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眩晕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最常见症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和颈椎病变,而颈椎病变又是影响椎动脉颅外段血流的主要原因。基底动脉环(Willis氏环)是侧支循环系统,但其先天异常者占半数左右,当脑血供障碍时,常不能提供良好的代偿性作用。我们收治眩晕患者118例,均行脑MRA检查,发现一侧椎动脉细小或缺如者69例,占58.47%,基底动脉环先天异常者26例,占22.03%。而非眩晕患者35例脑MRA结果,均无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环组成动脉的狭窄或缺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颈椎病的三维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三维CT(3DCT)在诊断颈椎病方面的价值。方法 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30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神经根型145例,椎动脉型41例,脊髓型40例,混合型73例.食管压迫型1例。3DCT观察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大小、椎动脉和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骨性椎管狭窄的改变。结果 21.3%的惠者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柱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惠者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间孔狭窄的原因有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质增生/错位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者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闻隙狭窄和颈椎问盘突出等。结论 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问盘退变及其产生的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其主要病因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为了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体位改变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为该病辅助诊断及非手术治疗时采用合理体位提供依据。为此我们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体位改变对椎-基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我院1998~2000年门诊患者。根据具有眩晕、头痛、恶心、视力障碍及短暂平衡失调等临床表现,结合颈椎X线摄片及脑血流测定的改变,符合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38~61岁,平均5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椎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及仞步临床结果.方法 6例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单纯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平均15分.均于手术显微镜下施行颈椎前外侧入路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孔扩大术.结果 8例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即刻缓解.手术后3个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CT和(或)MRI检查显示椎间孔减压良好,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CT和(或)CTA检查椎动脉减压良好;动态X线检查手术节段椎体活动度保留.JOA评分平均16.60分.随访6~47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颈椎前外侧入路手术可以直视神经根和椎动脉,能够获得最为理想的减压效果,且不破坏椎问盘的完整性,无需椎体间融合及内固定,可以保留椎间盘的功能及椎体间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椎病是以颈椎退行性变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病征.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即为颈椎病.椎间盘变性导致颈椎不稳,带来继发改变,如前后纵韧带-椎间盘问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钙化、骨化和骨赘形成,钩椎关节及关节突关节增生,黄韧带、前后纵韧带、关节囊、项韧带的松弛、增生、钙化、骨化等.以上病理改变对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脊髓周围动静脉造成刺激与压迫,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颈椎病通常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与混合型.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对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的影像现象尚缺乏系统研究和认识。 目的:探讨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以“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组织工程”为中文检索词。以“asymptomatic spondylotic cervical cord compression”为英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及重庆维普(VIP)期刊全文数据库1987-01/2009-01文献并查阅有关图书资料。纳入有关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的临床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和不典型报道。保留36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无临床症状和体征的颈椎退变所形成的致压物对脊髓压迫的MRI征象上,发现脊髓压迫而不具备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者诊断为无症状压迫;临床治疗方法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制定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将有利于临床准确诊断分型及临床疗效的评估和疗法的选择,从而选择出最佳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和稳定性。动物实验表明,将组织工程同种异体冻干辐照骨应用于椎板切除术后椎板重建,发现其在引导推板再生,预防全椎板切除后并发症方面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7.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1〕:(1)眩晕为旋转感、视物晃动感或不稳感 ,多因头位和 /或体位改变而诱发 ;(2 )眩晕同时至少尚有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其它症状 ,如眼症 (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 )、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的脑干损害体征 ,如角膜和 /或咽反射减退或消失 ,调节和 /或辐辏障碍 ,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眼球震颤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病因明确 ,如颈椎病、颈椎外伤、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低血压等。本组 80例住院病人均符合上述标准。随机分为西比灵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压迫型前庭阵发症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方法共收集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64例,分为非椎基底动脉压迫型组(对照组)32例和椎基底动脉压迫型组(观察组)32例,应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判断64例患者的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及其压迫类型,并对两组间NVCC压迫点至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的最短距离、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双侧椎动脉间血管直径变异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观察组NVCC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为(6.26±2.02)mm明显小于对照组(8.17±1.98)mm(t=-3.872,P=0.000,P0.01);而观察组椎动脉血管直径(3.53±0.42)mm与对照组(3.44±0.31)mm无明显差异(t=0.962,P=0.340,P0.05);两组的基底动脉血管直径观察组(3.74±0.41)mm与对照组(3.65±0.29)mm间亦无统计学意义(t=0.992,P=0.326,P0.05);而观察组的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变异度(1.09±0.31)mm明显高于对照组(0.82±0.35)mm(t=3.330,P=0.001,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压迫型VP患者NVCC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较近且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变异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探讨青、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和不同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青年组(58例)、老年组(9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颈椎X线、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脑电图(EEG)、治疗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颈椎X线:老年组以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软组织钙化为著(P<0.025);青年组以曲度不自然为著(P<0.025)。②TCD检查:老年组显示左侧椎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缓慢(P<0.05),提示有动脉狭窄;青年组的血流速度快,提示有血管痉挛。③青年组的治疗和预后明显较老年组好(P<0.005)。④两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无明显差异。结论 青、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发病存在不同的病理机制,应区别对待;青年患者以曲度变直、神经根易激惹、血管痉挛为主,应及时纠正不良工作习惯,减少神经根刺激;老年患者椎间隙狭窄、骨质钙化增生压迫神经,神经根激惹轻,以动脉狭窄为主,治疗效果差,易复发,应采取牵引、理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当颈椎退行性变累及椎动脉、影响椎动脉向大脑后循环供血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时,即可明确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然而目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较为混乱,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其发病机制也不十分清楚,一些病因学学说尚待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1.
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般认为,当颈椎退行性变累及椎动脉、影响椎动脉向大脑后循环供血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时,即可明确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然而目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较为混乱,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其发病机制也不十分清楚,一些病因学学说尚待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2.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被认为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但是融合后产生临近节段的加速退变。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在解除患者脊髓压迫的同时保持了颈椎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恢复椎间盘正常的生物力学特点,防止邻近椎间盘的加速退变。 目的:观察颈椎Prodis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术后的运动学变化。 方法:选择55例69个椎间盘,其中双节段受损14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48(31~76)岁;脊髓型颈椎病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9例,混合型颈椎病14例。取颈椎前横切口或斜切口入路行Prodis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于置换前、置换后3,6,12,24个月观察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左右侧屈位片,JOA评分分析置换前后椎间盘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55例69个椎间盘, 41例行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14例行双节段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置换后随22(56~48)个月。 置换后JOA评分显示椎体功能改善率达56%。置换后手术节段椎间盘矢状面、冠状面活动度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45, 0.74),并保持了和邻近间隙同样的活动度和稳定性。说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保留了原来的椎间盘的活动度,患者恢复快,对邻近椎间盘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3.
由椎基底动脉硬化、颈椎退变以及血黏度增高等病理原因造成的中枢性眩晕,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头晕、视物昏花或视物旋转等主要特征,常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从2008-08-2011-07我们在临床上运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舒血宁治疗中枢性眩晕病人55例,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青年与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探讨青、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和不同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青年组(58例)、老年组(9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颈椎X线、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脑电图(EEG)、治疗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颈椎X线:老年组以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软组织钙化为著(P<0.025);青年组以曲度不自然为著(P<0.025)。(2)TCD检查:老年组显示左侧椎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缓慢(P<0.05),提示有动脉狭窄;青年组的血流速度快,提示有血管痉挛。(3)青年组的治疗和预后明显较老年组好(P<0.005)。(4)两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无明显差异。结论青、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发病存在不同的病理机制,应区别对待;青年患者以曲度变直、神经根易激惹、血管痉挛为主,应及时纠正不良工作习惯,减少神经根刺激,老年患者椎间隙狭窄、骨质钙化增生压迫神经,神经根激惹轻,以动脉狭窄为主,治疗效果差,易复发,应采取牵引、理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由于椎动脉在颈部穿行于颈椎横突孔入颅 ,所以颈椎的变化必然导致椎动脉供血的改变。本文收集 30例临床诊断为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 ,均行颈椎 CT扫描 ,着重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 30例 ,男 2 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纤细或狭窄与血管性眩晕的关系。方法对12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在急性期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颈部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应用颈部增强MRI和头颈部CTA检查动脉形态改变情况。结果 12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的颈部血管彩超显示:椎动脉(VA)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颈部MR和头颈部CTA显示椎基底动脉较对照组纤细或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纤细或狭窄导致血流速度减慢,是血管性眩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颈椎不稳定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上颈椎不稳定与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关系及其诊断的可靠性。方法 回顾分析16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与随机抽取的20例年龄分布相当的健康成人做对照研究。结果 观察组颈椎不稳43.8%(7/16),颈椎间盘退变4例,非手术治疗6例,优良率66%,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固定6例,优良率84%。对照组颈椎不稳20%(4/20),颈椎间盘退变5例。结论 上颈椎不稳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九分法诊断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1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患者多有动脉硬化或颈椎病病史。但近年由于职业因素导致青年人群发病率逐渐上升,该病易反复发作,治疗不及时发展严重者可发生相应区域脑梗死[1]。我院内科于2008-10-2011-10采用丁咯地尔注射液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者60例,起效时间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综合症。临床上并不少见,我们自1978年1月至1983年7月间,系统的观察了120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颈椎牵引致脑干梗塞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牵引致脑干梗塞2例报告李敏霞,江岸英,段基礼例1,男性,64岁。因头晕1年余加重1月入院。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颈椎病。给予药物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后行颈椎牵引治疗,当日即出现2次发作性眩晕伴左上肢麻木,第3日再次出现眩晕,呕吐伴左上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