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国产单腔起搏器与进口百多力单腔起搏器的性能和费用。方法选取188例具有起搏器适应证的患者,基于患者自愿选择原则,103例患者安装国产Qinming2312M单腔起搏器(国产组),85例患者安装进口百多力Phillos IIS单腔起搏器(进口组),比较两组起搏器的参数,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结果与进口组比较,国产组在植入中和随访中各个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口组并发症:电极脱位1例,囊袋感染1例,感知异常1例;国产组并发症:电极脱位1例,囊袋感染2例,感知异常1例,国产组与进口组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103 vs 3/85;P0.05),与进口组住院费用比较,国产组显著降低(24 322元vs 31 098元;P0.01)。结论国产组与进口组性能相当,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2.
起搏器安置术后发生感染处理十分棘手,我们采用分段处理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例患者为1993年~1997年7月收治,男4例、女2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69岁。所用起搏器均为VVI型,国产4台、进口2台。其中2例为本院安置,4例为外院安置。6例局部均有溃烂、脓性分泌物、起搏器外露,详见附表。分段处理法:①术前常规使用抗菌消炎药物,使局部分泌物减少、干燥。②术中首先用粘胶纸将感染、溃烂部分及裸露的起搏器全部遮盖,再进行皮肤(含粘胶纸)消毒、铺巾,在粘胶纸上方电极导管的近血管内段部分经过处切开皮肤、分离电极,并剪断之。根据…  相似文献   

3.
2例患者均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术中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导线,1例安置VVI起搏器,另1例安置DDD起搏器。术后随访1年以上,起搏参数正常。  相似文献   

4.
总结分析我院295例共685例次起搏器更换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显示:更换原因主要是自然寿限和故障,分别占86.6%和9.6%,其次为术后感染,占5.1%。笔者体会:(1)更换术前应明确更换原因并行有关检查,如胸壁刺激试验;(2)术中需采取相应保护措施;(3)应常规测试原电极导线参数;(4)可采用连接器或铆接法将原电极与不匹配的新起搏器相连接;(5)对起搏器术后感染而保守治疗无效者,应尽早在对侧安置新起搏器,取出原起搏器并彻底清创缝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国产Qinming 2312S/M型心脏起搏器的功能、应用特点及随访参数,并与进口起搏器相比较。方法对25例安装Qinming 2312S/M起搏器的患者进行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起搏参数变化进行记录,并与其它三组(各25例)分别安装进口单腔起搏器美敦力RES01、圣犹达2402或百多力Axios S的患者相应的起搏参数进行比较,随访患者病情以及起搏参数变化。结果 4组患者手术即刻和术后3个月、6个月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阻抗和波幅)相互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国产Qinming 2312S/M起搏器的临床疗效不亚于同类型进口起搏器。  相似文献   

6.
接受永久起搏器安置的高龄患者由于手术配合程度差,常规应用翼状电极时一旦出现电极脱位而再次接受手术的困难度大。应用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导线行永久起搏器治疗,增加了起搏部位的选择,降低了电极脱位高危情况下的脱位风险,且术后制动时间短,起搏效果好。本文对35例高龄患者安置永久起搏器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永久心脏起搏电极导线连接外置可重复使用的永久起搏器进行临时心脏起搏(TCP)的实用性和成本效益。方法 将具有TCP适应证的48位患者分为研究组(n=18)和对照组(n=30)。 研究组应用永久心脏起搏电极导线连接外置可重复使用的永久起搏器进行TCP;对照组进行传统方法TCP。 结果 研究组18例及对照组30例患者均成功地进行了TCP。研究组中有6例采用了主动螺旋起搏电极导线,另外12例应用翼状被动起搏电极导线。 研究组因为可逆性原因所致心动过缓进行TCP的比例(10 /18)高于对照组(8 /30);而因永久起搏器植入前保护性TCP的比例(3/18)小于对照组(16/30)(P〈0.05)。 研究组患者全部而对照组仅有17%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进行TCP(P〈0.05)。 研究组TCP应用时间长于对照组[(7.9±6.5)d vs (3.9±2.3)d,P〈0.05]。 研究组因TCP而住CCU病房的时间短于对照组[(0.2±0.5)d vs (2.6±1.2)d,P〈0.05]。 对照组起搏电极导线脱位33次而研究组无脱位。 对照组有1例患者发生心包压塞。 两组与TCP相关的总医疗花费相当(未计算起搏器费用)。 结论 应用永久心脏起搏电极导线连接外置可重复使用的永久起搏器进行TCP,实用性强且不增加医疗经费。  相似文献   

8.
不同部位心房起搏对心房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对心房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对DDD永久起搏器安置术109例(右心耳电极72例、房间隔电极37例)术前、术后分别描记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量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前后最长P波时间(Pmax)及P波离散度(Pd)。结果 右心耳起搏方式,Pmax及Pd较术前明显增加,而房间隔起搏方式Pmax及Pd较术前显著减少(P均〈0.05)。结论 房间隔起搏方式使心房电活动较稳定,有助于预防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用“J”形钢丝安置心脏起搏电极50例(摘要)沐贤友毛继康曹雪滨马东生本组50例病人,男35例、女15例,年龄26~78岁。安置VVI型起搏器49例(98%)、AAI型1例(2%)。永久性起搏器43例;临时起搏器7例,其中2例为床边临时起搏。不同原因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国产心脏单腔起搏器(Qinming 2312)与两种进口心脏单腔起搏器(Biotronik PhilosⅡS、St.Jude 5056)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连续入组在本院植入心脏单腔起搏器的患者74例,根据起搏器型号分为三组:A组(26例),植入Qinming 2312型;B组(25例),植入Biotronik PhilosⅡS型;C组(23例),植入St.Jude 5056型。检测并记录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各项起搏参数变化,采用SF-36量表评价并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各组患者的起搏器费用及医保报销情况。结果与B、C组相比,A组患者手术即刻和术后3个月的各项起搏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A组的费用较低,医保报销比例较高。结论国产心脏单腔起搏器(Qinming 2312)的性能及临床疗效不亚于进口单腔起搏器,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相似文献   

11.
韩冬梅  冯桂玲 《山东医药》2009,49(38):23-23
2001年7月-2007年7月,我们共安置各类起搏器63例,效果较好。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39例,女24例;年龄(60.5±4.5)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3例,单纯窦缓19例,Ⅲ度传导阻滞5例,Ⅱ°传导阻滞3例,快慢综合征1例、阿斯综合征1例,更换1例。临时起搏器14例,永久起搏器49例。手术均获成功。1例术后24 h发生电极折断,1例术后3个月发生电极脱位,其余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心室主动电极体外临时持续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起搏器感染行电极拔除术且起搏器依赖患者共415例,均使用心室主动电极体外桥接临时持续起搏。收集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415例患者平均年龄(63.8±11.7)岁,男性315例(75.9%)。局部囊袋感染310例(74.7%),菌血症75例(18.1%),感染性心内膜炎30例(7.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85例(44.6%),高度或完全性房室阻滞30例(55.4%)。穿刺点位于同侧锁骨下或腋静脉315例(75.9%),右侧颈内静脉入路100例(24.1%)。405例(97.6%)为右心室间隔部临时起搏,10例(2.4%)由于不耐受单腔起搏模式而选择了右心房+右心室双腔体外临时起搏。临时起搏电极保留时间为(15.3±11.6)d,4例(0.9%)出现与临时起搏相关的并发症。中位随访24.5(7.8,51.3)个月期间,1例(0.3%)患者再次出现起搏器感染。结论:对于起搏器依赖患者在感染装置拔除后,心室主动电极体外临时持续起搏安全、有效,临时...  相似文献   

13.
观察国产心脏起搏器Qingming 2312M的临床效果。选取在本院2011年7月至2016年1月安装Qinming 2312M心脏起搏器和百多力PhilosⅡS单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50例,每组75例。在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记录起搏器的参数,比较两组起搏器的参数及功能。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6个月起搏阈值、阻抗、R波波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国产心脏起搏器有着重量轻、外形尺寸小的特点,而且起搏理论寿命较进口心脏起搏器长。结论:Qinming2312M与进口心脏起搏器临床疗效相当,且具有寿命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右心室间隔部主动电极起搏与心尖部被动电极起搏之间起搏参数的差异.方法 选择我院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50例,其中26例为主动电极组,电极固定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24例为被动电极组,电极固定在右心室心尖部.观察两组电极置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QRS波时限,以及电极置入后起搏阈值、阻抗情况.结果 主动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电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电极组QRS波时限略窄于被动电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起搏阈值、阻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主动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永久性起搏器更换的原因和处理方法:附685例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分析我院295例共685例次起搏器更换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显示:更换原因主要是自然寿限和故障,分别占86.6%和9.6%,其次为术后感染,占5.1%。笔者体会:(1)更换术前应明确更换原因并行有关检查,如胸壁刺激试验;(2)术中需采取相应保护措施;(3)应常规测试原电极导线参数;(4)可采用连接器或铆接法将原电极与不匹配的新起搏器相连接;(5)对起搏器术后感染而保守治疗无效者,应尽早在对侧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将90例符合双腔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分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组(双螺旋电极组42例)与心房被动电极、心室螺旋主动电极组(单螺旋电极组48例)。观察2组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组均成功植入起搏器及起搏电极。双螺旋电极组中1例孕妇零射线下完成双螺旋电极及起搏器植入;4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在左侧锁骨下完成双螺旋电极及起搏器植入。双螺旋电极组和单螺旋电极组的手术时间及射线时间无显著差别,双螺旋电极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缩短[(4.2±1.5)h vs(56.3±22.5)h,P0.05]。单螺旋电极组术中出现心房电极导线脱位3例,双螺旋电极组未见导线移位、心肌穿孔及心包填塞等情况。术后随访,2组均无电极脱落和起搏阈值升高。结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安全可行,并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射线时间,特别是应用于心腔结构异常和特殊患者,显著增加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安置永久起搏器的3例患者术中发生心肌穿孔。表现为心肌阻抗及起搏阈值升高,当回撤电极导管后回复至正常。笔者体会:(1)冠心病、糖尿病、扩张性心肌病病人植入起搏电极术中用硬指引钢丝定位电极时易发生心肌穿孔。(2)心腔内心电图是诊断心肌穿孔的较可靠和较灵敏的方法。(3)心肌阻抗和起搏阈值测定对心肌穿孔有提示作用。(4)心肌穿孔发生后即刻回撤电极一般不会发生心包填塞。  相似文献   

18.
用直型翼状电极安置AAI起搏器一例王伟(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汕头515041)方卫华(深圳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深圳510120)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头昏、晕厥、心悸3年,诊断病窦综合征,于1992年1月安置AAI起搏器。常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床旁快速临时起搏器安置术路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3年2月收治于本院ICU行床旁快速临时起搏器安置术的老年患者(≥70岁)128例,其中右颈内静脉组25例、左锁骨下静脉组37例、右锁骨下静脉组27例和股静脉组39例,比较各组间植入时间、起搏器电极脱落例数、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各组间穿刺失败和起搏器电极脱落例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左锁骨下静脉组成功植入时间明显短于其余3组,右颈内静脉组总并发症多于股静脉组。结论从穿刺的并发症方面、起搏失败和起搏器电极脱落来说更趋向于经股静脉植入起搏器,如果出现植入困难或失败后建议行左锁骨下静脉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一例6岁患者,因患法洛式四联症,心脏外科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由于经济条件因素,选择安置国产Qinming2312M型起搏器,手术顺利,术后随访起搏参数正常,起搏频率80次/分,起搏电压控制为2.0V/0.75ms。提示对经济条件不佳的患儿,国产起搏器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