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蔡善君  唐健  严密 《华西医学》2002,17(4):507-508
目的:探讨脉络膜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18只眼门诊连续就诊病人的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B超及CT检查的表现。结果:眼底检查可见肿瘤位于乳头附近或黄斑区,大小不一,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黄白色或桔红色边界清楚,但不整齐,肿瘤边缘有色素脱失。FFA在脉络膜背景荧光显现前病变区出现斑点状荧光,随着视网膜动静脉的充盈逐渐增强,晚期呈弥漫性强荧光。B超检查当声波接触到肿瘤时将出现强反射,形成回声。CT检查眼球后极部眼环上圆形、卵圆形、弧形或半环状光滑锐利的致密影。结论:CT扫描对脉络膜骨瘤的诊断价值最大,但应结合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眼底表现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脉络膜骨瘤是临床少见的眼部良性肿瘤,多位于眼后极部的视盘附近,呈黄白色或桔红色的扁平隆起。1978年Cass等正式命名的位于脉络膜的良性肿瘤。本病临床超声波检查的报道不多,现将我们遇到的1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脉络膜骨瘤的CT诊断(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络膜骨瘤是一种罕见的眼球后部良性肿瘤,文献报道较少,随着影像学发展,尤其是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本病的正确诊断率明显提高,笔者遇到5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材料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0~27(平均25)岁。因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脉络膜骨瘤是一种发展较缓慢的眼内良性肿瘤,在眼科疾病上较为罕见。我院自1984年以来,应用B型超声波检查出四例脉络骨瘤,报道如下。 仪器和方法 采用ZK-2560扇形扫描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7.5 MHz及Coopervision Utrascan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眼球脉络膜骨瘤少见。今见CT检查1例,报告如下:病员男性,31岁。因右眼视物变形1周就诊。眼底检查,见双眼底后部隆起黄白色斑块。CT平扫显示双侧眼环后壁对称性弧形增厚,呈均匀高密度影,边缘光滑清楚。邻近视乳头区为浅凹陷状改变。双眼环大小对称,无软组织肿块,球内无出  相似文献   

6.
洪玉娥  吕莲 《临床医学》1999,19(1):63-64
随着CT和MRI等神经影像学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无症状性脑梗塞(asymptomatic infarction AI)的发现已不少见,且对AI的认识日益深入。本文通过观察60例AI病人,探讨其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42例,女18例,年龄42~82岁,平均63.6±4.4岁。<50岁4例,51~60岁13例,61~70岁28例,70岁以上15例。有高血压病史者39例,高脂血症20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脉络膜转移癌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特征并分析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2012~2019年确诊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10例(12只眼),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61±5.8岁。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底照相、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自发荧光(FAF)检查。部分行B超扫描、MRI和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共10例(12只眼)脉络膜转移癌,原发来自肺癌8例,乳腺癌2例。11眼(91.67%)眼底可见黄色实性隆起,均为孤立性肿物,部分瘤体表面可见色素沉着(50%)。FAF检查示瘤体周边呈点状或环形高自发荧光,内部为斑驳自发荧光表现,且瘤体表面色素沉着的区域FAF呈高自发荧光(100%,P < 0.05)。11眼(91.67%)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表现为脉络膜-RPE层及神经上皮层呈波浪状隆起,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RPE层间可见大量细颗粒状强反射物质堆积,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FFA背景期肿物呈低荧光,边界不清,中期其周围出现针尖样高荧光点,晚期呈弥漫性高荧光5眼(41.67%),5眼晚期瘤体中央相对低荧光。ICGA表现为早期肿物大面积低荧光,其后周边缓慢出现斑点状高荧光,随时间缓慢范围扩大并模糊,瘤体大部分仍为低荧光,范围较早期相缩小。B超扫描显示扁平实质性隆起。结论眼底彩照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色素及视网膜病变情况;FAF提示视网膜色素上皮状况,肿瘤表面色素与自发荧光表现明显相关;频域OCT可反映视网膜脱离情况及瘤体高度;ICGA与FFA相互补充有助于脉络膜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脉络膜骨瘤是一种罕见的脉络膜良性肿瘤。多见于26~39岁女性,女性与男性患病比例为4:1。病因目前尚不清,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为先天性迷离瘤,多因为中胚层组织残留于脉络膜内,继而发展成骨瘤。脉络膜骨瘤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和黄斑部的浆液性脱离。本文报告1例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对双眼脉络膜骨瘤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陈旭阳 《浙江临床医学》2007,9(7):886-886,888
脉络膜骨瘤(Chomid Osteoma)是一种发生于脉络膜的良性肿瘤,最早由Gass报道,现多认为骨瘤是先天性原始中胚叶残留的迷芽瘤。此病较少见,国内只有报道数例。现将1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影像学方法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ICGA、B超 (CDFI)、CT和MRI对2 3例经病理证实的脉络膜黑色素瘤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ICGA、B超 (CDFI)、CT(增强CT)和MRI检查分别为12、2 2 (5 )、2 0 (11)和 5例。诊断为眼内肿瘤 :ICGA、B超 (CDFI)、CT(增强CT)和MRI检查分别为 3、2 1(4 )、19(10 )和 1例 ;诊断为脉络膜源性肿瘤 :ICGA、B超和CT分别为 3、1和 1例 ;与病理诊断完全吻合 :ICGA、CT和MRI分别为 6、1和 4例。结论 ICGA有助于屈光间质清晰的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B超和CT检查能够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等 ,可初步区分肿瘤的良恶性。MRI有特征性信号表现  相似文献   

11.
MRI对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对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7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MRI对骨样骨瘤诊断准确率为86%,T2加权STIR像可较准确地显示瘤巢(准确率94%)。结论 MRI可精确地显示瘤巢并敏感地显示髓腔和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水肿。对骨样骨瘤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脉络膜骨瘤的CT影像学与眼科临床各种检查方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脉络膜骨瘤CT诊断价值。方法:对3例患者、4只单眼进行CT平扫及眼底镜、萤光血管造影、三面镜及B超等一系列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并提出与眼内其他钙化性疾病鉴别诊断要点。结果:CT检查具有准确、快捷、直观、无损伤的优点,其他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脉络膜骨瘤的诊断应以CT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4.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三维与二维超声成像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三维与二维超声成像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检查及比较 ,了解三维诊断技术的优越性。方法 :应用 OTI3Di- Scan眼科专用超声仪首先进行二维 B超检查 ,取肿瘤最清晰方位作三维检查 ,探头旋转 1 80度 ,连续取二维扫描图像 ,然后重建成三维图像。体积测定按需要设定病变的切割厚度 ,画出各切面的轮廓 ,由计算机算出体积。结果 :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三维图像中 1例呈圆球形 ,3例为椭圆球形 ,并可观察任何切面的肿块内部结构。精确测定出肿块体积 ,其中最大 1例体积为 1 4 99.9mm3 。二维超声显像显示 1例圆形 ,3例为椭圆形。 4例都有挖空现象 ,3例有脉络膜凹陷及球后声影。测量肿块面积最大 1例为 1 1 .1 5mm× 1 7.66mm。结论 :诊断脉络膜黑色素瘤三维超声成像比二维超声成像更具有优越性。外部形态呈立体球形 ,与肿瘤实际形态接近 ,并可观察任意切面内部结构 ,能够精确测量肿瘤的体积  相似文献   

15.
16.
脑白质疏松症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的CT、MRI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脑白质疏松的影像学诊断认识。材料与方法:本组130例,男性83例,女性47例,年龄50岁-95岁,平均76岁。临床症状均有头晕、恶心及偏瘫、肢麻、失语、认识障碍或痴呆等神经症状,结合CT、MRI特点对照分析。结果: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并与年龄成正比,临床上常伴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渐进性痴呆和治理减退是常见表现;多伴发急性或亚急性卒中,出现感觉、语言及运动障碍。CT、MRI特征表现为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大致对称性低密度及低信号灶,或并发脑梗塞、脑出血及脑萎缩。结论:熟悉本病的临床和CT、MRI特点,对提高本病的CT、MRI诊断正确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血管网织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通过对45例经病理证实的血管网织细胞瘤的影像分析,对肿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做一总结。方法 所有病例术前分别经过脑MR、CT及DSA检查,并对肿瘤的信号、形态大小及增强后的信号进行对比。结果 31例肿瘤可见囊腔,肿瘤实质部分MR、CT可见等T1等T2信号或等或稍低密度影。囊性部分可见长T1长T2信号或低密度信号。注药后可见肿瘤实质部分增强。41例均可见肿瘤DSA染色。结论 血管风 细胞瘤具有  相似文献   

18.
胆管癌的影像学诊断:附3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30例经B超、CT和胆道造影诊断的胆管癌,全部病例均得到手术和病理证实。文章结合手术和病理结果,对比分析了各种影像检查的表现和优缺点,并提出了胆管癌的影像诊断的一般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