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型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1-01-01—2012-12-31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25例。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根据检验结果及高血压史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H型高血压组、单纯高血压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和两者均正常组,对斑块组和对照组进行4个亚组检出率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低密度脂蛋白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组中4个亚组的发生率:H型高血压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两者均正常组。结论H型高血压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性最大。年龄、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预后较差,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在疾病发生及发展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为最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N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人们发现通过监测NO水平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观察,进而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预后较差,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在疾病发生及发展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为最主要因素[1]。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N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人们发现通过监测NO水平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观察,进而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文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评估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总结斑块发生的高危因素,并分析其与AIS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老年医学科住院的首次发生AIS,并且72 h内入院的老年患者23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99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37例)。收集并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1.5年后脑卒中复发情况。结果 老年AIS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4.3%。60~69岁、70~79岁及≥80岁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4.7%、86.9%、96.0%,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逐渐增加。颈动脉斑块组女性、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颈动脉斑块组与无颈动脉斑块组脑卒中复发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70,95%CI:1.02~1.122,P=0.005)、糖尿病史(OR=2.262,95%CI:1.055~4.850,P=0.036)、颈动脉斑块(OR=8.128,95%CI:1.077~61.348,P=0.042)是AIS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AIS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史、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复发事件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4-06—2015-06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其中5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5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比较2组NO水平,测得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NO与IMT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NO水平为(30.19±7.98)mmol/L,观察组为(36.63±9.25)mmol/L,观察组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HDL、TG以及D-D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NO与IMT存在正向相关性(r=0.54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NO水平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两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临床诊断中可将NO水平作为一个重要观察指标评估患者是否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也能够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有研究表明,有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由颈动脉病变引起,而且与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本次实验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11-07—2013-03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共110例,男63例,女47例,年龄34~82岁,中位年龄67岁;高血压72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7例,有吸烟史37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发展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115例同时期常规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行颈部彩超检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及斑块的位置、形态,分析颈动脉斑块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不稳定性斑块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内,观察组内有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脑卒中复发率高于组内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因素,在临床上需给予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8.
谭莹  何国厚  王磊  曾静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2):99-100,103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与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脂水平的关系,并探讨不同斑块性质与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通过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出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卒中患者162例,根据斑块分型,易损斑块73例,稳定斑块89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70例,检测其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脑卒中患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_C)及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血浆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脂水平异常密切相关,而高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可影响血脂代谢并且是脑卒中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个体优化调脂及逆转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将132例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浆Hcy水平,比较H型高血压亚组、高血压亚组、高Hcy血症亚组(无高血压)及正常亚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结果颈动脉超声诊断显示,132例患者中99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余33例患者未发现。2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糖尿病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中不同亚组检出率依次为H型高血压亚组〉高Hcy血症亚组〉高血压亚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为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我们通过对72例经CT、MRI确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为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我们通过对72例经CT、MRI确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斑块易损性与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AMIS)神经功能进展及早期预后的关联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10—2022-10西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90例AMIS患者,根据其发病1周内是否存在神经功能恶化(ND)分为ND组(n=24)和非ND组(n=66)。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血脂代谢相关指标、颈动脉狭窄情况及斑块性质。分析影响AMIS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并观察有无颈动脉狭窄及有无易损斑块患者发病30 d内预后差异。结果 ND组ApoB/ApoA1比值大于非ND组(P<0.05)。ND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6.67%,高于非ND组的28.79%(P<0.05);ND组易损斑块发生率为41.18%,高于非ND组的18.18%(P<0.05)。颈动脉狭窄、易损斑块是导致AMIS患者发生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D组发病30 d后预后不良发生率为75.00%(18/24),高于非ND组的16.67%(9/66)(P<0.05);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病30 d后预后不良发生率为62.86%(22/35),低于非颈动脉狭窄患者的12.7...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依据临床和CT诊断标准,将48例信院病人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27例)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1例)。两组病人均不含椎基底动脉系统和心源性栓塞所致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及行两则颈部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显像仪检测。结果:两组间脉压差和甘油三酯水平有显著差异(分别P〈0.001,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病灶同侧的颈动脉狭窄(≥50%)发生率为18.5%  相似文献   

14.
斑块内出血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斑块新生血管是斑块生长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血管不成熟、结构和功能严重异常导致斑块内反复出血。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斑块内血管生成状况能够被更好的检测到,对监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文中从斑块内血管的生成机制、血管生成与缺血脑性卒中的关系以及检测血管生成的影像学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性质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按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颈动脉斑块形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所有研究者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 (1)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同型半胱氨酸[(16.56±7.5)vs(11.25±6.3)]、高密度脂蛋白(HDL-C)[(1.01±0.23)vs(1.25±0.43)]、低密度脂蛋白(LDL-c)[(2.87±0.75)vs(2.5±0.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斑块组中按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两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3.86±4.24)vs(15.78±6.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亦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亦是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02-2014-11我院收治的154例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根据有无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单纯高血压组(81例)和高血压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组(73例)2个亚组,同时选取血压正常者150例为对照组。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2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以及斑块回声强度,比较其差异,并研究血压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面积、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斑块面积、斑块回声强度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程度越高,患者斑块面积越大、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高(P0.05)。单纯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组的颈动脉斑块的积分、指数、内-中膜厚度以及斑块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者,而高血压合并脑卒中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高,提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斑块的脱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与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入选患者来自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临床观察研究(Study on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SOS-Stroke)。选取经颈动脉超声证实存在颈动脉斑块的AIS患者。所选患者入院24 h内均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ox-LDL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NIHSS评分与ox-LDL水平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21例患者,ox-LDL平均水平为(56.55±20.86)μg/dl,平均NIHSS评分为4(2~8)分。在线性回归模型中,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因素后发现,血浆ox-LDL水平对NIHSS评分有影响,且ox-LDL每升高10个单位,NIHSS增加0.23分(P0.0001)。年龄、性别和斑块是否稳定对NIHSS评分与ox-LDL水平的关系无显著影响。结论 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与血浆ox-LDL水平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MR诊断价值。方法经颅MRI证实的首发或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经过B超检查筛选颈动脉狭窄38例,分别行MR多序列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经MR图像分析,颈总动脉分叉区狭窄20例,颈内动脉狭窄或者闭塞18例,钙化8例,无钙化纤维成分为主19例,明显脂质核心6例,斑块内出血2例,脂质坏死核心2例,溃疡或者纤维帽撕裂1例。结论 MR多序列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颈动脉易损斑块成分显示清晰,能够动态观察易损斑块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198 9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的资料中将 2 3%的脑梗死归因于颈动脉病变[1] ,近年来随着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密切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卒中病因学方面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它可能是脑栓子的一个重要来源以及它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综述如下 :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慢性疾病 ,其病变主要累及体循环的大中型动脉 ,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罹患最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01-2013-10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动脉超声检查受检者有无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所有入组对象血小板参数各项值,并进行比较。结果伴颈动脉狭窄卒中组血小板计数(PL T )最低,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最大(P<0.05);颈动脉狭窄患者PLT、MPV及PDW较不伴颈动脉狭窄者均有显著差异(P<0.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伴动脉狭窄组血小板参数比较,仅MPV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MPV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及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