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代高科技在神经外科的综合应用,采用微侵袭显微手术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锁孔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入路主要有眶上入路(supraorbitalapproach)和经眶上入路(trans—supraorbitalapproach)。我院自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利用经眉弓眶上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18例,初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锁孔手术入路是微创神经外科的重要部分[1],经眉弓锁孔入路行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与翼点手术入路相比,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眉弓锁孔入路显微外科治疗53例55个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对该入路手术方法与同期其他手术入路比较,进行可行性论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神经外科对的手术精确性要求不断提高,精细手术技术不断发展,显微解剖及入路的研究也有了更新的进展,手术入路也有了更多种的选择。前循环动脉瘤不仅具有位置较深、解剖位置复杂的特点,且存在穿支多、血管变异复杂因素,因此较颅内其他部位动脉瘤的手术难度较高。前循环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是高发部位之一,当前对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入路选择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常用于处理位于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主要有经典的翼点入路、小创面的眶上外侧入路和锁孔入路,以及在此类基础手术入路上发展出来的眉弓锁孔入路、翼点锁孔入路及联合手术入路。本文将对目前常用的前循环动脉瘤经颅手术入路种类和其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技术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锁孔入路对85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实施手术治疗,其中75例行经翼点锁孔手术入路,10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骨瓣大小4 cm×3 cm。结果85例动脉瘤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1例出现手术后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1-3月复诊,恢复良好82例(96%),轻残3例(4%)。结论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并探讨该手术入路在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及鞍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0例成人尸头使用手术显微镜模拟经眉眶上锁孔手术入路,并应用此入路对我科76例患者(其中5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24例鞍区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该手术入路可充分而清楚的显示鞍区及Willis环附近的解剖结构,52例动脉瘤全部手术夹闭成功,其中49例患者恢复良好,3例中残,无死亡。24例鞍区肿瘤,22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该手术入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采用该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及鞍区肿瘤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经翼点锁孔入路和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6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8例,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分叉动脉瘤各1例患者则均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手术在发病后1~3d进行,均以直径2cm×(3~4)cm的微骨窗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结果 16例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其中2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无手术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6例全部恢复良好。结论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微创、有效;完善的个体化术前设计、精湛的手术技巧及良好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锁孔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眶上锁孔入路以单侧眶上眉弓为人颅点,通过颅内的自然间隙可到达鞍前、鞍上、鞍旁和鞍后部分区域,广泛用于颅前窝和鞍区部分肿瘤、前循环动脉瘤、外伤后额叶血肿清除等的治疗.眶上锁孔入路较传统额下入路具有暴露范围相同而损伤小的优势,但此入路对术者和手术器械要求较高,故此项技术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内镜辅助锁孔入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锁孔入路和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应用在前组循环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1年1-12月期间采用内镜辅助锁孔入路夹闭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12例,着重于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手术技巧、手术结果和并发症。结果尽管骨窗小,术中显露可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颅内操作,保护脑和其他重要结构。本组病人出院时恢复良好,没有与入路相关的术后并发症,术后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瘤均消失,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锁孔入路结合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技术和脑脊液引流,是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用于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锁孔入路治疗破裂的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技术和治疗效果。方法通过眉弓眶上和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36例,包括前交通动脉瘤13例,后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7例。手术均为发病后1~3d进行。结果术中动脉瘤显露良好,36例均成功夹闭,其中2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29例恢复良好,6例轻残,1例死亡。结论锁孔入路可显著减小手术损伤及手术并发症。完善的术前准备和设计,熟练的手术操作技术,良好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夹闭的手术技术、安全性和相对适应证。方法:总结27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的ACoA动脉瘤临床资料,着重阐述手术方法、术中动脉瘤破裂处理及手术适应证。结果:27例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但其中有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合并脑积水者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1例死亡。27例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19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随访显示夹闭良好。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ACoA动脉瘤的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夹闭的方法及相对适应证。方法分析我科用该手术方式治疗的14例(16个)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着重阐述手术方法、注意事项、术中动脉瘤破裂处理及手术适应证。结果14例(16个)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其中4例术中有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合并有脑积水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死于肺部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其它患者恢复良好。结论用该方法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锁孔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锁孔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1例共415个的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锁孔显微手术治疗。经眉弓锁孔入路127例,经翼点锁孔入路257例,经颞下锁孔入路2例,经纵裂锁孔入路5例。术中予以神经电生理监测103例,予以神经内镜辅助15例。结果术后随访2周~84个月,动脉瘤成功夹闭399个(96.1%),单纯包裹8个,孤立5个,孤立加切除3个。根据GOS评估标准,恢复良好366例(93.6%),12例(3.1%)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死亡13例(3.3%)。结论锁孔显微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理想方法,术中辅以神经电生理监测和神经内镜可增加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技术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手术技术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我科采用经眉弓切口的眶上锁孔入路技术治疗的15例鞍区肿瘤病人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术前主要症状为视力视野障碍及头痛。病变性质包括脑膜瘤10例.颅咽管瘤3例,垂体瘤2例。术前MRI显示肿瘤最大径20-40mm。结果本组15例病人中全切除13例,术前视力减退的13例病人中12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病人恢复快,没有与入路相关的术后并发症。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侵袭手术。合适病例的选择和细致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操作技术是手术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术。方法采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41例。根据影像学诊断结果,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手术经由头皮小切口,作直径约3cm的骨窗开颅,在充分释放脑脊液脑组织回缩后,从脑外间隙抵达深部病变;通过有序地解剖蛛网膜下腔,显露病变,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本组41次手术成功夹闭43个动脉瘤。无手术死亡及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的锁孔入路较常规显微手术入路更为微创、精细、准确、安全,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一种较好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眶上锁孔入路神经内镜下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3例前循环动脉瘤病人经眉弓小切口眶上锁孔入路进行夹闭手术,全程应用神经内镜.13例病人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43~71岁.13例病人共14个动脉瘤,3个后交通动脉瘤,7个前交通动脉瘤,4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破裂动脉瘤.根据病人手术前的临床表现进行Hess-Hunt分级:1级2例;2级10例,3级1例.结果 手术中均能广视角显露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周围的走行血管,无误夹闭、载瘤动脉狭窄及夹闭不全情况发生.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可以提供充分的手术空间,神经内镜下夹闭前循环动脉瘤,可以广视角观察动脉瘤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病变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技术。方法采用经眉弓皮肤切口,做2.0cm×2.5cm包分眶板在内的额下骨窗;应用显微手术技术处理鞍区病变20例。结果20例鞍区病变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愈,包括垂体瘤9例,颅咽管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鞍膈脑膜瘤1例,鞍结节脑膜瘤1例,嗅沟脑膜瘤1例,脊神经损伤2例,1例出现一过性尿崩症,3例出现电解质紊乱,所有20例均经随访,到目前为止,无一例复发。结上锁孔入路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同时能提供鞍区足够的手术空间,并能有效地处理病变。  相似文献   

17.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病变8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病变的经验。方法采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病变87例,其中眉弓入路35例,包括动脉瘤31例,垂体腺瘤4例;颞下锁孔入路2例,包括岩斜区脑膜瘤1例,颅中、后窝三叉神经鞘瘤1例;乳突后锁孔入路28例,包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6例,面肌痉挛12例;个体化小切口22例,包括海绵状血管瘤4例,凸面脑膜瘤18例。结果术中术野均能清晰暴露,术中无因病情变化或暴露不良而扩大切口及骨窗者。肿瘤均获全切除,动脉瘤均顺利夹闭,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均成功探查到责任血管。术后病人死亡1例,颅内感染1例,均为动脉瘤病人;皮下积液11例,包括采用眉弓入路8例,个体化小切口3例。结论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病变具有暴露小、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眶上经额纹锁孔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共79个前循环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眶上经额纹锁孔开颅,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动脉瘤夹闭。结果 73例全部夹闭,恢复良好70例(95.9%),病残3例(4.1%)。术后1周头部CTA复查: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夹固定良好。41例于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眶上经额纹锁孔手术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微创治疗技术,减少手术创伤及并发症,恰当的选择适应证和手术时机以及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入路治疗前颅底和鞍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经眉弓皮肤切口,铣刀铣下3.5 cm×2.5 cm包括眶缘及部分眶板在内的额下骨瓣,采用常规显微手术器械分块切除肿瘤或者夹闭动脉瘤,必要时引入内镜辅助观察。结果 26例前颅底和鞍区病变均获治愈,2例出现一过性尿崩症,3例出现电解质紊乱,经药物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合并脑积水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本组病例均无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近期随访疗效良好,无复发病例。结论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前颅底及鞍区病变的手术入路途径,其优点在于微创性,能明显减少手术创伤,提供足够的鞍区手术空间,并能有效地处理病变。内镜术中辅助观察可减少神经血管结构的损伤,提高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眉锁孔入路鞍区肿瘤显微切除的手术配合。方法术前与术者密切沟通,充分准备手术器械及所需物品,配合完成21例次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显微镜下鞍区肿瘤切除术。结果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4h,平均(3.2±0.4)h,术后无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显微镜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创伤小,手术护理配合需注重医护沟通,默契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