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403-1404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髋关节置换手术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于术后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达比加群酯治疗,观察两组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变化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应用,可以有效,安全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张福琴  常雪萍  刘云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423-1424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较多见,甚至继发肺栓塞(PE)危及生命,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住65岁以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37例,现就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综合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分析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44例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DVT的回顾性分析.术后7~10 d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对18项临床因素及8项实验室指标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44例患者术后发生DVT 53例(36.80%).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DVT相关的因素有7个,其中危险因素5个,分别是高龄、肥胖以及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测定阳性,风险分别为4.094、8.860、2.930、2.005及1.998;保护因素有2个,分别是硬膜外麻醉和机械性预防DVT的应用.结论 肥胖、高龄的患者是DVT发生的高危人群,术前尽可能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术后定期检测有关凝血因子,并及早进行锻炼及使用机械性预防DVT.  相似文献   

5.
THA是髋关节疾患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已在临床上日益普及,但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是THA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通过积极预防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其发生率,本文主要就DVT形成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进行综述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竺亚  傅国美  唐文怡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12):921-921,923
回顾性分析205例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早期预防和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髋关节术后预防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9月行髋关节置换资料完整患者571例,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23例.对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脑梗死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OR=1.075,95% CI:1.031~1.122,P=0.001)和股骨颈骨折(OR=0.673,95% CI:0.126~0.732,P=0.008).多因素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为年龄(OR=1.054,95% CI:1.005~1.105,P=O.029).结论 高龄(>70岁)和股骨颈骨折为髋关节置换术后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4,(7):898-89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经验。方法:对185例(196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采用基本预防(术中减少手术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患肢主、被动功能锻炼)结合术后机械预防(足底静脉泵)和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进行预防。结果:术后16例(均为单侧肢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经多普勒超声和下肢静脉造影确诊,占8.16%,无1例肺栓塞发生,无1例死亡。溶栓后12例完全再通,4例部分再通。结论:术中减少手术损伤,缩短手术时间,采取患肢主、被动功能锻炼结合足底静脉泵和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6,(5):591-59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40例年龄>65岁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全麻方式行髋关节置换术,于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7d内行下肢彩超检查,以判断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对可能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应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2.86%,女性、肥胖、应用骨水泥、血型为"O"型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其中血型为"O"型是保护性因素,其他都为危险因素,性别、应用骨水泥和肥胖对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OR值依次为10.03、8.03、3.07。结论:对于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临床上应注意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对于危险因素较多的老年患者,应在术后尽早进行临床检查并给予针对性预防治疗,以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循证护理是以护理研究为依据,为临床实践制定指南,其核心是使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向以科学为依据的现代护理的方向发展,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科2003年1月~2006年8月将循证护理应用于3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及最佳对策.方法:我科在2000年12月至2004年12月期间连续全髋关节置换术50例(51髋)患者,对术后脱位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危险因素的评价.结果:平均随访24个月(8~56个月),分析其中期疗效,髋臼外翻角和前倾角的异常是造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术后脱位的高危因素,术前病因、术中脱位倾向是危险因素.结论:最佳对策是正确安放髋臼假体的位置和角度,正确采用现代骨水泥技术,以及在医师指导下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2.
顺行静脉取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为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施行了顺行静脉取栓术,取栓长度可长达85cm。本术式的突出优点在于,既能取除深静脉主干内的全部血栓,又不损伤深静脉瓣膜,治疗效果满意,可望提高本病的治愈率及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  相似文献   

13.
剖宫产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56例剖宫产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随访.结果 56例剖宫产后发病者均给予抗凝、祛聚、改善微循环等处理后症状好转,其中4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在1周内均消失;8位患者的肢体在2周内症状缓解;2例患者血栓形成较长累及髂总静脉行手术治疗而痊愈.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或彩超检查,出院后随访半年,未发生坏疽、截肢、肺栓塞等并发症.所有产妇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剖宫产后发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血液高凝状态,产后活动少等多种因素有关.早期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降低ALE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方法:回顾1994年1月至2003年1月10年来所收集病人资料83例。结果:48例(占58%)病人病因明确,35例(占42%)病因不明。结论:血液高凝状态、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三个因素综合作用造成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抗血小板聚集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SCD感应抗血栓泵和系统功能训练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307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1组,术后给予SCD感应抗血栓泵+传统的功能训练;第2组,术后仅给予系统功能训练;第3组,术后给予SCD感应抗血栓泵+系统功能训练。观察3组患者DVT的发生率。结果:1-3组DVT的发生率分别为8.82%(9/102)、7.84%(8/102)和0.97%(1/103),第3组患者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第1组和第2组(P<0.05)。结论:SCD感应抗血栓泵联合系统功能训练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DVT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评价下肢间歇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 选96例限期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48)和试验组(n=48),实验组术中持续IPC,促进血液回流,术后持续IPC至患者下肢活动.2组术后第3、7、15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血管血流情况.结果 对照组与试验组术后第3、7、15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血管血流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IPC能有效预防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与护理.方法 5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均采取了溶栓、抗凝、祛聚和中医中药等治疗与护理方法.结果 痊愈48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术前纠正血液浓缩可预防乳腺癌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早期治疗与科学的护理可预防深静脉血栓患者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早期疼痛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早期疼痛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分析17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56例(71髋),人工股骨头置换122例。分析早期疼痛的原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结果]15例出现患肢早期疼痛,其中切口感染1例,切口血肿1例,下肢深静脉栓塞5例,神经损伤3例,原发膝关节病变引起的疼痛3例,原有创伤1例,异位骨化1例。[结论]严格手术适应证,完善术前准备,正确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正确处理,早期积极功能锻炼是减少患肢早期疼痛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HP8500多功能彩超仪,7.5MHz线阵探头,外周血管软件检查临床疑下肢深静脉血栓32例,另取12例正常人24条下肢深静脉作对照。2DUS显示形态学改变,CVI及PW模式观察血流状态。结果:超声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5例,除外血栓形成7例。2DUS显示血栓形成部位血管内径明显增大,与患者健侧同水平深静脉内径进行配对t检验,t=13.82,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