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评价国家Ⅰ类新药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丁苯酞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20ml静滴,1次/d;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疗程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口服0.2g/次,3次/d,疗程2周.治疗结束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 丁苯酞治疗组的治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静滴,2次/d。于治疗前、治疗后7d和14d检测2组患者血清NSE、S-100β、MDA和SOD的水平变化,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2组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变化。结果丁苯酞组在治疗后7d和14d,血清NSE、S-100β和MD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血清SO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丁苯酞组在治疗后7d和14d,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丁苯酞组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S-100β和MDA水平,提高血清SOD水平,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86例发病6~48 h内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丁苯酞组、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组(联合组)各62例; 对照组按分水岭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2周,丁苯酞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及阿加曲班; 3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神经功能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指数)评定; 观察3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NSE水平的变化; 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比较3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4 d后3组NIHSS评分、NSE水平均显著降低,Barthel 指数显著升高,联合组、丁苯酞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优于丁苯酞组(P<0.01); 治疗3个月后各组预后良好率比较,联合组、丁苯酞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优于丁苯酞组(P<0.01),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安全有效,并能降低NSE水平,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银杏叶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高压氧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06—2014-08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及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减少,观察组减少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高压氧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显著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对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121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分为丁苯酞组53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给予脱水剂,胃黏膜保护剂、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药、扩血管药、活血化瘀中药、脑保护药物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丁苯酞组于发病24 h内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于入院第4~5 d采用CTA检查观察所有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于入院时、第2周及第3个月进行NIHSS评分。结果丁苯酞组37例(69.8%)建立侧支循环,对照组38例(55.9%)建立侧支循环。丁苯酞组侧支循环建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苯酞组及对照组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丁苯酞组比较,对照组第2周及第3个月NIHSS评分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可促进脑梗死部位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减轻脑梗死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n=73)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n=73)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组均治疗14d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评估2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情况,并对2组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进行检测。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与ADL评分及ET-1与NO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ADL评分较对照组高;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7-10~2010-10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和依达拉奉,对照组则单独使用依达拉奉,疗程14 d,一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68.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快速改善神经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4-05—2015-05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治疗组8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滴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4d,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检测血清CRP水平与TNF?α水平。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CRP水平与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减少神经细胞损伤,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超静脉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6—2019-11武汉市武昌医院治疗的超静脉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降脂及保护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4 d。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APN)水平、NIHSS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90 d mRS评分变化。结果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4 d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hs-CRP降低、APN水平升高、NIHSS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d后观察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远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4年4月治疗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7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变化。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无严重副作用。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改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揭西县中医医院2009-10~2011-06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丁苯酞,对照组则单独使用依达拉奉,疗程14d,一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68.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快速改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丁苯酞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依达拉奉等治疗,丁苯酞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在入院第1d、第7 d、第14 d、21 d及28 d进行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在第1天第14天及第28天检测肝功、肾功,血凝常规。结果 2组14 d、21 d、28 d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2组的血凝常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而相对安全,对肝、肾功、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治疗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96例随机分成丁苯酞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用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NIHS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9.6%)高于对照组(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7d、14d和21d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14d和21d治疗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P<0.01)。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丁苯酞联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同时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2次/d,入院首次负荷量阿司匹300 mg、氯吡格雷300mg嚼服,对照组口服常规剂量阿司匹林100mg,均连用14d.于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28 d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记录2组症状及体征进展的发生率,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症状进展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丁苯酞加负荷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可阻止梗死的进展,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胞二磷胆碱静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滴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38,P0.05)。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为胃肠道不适,未经特殊处理。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10—2014-10收治的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和静滴胞二磷胆碱,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5d后观察2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临床效果。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6—2015-06收治的21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108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和静滴胞二磷胆碱,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5d后观察2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临床效果。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2组基础治疗相同,包括给予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口服,活血化瘀类药物静滴,有基础疾病者予相应处理,包括控制血糖、血压等.治疗组同时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25 mg)静滴,2次/d;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均连用14 d.于治疗前后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随访1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改善明显,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温胆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抗凝、溶栓等治疗,对照组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胆汤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愈显率6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P0.05),2组治疗前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温胆汤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近期疗效,可能与二者清除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缺血区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84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72 h以内,按照随机数字表依次进入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 观察治疗前、治疗14 d后患者HIHSS、Barthel 指数及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变化。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14 d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NIH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 2组患者BI指数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2组患者脑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脑血流量改善与临床症状改善呈正相关(r=0.57,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量,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