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0例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间隙蓝光照射,胆红素上升快或水平高者给予纠酸、肝酶诱导剂、白蛋白静脉滴注,对症及支持治疗,如供氧、抗感染、静脉营养、保持通便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茵栀黄。两组治疗前查血清总胆红素,治疗期间,应用经皮胆红素监测仪,监测每天胆红素变化,同时监测血清胆红素值下降至正常的天数。结果: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310.60±20.53)μmol/L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298.37±17.13)μmol/L,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组治疗后胆红素值(78.52±14.59)μmol/L与对照组治疗后胆红素值(94.30±11.21)μmol/L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胆红素降至正常天数(5.32±2.37)d与对照组胆红素降至正常天数(7.12±2.33)d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微生态制剂联合蓝光治疗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158例伴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然后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微生态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胆红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8.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胆红素水平和胆红素降至正常值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茵栀黄颗粒、微生态制剂联合蓝光治疗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确切,明显降低患儿的胆红素水平,且胆红素降至正常值的时间更少,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儿科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进行蓝光照射治疗,第1-3天,每天光疗12 h,第4-7天,每天光疗8 h,治疗组加服茵栀黄口服液和微生态制剂(布拉氏酵母菌),检查治疗前及治疗第3、7天血总胆红素变化.结果:治疗第7天时治疗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光疗,可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联合光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9月—2013年2月收治的23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115例患儿采用光疗联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对照组115例患儿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3.0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和胆红素降至正常天数分别为(51.7±25.1)μmol/L、(4.2±2.3)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疗联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可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黄疸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给予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3d后和5d后的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胆红素总下降值为(162.35±15.23)umol/L,对照组为(78.44±12.36)umol/L;观察组胆红素下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9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对照组采用蓝光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胆红素变化以及黄疸消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妈咪爱联合茵栀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妈咪爱与茵栀黄,对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值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减轻血清总胆红素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妈咪爱与茵栀黄联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安全,可作为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菌栀黄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入院的80例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光照治疗,实验组则加服茵桅黄联合微生态制剂,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临床指标与总体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后胆红素水平组间比较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并且光疗时间与黄疸消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zz0.01)。结论:茵栀黄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9.
999茵栀黄注射液是纯中药制剂,它能及早有效地纠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防胆红素脑损伤。治疗组胆红素的每日平均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茵栀黄注射液可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明显缩短治疗时间,笔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取效较好。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地依芽孢杆菌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315例黄疸新生儿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治疗方案划分为观察组(n=110)和对照组(n=205)。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加茵栀黄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地依芽孢杆菌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光疗(35.35±12.07)d,黄疸消退(6.30±2.20)d,短于对照组,日均胆红素下降(58.50±17.69)μmol/L高于对照组(34.55±14.24)μmol/L(P<0.05);治疗后两组的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CD8+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依芽孢杆菌联合茵栀黄颗粒可缩短新生儿黄疸消退时间,改善免疫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胎黄液结肠点滴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方面的临床效果,总结临床医学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6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仅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退黄利胆方剂予以治疗。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比较其胆红素恢复至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以此作为疗效判定的依据。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们发现观察组患儿每天平均胆红素下降(51.10±24.89)umol/L,降到正常范围需要的时间为(4.6±2.6)d;对照组对应的数据为(38.01±20.76)umol/L、(6.0±4.7)d,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显著,缩短了治疗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常规应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对症处理的基础上,观察联用中药茵栀黄口服液灌肠疗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蓝光照射及对症处理;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茵栀黄口服液保留灌肠,观察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平均黄疸消退天数为(3.15±1.23)天,对照组平均黄疸消退天数为(6.62±1.72)天。2组黄疸消退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天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TBI L)水平降为(185.8±21.6)μmol/L,未结合胆红素(I BI L)下降为(159.4±20.4)μmol/L,观察组分别为(110.4±21.8)μmol/L,(96.4±18.7)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7天后对照组TBI L水平降为(142.6±16.2)μmol/L,I BI L下降为(96.4±14.3)μmol/L,观察组分别为(64.2±19.6)μmol/L,(57.6±17.1)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常规蓝光照射及对症治疗基础上联用茵栀黄口服液灌肠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能明显缩短黄疸清退时间,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贾晓 《光明中医》2014,(10):2141-2142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联合宝乐安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茵陈蒿汤,宝乐安,通过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胆红素日均下降值为(55.43±30.28)u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40.34±28.32)umol/l, P<0.01.平均治疗天数,治疗组为(4.55±2.51)d,明显短比对照组(6.76±2.86)d, P<0.01.结论茵陈蒿汤联合宝乐安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黄芪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可溶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新区医院)内分泌科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颗粒剂冲服,两组均治疗12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检测生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GEs、sRAGE水平。结果①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脂(TG)治疗后[(7.28±0.83)%、(1.45±0.39)mmol/L]较同组治疗前[(9.57±1.14)%、(1.92±1.01)mmol/L]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5.75、2.79,P〈0.05);②治疗组HbAlc、TG治疗后[(7.16±0.88)%、(1.53±0.41)mmol/L]较同组治疗前[(9.29±1.62)%、(2.11±0.79)mmol/L]下降(t值分别为6.08、2.40,P〈0.05);③治疗组治疗后血清sILAGE水平(20.38±8.01)ng/ml较同组治疗前(15.10±9.22)ng/ml升高(t=-2.29,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15.13±9.27)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P〈0.05)。结论黄芪可上调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ILAGE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抚触配合蓝光照射对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将6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按入院序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蓝光照射2天,每天12h,观察组在常规蓝光照射基础上每天抚触2次,每次15分钟,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排便次数、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指数、入院时和治疗第4天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排便次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多,两组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指数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抚触配合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很好的配伍,是一种见效快,多方位,人性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91例UC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溃疡性结肠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舒血宁注射液15 mL稀释后静脉注射,每天2次,共14天,治疗前后行结肠镜检查,采用Mayo评分系统及Baron内镜下UC活动度分级评定疗效,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水平,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thiobarbituricacid,TBA)测定MDA含量,并与20名体检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 82例患者最终完成了本研究(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血清IL-6、TNF-α、SOD、MDA水平Mayo评分及内镜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组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血清IL-6、TNF-α、MDA水平升高(P〈0.01),SOD水平降低(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血清IL-6、TNF-α、MDA水平、Mayo评分及内镜分级评分均降低(P〈0.01,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MDA水平、Mayo评分及内镜分级评分均降低(P〈0.01,P〈0.05),SOD升高(P〈0.05)。血清SOD水平与血清IL-6、TNF-α水平、Mayo评分及内镜分级评分均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621、-0.638、-0.509、-0.787,P〈0.01);血清MDA水平与血清IL-6、TNF-α水平、Mayo评分、内镜分级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711、0.882、0.525、0.639,P〈0.01)。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可改善活动期UC患者炎症损伤及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宁动颗粒对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s syndrome,TS)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TS患儿随机分为宁动颗粒组、硫必利组、宁动颗粒联合硫必利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并以同期30名正常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宁动颗粒组予以宁动颗粒(组成:天麻、党参、麦冬、白芍、龙骨、牡蛎、地龙、甘草等),每日1剂,分早晚2次开水冲服;硫必利组予以硫必利片口服,开始剂量为50~100 mg/d,每天2次,根据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调整剂量,最大剂量300 mg/d;联合治疗组予以同等剂量的宁动颗粒与硫必利合用。疗程均为3个月。通过美国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YGTSS)评估其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abel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12和TNF-α水平。结果(1)宁动颗粒组、联合治疗组及硫必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9.3%、83.3%、67.9%,宁动颗粒组及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硫必利组(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宁动颗粒组(P〈0.05)。(2)各组治疗后YGT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宁动颗粒组与联合治疗组YGTSS评分均低于硫必利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宁动颗粒组、硫必利组及联合治疗组患儿治疗前血清IL-12、TNF-α分别为(124.95±22.78,209.52±21.69)、(123.00±24.26,205.10±26.16)和(126.14±25.65,208.97±22.46),与健康对照组(64.56±27.59,78.13±33.42)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宁动颗粒组与联合治疗组血清IL-12、TNF-α分别为(104.67±16.84,183.01±24.95)、(109.04±16.81,179.87±23.45),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硫必利组治疗前后血清IL-12、TNF-α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宁动颗粒能够调节TS患儿异常的血清IL-12及TNF-α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TS的药效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