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一、填空 1.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渭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相似文献   

2.
阴阳学说是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它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在阴阳理论的指导下,能正确认识疾病,进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对提高疗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春,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由此可见,阴阳调和,诸病不生,阴阳失调是万病之根。所以调整阴阳,“损其有余,  相似文献   

3.
近日研读《内经》,习至《素问·生气通天论》,颇有感悟,故在此狗尾续貂,以补前文一读《黄帝内经》诂林初探[1]不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该条文“阴密乃固”之“密”字,  相似文献   

4.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是万事万物之根本,是生命之动力.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环境及女性生活习性的变迁,耗损阳气因素逐年增加.阳气亏虚,冲任虚寒,固摄无权,阳不摄阴,经血非时而下从而导致崩漏.中医治疗重在治病求本,扶阳的目的在于调衡人体阴阳生理状态,恢复人体阴阳本体结构,从而达到“阴平阳秘”动态平衡.作者整理古今文献,基...  相似文献   

5.
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原文是说,大凡阴阳二者的关键,在于阳气的致密,阳气致密,阴气才能固守。原文在这里着重突出了阳气在阴阳平衡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张志聪注云:“盖阳密则邪不外淫,而精不内亡矣。”似此,原文的意义,可从两个方面认识:1.阳气致密则阴气固守,五脏精气充足。反之,“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从而产  相似文献   

6.
【述评】本节首先提出了“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的问题,以此说明君火与阴精之间的承制关系。《内经》全书在阴与阳之间的关系上认为;“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主张以阳为主导,以  相似文献   

7.
以《黄帝内经》为源,经文献整理,分类陈述古今医家对“阳密乃固”中“密”字的阐释。结合己见,更倾向于“密,静也”的观点,认为《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凡阴阳之要”,即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的静谧、平和,安静地尽职尽责,高度概括了《黄帝内经》中平和、节制、恬静的养生思想,对临床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内经》养生观和《道德经》的共通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相传为战国时期的作品,受道家思想影响比较深,其中养生观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所著《道德经》的观点,有许多相同之处,甚至连语气皆同,足见《内经》学说受道家老子学说影响之深。一、阴阳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生气通天论》又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相似文献   

9.
这次我院编写《内经》教材的过程中,对不少学术问题争论很激烈,这是可喜的、正常的现象。现就教材中四处原文的注释谈点自己的看法,算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之言吧! 一、《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一段的注释。教材把“阴平阳秘”的“秘”和前文“阳密乃固”的“密”同释为“致密、充足”,把“平”释作“平和、安定”,把“阴平”和“阳秘”看成互文,意思是阴阳双方处于平衡、协调状态,这从中医阴阳理论上是讲得通的。但是,就这段文字本身而言,我看不能这么读。如果这里  相似文献   

10.
1从营卫角度讨论发病机理 人体的阴阳,合而为一,分而为三。从整体状态考察,生理情况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就三部而言,表部由营卫主导,营主营养,以奉生身,卫主防卫,以抗虚邪贼风。里部由水谷津液主导,也就是运化水谷,升清别浊;半表半里由气血主导,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也就是通过气机升降出入,血液的环周不休来完成自身的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11.
罗安明 《新中医》2022,54(6):228-231
《黄帝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揭示了阴阳理论的核心是阳密,藉此对癌症的病机进行探讨,认识到肿瘤的病机是阳不秘,阴不固,也就是阳不胜阴,化气不及,成形太过。治法当扶阳抑阴。阳气生于脾,藏于肾,主于心。扶阳的重点是健脾胃以建中气。主张用补气法来补阳,多用人参、炙甘草、黄芪,慎用姜、附、桂。通过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发掘,来指导中医临证实践,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气能固摄有形之物,亦能固摄无形之气,当气不足时,会发生气不固摄之病证;进而气损及阳时,会出现阳不固摄的诸多病证,《内经》讲"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然当此之际,疾病表现出的假象值得注意。阳不敛阴用阳药收到阳固则阴留的作用;阳不敛阳,阳气外张,呈虚性亢奋,临床尤当重视。本文基于这一点,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扶正贵扶阳 阳密本自固:试论扶阳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正贵扶阳 阳密本自固──试论扶阳法及其临床应用上海第二轻工业局职工医院陆纪云(200031)关键词:扶正祛邪,扶阳扶正祛邪是中医学的特色。《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扶正中又以“扶阳”为最重要。《内经》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强调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如《素同·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因此,后世医家提出人体是以阳气为主导,阴为从属关系而存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明  相似文献   

15.
唐瑜之 《光明中医》2010,25(7):1131-1133
<正>《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强调阴气平秘,阳气固密,即阴阳的协调平衡对人体的极端重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平秘和固密的平衡里面,充满着对立斗争,相对的平  相似文献   

16.
“阴阳自和”语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脉证并治》。曰:“见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律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从文中可见“阴阳自和”是“自愈”的关键所在。笔者今就“阴阳自和”发生机理的理解浅述于下,肯望同道指正。“和阴阳”起始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人体在正常的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着的方面处于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动态平衡之中,即所谓“阴平阳秘”的状态。这种平衡遭受破坏的过程就是疾病生成的过程。而疾病的治…  相似文献   

17.
中医"阳主阴从"的文化基因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学说。就阴阳二者的关系而言,中医理论首先非常重视阴阳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明确指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1]”“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  相似文献   

18.
扶阳法源流与临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扶阳法的理论渊源 扶阳法,是扶助补益人体阳气、治疗因体内阳气虚弱或阴寒所致病症的大法。重视阳气的思想早在《内经》中就明确体现,《素问一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在阴阳的关系中,认为阳气是主要的,阳气不足,人体卫外功能就下降,百病乃生。  相似文献   

19.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出自《黄帝内经》,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精气,生命的本源,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藏先后天之精,元阴元阳之处。阴阳分离决绝,肾精的亡失,最终导致生命的终结。随着现代医学对急危重症治疗的快速发展,中医治疗急危重症逐渐被人忽视,探讨“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作为指导思想在治疗急危重症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于“扶正回本”治则的研究,近几年通过临床实践,有所认识和体会,对其治则探讨,简述于下,不当之处,望同道指正。“扶正固本”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1、调整阴阳“阴阳者,神明之府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在人体阴阳是对立而又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维持着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亢则害”如有一方偏亢,则可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