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CT的应用,小儿非外伤性颅内血肿越来越多地被发现。本文就我院1982年6月~1989年12月经CT扫描发现的23例小儿非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病因、诊断与治疗问题进行探讨,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例,女7例;年龄:<1岁3例,1~3岁1例,4~7岁4例,>7岁15例;血肿部位:额颞叶1例,额顶叶4例,颞顶叶4例,额、颞叶各1例,顶叶2例,基底节4例,四脑室内2例,全脑室内2例,小脑1例,硬膜下1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痴呆患者基于像素水平的脑代谢图型特点。方法对最终临床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20例)、额颞叶痴呆(20例)、路易体痴呆(10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7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3例)、皮质基底节变性(1例)和多系统萎缩(1例)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18F-FDG PET显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描述各种神经变性疾病脑代谢降低区域和程度。结果 SPM分析表明,各种神经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18F-FDG PET显像均表现为皮质代谢降低,但其代谢图型变化明显不同:阿尔茨海默病组以双侧颞顶叶和额叶皮质代谢降低为主,基本感觉运动皮质、枕叶、基底节和丘脑活性保留;额颞叶痴呆组额叶和颞叶皮质不对称性代谢降低,伴部分顶叶皮质和基底节、丘脑等皮质下核团不同程度代谢降低;路易体痴呆组枕叶、视皮质和双侧颞上回前部代谢降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组双侧前额叶背外侧、颞叶前外侧、中脑和双侧尾状核代谢降低;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组左侧额叶Broca区、左侧颞叶皮质(除左侧颞上回后部)和右侧颞叶内侧皮质代谢降低;皮质基底节变性组双侧中央沟周围额顶叶皮质(右侧显著)、右侧基底节代谢降低;多系统萎缩组双侧小脑背外侧皮质和左侧壳核代谢降低。结论神经变性疾病所致痴呆在18F-FDG PET显像中表现出各自特征性脑代谢降低图型,18F-FDG PET显像有可能成为痴呆鉴别诊断的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 男性,41岁。因车祸致头部外伤后昏迷半小时入院。入院头颅螺旋CT示右颞叶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中线明显左移,病人右侧瞳孔散大,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右侧巴氏征阳性。入院诊断:重度颅脑外伤,右侧小脑幕切迹疝。右颞顶叶硬膜下血肿,右颞顶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后积极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右颞顶叶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手术顺利,术后第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收集230例脑梗死急性期(1~14 d)患者,包括额叶31例,颞叶27例,顶叶26例,枕叶21例,基底节47例,丘脑35例,小脑23例,脑干20例;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测评。结果 (1)各病变部位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不同;额叶组、颞叶组及丘脑组MoCA总分低于其他各组(P〈0.05),顶叶组、枕叶组MoCA总分与基底节组、小脑组和脑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2)额叶组在视空间及执行功能、注意认知域及MoCA总分值低于其他各组(P〈0.05);颞叶组在命名、延迟回忆认知域分值低于其他各组,MoCA总分与顶叶组、枕叶组、基底节组、小脑组、脑干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顶叶组及枕叶组MoCA总分低于基底节、小脑、脑干组(P〈0.05);丘脑组在视空间及执行功能、注意认知域及MoCA总分低于顶叶、枕叶、基底节、小脑和脑干组,语言及定向认知域分值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及认知损害的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8F-FDG 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与额颞叶痴呆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明确诊断的阿尔茨海默病(20例)和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20例)患者的18F-FDG PET显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皮质代谢降低脑区间的差异。结果视觉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均表现为皮质代谢降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以双侧颞顶叶和后扣带回代谢降低明显,以及部分额叶皮质代谢降低,而基底节和丘脑不受累,18/20患者双侧大脑半球皮质代谢降低范围和程度基本对称;额颞叶痴呆患者额叶和前颞叶皮质代谢均降低,其中11例同时伴部分顶叶皮质和基底节、丘脑等皮质下核团不同程度降低,16/20患者双侧大脑半球代谢降低程度和范围明显不对称,4例以右侧为主、12例以左侧为主。结论由于18F-FDG PET显像所显示的阿尔茨海默病和额颞叶痴呆患者之皮质代谢降低图型不同,故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A),观察其诊断效果。结果 CT平扫初步诊断阳性率为55%,二次CT平扫复查阳性率为100%。CT表现为:22例为血管阻塞引起的大面积梗死,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或表现浮云征、脑回征或假肿瘤征;12例为血栓脱落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楚,并且阴影沿血管走行;6例为外伤所致脑梗死,表现为在损伤基础上的大片状低密度影,且往往累及灰白质。CT血管造影示大脑前动脉严重狭窄或者闭塞患者7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者闭塞患者18例,两动脉同时闭塞患者5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2例,病变血管支配的脑实质范围比CT平扫所见梗死范围明显增大。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对大面积脑梗死诊断准确、省时,联合CT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31例经头颅CT扫描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以期获得对该病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预防和早期诊断与治疗。本组31例出血性脑梗死中属皮质型9例、血肿型7例、梗死灶内渗血型15例。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为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大面积校死易发生出血性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进展性脑梗死颅脑CT早期表现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05—2015-04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64层螺旋CT观察病变部位和范围,比较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与急性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颅脑CT异常表现。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脑CT主要特征为早期可见低密度征、脑动脉高密度征、局部脑组织肿胀、灰质-白质分界消失、脑组织大面积梗死。复查时,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急性非进展脑梗死患者(t=26.405,P0.01);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颅脑CT检查异常改变53例(63.10%),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CT异常表现84.62%,明显高于急性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53.45%(χ~2=7.498,P0.05);病情至进展高峰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体积增大12例(46.15%),出血性梗死4例(15.38%),新部位梗死4例(15.38),梗死体积未见明显变化6例(23.08%)。结论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颅脑CT主要特点为脑梗死体积增大、出血性梗死、新发部位梗死,脑CT能够准确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为早期诊断、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观察72例脑梗死患者,合并心电图(ECG)改变59例,占81.9%。腔隙性脑梗死及脑血栓ECG以窦性心动过速及占室肥厚劳损多见,脑栓塞以心房纤颤多见。CT与ECG对照发现,额顶叶大面积梗塞80?G正常,颞顶叶大面积梗塞灶ECG均提示心房纤颤。指出ECG改变与脑梗塞死型及部位相关。本级9例脑栓塞均由心房纤颤及心肌梗死引起,积极防治心脏病可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患者中累及枕叶9例,顶叶8例,额叶8例,基底节6例,颞叶2例,胼胝体1例和小脑1例。CT平扫示枕叶、顶叶、额叶、基底节、颞叶、胼胝体和小脑等低密度。MRI平扫示T_1WI为低信号、T_2WI及Flair为高信号。DWI可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可呈等、稍高、高或低信号。结论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可累及部位主要局限于顶枕叶,但额叶、基底节、颞叶、胼胝体及小脑等部位亦可受累。Flair、DWI和ADC序列对病变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8例失语症和18例无失语症的单侧半球损害患者进行书写和视空间功能检查,然后将两者所写的字和各自发病前后的字分别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书写与大脑两半球特有功能和协同活动的关系。 资料和方法 资料来源:本组26例除1例右半球转移癌外均为首次中风患者,右利,并于发病1~2个月经CT检查。失语组8例,年龄38~66岁,男5例,女3例,病变位于左半球颞、额、颞顶、额顶和丘脑各1例,基底节3例。无失语组18例,年龄34~73岁,男16例,女2例,病变位于左半球颞、额叶各1例、基底节2例,右半球颞、额、颞顶、额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Gerstmann综合征(GS)的临床与神经心理学特点。方法采用汉语失语症成套测评(ABC)、书写及视空间检查,对259例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或脑损伤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 (1)259例患者中有19例患有Gerstmann综合征(GS),其中9例有GS四主征、10例有GS的核心症状、命名性失语(AA)5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TCM)2例、经皮质感觉性失语(TCS)4例、Wernicke失语3例、构音障碍2例、无失语5例;(2)病变部位:左顶枕、左侧颞顶、左侧颞顶枕、左侧额顶枕和左侧基底节共17例,右侧基底节、顶叶损害2例。结论 (1)Gerstmann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综合征;(2)其病变部位不仅仅限于优势半球顶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及CT扫描的表现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05-03—2014-03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74例,均接受CT检查,将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CT诊断的准确性,并观察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为临床检查提供指导性建议。结果 CT扫描后均确诊为脑梗死,经后期持续复检明确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为100.0%。病灶部位多为大脑中动脉主干、动脉供血区以及分支供血区。血肿型20例,非血肿型54例。血肿型患者CT检查的表现特点为低密度区存在明显可见的高密度团块状影,而非血肿型患者CT表现特点为各形态低密度影中存在不均匀的条索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且样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临床早期诊断措施可指导治疗的准确程度,进而降低不良预后事件的发生率。针对疑似患者采用CT检查与复查可有效提高出血性脑梗死的确诊率,具有良好的准确性,通过检查结果的不同表现特征也能够明确指出出血范围与部位,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方向与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表现与头颅CT特点。方法对5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生HI时部分患者病情再度加重,且以头痛频度最高,也有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根据头颅CT表现可分为非血肿型和血肿型。结论头颅CT是诊断HI的可靠手段。对脑梗死特别是大面积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不论临床症状有无加重,均须定期头颅CT检查,以及时发现本病,争取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MRI)与CT对脑出血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另选择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2组均行头颅MRI与CT检查。对比分析2组MRI与CT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鉴别诊断要点及价值。结果 CT影像学表现下,2组病灶密度、CT值、病灶形态、血肿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等方面均表现出各自的特征。MRI影像学表现,急性脑出血组病灶DWI信号特征以混杂信号(69.2%)为主,急性脑梗死组则以高信号(90%)为主(P0.05)。急性脑出血组病灶周围DWI高信号水肿带的发生率84.6%,高于急性脑梗死组的14.0%(P0.05)。同时,急性脑出血组病灶部位及形状分布以基底节区(86.54%)、类圆形(88.5%)为主,急性脑梗死组则以小脑及顶额、颞叶区(72.0%)、不规则形(84.0%)为主(P0.05)。结论在急性脑出血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鉴别诊断中,MRI与CT均能发挥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GM1协同治疗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象与方法  选择 1998年 11月 - 2 0 0 3年 5月我院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 (<4 8h)病人 4 8例 ,均为重症脑梗死病人 ,符合 1995年第 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标准 ,并行头CT及MRI检查确诊 ,且临床神经功能评分 >2 0分。分组及给药方法 入选病人随机分为神经节甘脂(GM1)组和对照 (NC)组。GM1组 2 4例 (男 14例 ,女 10例 ) ,年龄 4 9~ 74岁 ,其中颞、顶、枕大面积脑梗死 10例 ,颞、枕梗死 6例 ,桥脑梗死 6例 ,小脑梗死 2例。对照组 2 4例 (男 13例 ,女 11例 ) ,年龄 4 8~ 72岁 ,其中小脑半球梗死 3例 ,颞枕叶梗死 10例 ,颞顶叶梗死 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58例经颅脑CT/MRI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为7.05%,好发于心房纤颤、大面积梗死、溶栓、降纤、抗凝患者;影像学上表现为非血肿型占86.21%,血肿型占13.79%.结论 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溶栓、降纤、...  相似文献   

18.
烟雾病脑卒中部位的分布特征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烟雾病脑卒中的好发部位,提高对烟雾病的认识,以减少漏诊.方法 分析我院神经内科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32例烟雾病患者,对其脑卒中部位进行总结分类,并计算各构成比.结果 32例病例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男女比例为1:1.28,发病年龄7~47岁,缺血性脑卒中5例(15.6%),平均年龄24岁,出血性脑卒中21例(65.6%),平均年龄33岁,同时患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者6例(18.8%),平均年龄32岁.出现梗死部位共20处,常见部位依次为额顶叶12次(60%)、颞枕叶4次(20%)及基底节区4次(20%),发生出血共28次,常见部位依次为脑室旁11次(42.8%)、脑室11次(39.2%)、颞枕叶3次(10.8%)及蛛网膜下腔2次(7.2%),小脑和脑干无脑卒中发生.结论 成人烟雾病多以颅内出血发病;无脑卒中危险因素成人出现脑室或脑室旁出血、额顶叶梗死以及青少年颅内出现缺血性病变合并癫痫者需高度警惕烟雾病.  相似文献   

19.
现对我院2004-04~2008-04收治的960例急性脑梗死中的20例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男15例,女5例。年龄50~72岁,平均69岁。全部患者均做脑CT扫描,右基底节梗死4例,左基底节梗死5例,双侧基底节多发性腔梗8例,左侧颞顶叶梗死2例,左侧  相似文献   

20.
现回顾性分析我所2009-03—2011-03收治的40例外伤后额颞硬膜外血肿并发脑梗死患者的资料,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12~65岁,平均36.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8例,跌坠伤12例,打击伤10例。脑梗死发生部位均在额颞硬膜外血肿区或血肿侧大脑半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