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基于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证候等特点分析,本文依据“病厥阴风木者,肝将取决于胆”“胆主决断”“情志各异,必资胆气”“髓之虚实,肝胆应之”等古籍论述,结合当代各医家学者关于脑小血管病的辨证论治认识,进行了“胆”与脑小血管病病机相关性的初步理论探讨。笔者以为,围绕“胆木风气”“胆主决断”及“五脏情志成用”三方面的病理、生理特性阐述,能够为脑小血管病病机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脑小血管病临床治疗提供从胆论治之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创作《脾胃论》的大纲是什么?是张仲景“甲己化土”之妙法,甲指甲胆春生少阳之气,己指太阴脾胃之气,脾胃全靠春生少阳之气才能升降浮沉,所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从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主证、主脉、主病位及诊断方法、治则和组方用药。  相似文献   

3.
董老认为胆汁返流性胃炎属于中医“胆瘅”范畴 ,其基本病机为胆邪上逆犯胃 ,胃失和降 ,临证分为胆热犯胃、气滞血瘀、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之证 ,故常从通降胆胃论治 ,分别施以清胆和胃通降、降气化瘀和络、健脾和胃通补、苦辛调中泻胆之法 ,具有较好的疗效。并附2则验案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其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增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其主治“虚烦不得眠”与之同。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之温胆汤(许济群主编),系选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述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医方集解》释义:温胆汤“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侯耳。”并且,《方剂学》  相似文献   

5.
杨晋翔 《新中医》1997,29(1):8-9
董老认为胆汁返流性胃炎属于中医“胆瘴”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胆邪上逆犯胃,胃失和降,临证分为胆热犯胃、气滞血瘀、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之证,故常从通降胆胃论治,分别施以清胆和胃通降、降气化和瘀和络、健脾和通补、苦辛调中泻胆之法,具有较好的疗效。并附2则验案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选读》教材认为第96条之“往来寒热”属于少阳病症,表现为发热恶寒交替。通过进一步研读《伤寒论》原文,笔者认为第96条所论为柴胡证。在《伤寒论》中,柴胡证不同于少阳证,而是太阳病的变证,主要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基本病机是表寒里热。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病机为胆火上炎。往来寒热是柴胡证之热型,体现了柴胡证“半在里半在外”的病位及太阳病渐趋阳明病的病势。往来寒热并非“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而是患者在持续发热状态下,时感恶寒、时觉恶热,恶寒与恶热交替而作。太阳病向阳明病的传变存在着发热恶寒→往来寒热→发热恶热的热型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招生     
早在《黄帝内经》中对胆腑的生理、病证就有论述。《素问》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灵枢》称“胆者,中精之府”,又谓:“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中医学认为胆病证候较多,如胆郁、胆胀、胆黄、胆热、胆火、胆虚、胆实、胆瘅等,这些证候可出现在西医所指的胆囊、胆道疾病中,也可作为单独证候的临床表现。胆郁、胆胀是临床常见的胆病证候,现就其证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胆囊炎证治     
胆囊炎是常见病及多发病,属祖国医学胁痛的范畴。《素问·缪刺论》就对此病早已有记载曰:“邪客于足少阳胆经,令人胁痛不得息”。笔者结合临床实践,浅谈胆囊炎证治。胆囊炎的病因,不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外邪侵袭三个方面,其病位在胆。胆为“中清之腑”,附于肝,与肝相表里,榆胆汁而不传化水谷,以通降下行为顺。胆为奇恒之腑,与胃、大小肠、三焦密切  相似文献   

9.
舌诊是中医望诊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医者临证体悟不同。江苏省名中医朱建华教授,从医四十余载,临证殊重舌象,长于紧扣舌象,察辨病机,多能辨中肯綮,应手瘥疾。胆囊炎治以清利肝胆是世医辨治胆病之常法,本文围绕朱师"以舌辨胆,鉴舌治胆"之临证思路,选取"寒湿内阻"及"气滞瘀血为主合并湿热"胆病验案两则,旨在从"借鉴舌象"切入,促进中医辨证具体化,为打破固囿,提高胆病中医辨治疗效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一、六经病(三阳三阴) 《伤寒论》原著之“目次”,原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等。称“六病”而并未称“六经”。“六经”字眼为后人所改用。考《伤寒论》“六病”所论述之六大证候群,是指病者在病理生理状态时所呈现之证  相似文献   

11.
胆瘅病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瘅,始载《素问·奇病论篇》:“口苦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曰胆瘅”。瘅,热的意思,胆瘅为胆热病。多因六淫外侵,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邪结少阳,枢机不利,胆失通降,疏泄失职,胆郁热结,胆之虚气上溢而发为“口苦”,故称“胆瘅”。 胆瘅病,类似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石症等胆道疾病。在临床中,可分为风热侵袭,气滞络阻,  相似文献   

12.
胆汁反流性胃炎在中医学中多归属于“胃痛”“吐酸”“胆瘅”等范畴,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其病因多为“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等,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气机升降失调”,为典型的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胃、胆,与脾、肝、肺相关。甘爱萍教授临床上多以“调理气机,疏肝和胃”为治疗大法,同时清热凉血,顾护胃阴,补泄兼施,强调生活调摄的重要性,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集验方》《备急千金要方》中温胆汤以生姜为君,温胆和胃,燥湿行气,用于胆胃虚寒、湿郁气滞证,体现了"温胆"之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以半夏为君,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用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体现了"清胆"之意。结合《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中"温"的理解,提出三种温胆汤之"温"并非均是温胆之义,而是令胆"和",复胆之清静温和之性,以求胆之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正> 本文着重论述张氏在肝郁论治中,疏肝注重调理中焦脾胃,时刻注意顾护元气,慎施平肝伐肝,善用柔肝和肝之法及在遣方用药方面的特色。疏肝注重调中调中有助疏肝张氏治疗肝郁之证,非常注意调理中焦脾胃。他根据《内经》:“厥阴不治,求之阳明”;《金匮要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黄坤载:“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之见,认为治疗肝郁之证,当以调理中焦脾胃为主,脾升胃降则肝气自和平。他  相似文献   

15.
心病治肝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疾病,临床常见,因其病机复杂,变证多,病情重,故泥于从心论治,恒难收效。近年来,笔者根据“五脏相通”“五行相生”以及“心与胆通”等论述,运用调肝的方法治疗心脏病证,时有药到病除之功,现举典型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癃(一作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按:本《难》所述肝病外证的"善洁"一证,注家均以“清净”为释,如吕广注说:“外证者,腑之候.胆者,清净之腑,故……善洁,若衣被饮食不洁者,其人便欲怒”(见《难经集注》).滑寿所注,大意略同.这种注释,实属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不足为训.其实,本《难》所谓“外证”,是言其证状之显见于外者,所谓“内证”,是言其病证之在内者耳,非谓腑病为外证,脏病  相似文献   

17.
介绍谢晶日教授临证治疗胆胀病之经验。通过谢师在临证中对胆胀病的体会,介绍谢师的特色用药经验及经典药对。谢师治疗胆胀病,注重调理肝脾,治法以疏肝利胆、通腑利胆、化瘀利胆为主,临床疗效甚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本方原是治疗伤寒日久,邪郁少阳而太阳表证不解之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肢节烦痛,是外(太阳)证未去,营卫不和,心下支结是邪郁少阳,经气不利;微呕是胆郁犯胃所致,属太阳少阳相继为病的“太少并病”。柴胡桂枝汤即桂枝汤和小柴胡汤的合方,取桂枝汤及小柴胡汤  相似文献   

19.
梳理古今文献对《伤寒论》大柴胡汤证的阐述,提出“心下急”为其主要症状,病机在于少阳失疏,胆胃不和,邪热内结。临床所见腹腔间室综合征同样是以严重腹部胀闷为主要特征,用大柴胡汤“下之”,效果显著。临床使用经方应当着眼主症,把握病机。  相似文献   

20.
对足少阳胆经风市穴针刺的探讨周道明江苏东台市大圣巷17号(224200)《素问·奇病论》说:“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肝气的运行与胆有着密切的联系,肝胆相济,肝气逆行非胆不断,故而在治疗肝风内动所引起的诸证之时,必须以治胆为主,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