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金匮要略》中湿病、痰饮病和水气病三篇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金匮要略》中水液病三篇方剂,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比较方剂之间药味组成变化,总结核心药物和组方规律,明确仲景辨治杂病用药思路。结果:对筛选出的《金匮要略》中主以湿病、痰饮病、水气病三篇相关方剂28首和涉及中药31味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8个,新处方4个。结论:仲景从不同方面组方,寒热并用,温阳利水,契合水液病治则治法,该结果为探索经方治疗水液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提供了支持与启示,值得进一步验证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孟河四家医集》中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用药及组方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孟河四家医集》中治疗水气病的处方,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录入系统平台,并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等数据处理方法,分析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方剂中的常用药物、组合规律、核心组合,挖掘其组方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处方97例。核心药物为茯苓、陈皮、大腹皮、泽泻、白术、冬瓜子、桑白皮,核心处方10个,并推算出候选新处方5个。结论 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选药甘辛性温,治疗上重视理气健脾、利水消肿,祛邪与扶正相结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神志病验方530首》中以中医药治疗癫痫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神志病验方530首》中的文献并建立方剂数据库,方剂逐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的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筛选出治疗癫痫的方剂140首,涉及中药231味。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18首。结论:《神志病验方530首》中收录治疗癫痫的方剂以平肝熄风、清热化痰、健脾和胃、活血通窍、滋补肝肾为主,为中医药临床靶向治疗癫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金匮要略》水病证治用药规律。方法:系统整理归纳《金匮要略》中水病涉及的相关病证"湿病""痰饮病""水气病"三篇中的条文、方剂,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将治疗水病的条文、方剂、药物、性味、功效分类等数据依次录入Excel表格,建立处方–药物矩阵,计算其频率、均数。结果:《金匮要略》水病涉及的病证主要为湿病、痰饮病和水气病,与水病相关的条文共85条,治疗水病的方剂共37首,使用中药39味。治疗水病的药物,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泻下药;治疗水病的高频药物,以辛温药、甘温药为主。结论:张仲景针对水病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标本兼治,攻补兼施,一方面因势利导,采取"微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法,祛除水邪以治标;一方面"温药和之",通过温肺化饮、温脾制水、温肾化气,调和脏腑,扶正以治本。  相似文献   

5.
杨洁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5):665-665
真武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5味药物组成,功能温阳利水,是治疗肾阳衰微水气内停的方剂.方中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助阳化气为主药,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利水为辅药,佐白芍以敛阴和阳,生姜味辛性温,即可协附子温.肾化气,又能助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和中降逆,共组成温肾健脾,温阳利水之剂.临床实践体会到:本方应用不仅限于内科,亦可广泛运用于各科.只要详细辨证,随证加减.可收异病同治,一方多用之效.  相似文献   

6.
水气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凡因肺不能通调水道 ,脾不能运化水湿 ,肾不能化气利水 ,膀胱不利而致水湿内停外溢 ,都可引起肢体浮肿、脘腹胀大、小便不利等水气病 ,在治疗时可根据不同的证型而运用不同的方法辨证治疗 ,笔者就常用治疗水气病的方法探讨如下 :1 发汗宣肺法水气病 ,病邪在表 ,治疗用发汗宣肺法 ,又称温阳发汗法。故《金匮要略》曰 :“水 ,发其汗则已 ,脉沉者 ,宜麻黄附子汤 ;浮者 ,宜杏子汤。”这里“水”是指风水。风水在表 ,治当发汗 ,汗出水从表解 ,故发其汗即愈 ,脉沉为风水在表 ,肾阳不足 ,不能化气利水 ,所以用麻…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名医类案》治疗内伤湿热病证用药规律。方法:将《名医类案》中所载内伤湿热病证医案进行规范处理后,将处方药物录入软件,统计《名医类案》中治疗湿热证的常用药物频次、常用药物组合以及核心处方等,挖掘其中规律。结果:共筛选出医案69则,涉及疾病44种,药物118味,药物中归脾经药物最多,性味以寒/温、苦/甘/辛为主,核心药组8个,经熵聚类挖掘新方6首。结论:《名医类案》收载医案中治疗内伤湿热病证用药以健脾运湿为主,祛风、利水、清热为辅,兼以和胃助运、活血通脉,可为现代临床治疗内伤湿热病证处方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魏军平教授治疗Graves病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魏军平教授Graves病的门诊处方203张,构建处方数据库,应用相关软件,分析处方中药物的关联性。结果:对选出的203个处方进行统计,涉及141味中药,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其中使用频次高于40的中药共20味,前5位中药依次为夏枯草、柴胡、白术、茯苓、白芍,并挖掘出16个核心组合和9首新处方。结论:魏军平教授治疗Graves病临床经验丰富,多用疏肝解郁、清肝泻火、养阴清热、健脾化痰、软坚散结之品,符合其辨治Graves病治则治法的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总结《千金方》治疗腰痛的遣方和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千金方》中治疗腰痛的处方,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共筛选出38首处方;使用频次在前5位的药物为肉桂、甘草、杜仲、茯苓、当归,挖掘出核心组合14个,候选新处方7个。结论《千金方》所载的治疗腰痛方剂多补泻兼施、气血同治,重视温阳散寒,兼顾行气活血和补益肝肾,辅以补气利水和祛风解表。  相似文献   

10.
总结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临床研究现状,认为脾胃气弱、肾气不足为主要病因病机。并对《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治疗疲劳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共筛选方剂95首,涉及中药166味,方中益气温阳类中药出现频数最高;治疗方剂常用组合为益气温阳药配伍,演化得到核心组合6个,新处方3首。  相似文献   

11.
“求衡思维”法是中医临床辨证的核心思想,是《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原则的具体体现。笔者运用①调整脏腑求衡法;②调理气血求衡法;③调治冲、任、督、带求衡法;④调养胞宫求衡法;⑤调控天癸—生殖轴求衡法,治疗多种妇科疑难杂证,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孰主神明”的争鸣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主神明”观念的形成,乃是由心之于身,犹君主之于社稷国家的观念推论而来;在中医学中,脑连属于脏腑的“资格”都不具备,也就更谈不上将“主神明”的功能赋予脑了,故“脑主神明”“纵然能说必不能行”;“心脑共主神明”既无必要,也不可行。并对中医界热衷于“脑主神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元神"乃"元始之神"——"脑为元神之府"刍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时珍所说“脑为元神之府”的“元神” ,到底是否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 ,有必要加以澄清。为此详细论述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元神”的原意 ,并结合《内经》理论 ,指出此“元神”实际是“元始之神” ,指的是命门与脑存在的生命初始本原物质 ,这种物质并且决定了一切生物体的生长壮老已 ,而并不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对"水气病"的治疗分散六经病各条文中,其治疗方法看似言简,实则甚为详备,如解表蠲饮法、温阳(心阳、脾阳、肾阳)利水法、温胃利水法、育阴利水法、化气解表利水法、辛热逐水法、和胃消痞法、调畅气机法、攻逐水饮法、温阳止利法等。"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祛除水邪的常用之法,现在临床应用亦屡屡显效。《伤寒论》治水法则、经方在临床肾病治疗中行之有效,应学习仲景治水思想的精髓,并结合现代临床、实验、药理研究,不断加深对经方的学习及研究,拓展经方的应用范围,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远道取穴法原理考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健强  辜孔进 《中国针灸》2005,25(9):663-664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各组织之间保持着畅通无阻的信息沟通,使人体各形体官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不通,信息沟通差错,就会造成人体产生病理变化.本文以"不通"部位的难确定性,阐述了远道取穴法是疏通病结点的最佳法则,其理论依据与"标本"根结"和"井、荥、输、经、合"理论密切相关,同时还蕴涵着"治病必求之于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研究陈皮"陈久者良"之黄酮类成分增加的原因。采用显微与分子鉴定方法对陈皮样品表面分离纯化真菌进行鉴定;应用HPLC对陈皮霉变前后芸香柚皮苷、陈皮苷、川陈皮素与桔皮素4种黄酮类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陈皮霉变前后总黄酮含量变化;应用逆向思维对筛选出的真菌进行反接培养,筛选出与黄酮类物质变化密切相关菌株。最终从8批次陈皮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25株真菌,分属于2属5种,分别为普通青霉、朱黄青霉、桔青霉、黄曲霉和黑曲霉,同时,陈皮霉变后黄酮类成分含量增加,其中主要影响黄酮类成分增加的菌株为黑曲霉。因此,陈皮"陈久者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其黄酮类成分的增加与表面污染黑曲霉等真菌的代谢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18.
"阴火"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火"一词屡见于李杲之前的文学作品,并与李杲的"阴火"概念密切相关,对此加以考释,对于进一步理清李杲的"阴火"概念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吕雄教授基于气血、肝脾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气血肝脾”理论,认为气血相依,从气滞发展到血瘀的过程应重视“血郁”这一中间病理状态,气血病变的治疗当以调气为先,通过肝脾同治以达到利气行血之目的。基于“气血肝脾”理论,吕雄教授在甲状腺结节的诊疗过程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血肝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良性病变多属气滞血郁。早期以气滞为主,称“气结”; 病情迁延则发展为血郁,称“血结”,治疗时均以理气为先,调血次之,临床上常用玄麦甘桔汤合四逆散加减,通过调和肝脾气血,改善甲状腺局部的气滞血郁状态,从而使甲状腺结节缩小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