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积水型脑囊虫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积水型脑囊虫病73例,回顾分析其治疗过程。结果:对诊断明确的73例脑积水型脑囊虫病患者实施了脑室或脑池囊虫摘除术,术后进行抗脑囊虫病治疗,其中13例脑积水症状改善效果不佳,二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均未出现新的神经损害症状,脑室恢复正常。结论:脑积水型脑囊虫病一旦诊断明确,应积极手术切除脑囊虫,解除梗阻性脑积水术后再进行抗囊虫治疗,必要时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临床效果明确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在使用驱虫药治疗期间的护理问题及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对48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吡喹酮和阿苯哒唑进行驱虫治疗期间的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颅内压增高等用药后不良反应,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结果:48例全部完成疗程,治愈44例,占91.7%,复发4例,占8.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耐心细致地观察护理可降低本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病率,健康教育、出院指导是完成整个疗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脑内囊尾蚴的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438例.根据其脑CT影像表现进行分型,并对各型患者抗囊治疗的临床意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38例脑囊虫病的CT表现如下:急性脑炎型21例、单发小囊型47例、多发小囊型98例、大囊与小囊并存型23例、小脓肿型63例、肉芽肿型85例,钙化型34例和混合型67例.脑囊虫病患者经三个疗程的抗囊治疗,80.1%(351/438)患者已治愈,18.5%(81/438)患者已明显好转,但各型患者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X2=58.4,P<0.01).脑内囊尾蚴处于急性期的单发小囊型、急性脑炎型、多发小囊型和大囊与小囊并存型患者抗囊治疗效果较好;而脑内囊尾蚴处于退变期的肉芽肿型和混合型患者抗囊治疗期间虽给予积极的辅助治疗,但治疗效果相对较差;脑内囊尾蚴处于死亡钙化期的患者仅需进行对症治疗.结论 脑CT可直接显示囊尾蚴在患者脑组织存在的病理状态,对脑囊虫病的定位、定性或定量判定和病人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人治疗前后大脑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 对 16 7例脑电图异常的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电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囊虫病人在经过 2~ 5个疗程的抗囊虫治疗后 ,临床治愈 146例和显著好转的 2 1例患者中 ,异常脑电图转为正常的 130例 (77.84% ) ,明显好转的 2 8例 (16 .77% )。结论 脑囊虫病人经过治疗后 ,异常的脑功能改变可以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20例脑囊虫病患者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IL2的诱导及活性测定,并与20例健康者相对照。结果 脑囊虫病患者CD 3、CD 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0.01);CD 4/CD 8值降低(P<0.05);IL2水平也低于对照组。结论 脑囊虫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程度降低;治疗该病可使用某些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患者CT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前脑CT影像表现分型,与患者在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杀虫反应以及抗囊虫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抗囊虫治疗第1疗程易出现杀虫反应,但各型脑囊虫病患者出现反应的程度不同,并且抗囊虫治疗效果也不同。Ⅰ型患者杀虫反应轻,经2~3个疗程抗囊虫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已治愈。Ⅱ、Ⅲ、Ⅴ型患者第1疗程出现较重的杀虫反应,治疗后治愈率分别为81.4%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收治100例猪囊虫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结果。100例猪囊虫病患者以脑型发病率最高,占71%。23例检测血猪囊虫抗体(ELISA 法)全部阳性,因而疑诊猪囊虫病者,应早作此项检测。1982年应用脑CT 检查后明显提高了脑囊虫病的诊断率。吡喹酮小剂量(每d18~20mg/kg)治疗1~2个疗程疗效较差,应采用多疗程或大剂量(每d25~50mg/kg)治疗。  相似文献   

8.
武峰  崔晶 《河南医学研究》1997,6(3):229-231
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胶乳凝集试验(McAb-LAT)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在囊虫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猪囊尾蚴冰冻切片抗原进行 IFAT 检测囊虫病患者抗体;应用抗猪囊尾蚴单克隆抗体致敏胶乳微球进行 LAT,检测囊虫病患者循环抗原。结果:囊虫病患者的抗体检出率为83.71%,分型抗体检测,混合型及脑型检出率明显高于皮肌型(P<0.01);患者循环抗原的检出率为73.05%,脑型患者囊虫活动期的循环抗原检出率明显高于囊虫钙化期(P<0.01),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患者循环抗原的阳性率降为44.11%。结论:McAb-LAT 和 IFAT 在囊虫病临床诊断中有较高价值,循环抗原的检测在脑型囊虫病活动期诊断和疗效考核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斑点免疫结合试验法检测脑囊虫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抗囊虫抗体,并与常规ELISA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47例确诊为脑囊虫病患者血清抗体滴度阳性率为85.1%~95.7%;35例确诊为脑囊虫病患者脑脊液阳性率为85.7%。血清在1:50~1:400,脑脊液在原液~1:10稀释时该法与常规ELISA比较阳性率相一致,当提高稀释(?)数时阳性率虽有不同,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9例非囊虫病患者和45例健康人血清在1:100以上稀释度时均未发现假阳性。囊虫病与包虫病患者血清有一定的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保山市人群脑囊虫病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今收治的脑囊虫病患者665例.结果:经个体化治疗治愈641例(96.4%),好转24例(3.6%),总有效率达100%.结论:脑囊虫是保山市危害人体健康较严重的寄生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发病与居民不良饮食卫生习惯有关,需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抗囊治疗前后的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改变.方法 对59例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和脑电图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38.98%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45.76%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伴有呕吐症状;脑CT或MRI主要特征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病灶,直径大小为20~73 mm;血IHA、ELISA、CAg阳性率分别为91.53%、98.31%和88.14%;脑电图异常率为89.83%,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和局限性慢波活动.59例患者经3~4个疗程的抗囊治疗后,临床上有91.30%患者癫痫症状得到完全控制,88.89%患者头痛、头晕、恶心伴有呕吐者恢复正常,其他如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脑CT或MRI有96.61%患者病灶全部吸收,3.39%患者转化为钙化点;56例观察了免疫学的动态变化,血IHA、ELISA、CAg阳性率分别为89.29%、96.42%和5.36%;51例复查了脑电图,恢复正常和明显好转的分别为78.43%和21.57%;患者抗囊治疗前后对比除IHA、ELISA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外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临床治愈率96.61%,显效率3.39%,总有效率100%.结论 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抗囊治疗后临床症状、异常脑功能和病理形态学改变可以逐渐恢复;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检查从不同方面对脑囊虫病的诊断、疗效考核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颅内高压产生机制及临床特点,提出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40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吡喹酮治疗期间的观察及处理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颅内压增高等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进行精心护理。结果 40例全部完成规定疗程,其中治愈14例、显效24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护理过程中护理措施及时得当,无死亡病例。结论护理人员唯有充分掌握脑囊虫病产生颅内高压的机制及临床特点才能进行有效护理,减少并发症,优良的护理措施对整个疾病的转归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脑囊虫病是一种对人身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尤其是合并颅内压增高者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值得引起重视。对颅内压力正常的脑囊虫病患者,抗囊虫治疗的疗效一般比较满意,而对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抗囊虫治疗则有很大的危险性。我们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分析,提出一些看法。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男性196例,女性54例;年龄3~65岁,其中20~60岁203例,占81%。病程3个月~17年,其中1~5年197例,占79%。有便绦虫史112例,占45%;有食“米猪肉”史68例;既往无便绦虫史又无食“米猪肉”史者110例,约4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人治疗前后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 对167例脑电图异常的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电图结果进行结比分析。结果 脑囊虫病人在经过2~5个疗程的抗囊虫治疗后,临床治愈146例和显著好转的21例患者中,异常脑电图转为正常的130例(77.84%),明显好转的28例(16.77%)。结论 脑囊虫病人经过治疗后,异常的脑功能改变可以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以癫痫持续状态为首发症状脑囊虫病患者11例,经过脑CT、MRI、脑电图检查及抗癫痫、抗囊虫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笔者于 2 0 0 1年在本所病房选择 7例脑囊虫病住院患者应用中药进行了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近年来 ,在我所住院治疗的脑囊虫病患者占住院病人数的 85 %以上。笔者有选择性的对 7例应用吡喹酮等常规药物治疗未能取得理想疗效的脑囊虫病患者采用中药进行了治疗。其中 ,男性 5例 ,女性 2例 ;年龄最大的 5 9岁 ,最小的 2 1岁。 7例患者均具有囊虫病患者的脑部症状与体征 ,以无规律性的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 7例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和 CT证实为脑囊虫病。2 治疗方法金银花 42克、大贝 42克、川芎嗪 42克、丹皮3 …  相似文献   

17.
脑囊虫病时常引起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有时被误诊为精神病,而延误治疗。在(?)(1978)报告的82例脑囊虫病患者中,就有7%因精神障碍而曾被送到精神病院。Nieto(1956)在精神病院12,200例患者中,有168例曾作脑脊液囊虫补体结合试验,确诊为脑囊虫病者占0.8%。所以必须提高警惕,千万不要把脑囊虫病患者误认为精神病。发病率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与脑囊虫寄生的部位、病期和临床类型有关,通常弥漫性脑实质型(特别是损害额叶和颞叶)以及混合型囊虫病,尤其是病程较长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正确诊断脑囊虫病并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施甸县2004年~2009年间收住院的226例脑囊虫病患者治疗期的CT临床观察及护理.结果 226例脑囊虫病CT确诊病例中,脑实质型213例、脑室型13例.其中:脑囊虫寄生于右侧大脑半球者有108例、左侧大脑半球91例、双侧小脑半球14例、脑室系统13例.结论 脑囊虫侵犯部位、数目、病理不同而临床表现不同,若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预后较好,但因对其认识不足乃至延误诊断,可能造成终生残疾或因颅压升高处理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患者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脑囊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50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及其治疗与结果。结果脑囊虫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癫痫或颅内压增高,脑脊液血清学阳性,CT或/和MRI扫描显示脑囊虫病灶,吡喹酮和/或抗癫痫治疗有效。结论脑囊虫病者临床特点突出,为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和处理提供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分型、分期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脑囊虫病患者的MRI特点。结果:40例中脑实质型32例,脑室型2例,混合型6例,无1例单纯脑膜型;分期处于脑炎期者2例,存活期18例,变性死亡期20例,7例有钙化期表现。各期MRI表现不同。结论:MRI能反映脑囊虫病的病理学过程,其分型、分期对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