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仲景对虚劳病的诊断尤重脉象,把脉诊用于分析病机、辨别证型、确定治则、判断预后等多方面,为后世临床重视脉诊合参树立了典范。本篇首条条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相似文献   

2.
<正>萧汉玺主任为我国著名名老中医,出身于六世中医世家,而萧氏素以脉诊闻名,著有《萧氏脉诀》传世。萧老认为,"脉法为施治之本,善诊者,首先求本,而脉为求本之法也。盖五脏六腑具其位,气血之循行,诸病必现于脉,或内伤,或外感,脉皆应之,识其脉而知其病,内伤外感概不混杂,细心推求之,不致误病也。"笔者曾有幸随萧老临证,深感萧老脉诊之精深,兹介绍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内经》《难经》虽然有关于“虚”“损”“劳”的记载,但尚未提出“虚劳”这一病名。汉代医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并结合临床实践,将“虚劳”作为具有特定涵义的病名作了专篇论述,为后世辨治虚劳病奠定了基础。自仲景以后,历代医家论虚劳者颇有其人,但后世所言之虚劳与《金匮》之虚劳并不完全相同。重温《金匮》虚劳病篇,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阴阳俱虚是虚劳病之主要病机从脉象看虚劳病的病机以脉象阐述病机是《金匮》的特点之一。仲景在虚劳病篇首先提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作为虚劳脉的总纲,实际上也点出了虚劳病的主要病机。这里脉大不是气盛,而是阴精亏虚不  相似文献   

4.
肖通吾妇科脉诊经验续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顼祺 《山西中医》1998,14(6):1-2
肖通吾是山西近代名老中医之一,他临床经验丰富,在脉诊方面有很深造诣。肖老妇科月经病的脉诊经验,前已专篇介绍,现将肖老有关带下病、妊娠恶阻及产后诸疾的脉诊经验继续介绍于下,以飨读者。1带下病的脉象妇女带下增多,且有臭味,谓之带下病。在脉诊上,肖老认为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汪绮石《理虚元鉴》学术思想,对虚劳病辨证论治的原则用以指导临床。方法:本书分上下两卷。卷上首先提出了虚劳之脉法,接着叙述了治虚之三本、二统、六因,然后从脏腑论及证、治、防、护及易于混淆诸证的辨疑。卷下主要介绍了虚劳本治方二十二首及治虚药讹一十八辨。结论:《理虚元鉴》在虚劳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后以及预防等方面形成系统,为中医学的虚劳病防治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虚劳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理虚元鉴》是由明代著名医家汪绮石所著,虽然书中重点论述肺痨(肺结核病)的诊治,但是对虚劳产生的原因、本源、脉症、治法、方药及禁忌均有详尽的论述,其防治思想对亚健康、慢性疾病的防治及术后的调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五色诊首见于《周礼》,唐以前(包括唐)的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中有许多关于五色诊的记载.五色诊的理论基础是五色为五脏之气外发,诊断部位主要是在面部.五色诊常用于诊断五脏之病和判断疾病预后,具体方法一种是本色过于显露,另一种是转为客色.古人认为五色通天应时可与脉诊合参,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来判断疾病和预后.古人也意识到在研...  相似文献   

8.
肖延令老中医从医四十余年,在诊疗皮肤科疾病方面学验俱丰,造诣尤深。笔者曾从师肖老,对肖老唯求实学,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及不务虚名,为人正直的医德人品深为敬佩。兹将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概要总结如下:一、辨证审因亦察皮理法方药总相宜肖老认为,运用四诊八纲检查、诊断皮肤病是中医的独到之处。哪怕是常见的  相似文献   

9.
正舌诊是通过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传统中医四诊中"望诊"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征象称为舌象。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地判断正气盛衰,分辨病位深浅,区别病邪性质,推测病情进退,为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  相似文献   

10.
赵力  张建荣 《光明中医》2016,(10):1375-1376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对虚劳的辨治做了相当精辟的论述,治病求本,辨证施治,创制重视脾胃肾,甘温扶阳的治法及用药特色,为指导实际临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首先对虚劳病病因病机进行论述,再对张仲景重视脾胃肾,甘温扶阳的治法及用药特色加以简要分析,以便遣方用药,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1.
"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黄帝对脉诊提出了五个关键性的问题.他说,脉动与一年四季相应,通过脉诊又能诊断疾病所在的部位,又能知道疾病的变化情况,知道病位在内还是在外,为什么呢?岐伯则以联系的观点予以了回答.  相似文献   

12.
“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黄帝对脉诊提出了五个关键性的问题。他说,脉动与一年四季相应,通过脉诊又能诊断疾病所在的部位,又能知道疾病的变化情况,知道病位在内还是在外,为什么呢?岐伯则以联系的观点予以了回答。  相似文献   

13.
虚劳首见于《金匮要略》,叶天士在继承张仲景虚劳辨治基础上又多有发挥.研究《增补临证指南医案·虚劳》医案发现,叶天士对虚劳病因认识全面,如四诊合参,重视观察患者的行动、肌肉、饮食增减;精于脉诊,常左右对举以辨阴阳;注重天人一体,因时而治,认为"交节病加",辨治方面,偏阴虚者主张用药贵纯、重在调摄,阴阳两虚者主张柔阳守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的学习及前人相关文献的复习,领悟到“虚”为虚劳致病之因,“血分”是虚劳病位之所在,“血分竭乏”是虚劳病机之关键,“通补血分”为虚劳病之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15.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临床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重要诊断方法,对于患者的诊断具有其他三诊所不具备的优势。中医认为脉诊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患者机体内气血阴阳功能变化,反映人体的机体形体结构及功能状态等相关信息从而直接、准确的认识人体生理和心理状态。疾病状态可以反映在脉象上,同时也可从脉象变化中推测出病机的演变,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有效手段。王孟英在疾病诊疗过程中非常重视对脉诊的应用,通过对王氏医案中匡误病例的分析,探讨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杂症,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笔者体会,应用此方,关键在于辨证要准确无误。凡属营卫不和引起的一切疾病皆可用之。本方不仅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也可用于杂症、病后、产后因营卫不和,以致时而微寒、时而微热、汗出、脉缓及自汗、盗汗、风寒湿痹等证。  相似文献   

17.
单兆伟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兆伟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脾胃病分会名誉主任,著名脾胃病专家。早年拜师于孟河学派传人张泽生教授门下,学习二十余年,尽得真传,继承发扬孟河医派之学术精华,临床善于诊治疑难杂症,用药特色鲜明,尤其在脾胃病的诊治用药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学术体系。兹将导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经验探析如下:1四诊合参,首重舌诊《内经》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导师常谓中医临证不可片面的夸大四诊某一方面,尤其反对脉诊神秘化,临床有形病脉不病,脉病形不病,存在脉证舍取的问题,当四诊合参,全面采集病人的临床信息。临证重视望诊,尤其重视舌诊在脾胃疾病的指导意义。望舌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和《伤寒论》中就有记载,后世历代医家逐步完善,至清代温病学派以辨舌验齿颇为重视,《临证验舌法》中就有“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瘥,主方不勿焉”的记载。另外,从脾胃与经络的络属关系有“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相似文献   

18.
金氏脉学致力于脉诊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以传统中医脉学理论为基础,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思想,提出了脉应与脉相、脉动与脉点等基本要领及病脉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以脉诊为手段,以数学为量化工具,对疾病基本做到了定位、定性、定量诊断,为脉诊客观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何锋  刘莉 《西部中医药》2007,20(11):1-2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所论虚劳病是虚损的代表性疾病,仲景治病求本,治虚损以甘温扶阳为主,补五脏以脾肾虚弱为先,其治疗虚劳一法实乃补虚培元之宗.  相似文献   

20.
脉诊乃四诊之一,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历来为医家所重视.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多次论及紧脉.本文旨在从紧脉的脉象、脉理、主病几个方面对仲景之紧脉作以浅析,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