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厚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择62例ACS住院患者(ACS组)和健康人60例(对照组),进行hsCRP以及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IMT厚度。结果:ACS组hsCRP、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hsCRP与IMT厚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72、0.701,P均<0.05)。结论:ACS患者与hsCRP、IMT厚度关系密切,前者可作为ACS危险的预测因子,通过促进炎症反应导致ACS的发生、发展;IMT厚度可以反映ACS的斑块不稳定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颈动脉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55例T2DM患者及35例正常对照人群应用免疫比浊终点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IMT,并测定各临床、生化参数.结果 (1)T2DM组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2.85±3.03)(0.85±0.80)mg/L,P<0.01];(2)T2DM组IMT为(0.96±0.38)mm,对照组IMT为(0.65±0.14)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是T2DM患者IMT增厚的危险因素(P<0.05,OR=1.244,95%CI为1.017~1.522).结论 hs-CRP与T2DM患者颈动脉IMT增厚有关.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60例T2DM患者及58例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CRP与IMT,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组CRP及IMT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T2DM组IMT增厚者CRP高于无IMT增厚者(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RP与IMT呈正相关(r=0.439,P〈0.05)。结论检测CRP与IMT对及早发现DM大血管病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疑难病杂志》2019,(1)
目的分析心率血压乘积(R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0—2011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医院对开滦集团职工进行健康查体数据5 187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依据体检时RPP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RPP<7 700,7 700≤RPP<8 961,8 961≤RPP<10 400,RPP≥10400等4组,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R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1)5 187例研究对象中男3 121例,女2 066例,年龄40~94岁;(2)随着RPP的增加CIMT逐渐增厚,4组CIMT的厚度分别为(0.80±0. 17)mm、(0.83±0. 19)mm、(0.86±0.19) mm、(0.89±0.20)mm;(3)将CIMT作为因变量,RPP作为自变量,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显示:通过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结果发现RPP与CIMT呈正相关,随着RPP的增高,CIMT逐渐增厚。结论 R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血清C反应蛋白( CRP )的改变,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患者血管病变的发生。方法:测定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MHD组)100例,与正常对照者( NC组)92例的IMT及血清CRP。结果:MHD组和NC组IMT分别为(1.15±0.18)mm和(0.74±0.21)mm;血清CRP分别为(18.70±9.32)mg/L和(0.75±0.31)mg/L。维持性血液透析组血清CRP及IMT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表明IMT与CRP 呈正相关。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IMT较对照组为厚,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CRP加重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缩短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62例,测定CRP与IMT。结果:IMT增厚者CRP明显增加(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CRP与IMT正相关,降低CRP的浓度,可能会延缓动脉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将10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IMT正常组(n=49)和IMT异常组(n=53),测定患者IMT和血压变异性,之后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者IMT除与年龄、病程、BMI、TC、TG、HDL-C等指标相关外,24hSBPSD、24hSBPCV、dSB-PSD、dSBPCV、nSBPSD、nSBPCV为IM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在控制血压,干预BMI、TC、TG、HDL-C传统危险因素同时,应重视降低其血压变异性,从而降低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患者血清尿酸(U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一定时间内就诊的患者156例,检测血清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应用血管外超声检测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依据超声检测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特点分成3组。比较3组之间血清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差异性以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结果各组患者的空腹血糖、血脂、血肌酐、尿素氮等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别具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并且血清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程度呈正比关系。结论血清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判断与防治AS发生和发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 C)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其分为IMT正常组(n=38)、IMT增厚组(n=43)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n=45),检测3组患者血清Hcy、hs-CRP、Cys 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尿酸水平,并分析其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IMT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患者Hcy、hsCRP、Cys C、TC、LDL-C、肌酐、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患者Hcy、hs-CRP、Cys C、TC、LDL-C、肌酐、尿酸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P<0.05);3组患者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T与血清Hcy、hs-CRP、Cys C、TC、L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83、0.810、0.792、0.342、0.549,P<0.05),与HDL-C、肌酐、尿酸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125、0.213、0.19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hs-CRP、Cys C是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Hcy、hs-CRP、Cys C水平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关系密切,可作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程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改变,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糖尿病患者亚临床期血管病变。方法: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DM组)90例与正常对照者(NC组)120例的IMT及血清超敏CRP。结果:DM组和NC组IMT分别为(0.98±0.19)mm和(0.72±0.14)mm;血清超敏CRP分别为(2.81±0.78)mg/L和(0.73±0.32)mg/L。2型糖尿病组IMT及血清超敏CRP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与CRP的相关分析表明IMT与CRP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IMT较对照组为厚,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CRP可促进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不同组合成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及其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方法115例MS患者,按组成成份不同分为MS合并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组(40例)、MS合并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组(41例)和MS非糖尿病组(34例).同期检测3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用B超高频探头测量颈动脉IMT.结果MS各亚组颈动脉IMT高于对照组(P〈0.05),MS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增多,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IMT与年龄和糖尿病病程、FPG、2hPG、SBP、TG、LDL-C呈正相关.MS组血清C-RP、血浆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S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随MS组分数量的增多,IMT、C-RP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对MS患者应常规检测颈动脉IMT. 相似文献
12.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惠(T2DM)者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4例老年T2DM患者,其中IMT增厚组34例和IMT正常组30例,另选取30名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入选者HS-CRP水平,彩色超声多普勒测量颈动脉IMT,并对结果 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组HS-CRP和IMT分别为(4.02±0.42)mg/L、(0.87±0.15)mm,明显高于对照组(3.07±0.38)mg/L和(0.66±0.13)mm,差异有显著性(P<0.05).IMT增厚组HS-CRP为(4.16±0.33)mg/L明显高于IMT正常组(3.86±0.31)mg/L,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与IMT呈正相关(r=0.358,P<0.05).结论 血清HS-CRP增高可能是老年T2DM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检测HS-CRP与IMT对及早发现糖尿病(DM)大血管病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 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含量,探讨其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动态血压变异性( BPV)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测定IMT,按IMT厚度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IMT斑块组;并检测24 h动态血压、血Hcy、血清hsCRP。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IMT斑块组血清hsCRP、Hcy及BPV明显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cy、hsCRP、以及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病变程度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冠心病患者36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3例,不稳定心绞痛12例,稳定型心绞痛11例)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同时以健康对照组21例检测Hs-CRP,观察患者双侧的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I),斑块行成情况,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不稳定斑块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有助于检测冠心病不稳定斑块的检测,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可用于预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高血压患者血Hcy、Cystatin C与动态血压各参数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I)的相关性。方法测定单纯高血压(B)、单纯脑梗死(C)及高血压脑梗死患者(D)与正常老年人(A)血Hcy、Cystatin C、IMI及动态血压值,比较组间差异,分析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Hcy较无脑梗死者升高。高血压患者Cystatin C较血压正常者高,单纯脑梗死患者较正常老年人及高血压患者Cystatin C降低。单纯脑梗死和高血压患者IMI较正常老年人增厚,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增厚更明显。单纯脑梗死患者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分别低于和高于正常老年人;高血压脑梗死患者SBP、DBP及PP均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高血压脑梗死组Hcy和Cystatin C与SBP正相关。结论高Hcy血症及IMI增厚是脑梗死危险因素;低Cystatin C血症,低SBP,高DBP是血压正常脑梗死危险因素;高SBP、DBP及PP是高血压脑梗死危险因素,其Hcy和Cystatin C与SBP水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PV)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高血压病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08年6月~2012年6月住院的合并TIA发作的高血压病患者84例为研究组,以同期住院的非合并脑卒中的高血压病患者84例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做24h动态血压检查,计算24h平均收缩压(ASBP)、平均舒张压(ADBP)、收缩压变异性(SBPV)及舒张压变异性(DBPV),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IMT。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ASBP、A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SBPV、DBPV和IM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压变异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0):12-16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血清hs-CRP、IL-6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65例。随机分为磷酸西格列汀片组(实验组)35例和盐酸二甲双胍片组(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指导饮食及运动。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 个月均在空腹≥10 h 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测定以下指标水平:FPG、2 hPG、hs-CRP、IL-6、TC、TG、HDL-c、LDL-c、HbA1c、hs-CRP、IL-6等,并测定c-IMT。 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糖、血脂、炎症指标及c-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 FPG、2 hPG、HbA1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 FPG、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餐后2 h血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治疗后 c-IMT、hs-CRP、IL-6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IMT变化不明显(P>0.05),hs-CRP及IL-6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 c-IMT、hs-CRP、IL-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c-IMT与 hs-CRP水平及 IL-6呈正相关(r=0.6585,P=0.000;r=0.571,P=0.000)。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降糖效应明确,同时能减少c-IMT、hs-CRP、IL-6水平,降糖外的抗炎作用可能参与减少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改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最新的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对MS的诊断标准,将210例体检人群分为代谢综合征组(MS组)65例与非代谢综合征组(非MS组)145例。应用超声技术检测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性质,并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代谢综合征各项诊断标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S组颈动脉IMT值0.73±0.15mm、斑块发生率15.4%,非MS组分别为0.66±0.16mm、4.8%,两组比较,P均<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腰围、收缩压、舒张压、血糖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54、0.413、0.207、0.166,P均<0.05)。结论:代谢综合征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及早进行颈动脉的超声检查,有助于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研究不同肥胖度下高血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3~10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肥胖和/或高血压青年患者120例,按体质量指数(BMI)分为Ⅰ组25例、Ⅱ组41例、Ⅲ组44例、Ⅳ组10例,其中1级高血压44例、2级高血压52例、3级高血压24例.比较不同高血压水平及肥胖度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IMT,经Spearman秩检验分析肥胖前状态(BMI<30.0 kg/m2)及肥胖(BMI≥30.0 kg/m2)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斑块检出率、IMT均随着高血压及肥胖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且各组间斑块检出率、IMT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当BMI<30.0 kg/m2时,SBP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886,P=0.000),而DBP与IMT无相关性(r=0.319,P=0.086);当BMI≥30.0 kg/m2时,SBP和DBP与IMT均呈显著正相关(r=0.767,P=0.000;r=0.394,P=0.001).结论 高血压和肥胖均可导致IMT增加,肥胖前状态患者SBP与IMT及肥胖患者SBP和DBP与IMT均呈显著正相关,IMT可为预测青年肥胖及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