)),腰椎63节(L_1-L_5);另外的32例(35椎)采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网袋组),男11例(12椎),女21例(23椎),年龄(71.56±7.89)岁,胸椎16节(T_9-T_(12)),腰椎19节(L_1-L_5)。观察患者术后3 d疼痛改善、椎体高度恢复、功能改善情况,并通过X线片观察骨水泥弥散及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并发症。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1.75±4.99)min,术后3 d的VAS评分,椎体前缘、中部高度,腰部ODI评分分别为(2.38±0.94)分、(19.54±2.36)mm、(18.16±2.65)mm和(25.19±5.49)分,各项目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1),与PK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的X线片显示两组患者的骨水泥均呈斑片状、团块状或少量弥散状分布,网袋组的渗漏率为2.86%(1/35),PKP组的渗漏率为16.36%(18/110),多为"拖尾征",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类似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能够缓解疼痛,恢复部分椎体高度,并且明显减少渗漏率,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亮  王璨  杨海松  卢旭华 《脊柱外科杂志》2023,21(3):151-154,161
目的 探讨不同复位策略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3月—2021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老年单节段胸腰椎OVCF患者84例,其中54例采取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手法复位组),30例采用单纯PVP治疗(传统组)。记录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及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测量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计算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 12个月。手法复位组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大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2组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手法复位组改善情况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老年单节段胸腰椎OVCF临床效果良好,可更有效地恢复椎体高度,维持脊柱序列稳定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先行改良悬吊复位法给予伤椎复位,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则单纯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龄59~76(69.74±4.50)岁;骨折椎体节段T10 2例,T11 7例,T12 19例,L114例,L2 5例;对照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61~78(71.02±3.58)岁;骨折椎体节段:T10 3例,T11 8例,T1217例,L1 12例,L2 5例。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及骨水泥注入量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0(8.45±1.73)个月。观察组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对照组3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均增加(P<0.05),伤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9.82±2.55)°,低于对照组(15.87±4.60)°(P<0.05),伤椎前缘高度观察组(21.29±3.65) mm,高于对照组(17.16±2.91) mm(P<0.05)。观察组VAS术前(7.32±1.05)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3.56±1.18)、(1.83±0.67)、(1.27±0.34)分,ODI评分术前(40.12±14.69)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23.76±10.19)、(20.15±6.39)、(13.45±3.46)分。对照组VAS术前(7.11±5.26)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3.82±0.68)、(1.94±0.88)、(1.36±0.52)分,ODI评分术前(41.38±10.23)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25.13±14.22)、(20.61±5.82)、(14.55±5.27)分。两组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均下降(P<0.05),术后两组VA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PV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腰背部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双侧矢状面交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预防手术椎体再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侧矢状面交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预防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应用双侧矢状面交叉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85例(交叉组),男35例,女50例,年龄(70.1±8.3)岁;同期应用传统PKP治疗85例单节段OVCFs患者(传统组),男37例,女48例,年龄(73.3±9.5)岁。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情况,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面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交叉组(11.8±4.5)个月,传统组(12.1±3.7)个月。交叉组所有患者骨水泥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传统组有67例(78.8%)骨水泥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组患者未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传统组有10例(11.8%)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 d的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骨折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痛VAS评分与术后2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矢状面交叉PKP可以使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内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从而预防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是一项简单、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压力引导式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合并周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8年9月采用压力引导式PKP治疗的89例合并周壁破损的OVCF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前CT显示的椎体周壁破损部位进行分组,前壁并侧壁破损46例(A组),前壁并终板破损20例(B组),前壁、侧壁并后壁破损23例(C组)。记录所有患者术前骨密度、术中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测量手术前后X线片上病变节段椎体前缘高度、中央高度及伤椎后凸Cobb角等参数,评估伤椎恢复情况;在术后CT上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20(11.60±5.58)个月。手术时间30~90(60.30±10.62)min,住院时间4~8(6.10±1.01)d。3组患者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央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渗漏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骨水泥渗漏6例,4例沿椎前渗漏,2例沿椎体侧方渗漏;B组发生2例,均沿上终板渗漏至椎间隙;C组发生3例,2例沿椎前渗漏,1例沿椎体侧方渗漏。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骨水泥致脏器栓塞、神经根受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压力引导式PKP治疗合并周壁破损的OVCF,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指标恢复满意,骨水泥渗漏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行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脊柱骨质疏松骨折骨水泥不同形态分布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接受单侧穿刺PVP治疗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66例(男16例,女50例),共83个椎体(胸椎45个,腰椎38个),其中单节段55例,双节段6例,3节段4例,4节段1例。纳入患者年龄60~93(76.83±8.65)岁,纳入患者发病后1~10 d就诊,术前均摄患椎正侧位X 线片、行 MRI 及骨密度仪检查明确诊断。按照术后X线中骨水泥的形态分为O形组(28例)和H形组(38例)。O形组骨水泥在术后X线患椎中呈聚集团块样分布;H形组骨水泥在术后X线患椎中呈弥散蜂窝状分布。收集两组患者骨水泥注射量;观察两组患者术中骨水泥渗漏及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6个月、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后1 d、6个月、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年的患椎后凸角和患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66例患者均完成了1年以上的随访,术后穿刺处均愈合良好,O形组和H形组术中分别出现1例和8例骨水泥的渗漏(P<0.05),但均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的随访中两组均出现1例邻椎骨折(P>0.05)。两组骨水泥注射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VAS评分 O形组分别为7.89±0.79、2.75±1.08、0.46±0.58、0.36±0.49,H形组分别为8.00±1.04、2.58±1.15、0.53±0.56、0.42±0.5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O形组和H形组VAS评分分别为0.96±0.58和1.18±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6个月、1年的ODI评分O形组分别为12.43±3.78、10.00±2.46、8.43±1.50,H形组分别为12.11±3.68、9.53±2.35、8.32±1.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患椎后凸角和前缘高度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骨水泥分分布形态是O形还是H形都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且预后效果相当。所以在进行单侧穿刺PVP手术时,不必为了达到患椎充分弥散的目的而刻意的增加穿刺针的穿刺角度,进而降低损伤重要结构、减少骨水泥渗漏等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5例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20~55岁,平均35.6岁;T_(11)8例,T_(12)18例,L_1 19例,L_2 10例。根据AO分型,A1型10例,A2型17例,A3型18例,B2型7例,B3型2例,C1型1例。按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传统跨伤椎4钉固定20例,为对照组;伤椎双侧6钉固定22例,为双侧组;伤椎单侧5钉固定13例,为单侧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费用;临床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影像学指标:术后即刻伤椎高度、Cobb角矫正率及末次随访伤椎高度、Cobb角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5.2个月,术后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费用方面,对照组(20 932.4±298.3)元明显低于单侧组[(22 428.2±321.5)]元与双侧组[(23 630.5±310.5)]元(P0.05),且单侧组低于双侧组(P0.05)。在VAS评分、腰椎ODI评分方面,3组间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伤椎高度、Cobb角矫正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高度丢失率方面,单侧组[(6.3±2.1)%]和双侧组[(5.6±2.8)%]均优于对照组[(9.2±1.8)%](P0.05),但单侧组和双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随访时Cobb角丢失率方面,单侧组[(15.2±6.5)%]和双侧组[(13.9±7.2)%]均优于对照组[(23.6±7.5)%](P0.05),但单侧组和双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均适用于胸腰段骨折治疗,短期疗效相当;伤椎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在维持伤椎高度及防止后凸畸形发生上均优于传统跨伤椎固定;伤椎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临床效果相当,但单侧固定住院费用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