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针对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和预防方法进行讨论。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200例进行食管癌手术患者的资料,研究食管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及预防。结果:有很多的因素是导致食管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尤其是高龄人群(≥62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低血钾症以及术前肺功能消退和心电图异常都是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结论:综合分析患者术前的基本状况,对术后造成患者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能及早正确的处理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887例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护理。方法:收集2006-01/2006-12 887例食管癌手术患者资料,对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超过60岁、术前心电图异常、高血压、FEV1/FVC〈70%、手术时间〉3.5 h、术中出血〉600 ml、弓上及颈部吻合等是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充分评估病情,加强健康教育,进行呼吸功能的锻炼;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呼吸道管理、有效镇痛、保持胃管引流通畅等护理措施以保证患者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并确定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7例食管癌患者术后在ICU监护治疗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心律失常可能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心律失常发生与该因素的关系。结果:高龄(≥70岁)、肺功能减退(FEV1/FVC<70%)、合并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术前心电图异常、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过长等因素与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是危险因素;充分供氧和镇痛亦与心律失常相关,为保护因素。结论:术前纠正患者高血压等合并症、改善肺功能,缩短手术及麻醉时间以及术后充分镇痛、供氧可以降低术后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及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436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患者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并于术后进行连续72 h以上心电监护,观察分析其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术后发生心律失常194例,发生率为44.50%.其类型有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房颤等.年龄(≥65岁)、FEV1/FVC≤70%和/或MVV%≤60%、术前ECG异常、术后24 h失血≥500 ml、术前血钾≤4.0 mmol/L及多切口手术方式是诱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结论:对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可减少术后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2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术后未发生吻合口瘘的8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食管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史、术前新辅助治疗、吻合部位均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是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5.392, 95%CI:1.335~30.382,P=0.020)。结论 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是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尤其是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的高危患者,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儒红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2):2680-268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93例食管癌患者的术前术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病人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比例为17.2%(16/93),它与患者高龄、术前心电图异常、高血压、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有密切关系.结论:对高龄、术前并发心血管疾病、肺功能减退的患者行食管癌切除术时,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的营养状况,加强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心肺功能训练;术后应早期加强心电监护、血气监测,充分供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镇痛,早期活动,防止或减少低氧血症,从而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影响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统计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分析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手术治疗后,共19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9.00%(19/100)。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中,年龄≥65岁、体质量≥25 kg/m2、有长期吸烟史、术前合并肺部感染、手术路径2~3个、有喉返神经损伤、合并糖尿病、术前血清白蛋白<35 g/L、单肺通气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未并发肺部感染患者(P<0.05)。多元回归性分析显示,长期吸烟史、喉返神经损伤、糖尿病、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及通气方式为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医务人员需分析患者的身体状况于围手术期开展合理的预防措施,以促进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朱儒红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8):2206-2207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肺部并发症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在我科行食管癌手术93例患者的术前术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病人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比例为5.4%(5/93),它与患者年龄、吸烟、术前有心律失常、高血压、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有密切关系.结论:对高龄、吸烟、术前有心律失常、高血压、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的患者行食管癌切除术时,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的营养状况,加强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心肺功能训练;术后早期加强心电监护、血气监测,充分的供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的镇痛,早期活动,营养支持,防止低氧血症,可有效地减少或避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探讨有效干预措施,以减少食管癌术后医院感染。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和信息反馈相结合的方法,监测2015年7月~2016年6月16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住院资料。采用χ2检验及单因素分析,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前住院天数等9项变量与术后医院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查找相关因素;同时统计医院感染发生人数、感染部位、感染时间、标本送检等资料,比较实施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感染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术前住院时间、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等因素与术后医院感染呈现相关性(P0.05)。通过目标性监测的方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标本送检率、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年龄、糖尿病、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时间为食管癌术后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可以通过围术期有效目标性监测实施干预措施减少食管癌切除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8例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护,其中52例发生心律失常。对多项临床因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术后72 h内是高峰期,以窦性心动过速多见。术前心电图异常、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70%、弓上吻合、胃扩张、术前血钾<4 mmol/L,有并发症者,术后易发心律失常。结论年龄、术前心电图、FEV1/FVC、术式、术前血钾水平以及胃扩张、胃排空障碍等临床因素,与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寻找并及时纠正诱因,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心脏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摘要 目的 分析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心脏并发症原因和临床处理。 方法 对82例70~85岁食管癌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心律失常24例,其中窦性心动过速3例,室上性心律失常12例,室性心律失常4例,有5例表现为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混合发作。合并心功能不全6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高龄食管癌患者心脏功能储备差,术后易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心脏并发症。但充分术前准备,围手术期适当的处理仍能使高龄食管癌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关键词 食管癌;围手术期处理;手术 ;老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心率失常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7年1月441例肺癌手术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高龄(>70岁)、长期吸烟、术前心电图不正常、全肺切除是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心律失常的高危肺癌患者术前着重改善心肺功能、戒烟,术后加强心电监护、充足氧供、减轻疼痛和有效排痰。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分析63例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转移淋巴结分布,对手术加放、化疗与单纯手术治疗者,及术前淋巴结转移阳性与阴性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时间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于2R区、7区及2L区。手术加放、化疗与单纯手术治疗及术前有否淋巴结转移,其术后淋巴结转移时间有明显差异。结论: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受多种因素影响,若能合理的结合放、化疗,可延长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时间,提高生存率。CT是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适合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皮肤护理措施,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方法以2005年1月~6月58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皮肤护理;2006年1月~6月相同条件的70例患者为实验组,手术晨骶尾部贴透明贴,手术后卧电动防压疮气垫床。结果实验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士要全面评估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术晨起使用透明贴,术后使用电动防压疮气垫床可起到良好的预防压疮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DSE)在预测非心脏开胸手术患者心脏风险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从肺、食道肿瘤患者中选择具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或有心肌缺血表现者共33例,于开胸手术前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DsE)检查,DSW阳性者再行冠脉造影,开胸手术中及术后早期均予心电监护等,并详细记录术后经过及各种并发症。结果 32例顺利完成了DSE试验,检查过程中除一过性的早搏等心律失常外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0例结果为阴性,2例结果阳性,均系高龄女性(65岁及70岁)食管癌患者。随后的冠脉造影显示与DSE结果相对应的冠脉狭窄病变。29例患者接受了开胸手术,术后出现各种心律失常者8例、但均非在DSE 试验中出现房、室性早搏者。术中及术后无心肌缺血及其他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无手术死亡发生。4例未行开胸手术,2例系DSE阳性者自动放弃手术改行放疗,2例为阴性者因肺功能极差不具备手术条件。结论 DSE能准确评估非心脏胸部手术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对食道等具有高风险术式的高龄患者尤应加强术前心脏的评估,但对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娟  何慧  刘颖 《现代护理》2007,13(31):2990-2991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48h之内)输入不同成份的肠外营养液对机体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患者90例,分为2组,每组45例,A组术后20h左右输入A种肠外高营养液(糖、电解质、氨基酸、脂肪乳等)、B组术后20h左右输入不含氨基酸、脂肪乳的B种肠外营养液(糖、电解质、维生素等)。通过观察患者各项生化指标、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做出综合评价。结果术后B组在生化指标、肠蠕动恢复时间、情绪反应、心理状态等方面均优于A组,且住院天数有所减少。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输入不含氨基酸、脂肪乳的营养液,可减少手术创伤引起的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7.
目的:着重探讨X线食管造影诊断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临床意义及发病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对157例来放射科进行过X线食管造影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食管癌患者7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其中哈萨克族68例,汉族5例;11例贲门管失弛缓症;36例食管裂孔疝;37例阴性。结论:X线食管造影发现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高发特性及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食管癌伴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4月-2006年12月收治的食管癌伴糖尿病病人25例作为观察组,于术前、术后按健康教育计划对每位病人采取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选择我院2000年10月~2003年3月收治的食管癌伴糖尿病病人25例作为对照组,采取一般的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癌伴糖尿病围手术期的病人实施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