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李忠杰 《心电学杂志》2006,25(3):176-178
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包括记录心腔内心电图和程控电刺激两种基本方法,心脏对电刺激后形成的激动反应是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通过心脏各部位在电刺激反应后形成的一系列波形和间期的特征性变化,了解心脏激动的正常或异常起源以及不同的激动顺序。掌握心脏对电刺激后所形成的不同反应形式及其特征,有助于分析体表心电图中各种心律失常以及理解其电生理机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3.
李忠杰 《心电学杂志》2006,25(2):117-120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是应用同步记录心腔内和/或体表心电图结合程控电刺激等方法来研究心脏生物电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特性,探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以协助选择治疗方案,并可判断预后与研究药物的疗效。近20年来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展,使心脏电生理概念不断得到更新,对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认识有了重大提高,已成为诊治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4.
李忠杰  王慧  郑新权 《心电学杂志》2011,30(6):478-482,509
随着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不断开展,心脏电生理知识迅速得到更新,促进了对心电图知识的重新认识.但部分心电图医师由于无法接触到电生理检查,对一些心电现象的形成机制认识的较模糊,存在某些概念不清或诊断错误的情况.现根据我们的经验体会,结合心脏电生理检查结果探讨在心电图诊断中存在的几个常见问题,希望引起同道对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36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悸2年入院。每次发作诱因不明显,呈突发突止,持续时间数十分钟至数天不等,发作时尿频。结合多次发作时的心电图,入院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6.
李忠杰 《心电学杂志》2003,22(4):215-217,222
食管法心脏电理检查临床应用20余年来,在评估窦房结功能、房室交接区传导功能及研究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和解释某些特殊心电现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方法简单易行,不需大型仪器,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将其在诊断缓慢性心律失常时出现的若干特殊现象简述如下。一、检测窦房结恢复时间的特殊现象检测窦房结恢复时间仍是确定有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重要措施。窦房结恢复时间为不同频率S1S1刺激后最长的末次电脉冲波至第1次窦性P波起始处的间期,有时长间期出现在第1次窦性周期之后,称为继发性窦房结恢复时间。若刺激停止后先出现房室交接…  相似文献   

7.
Brugada综合征的电生理检查和置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Brugada综合征的电生理检查和置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临床研究。方法 心电图自发性或普罗帕酮药物试验表现为Brugada波的 10例患者行电生理检查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41± 10 )岁 ,经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电生理检查诱发心室颤动 (室颤 )并对有条件者置入ICD治疗。结果  3例有家族性心脏猝死史 ,4例有反复晕厥史 ,其中 2例晕厥发作时心电图记录到室颤。电生理检查 ,AH和HV间期分别为 5 0~ 12 4 (86± 2 1)ms和 4 1~ 84 (5 8± 15 )ms ,4例晕厥者诱发室颤 ,1例心悸者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3例有自发性或诱发心房颤动。 4例诱发室颤者中 ,3例置入ICD ;另 1例因经济原因未置入ICD ,随访中发生猝死。1例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者作左侧房室旁路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论 有晕厥症状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 ,经电生理检查 ,室颤有很高的诱发率 ,是猝死的高危人群 ,为了防止猝死应置入ICD治疗。  相似文献   

8.
晕厥是指可自行恢复的短暂意识丧失,有部份病人需用心脏电生理检查(EPS)复制心律失常来探明病因。目前国内外多采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或有创性EPS,而用无创性EPS报道甚少。我们自1986年4月至1988年8月对可疑心源性晕厥患者作食道EPS,以期查明晕厥的潜在机理及提供预防和治疗依据,从而减少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对预激综合征患者旁路定位的价值及定位程序。方法对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室上速而人院行射频消融术的4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前V1导联QRS特征及相关导联预激波极性等参数,对照腔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观察心电图定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①V,导联R/S〉1者提示左侧旁路,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9%、94.7%。V1导联R/S〈1者提示右侧旁路,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90.5%。②δaVF极性对左右旁路前后位置的定位均有意义。③δI极性对左侧旁路的定位有参考价值,各组间有显著差异性(p〈0.01);对右侧旁路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胸导联R/S移行区在V1、V2间对判定间隔部旁路有意义。结论体表心电图旁路定位可靠.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需要发放多种方式的刺激脉冲及同步记录体表与食管导联心电图,连贯地仔细分析电生理检查全过程的体表和食管导联心电图改变,从而获得心脏各部位电生理参数。与分析体表心电图一样,可根据刺激波与心电图各间期及波形变化这些特点,仔细分析记录结果并做出心脏电生理诊断。 1分析方法 电脉冲在心电图上表现出高尖的钉状刺激波(S波),根据S波间距可测出起搏频率或期前刺激的偶联间期。仔细观察每次S波后是否有紧密相关的P波与QRS波群。S1S1连续刺激时需注意不同频率S波后的P-R间期及QRS形态改变,以及刺激结束后的节律与心率变化(参见本刊2014年第3期第262页图1)[1]。程控期前刺激时,在恒定的S1后发放程控期前刺激S2,测量S1-S2间期可获得期前刺激的偶联间期。此时应重点分析期前刺激引起的S2(P2)-R间期与QRS形态,以及对其后窦性节律的影响等(图1)。  相似文献   

11.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在某些原因下,大脑出现一过性的弥漫供血不足而导致意识短暂丧失状态。电生理检查是晕厥诊断评估中的一种手段。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的三大指南/专家共识(2009/2018ESC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ACC/AHA/HRS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对电生理检查在晕厥诊断中的作用评价。  相似文献   

12.
射频消融术及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生误诊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5例病人射频消融及心内电生检查中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术前诊断房性心动过速3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例。心内电生理检查与射频消融术一次完成。结果;3例术前诊断为房速者,术后证实为左侧壁惭旁道、左后壁慢旁道以及左侧壁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各1例;2例术前诊断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者,术后证实为房  相似文献   

13.
探讨经食管心电生理与心内电生理测定房室传导功能的差异程度。对 10 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在接受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成功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并在此后 1周内行经食管心电生理检查 ,分别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 ,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功能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刺激采用程控早搏刺激 (S1 S2 )法。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两种方法测定出的数据无显著差异 ,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明确了经食管心电生理检查房室传导功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心电活动的起源或传导发生紊乱时,会引发心律失常。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记录和诊断可分为3个时期:①心电图问世前的时期:主要依靠脉搏图记录和诊断心律失常;②心电图时期:出现各种心电活动的记录方法,包括动态心电图,但这些方法都属于单纯的、被动的记录,记录时发生了心律失常则能对心律失常做出诊断,记录时未发生心律失常则不能诊断;③心脏电生理时代:这一时代开始于上一世纪70年代,是以希氏束电图和程序心脏刺激两大标志性技术问世为起点。心脏电生理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从此不是被动的记录,而是主动的诱发和复制。如果患者原有的心律失常近期已不发生,进行电生理检查时,可用程序刺激检查诱发和复制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自1968年Seherlay等将希氏束电图用于临床,1971年Wellens等首倡以程序电刺激进行临床电生理研究,虽仅20年,但临床心脏电生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其为心律失常的机理研究和临床诊治提供了有力手段。国内自70年代末,我省于1984年,亦将此项新技术用于心脏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动态心电图和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在心悸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因心悸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和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患者各400、123例,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和对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动态心电图检出258例心律失常(64.5%),接受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患者中检出心律失常90例(73.2%)...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心内电生理检查对快速性心律失常诊断、射频消融术(RFCA)后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198例快速性心律失常者均成功地进行RFCA,在RFCA前后均进行标准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并对心腔内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198例中114例诊断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70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室速12例,Ⅰ型心房扑动(AF)1例、房速1例。198例在RFCA前心房和/或心室刺激均能诱发心动过速,RFCA后,则未能诱发心动过速。AVRT者心室刺激呈现房室分离,显性预激者6波消失,AVNRT者心房slS2刺激时,AH间期呈逐渐延长,未诱发AVNRT。结论心内电生理检查不仅能准确地揭示快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而且是判断快速心律失常RFCA成功与否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1969年Scherlag首次经导管成功记录到希氏束电图,标志着心腔内电图记录技术的诞生。70年代,开始应用多极导管进行心脏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对预激综合征伴发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进行标测。最终,Wellens将自己老师Durrer提出的心脏程序刺激规范化,并把心腔内电图与心腔程序刺激技术(程序刺激)紧密结合,形成了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基本方法,标志着心脏电生理学新学科的问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