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容积重建成像在体部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临床怀疑体部动脉病变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结合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及容积显示技术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及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体部动脉病变25例,其中肺动脉栓塞1例,双下肢动脉次全闭塞1例,颈总动脉闭塞12例,椎动脉狭窄3例,颈内动脉瘤1例,椎动脉动脉瘤1例,椎动脉畸形1例,颈动脉合并椎动脉狭窄3例,胚胎性大脑后动脉1例,腹主动脉附壁血栓1例;体部动脉正常20例,其中正常肺动脉1例,正常颈、椎动脉16例,正常胸腹主动脉2例,正常胸主动脉1例。结论容积重建成像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对体部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作为体部动脉病变有效的首选诊断方法。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全身各部位血管及血管相关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3例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颅脑血管CTA27例,颈部动脉CTA8例,肺动脉CTA10例,冠状动脉CTA6例,主动脉CTA11例,下肢动脉CTA11例。采集的原始数据经主机上的重叠层厚基础重建后装载到后处理工作站,使用三维软件的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重建(SSD)及容积漫游技术(VRT)等功能软件进行重建及评价。结果73例中有71例检查部位的血管显示良好符合诊断要求,共发现血管异常63例,其中脑动脉瘤7例,脑动静脉畸形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脑血管闭塞2例,脑胶质瘤2例,脑膜瘤3例,颈动脉狭窄4例,椎动脉狭窄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放置术后1例,肺动脉栓塞3例,肺癌侵及肺动脉5例,冠状动脉狭窄3例,主动脉夹层4例,主动脉明显钙化狭窄5例,主动脉瘤2例,肝癌2例,肾动脉狭窄2例,Budd-Chiari综合症2例,髂外动脉闭塞2例,股动脉狭窄5例。结论结合CT轴位图像及各种重建成像,MSCTA能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及血管相关病变的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靠、无创伤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16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对轴位重建图像、多平面图像(MPR)、最大密度图像(MIP)、表面遮盖图像(SSD)、容积再现图像(VRT)进行分析并分型。结果 De Bakey分型:Ⅰ型15例,Ⅱ型7例,Ⅲ型8例。轴位图像、MPR、MIP能清楚准确地显示30例患者病变真、假腔,真、假腔密度差及延时后假腔密度高于真腔的密度变化、撕裂口位置及内膜片形态,显示率达到100%;SSD、VRT较好地显示病变大体外观,VRT显示主动脉与分支血管情况优于SSD。结论16层螺旋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显著诊断价值,可作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部病变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腹部肿瘤及血管性病变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搜集Aquilion 64层螺旋CT进行腹部增强扫描,并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腹部病变患者24例,采用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三期扫描方式,应用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动脉、门脉期血管重建。结果6例胡桃夹CT血管造影(CTA)表现为左肾静脉跨越腹主动脉(A0)处被肠系膜上动脉(SMA)压迫,SMA与AO的夹角变小;4例肾癌可见迂曲扩张的供血肾动脉分支;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A可显示肿瘤内的供血动脉及肿瘤引流静脉;8例与腹部动脉有关的动脉瘤,如夹层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动脉瘤,CTA均显示清楚与动脉的关系;2例肠扭转,可见以SMA为轴心呈旋涡状旋转改变的典型征象。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部肿瘤及血管性病变中的诊断及治疗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颅外颈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初步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三维重建对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10例颅外颈动脉血管SCTA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成像(SSD)和最大强度投影(MIP)。结果 7例缺血性脑梗塞,2例左侧颈总动脉近段及1例双侧颈总动脉近段SSD及MIP成像均显示管腔明显狭窄、表面不规则.狭窄段血管周围低密度血栓及钙化影。4例SSD及MIP显示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近中段大小形态正常。1例SSD及MIP成像显示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呈梭形瘤样扩张。1例SSD及MIP成像显示右侧颈总动脉近端迂曲扩张。1例左颈总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术后.MPR,SSD及MIP显示左颈总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整体形态及通畅情况。结论 SCTA及三维重建显示颅外颈动脉狭窄、扩张等外部形态变化及血管内支架术后通畅情况.作为缺血性脑梗塞颈动脉狭窄筛选检查方法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疾患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单层序列增强扫描(SSM)或连续容积增强扫描(CVS)方式行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方法分别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层面或曲面重组法(MPR?CPR)、容积显示法(VRT)。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用于显示血管内腔。结果:24例主动脉病变中,主动脉夹层16例,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3例。断层图像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内膜片、破口、分支动脉起源以及动脉瘤的形态、破口位置和瘤内血栓;三维重建技术可立体显示内膜片走行,主动脉全貌,动脉瘤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仿真内窥镜技术可动态观察血管内腔情况如破口、内膜片走行等。结论:EBCT诊断主动脉疾患尤其胸主动脉病变有重要价值,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图像对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么刚  刘影  任秀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478-747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联合造影(CTA)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脑梗死的住院患者67例行64排螺旋CT头颈动脉成像检查,采用VR、MIP、SSD和VE技术重建三维头颈动脉图像。结果 65例头颈动脉CTA图像达到诊断要求,头颈动脉狭窄者58例,正常9例。单纯颈动脉狭窄24例,单纯脑动脉狭窄18例,头颈动脉狭窄并存16例。结论 64排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头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椎动脉造影的扫描技术与应用。材料与方法:收集22例临床怀疑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行椎动脉造影检查,应用半透明容积再现漫游(VRT),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重建。结果:VRT等重建技术均能够直观清楚地显示椎动脉的形态分布走行情况以及与颈内动脉等相邻血管的位置关系。血管腔的形态及管腔有无狭窄变细,以及狭窄变细扭曲段的长度。并可以显示血管有无钙化等异常。结论:16排螺旋CT对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椎动脉病变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方法采用东芝Aquilion64层螺旋CT机对21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容积扫描,在VITREA2工作站对数据分别行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IP)、二维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VE)等图像后处理,后由3名中级以上职称医生结合原始横断面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扫描成功,原始图像效果满意。21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19个,其中大脑中动脉6个,大脑前动脉7个,大脑后动脉4个,颈内动脉2个。2例海绵窦旁动脉瘤漏诊。MSCTA上动脉瘤显示直径3~28mm不等。结论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不同病变的显示各有优势,综合使用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血管病变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MIP)、表面遮羔显示法(SSD)和多层面重建法(MPR)。结果: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能较清楚显示正常血管形态和病变。其中颅内动脉瘤5例,动静脉畸形7例,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右侧前交通过动脉狭窄1例,腹主动脉瘤2例,肾动脉狭窄3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正常5例,结论:螺旋CT血管是诊断血管病变的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有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仿真椎管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椎管内镜(MSCT-VEVC)的成像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正常人的椎管(颈段椎管14例、胸段椎管8例、腰段椎管12例,骶段椎管2例)和28例病变椎管脊椎行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结束后行薄层重建,将图像传入CT 3D工作站,用Fly-Through软件作仿真内镜处理,并就MSCT-VEVC图像与CT轴位、多平面成像(MPR)、表面遮盖法成像(SSD)、容积成像(VR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受检椎管均成功进行CT仿真椎管镜成像,MSCT-VEVC像清楚显示相应正常骨性椎管及病理改变的管内表面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仿真椎管镜能立体、直观、全面地展示椎管形态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充分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兔模型的DSA及CTA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通过植入硅橡胶圈于兔颈动脉外膜加胆固醇饲料喂养的40只颈动脉狭窄模型兔,经股动脉插管方法行DSA及CTA检查,观察模型兔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影像学征像。结果:DSA技术及CTA的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 IP)和三维容积漫游(VRT)等技术均可显示兔模型的颈动脉管腔狭窄的部位、形态、范围、程度及颈动脉的血管走向。结论:DSA与CTA均能较好的反应模型兔的颈动脉狭窄部位、形态,DSA能动态观察其血液动力学的变化;CTA既可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同时也可观察血管外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0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12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造影,分析并记录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类型、狭窄程度及颅内动脉瘤。结果:(1)梗塞侧颈动脉的中度狭窄率、重度狭窄或闭塞率明显高于正常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梗塞侧颈动脉的易损斑块率明显高于正常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动脉瘤发生率高于无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1)颈动脉狭窄、易损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2)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危险性。(3)64排CT能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及粥样斑块的形态和成分,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肾动脉变异和不同病变显示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使用多层螺旋CTA检查肾动脉的51例患者的血管重建图像,比较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肾动脉变异及不同病变的显示效果。29例与同期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51例患者中包括肾动脉变异12例、肾动脉狭窄27例、肾动脉瘤3例、肾动脉栓塞3例、肾动脉夹层6例。3例经手术证实,29例经DSA检查证实,19例经MRA等其他相关检查和随访证实。结果51例患者都能清晰显示变异的肾动脉、副肾动脉及肾动脉病变,特异度100%,灵敏度100%。29例患者与同期DSA图像对比,肾动脉的变异情况、病灶的部位、范围完全一致。各种常用图像后处理技术中,MPR难以完整显示血管的解剖学全貌,但能清晰显示肾动脉钙化、狭窄、栓塞、夹层、动脉瘤及肾内梗塞灶。MIP既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学形态,又能清晰显示不同病灶。VR能完整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学形态,在发现副肾动脉和对重叠血管、动脉瘤的显示方面优于MIP,但不能显示血管腔内情况。SSD可显示复杂的血管解剖学形态,但受阈值选择的影响较大。CPR可将迂曲的肾动脉伸展,显示较直观,并可应用来测量肾动脉狭窄处的截面积。结论MSCTA可直观地、准确地显示肾动脉变异及病变。肾动脉成像的各种后处理技术中,MIP和VR两者联合应用对肾动脉变异及病变显示最佳;MPR及SSD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CTA对糖尿病足患者的应用价值,寻找最佳的显示方式,评估患者侧支循环情况。方法选择符合糖尿病足诊断标准的患者45例行下肢动脉CTA检查。使用薄层横轴位图像、MIP、MPR、VRT评估成像血管状态;部分患者与DSA对照。结果44例患者发现不同程度的下肢动脉病变;23例(59支)动脉血管闭塞后,周围有侧支循环建立。CTA对病变血管中度及以上狭窄程度的判断与DSA的符合率为97.43%,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χ^2=20.025,P=0.067);与DSA测量值最接近的是横轴位图像,VRT、MPR及MIP方式对轻度狭窄更不敏感,薄层MIP显示细小血管更清晰,VRT方式更容易将重度狭窄判读为闭塞。结论CTA是评估糖尿病足患者经济、准确的方法;薄层横轴位图像、MIP是评估血管更有效;严重动脉病变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与病变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冠心病的关系。 方法 检测110例冠心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n=40)、2支病变组(n=37)、3支及以上病变组(n=33),同时根据超声颈动脉检查分为颈动脉轻度狭窄组(n=42)、中度狭窄组(n=46)、重度狭窄组(n=22),选取同期健康查体人员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4组患者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冠状动脉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比较,3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对照组(P<0.05),重度颈动脉狭窄组>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对照组(P<0.05);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冠心病各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积分及冠脉评分在各组间的比较,3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对照组(P<0.05);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冠脉病变支数、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0.72,0.65,P<0.05),斑块积分、冠脉评分均与冠脉病变支数、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0.88,0.19,0.42,0.31,P<0.05)。 结论 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能够客观反映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程度,早期对冠心病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手术时机及操作技巧。方法10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9例、胸主动脉瘤1例)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术前行CTA或MRA及主动脉造影检查,判断主动脉夹层裂口位置与数量及胸主动脉瘤范围、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左侧胸主动脉直径、近端裂口至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真腔直径以及腹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的血供来源,选支架规格及输送路径,然后在全麻下行右股动脉切开,透视引导下置入支架释放系统,定位准确后释放覆膜支架,完成腔内隔绝术。1例因破裂口位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而先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结果10例患者腔内隔绝术均获得成功。近端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平均3.5cm,出现Ⅱ型内漏1例。随访1~24个月,术后无截瘫发生,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1例胸主动脉瘤破裂伴食道瘘患者术后1个月死于感染。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方法。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