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提出并验证"正虚伏毒"为癌症转移亚临床阶段的核心病机。癌症转移发生中存在"正气"与"伏毒"交争的过程,即"正胜则毒伏不作、正虚则毒出为病",其实质是癌细胞与宿主抑癌力量之间的博弈。实体瘤根治术后残余癌细胞(如循环肿瘤细胞、播散肿瘤细胞、休眠肿瘤细胞等)潜伏于体内处于休眠期或静止期,待正气亏虚时(即免疫监视和免疫清除效率下降时),癌细胞从静止期进入增殖期而导致临床转移事件的发生。因此,从形、气、神层面全面调护患者正气是预防癌症转移发生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2.
以传统中医"伏毒"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病证结合模式下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将中医证候要素和微观辨证纳入肿瘤转移复发防治领域,指出中医药扶正祛邪及搜剔经络的目的旨在清化"伏毒",防止肿瘤转移复发。阐述了"伏毒"在肿瘤复发转移中存在的客观基础和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总结、分析近年来有关肺癌CTCs建系、类器官模型以及肺癌预防模型、肺癌原位模型、肺癌转移模型等体内外研究体系的现状,认为现有的肺癌动物模型、细胞模型等不能模拟肺癌实际的发病病理过程,因此难以实现对干预因素的客观评价,更难以体现中医整体观及重视肿瘤生长环境的优势。基于"正虚伏毒"的学术观点,认为应通过建立和优化现有体内外研究平台,以尽量模拟肺癌发病的实际病理过程,体现肿瘤发病的系统性特点,进而优化肺癌的临床前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4.
转移防控效率不高导致肺癌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由于对远处转移发生的“种子”—循环肿瘤细胞认识不足而不能实施精准干预是重要原因。课题组成功建立首例人非小细胞肺癌循环肿瘤细胞系—CTCTJH- 01,确定了其表型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肺癌转移研究的特异性研究平台,将提高肺癌转 移的转化研究水平,促进肺癌转移防治瓶颈的突破,同时丰富了肺癌转移核心病机“正虚伏毒”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的复发转移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探讨中医药防治肝癌复发转移的方法,开发抑制肿瘤转移的中药具有重要意义。扶正培本是中医药防治肿瘤及转移的基本治则,对肝癌形成的病因、病机及病理可用“虚、瘀、毒”概括。近年中医药抑制肝癌复发转移的诸多研究仅局限于实验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医药抑制肝癌复发转移的研究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延缓复发、转移是肿瘤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多年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在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故结合临床实践,阐述通调气血法及其在肺癌辨治中的运用,并指出其预防肺癌复发、转移的机制在于最大限度地恢复肺主气及主治节的生理功能,从本源上消散"癌毒"。并在此基础上"观其脉证","攻其所得",不断清扫造成"癌毒"复发、转移的"土壤",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肺癌是我国及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治疗为主,复发转移是肺癌患者治疗失败乃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以外科手术、放疗、化疗为主。三焦膜性管道论认为三焦是人体器官的包膜、淋巴、间质组织等组成的膜性四通管状通道,上下流通连接心肺等五脏六腑,内外流通连接卫表肌腠皮肤筋骨,为气与水液运行的通道,具有调控水液和气机运行、气化产生护卫精微的作用。本文基于三焦膜性管道论,认为三焦膜性管道为肺癌复发转移的通道,三焦郁滞促进癌毒停滞,癌毒随痰饮瘀血停滞于三焦膜性管道中运行布散内伏,通过三焦膜性管道流于全身各处,从而形成机体各处的转移灶,并总结其基本病机为三焦郁滞、正虚伏毒,治疗以疏利三焦、扶正抗癌为原则,重在“通、化、调”,“通”即通畅三焦气机,“化”即恢复三焦气化功能,“调”即调理脏腑气血、解毒抑癌,为中医学防治肺癌复发转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金复康冻干粉(JFK)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伏毒”——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清除作用,并验证金复康干预CTC预防转移的假说。方法 从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富集并培养CTC细胞系,然后以金复康干预CTC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并检测克隆形成,以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细胞凋亡与周期。结果 金复康能够显著以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抑制CTC细胞增殖(P0.05);金复康可剂量依赖性显著抑制CTC细胞克隆形成(P0.05);金复康能够有效诱导CTC细胞发生凋亡(P0.01);高浓度组的金复康能够显著将CTC细胞增殖阻滞在S期(P0.05)。结论 金复康对NSCLC患者体内CTC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干预CTC可能是JFK防治NSCLC复发与转移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防治肺癌术后复发与转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然是治疗早中期肺癌的主要手段 ,接受手术患者总的 5年生存率约为35 %~ 4 0 % ,肺癌术后患者相当部分死于复发转移。复发是指肿瘤经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后 ,残存的癌细胞在适合于生长的条件下在原发灶局部形成新的病灶。转移是指肿瘤原发灶或经治疗后残存的癌细胞经血管、淋巴管扩散到远隔部位形成新的同一类型的肿瘤。复发与转移是外科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因此 ,探讨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及抗复发转移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中医药抗肿瘤复发与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肺癌发病率及病死率根据…  相似文献   

10.
孙超龙  谢慧珺 《中医研究》2013,(11):77-78,F0003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和分析.表明中药复方和复方制剂可以通过对肺癌细胞的毒作用,影响细胞生长周期、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微环境、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和调节免疫状态等途径,直接或间接诱导肺癌细胞凋亡或抑制肺癌细胞分化、增殖和转移,显示中药复方和复方制剂在治疗或辅助化疗治疗肺癌研究可达到有抗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原发性肝癌(肝癌)与大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探讨血常规、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和肿瘤指标等临床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候的关联。方法 运用《中医肝癌与大肠癌病例汇报表(CRF表)》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客观指标等,分析肝癌与大肠癌的证型分布及各证型在临床客观指标上的表现特点及“异病同证”的规律。结果 460例肝癌和759例大肠癌患者具有肝肾阴虚、脾虚、瘀血、湿热、实热、气虚、阴虚、隐证8种单证及各种兼证,其中脾虚证(27%)、肝肾阴虚证(12%)、隐证(11%)、湿热证(9%)、肝肾阴虚兼脾虚证(8%)为肝癌和大肠癌临床较为常见的五种中医证型。血常规HB、肝肾功能TBIL、ALB和GGT在五种证型间整体分布有显著差异(P < 0.05),AFP在肝癌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大肠癌证型间差异显著(P < 0.001)。但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在上述五种证型间整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肾阴虚兼脾虚证、隐证、湿热证是肝癌与大肠癌证候分布的前五位,其证候分布与HB、TBIL、ALB、GGT和AFP存在关联,提示这些临床实验室指标可能作为肝癌和大肠癌“异病同证”辩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总体5年生存率不高,且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等的改变,大肠癌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故研究大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及有效防治方法有重大意义。外泌体是一类由细胞分泌的直径约30~100 nm的有被小泡,表面携带特定分子,可通过受体-配体结合方式或通过内吞作用被内在化,或与靶细胞膜融合,将囊泡中的物质释放至靶细胞胞液中,诱导靶细胞生理状态发生改变,在细胞与细胞间的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肿瘤组织中,外泌体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促使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引导肿瘤细胞器官特异性转移、诱导结直肠癌细胞耐药及参与抗肿瘤免疫效应等影响结直肠癌的发展,对结直肠癌外泌体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寻找防治结直肠癌的有效方法。同时,由于外泌体自身通常包含多种特异性分子,有望作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用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医药治疗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可通过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起效,在降低大肠癌的复发转移率、改善大肠癌患者预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大肠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泌体对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影响的广泛性,与中医药防治大肠癌的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性相契合,以其为切入点,或许可更全面地研究中医药防治大肠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Abraxane)和紫杉醇注射液(泰素Taxol)治疗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共纳入NSCLC患者24例,其中紫杉醇注射液l组14例,白蛋白紫杉醇组10例。纳入乳腺癌患者14例,其中紫杉醇注射液组7例, 白蛋白紫杉醇组7例。所有患者疗效评价均由临床医生按WHO标准评价。结果 紫杉醇注射液组在乳腺癌化疗中有效率为9.1%,在NSCLC化疗中有效率为26.3%。白蛋白紫杉醇组在乳腺癌化疗中有效率为13.3%,在NSCLC化疗中有效率为46.7%。不良反应,乳腺癌化疗中紫杉醇注射液组胃肠道反应及血液学毒性明显高于白蛋白紫杉醇组。NSCLC化疗中紫杉醇注射液组胃肠道反应及血液学毒性低于白蛋白紫杉醇组。结论 两组结果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有显著性差异,且不同肿瘤患者所受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患者中医脉象客观化参数变化的生理病理机制,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气阴两虚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ZBOX-Ⅰ型脉象数字化分析仪采集患者的脉象客观参数,同时记录患者的CEA、CA199、CA125、CA153、CYFRA21-1、AFP等肿瘤指标,分析脉象参数与肿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29例患者气阴两虚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脉象参数和肿瘤指标之间存在典型相关性,典型相关系数为:1.000。结论:脉象指标与肿瘤指标之间存在典型相关性,提示脉象客观参数的变化有一定的生理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应用吗啡滴定联合中医方法治疗中重度疼痛晚期癌症患者的癌因性疲乏CRF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1年1月—2013年3月,选择39例在本院住院部接受治疗的有中重度疼痛表现的晚期癌症患者,行吗啡滴定和中医方法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评价CRF程度、疼痛强度、睡眠质量及吗啡的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3周后,CRF程度较治疗前显著减轻,疼痛强度显著减弱,睡眠质量显著提高(P<0.01)。吗啡的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前,CRF程度等级和疼痛强度等级呈正相关(P<0.05),CRF程度分值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分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吗啡滴定联合中医方法能有效治疗中重度疼痛晚期癌症患者的CRF,而且安全性也较高。减弱疼痛强度、提高睡眠质量可能是吗啡滴定联合中医方法治疗CRF的部分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复杂情况下的误诊规律。方法:举临床典型误诊案进行分析。结果:第1例胃癌患者因年龄小、病程短,未考虑重大疾病,造成了误诊。第2例白血病患者平素健康,出现低热、疲乏,外裴氏OX19(1:320),误导了医者,造成误诊。结论:为医者必须审证求因,详询病史,仔细检查,全面考虑,方不致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双柏散局部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入组患者按疼痛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疼痛组(42例)及中重度疼痛组(19例),再分别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轻度疼痛对照组/治疗组,中重度疼痛对照组/治疗组)。分别予双柏散或安慰剂外敷治疗7天,通过对比组间治疗后的Numerical RatingScale(NRS)疼痛评分、Karnofsky(KPS)评分及其毒副反应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NRS评分下降的趋势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KPS评分、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不同处理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双柏散局部外敷可减轻患者疼痛,其副作用小,简单易行,是治疗肝癌癌痛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癌因性疲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9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Pi per疲乏量表进行癌因性疲乏评分,分析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结果:有73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发生疲乏,发生率为76.04%,其中整体疲乏56例,行为中度疲乏52例,情感中度疲乏71例,感觉中度疲乏54例,发生率分别为58.33%、54.17%、73.96%、56.25%。化疗后食管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评分高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疲乏的主要因素为消化道症状、血红蛋白浓度和胸闷气促,影响整体疲乏的主要因素为消化道症状和血红蛋白浓度。结论: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发病率较高,整体疲乏和行为、情感、感觉中度疲乏患者较多,主要影响因素为消化道症状、血红蛋白浓度和胸闷气促,临床护理应针对影响因素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肺癌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与死亡率都比较高,且对放化疗容易产生耐药,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肺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过程,与原癌基因的活化、抑癌基因的失活等密切相关。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作为目前医学界比较关注的热点之一,应用基因疗法对肺癌进行治疗显现出了良好的前景。基因治疗有多种方法,单独使用各有利弊,几种方法联合治疗的效果往往优于单一疗法。综述了肺癌基因治疗的几种方法,以便于更好地指导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治疗肺癌、大肠癌有效中药药性特点。方法从《抗癌中草药》书中分别筛选117味抗肺癌药物、101味抗大肠癌药物,对其四气、五味、归经作药性的比率分析。结果四气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五味、归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治疗两种疾病中药性偏寒凉、味偏苦,多归肺肝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