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克隆增殖性疾病,CML发病是由于导致异常增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基因所致。近年来,CML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以选择,异基因或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CML的有效手段,能够获得长期无病生存,但复发率和死亡率都较高。近年来,采用停用免疫抑制剂、原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干扰素、第2次骨髓移植、格列卫等可以有效地治疗CML经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复发。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71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白血病患者,采用单因素、COX多因素回归法分析71例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诱导疗程数、初诊白细胞计数、巨细胞病毒感染、移植物来源、供受者HLA配型、急性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71例患者中14例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初诊白细胞计数、诱导疗程数、移植物来源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史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诱导疗程数多、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诱导疗程数多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1病例介绍 患者,男,36岁,于2002年12月因"不明原因消瘦,脾大"在外院诊断为CML慢性期,服用"羟基脲"治疗,脾脏回缩到左肋下不能触及,外周血WBC在正常范围.治疗半年后,渐出现脾脏增大到左肋下4 em,WBC升高至20×109/L,幼稚细胞比例增多,骨髓检查发现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原粒、早幼粒细胞占50%,提示CML急粒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髓外复发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分析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及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行allo-HSCT后髓外复发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并结合文献分析白血病allo-HSCT后髓外复发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及临床转归。结果 白血病allo-HSCT后髓外复发部位不一,髓外复发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发生骨髓复发,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白血病/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程度、白血病分型、移植时疾病状态、移植前髓外浸润、细胞遗传学的改变、白血病细胞的抗原表达等因素与移植后髓外复发有一定关系。对于白血病移植后髓外复发的治疗目前主张联合治疗,但疗效欠佳。结论 急性白血病allo-HSCT后髓外复发的发生率虽低,但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联合治疗有望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近期我科用非骨髓清除性方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患者,男,48岁。主因“疲乏无力半年,腹胀1个月”于2001年4月16日入院。查体:脾肋缘下甲乙线6cm,甲丙线8cm,质硬,边钝,表面光滑,无压痛。血常规:WBC75×109/L,Hb101g/L,PLT75×109/L;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其中原粒0.01,早幼粒0.04,中幼粒0.265,晚幼粒0.25,嗜酸0.045,嗜碱0.05,巨核细胞423只;染色体核型t(9…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新方法。方法 23例白血病患者,HLA 配型全相合9例,1~3个位点不相合14例,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采用环孢素A(CsA)和霉酚酸酯(MMF)及短程甲氨蝶呤(MTX)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 1例植入失败,22例完全植入,HLA全相合受者未发生急性GVHD,13例HLA不全相合受者中Ⅱ~ 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46.2 %。20例可评估的患者中,慢性 GVHD 13例,广泛型5例,累积发生率65 %。随访6至32个月,预期一年生存率86.6 %。结论 骨髓和外周血联合移植对HLA配型全相合和部分相合患者是安全、有效的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血缘供者近期的不良事件及远期的安全性。方法185例急性白血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血缘供者,干细胞动员后,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检测供者动员时血常规及形态学分类、CD34+细胞百分比、干细胞混悬液中单个核细胞( MNC)数量及CD34+细胞计数,同时记录供者动员和采集过程中的不良事件、采集后第1、3、7天血常规变化及长期随访。结果血缘供者干细胞动员前白细胞计数为(6.16±1.58)x 109·L-1,采集时白细胞计数为(41.55±9.77)x109·L-1,是动员前6.75(4.18-10.87)倍。干细胞混悬液MNC为(247.61±105.99)x 108,CD34+细胞为(3.54±3.42)x 108。动员时血缘供者的常见不良事件有头痛、腰背困痛、四肢痛、全身痛,合计占94.6%;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静脉持续输注葡萄糖酸钙,供者口周和指尖麻木等低钙症状发生率为3.2%;所有供者的不良事件均可耐受,无一例供者因不良事件终止干细胞动员或采集。供者干细胞采集后1周血象基本恢复正常;随访11 a血缘供者健康状况良好,无与动员及采集相关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白血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血缘供者动员采集无明显的近期不良事件及远期并发症,安全性非常高,为非血缘移植供者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依据,减少恐惧感,降低反悔率。  相似文献   

9.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表型和预后异质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在接受强化化疗和/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患者中可能得到治愈.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揭示了大量分子信息,显著改善了我们对AML基础病理生理学的理解并促进了靶向疗法的发展,目前正在研究几种靶向分子改变的小分子,如FLT3抑制剂、异柠檬酸脱氢酶...  相似文献   

10.
1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and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cytomegalovirus interstitial pneumonitis (CMV-IP) after 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PBSCT). Methods: 43 patients who received allo-PBSCT were allocated to either a Gancyclovir(GCV)-prophylaxis group (n=19) or a non-GCV prophylaxis group (n=24). A comparison was made of the incidence of CMV-IP in patients given or not given prophylactic gancyclovir. Results: 9 patients in non-GCV prophylaxis group developed late CMV-IP (P〈0.05). Graft-versus-host-disease (GVH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isk of CMV-IP. 5 cases of CMV-IP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GCV, but 3 cases died of CMV-IP. The most common adverse event of GCV was neutropenia, but was reversible. Conclusion: CMV infection was a major cause of interstitial pneumonitis after allo-PBSCT, which correlated strongly with the severity of GVHD. Gancyclovir was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both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CMV-I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供者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单采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物中的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 细胞及单个核细胞(MN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22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供者用rhG-CSF 7.25~10 μg·kg-1·d-1进行动员,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对外周血及PBSC收集物中的MNC和不成熟粒细胞及CD+34 细胞进行检测,并计算出输给患者的MNC、不成熟粒细胞及CD+34 细胞数。结果 动员后白细胞计数及不成熟粒细胞比值逐渐升高,至第5天达高峰;外周血MNC中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 细胞同步增加有较好的相关性;采集后的PBSC移植物输给患者后,均全部植活并恢复造血功能,为染色体核型或血型及HLA转为供者型所证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h1染色体转阴。结论 rhG-CSF 7.25~10 μg·kg-1·d-1分两次皮下注射能有效动员PBSC;allo-PBSCT供者经rhG-CSF动员后,外周血MNC中不成熟粒细胞与CD+34细胞数同步增加有较好的相关性,不成熟粒细胞的数量可间接反映干/祖细胞的数量,故MNC与不成熟粒细胞数结合可作为allo-PBSCT的剂量阈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对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白血病复发的预防作用,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例白血病患者在单倍型HSCT后进行预防性DLI,观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及长期生存情况。结果 随访25(4~60)个月,20例患者中有11例长期生存,生存率为55 %;9例复发死亡;19例患者在接受DLI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GVHD(aGVHD),其中Ⅲ度以上4例,累积发生率22.9 %。结论 DLI可预防单倍型HSCT后白血病复发,效果显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血液肿瘤复发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主要死亡原因之一,allo-HSCT后复发的预测、防治等问题的解决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文章结合第60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的代表性报道,总结了allo-HSCT后的复发预测、防治及预后评估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方法脐血移植治疗儿童白血病3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3例。结果6例患者完全植入,+15~+25天白细胞(WBC)>1.0×109/L,+35天~+51天血小板(Plt)>20×109/L。例1出现急性GVHDⅠ度,例5出现急性GVHDⅣ度,例6出现肝静脉闭塞综合征(VOD)、急性GVHDⅠ度、出血性膀胱炎(HC),例2移植后6个月复发,放弃治疗死亡。余5例正常生活或工作。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免疫功能重建的规律,及时指导移植后感染的防治。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3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在接受allo-PBSCT后外周血T(CD3、CD4、CD8)、B(CD19)、NK(CD56)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 allo-PBSCT后+1个月时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较正常都有显著下降(P<0.05),CD+3细胞在+3个月时开始逐渐上升,至+12个月时基本达到正常,CD+4细胞在+6个月时基本达到正常,CD+8细胞在+3个月时已达正常,CD+4/CD+8在移植后较正常均无显著下降(P>0.05),仅在+6个月时呈倒置;CD+19和CD+56细胞在移植后+1个月时仅有轻度下降,在移植+3个月时均超过正常。全相合和半相合组的T、B、NK细胞亚群在+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在移植后+3个月时,半相合组的CD+3、CD+8细胞显著高于全相合组(P<0.05),而CD+4/CD+8显著低于全相合组。在移植后+1个月时伴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组的CD+4细胞显著高于无cGVHD组(P<0.05),其他时间段两组各淋巴细胞亚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lo-PBSCT免疫重建的速度较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快,且HLA的不相容性以及cGVHD的发生均对免疫重建无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进行异基因外周血联合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BMT)后T淋巴细胞的重建情况。方法 11例采用同胞异基因HLA6/6位点相合的allo-PBSCT+BMT的CML患者,监测移植后1年内血常规中淋巴细胞的总数和比例变化,并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及CD4/CD8比值的变化。结果 allo-PBSCT+BMT后淋巴细胞重建较快,在+60天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就达到正常水平。早期T淋巴细胞以CD+8 T细胞为主导,在+60天达高峰,占淋巴细胞的(56.3±18.69)%,后逐渐降低。移植后1年CD+4 T细胞一直明显低于正常,导致CD4/CD8比值在移植后一年持续倒置,但比例逐渐向正常水平发展,到一年时CD4/CD8比值为0.79±0.38。结论 allo-PBSCT+BMT后T淋巴细胞重建及造血重建较快,同时不增加复发率和急慢性GVH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自2003年12月至2013年12月行allo-HSCT的157例A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ox回归法分析受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初诊白细胞计数、诱导疗程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移植物来源、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移植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157例患者中32例在移植后24个月内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初诊白细胞计数(P=0.023)、诱导疗程数(P=0.074)、移植物来源(P=0.044)、cGVHD(P=0.033)是allo-HSCT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示:诱导疗程数(P=0.027)、cGVHD(P=0.011)是allo-HSCT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诱导疗程数多、未发生cGVHD是allo-HSCT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HLA不相合与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出血性膀胱炎(HC)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8年3月至2008年3月间在该院接受HLA不相合与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120例患者发生HC的情况进行回顾对比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23例发生了HC,所有HC均为迟发性,Ⅰ度8例,Ⅱ度10例,Ⅲ度4例,Ⅳ度1例,中位起病时间为移植后27(21~45)d,中位持续时间为16(7~70)d。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25岁、预处理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HLA不相合移植为HC发病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HLA不相合移植(RR=8.266,95 % CI=2.16~37.79,P=0.001)为H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HC是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HLA不相合移植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LI)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异基因移植后复发的Ph+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5例Ph+白血病患者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MRD),在复发早期进行DLI联合伊马替尼治疗。伊马替尼初始剂量300~400 mg/d,DLI采用递增剂量方案,首次剂量为0.5×106/kg ~ 5×106/kg,间隔时间为1 ~ 4周。观察治疗反应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5例患者中有2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发生分子学反应,其中1例达分子学缓解;而2例高危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患者及1例早期血液学复发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第二次慢性期(CML-CP2)患者治疗无反应。复发后随访40 d~14个月,5例应用伊马替尼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DLI后1例发生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2例发生Ⅰ~Ⅱ度aGVHD,1例发生肺部感染。结论 伊马替尼联合DLI可有效治疗移植后复发的CML慢性期患者,副作用可耐受,但对复发的Ph+ ALL及CML急变期患者疗效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