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中患侧颈动脉阻断对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 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择期行CEA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52例,麻醉诱导前及颈动脉阻断前后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以芬太尼、异丙酚、罗库溴铵诱导,气管插管术后以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中连续监测并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局部脑氧饱和度等。结果 HR在颈动脉阻断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MAP在颈动脉阻断后明显增高(P<0.05),而在阻断开放后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bis在颈动脉阻断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患侧局部脑氧饱和度在颈动脉阻断后呈下降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阻断开放后逐渐恢复,开放后30 min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 CEA术中患侧颈动脉阻断对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没有影响;CEA术可以改善患侧局部脑供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明选择性脑超深低温技术对常温条件下猴脑血流阻断有效治疗时间窗.方法 10只恒河猴分为3组:常温组(n=3);深低温I组(n=4):脑血流阻断15min开始深低温治疗;深低温Ⅱ组(n=3):脑血流阻断20min开始深低温治疗.双侧颈动脉和颈静脉系统分离、脑血流阻断建立严重脑缺血缺氧模型.深低温组动物通过一侧颈内动脉灌注4~C林格氏液同侧颈内静脉回流,阻断其他颈动脉和颈静脉血管,脑温维持在(15.3±1.04)℃、中心体温(35.1±1.10)℃.维持深低温60min后恢复正常脑血流.常温组动物采用相同方法脑灌注37℃林格氏液.观察猴生存率、脑神经功能状况和病理形态.结果 4只脑血流阻断15min开始深低温治疗的猴死亡3只、1只长期存活;3只脑血流阻断20min开始深低温治疗和3只常温组猴全部死亡.死亡动物脑干出现神经元死亡.结论 常温条件下严重或完全脑缺血缺氧有效低温复苏时间为10min、15min内低温复苏成功率高,15min以上开始深低温复苏效果差.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支架术高灌注损伤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颈内动脉狭窄经过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中术后出现高灌注损伤12例和未出现高灌注损伤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高灌注损伤与高血压、糖尿病、狭窄程度、侧枝代偿情况、血压变化情况、狭窄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结果 提示狭窄程度(B=0.637;P=0.034;OR=1.891)、侧枝代偿情况(B=-1.955;P=0.021;OR=0.142)、血压变化(B=-1.818;P=0.011;OR=0.162)和血流速度的变化(B=1.278;P=0.031;OR=3.59)与高灌注损伤密切相关.结论 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高,侧枝循环代偿越差,术后血压控制不好,术后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越快,则高灌注损伤的危险就越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对脑皮质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对18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脑皮质血流灌注量进行检测.结果 患者术后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皮质血流灌注量均显著增加(均P<0.05);同时支架置入侧术后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皮质血流灌注量比值较术前增加更明显(均P<0.05),但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可使狭窄侧及对侧脑皮质血流灌注量增加,而狭窄侧大脑中动脉、后动脉增加幅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中再破裂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中再破裂的预防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破裂颅内动脉瘤实施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发生术中再破裂,4例采用双极电凝止血或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后夹闭动脉瘤;8例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处用动脉瘤夹直接夹闭止血;6例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后迅速分离瘤颈并夹闭。结果18例动脉瘤术中再破裂出血均得以有效控制,并成功夹闭动脉瘤颈。术后痊愈10例,偏瘫或语言障碍5例,死亡3例(2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颅内感染)。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及早显露和控制载瘤动脉近端,瘤颈分离动脉瘤困难时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可有效地减少和控制术中再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对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重度颈动脉狭窄行CE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均为症状性狭窄,伴有溃疡斑块。结果 9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荧光造影均显示狭窄明显解除,血流通畅,术中阻断时间为20~30 min;术后有并发症,其中颈部切口周围轻度肿胀青紫5例,血肿形成3例,声音嘶哑4例,耳后皮肤麻木5例,同侧症状性脑梗死1例,无症状性脑梗死3例,过度灌注脑出血1例,局部血栓导致颈动脉闭塞2例,无严重致残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0个月,再狭窄3例,1例行球囊扩张术,其他2例继续随访中。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的、有效的、可靠的手术方式,也是唯一可以达到去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能完全重建正常管腔和血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凝血酶治疗脑立体定向活检术中出血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立体定向手术非直视下操作,术中可能损伤深部脑血管而致颅内出血。特别是小动脉出血,处理困难。本文报告凝血酶脑内局部灌注治疗走向术中出血10例,包括动脉出血2例。控制出血快速有效,无并发症。尽管凝血酶用量过多可造成脑血管痉挛和脑梗塞,但只要用量适当则可有效止血,挽救生命,故局部灌注适量凝血酶的方法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一侧颈动脉狭窄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实施支架置入术前及术中的脑保护措施对降低围手术期缺血事件发生的有效性. 方法 12例患者术前均进行血流阻断耐受试验,对2例重度不能耐受缺血负荷的患者术前进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对2例相对不耐受缺血负荷的患者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支架置入术.术中采取减少脑血流阻断时间、降低血栓形成等各种有效脑保护措施,防止缺血事件的发生.术后通过弥散加权MRI(DWI)检查及缺血性神经症状的临床表现,评估脑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结果 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出现一过性失明1例,出现永久性缺血神经症状1例.术后24 h DWI阳性率为50.0%,多为小于1~2 mm小病灶散在分布.术后颈动脉血管扩张达90%以上8例,70%-90%4例. 结论 术前正确评估缺血耐受程度及血流特征,术中有效缩短血流阻断时间及防止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等脑保护措施可有效降低一侧颈动脉狭窄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永久性缺血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凝血酶治疗脑立体定向活检术中出血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立体定向手术非直视下操作,术中可能损伤深部脑血管而致颅内出血,特别是小动脉出血,处理困难,本文报告凝血酶脑内局部灌注治疗定向术中出血10例,包括动脉出血2例,控制出血快速有效,无并发症,尽管凝血酶用量过多可造成脑血管痉挛和脑梗塞,但只要用量适当则可有效止血,挽救生命,故局部灌注适量凝血酶的方法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荧光造影辅助下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荧光造影辅助下CEA治疗的4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典式CEA,术中持续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血流动力学情况;使用吲哚菁绿(ICG)造影和FLOW 800分析,蔡司P900显微镜下观察内膜剥脱前后颈动脉荧光显影。结果 手术效果良好39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TCD监测和ICG荧光造影显示术侧颈动脉血流通畅,出院前CTA检查显示术侧颈动脉通畅。术后1、6个月复查CTA,3例出现再狭窄,其中2例狭窄程度40%~60%,1例出现同侧颈外动脉重度狭窄,但无症状。结论 CEA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应用ICG荧光造影对预防脑缺血或过度灌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标准式与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方法 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0侧,标准术式25侧,外翻术式65侧,分析两种术式的特点,评价其应用价值及疗效.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动脉阻断时间为:标准式为13.4 -48.2 min,外翻式为14.5 - 31.2 min.术后患者均复查颅颈CTA,必要时复查颅脑CT,显示手术侧颈动脉形态正常.采用标准式中2例2侧术后出现术侧脑梗死灶,另有2例2侧术后11个月出现吻合口区域粥样斑块形成、再狭窄;外翻式中1例1侧术后14个月出现再狭窄;8例8侧颈内动脉狭窄伴扭曲者采用外翻式后扭曲消失.结论 标准式及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以有效地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两种手术方式各有特点,应根据手术者的习惯、熟练程度以及患者病变、影像、解剖特点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技巧,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中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共5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右侧狭窄26例、左侧15例、双侧12例;中度狭窄(30%~69%)35例、重度狭窄(70%~99%)16例、完全闭塞2例。结果其中50例单纯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2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1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管腔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并支架取出术。术后颈部CTA及灌注成像提示颈动脉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脑组织灌注不同程度改善。随访3~24个月,1例因心肌梗死死亡、2例术侧颈部皮肤麻木、1例声音嘶哑、3例仍有轻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脑卒中病例。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及娴熟的手术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技巧,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中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共5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右侧狭窄26例、左侧15例、双侧12例;中度狭窄(30%~69%)35例、重度狭窄(70%~99%)16例、完全闭塞2例。结果其中50例单纯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2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1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管腔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并支架取出术。术后颈部CTA及灌注成像提示颈动脉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脑组织灌注不同程度改善。随访3~24个月,1例因心肌梗死死亡、2例术侧颈部皮肤麻木、1例声音嘶哑、3例仍有轻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脑卒中病例。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及娴熟的手术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1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 窄患者在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时,观察其血压、心率的变化以及药物控制的疗效、围手术期有无并发症。结果:15例支 架放置全部成功,其中11例在进行颈动脉分叉部球囊扩张或支架释放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6例出 现颈动脉窦反应,在使用阿托品和多巴胺后均恢复正常。术中及术后无与血液动力学相关的脑低灌注或高灌注并发症。 结论: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是CAS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通过药物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修补术中控制出血的方法。方法对13例上矢状窦修补术进行改良,在上矢状窦破裂处(术域)远端预暴露上矢状窦并适度阻断。结果修补过程中无大出血,均无须术中输血,均一次性修补成功,术后复查无再出血、继发血肿或静脉窦血栓形成。结论对于上矢状窦破裂修补术,行术域远端上矢状窦预暴露并适度压迫阻断,可有效控制修补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6.
猪深低温停循环长程时间窗脑保护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深低温停循环长程时间窗90min行间歇性一侧颈动脉顺行灌注脑保护液的辅助脑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小猪(10~15kg)22只分三组:空白对照组6只,18℃不停循环90min,不加灌注脑保护液;阳性对照组8只,18℃停循环90min,不加脑保护液灌注;实验组8只,18℃停循环90min一侧颈动脉顺行灌注保护液。采用改良开胸体外循环法建立猪深低温模型,转流降温至鼻咽温18℃时停循环90min,分别在停循环期间、降温和复温时加用脑保护液间歇灌注,观察停循环长程时间窗及辅助灌注的脑血流量和生理指标变化、神经血红蛋白(Neuroglobin,Ngb)的表达和电镜下海马组织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脑血流量在辅助灌注下由(22.2±2.5)ml.min-1.100g-1上升到(38.5±2.6)ml.min-1.100g-1。空白对照组检测到少量神经元形态学改变,阳性对照组电镜下可以观察到神经元线粒体明显肿胀,而实验组线粒体形态正常,突触有大量囊泡聚集,RT-PCR神经血红蛋白表达上调,c-fos蛋白表达增加。结论1,6-二磷酸果糖 氧和冷晶液是一种较好的脑保护液;停循环90min内辅助灌注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深低温下的氧耐受可能源于Ngb有较好的携氧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狭窄,作为一种减少卒中风险的干预手术是相对安全和有效的[1,2]。手术过程中需要暂时阻断颈内动脉,这可能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目前常用的预防方法是提升血压、减少阻断时间和术中使用转流术[3]。但术中使用转流术会加大手术难度,增加手术时间,是否需实施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在单侧颈动脉阻断过程中SEP监测的作用。方法:10例患者,术中暂时阻断单侧颈动脉。SEP在手术前、中、后监测。结果:在单侧颈动脉阻断过程中,8例出现SEP显著改变。结论SEP是脑缺血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9.
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86年Koizumi等首先报道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来,这一模型得到了广泛的采用.本模型的解剖学基础是:通过颈部手术暴露一侧的颈动脉系统,经颈外动脉(ECA)或直接经颈内动脉(ICA)将预制的尼龙线从ICA插入到同侧的大脑前动脉(ACA)近端,通过阻断同侧ICA、后交通动脉(PCoA)和对侧ICA经前交通动脉(ACoA)来源的动脉血供.达到最终阻断同侧MCA的血供,根据研究需要确定缺血时间,拔除尼龙线后可以使得血流再通造成再灌注,从而制成大鼠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在治疗颈动脉狭窄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对156例162侧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人采取CEA治疗,分析其治疗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CEA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率为4.3%,脑卒中发生率为1.9%.结论 CEA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