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表现,提高此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率。方法: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及增强资料。结果: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常见于中青年,多无临床症状,CT平扫为略低密度灶,增强后动脉期灶体明显强化,边界清晰,门脉期及延时期灶体呈较高密度灶或与肝脏呈等密度。结论:CT增强扫描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具有特异性,结合此特性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张裕超 《广西医学》2012,34(2):205-206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均进行多层螺旋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的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31例FNH均进行多层螺旋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等临床资料.结果 共检出33个病灶,单发病灶30例,多个病灶3例;多呈类圆形、椭圆形,少数呈分叶状;CT平扫病灶多呈稍低或等密度,中心部分瘢痕结构呈更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心瘢痕外,所有病灶均有明显的均匀强化,CT确诊28例,诊断符合率93.4%.结论 多层螺旋CT平扫后多期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影像学特点,以此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接收的24例肝脏局灶性增生患者CT与MR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结节增生均为单发病灶,其中6例患者病灶位于肝右前叶,5例患者病灶位于肝左前叶,肝又后叶12例,左内叶1例,增生病灶直径为2.0至7.1cm,平均病灶直径为(4.54±2.46)cm;其中15例患者进行CT检查,采用低密度扫描其病灶部位,发现10例患者CT影像显示增生病灶中心为星芒状低密度中央瘢痕,8例患者的影像学显示病灶中央或周围出现迂曲增粗血管,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延迟扫描时中央瘢痕出现延迟强化的现象;9例患者接受MR检查,平扫时MR的T1WI显示低信号,而T2WI显示为高信号,有6例患者影像学资料显示出中央瘢痕,延迟扫描时有2例患者中央瘢痕出现延迟强化.结论:应用CT、MR扫描,能够清晰显示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疾病的特点,临床诊断价值非常高,属于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重要检查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多发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30例肝脏多发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分析CT平扫和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 30例多发血管瘤患者平扫显示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阴影,且病灶内部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斑状或结节状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和腹部主动脉接近;门静脉期病灶强化向中心延伸;延迟期出现完全强化或部分强化,密度均高于或等于肝实质。结论肝脏多发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大部分病灶有典型影像学特征,在诊断和鉴别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脏肉芽肿的早期和晚期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肉芽肿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行上腹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肉芽肿早期病灶,平扫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灶,形态可为圆形、花瓣型、索条形,增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或明显强化,持续至门脉期、延迟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31例肝脏肉芽肿共35个病灶,其中9个为早期肉芽肿.纤维化期平扫示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灶,形态为圆形、卵原形等,增强无明显强化或边缘环状强化,31例肝脏肉芽肿共35个病灶,26个为纤维化期病灶.结论 肝脏肉芽肿的多期CT表现可以反映其所处的病理时期,可以与肝脏的其它肿物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35例(48个病灶)肝占位性病变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并与临床病理比较。结果以临床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CT平扫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准确性为60.42%,敏感性59.26%,特异性61.90%;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准确性为93.75%,敏感性92.59%,特异性95.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诊断肝癌的的准确率为92.59%高于CT平扫的59.26%(P0.05)。CT平扫显示为肝内小结节状稍低密度影,无清晰边缘;动脉期扫描病灶呈结节性、边缘性强化,部分病变轮廓清楚显示;门脉期扫描病灶强化程度减低。肝囊肿、肝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血管瘤病因例数过少,未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可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检出率,可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丰富信息。  相似文献   

7.
葛乃永 《西部医学》2014,(4):512-514,517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0例CT诊断为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有关资料,分析肝脏血管瘤CT特征和临床价值。结果 60例患者共93枚肝血管瘤病灶,其中单发病灶36例(60.0%),多发病灶24例(40.0%)。表现为平扫门、腔静脉样低密度灶,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呈边缘结节状强化,延迟扫描趋于与肝实质呈等密度。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边缘结节状强化,晚期持续等密度充填是肝脏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具有定性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HE 7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MR检查,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成像,3例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结果共检出病灶162个,最大直径3.0~150 mm,病灶分布于肝脏各段,其中75个病灶紧邻肝包膜下生长。CT平扫7例患者共162个低密度灶,其中47个出现融合。1例患者病灶内见钙化,6例见"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64个病灶呈晕征,且门脉期显示更清晰。4例患者MR检出66个病灶,T1WI均低信号,T2WI中高信号。4例均可见"包膜回缩征",增强后43个病灶呈晕征。3例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肝实质边缘斑片状染色伴周围细小血管。结论肝脏EHE表现为多发弥漫结节,多位于肝包膜下生长,结节可融合,可具有晕征及包膜回缩征,MRI对晕征的显示较CT好。  相似文献   

9.
杨昕 《河北医学》2014,(8):1351-1353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行CT与MRI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至2013年收治的FNH患者32例,对患者CT与MRI影像学检验的结果分析。结果:32例患者共发现病灶37个,为圆形或椭圆形,31个病灶边界均较为清晰。MRI增强扫描,三期信号特点与CT增强扫描三期信号特点相似,病灶ADC与正常肝脏ADC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CT与MRI平扫与增强扫描较为全面,而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征象均有特征性,MRI较为明显,两种方式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16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5例患者13例病灶为单发,2例为多发.病灶为圆形、类圆形.边界比较清楚.肝脏左叶5例,10例位于肝右叶.病灶最大径约为6 cm,最小约为1 cm,增强扫描动脉期见明显强化,强化均高于腹主动脉,静脉期病灶下降.7例中央疤痕延迟期出现强化.结论:CT平扫和增强扫描能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肝脏创伤中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就诊的肝脏创伤患者36例,在伤后30min至2d内采用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64层螺旋CT扫描仪行横断面扫描,其中22例患者做了CT增强扫描,观察平扫与增强扫描时肝脏创伤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的CT影像学表现,对比其结果。结果:36例患者经CT检查后肝实质损伤28例,肝包膜血肿5例,肝门汇管区损伤3例。22例患者经过增强扫描后,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均显示清晰,无1例漏诊。未经过增强扫描的14例患者中,有3例腹腔内积血CT平扫时未发现,漏诊率为21.4%。结论:CT增强扫描能较清晰的显示肝脏创伤的部位及损伤程度,漏诊率低,对于肝脏创伤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的CT表现并探讨C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5例甲状腺结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16例,甲状腺癌患者19例,均接受64层螺旋CT扫描,比较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的CT表现。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平扫密度均匀11例,边缘清晰7例,病灶密度均匀9例,边缘清晰6例;增强扫描密度均匀13例,边缘清晰15例,病灶密度均匀10例,边缘清晰12例;甲状腺癌:平扫密度均匀7例,边缘清晰5例,病灶密度均匀6例,边缘清晰2例;增强扫描密度均匀8例,边缘清晰10例,病灶密度均匀4例,边缘清晰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在数目、结节边缘规则与否、有无颈部肿大淋巴结、增强后边缘较平扫清晰或模糊及增强结节实性密度均匀与否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有各自的特异性CT表现,CT检查能在一定程度上准确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体会。方法收集292例患者首先进行螺旋CT平扫检查,然后再行增强扫描,再将两者进行影像学对比、分析。结果 292例患者行头部、胸部、腹部及盆腔增强扫描后,病灶不强化38例,轻度强化82例,中度强化100例,明显强化39例,病灶均匀强化82例,不均匀强化132例。结论在平扫的基础上再行增强扫描,在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数量、边缘、范围、结构特征及显示病灶与周围器官组织比邻关系等方面更加明显、更加清晰,多病灶的定位、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能提供更加科学和可靠的影像学资料,为指导临床医生对疾病诊治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CT征象,提高对CT诊断的认识.方法 对46例CT平扫和(或)双期增强扫描可见显示,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个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灶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CT表现特点. 结果 (1)46例共55个癌灶:其中38例单发癌灶,7例双侧发生,1例单侧双发.(2)38个癌灶边缘模糊,9个侵犯甲状腺被膜,2个侵犯前方肌肉.(3)16个癌灶内见钙化灶,13个有微钙化.(4)9个癌灶CT平扫未见显示.(5)增强扫描后38个癌灶明显强化,37个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18个中央见结节样强化,周围密度略低.32个病灶增强后显示病灶小于平扫.(6)21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平扫病灶边缘模糊,易侵犯甲状腺被膜,多伴有微钙化,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但低于邻近正常甲状腺组织,可能出现中央明显强化结节,增强后病灶范围多小于平扫低密度范围,且可能多发小癌灶并存,常常伴发下颈部淋巴结转移,这些特征有助于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CT及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和增强。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肝内多发或单发的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单发肿块病灶2例含斑片状钙化影;增强扫描早期多发病灶呈结节状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可见肿瘤由周边向中心递进强化。单发巨大病灶边缘强化为著,中心坏死区始终未见强化,CT随访6例病灶均不同程度缩小;6例MR平扫表现为肝内的长T1长T2占位信号,边界清晰,2例病灶周围可见增粗血管。结论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表现为多发或单发,CT特征性表现为增强后呈结节状强化,巨大单发病灶中心坏死区强化不显著,MR病灶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提示肝动脉供血;多发结节型激素治疗效果好,6个月随访提示病灶明显缩小或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诊断肝细胞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16例肝细胞腺瘤的CT平扫和增强三期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表现.结果:16例肝细胞腺瘤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如下:病变为单发肿决,大小不等,边界清晰;大部分位于肝脏右叶.平扫多为低或稍低密度,3例病灶内可见囊变及坏死灶,2例病灶内可见脂肪变...  相似文献   

17.
不同CT检查技术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薄层和小视野连续扫描、CT双窗技术、平扫和增强对照观察等方法 ,对3 5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不同类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 CT图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单纯平扫虽可绝大部分显示甲状腺内外病灶 ,但甲状腺内病灶恶性征象显示正确率较低 ;平扫与增强扫描相结合有利于提高甲状腺内病灶恶性征象显示正确率 ,并有利于显示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灶的特征性 CT征象。2单一高窗位、窄窗及低窗位、宽窗观察 ,前者腺体内病变显示率高、病灶边缘 CT征象显示较为清楚而腺外结构受侵犯及颈肿大淋巴结显示情况较差 ;后者则相反。采用双窗宽及双窗位观察 ,腺内外病变均分别获清晰显示。 3运用薄层和小视野连续扫描可明显提高图像质量及减少伪影  相似文献   

18.
李丹鸿  陈志刚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157-3158
目的:分析CT扫描对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CT对诊断肝脏转移性肿瘤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对32例肝脏转移性肿瘤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其原发灶有肺癌10例,胃癌9例,乳腺癌4例,胰腺癌3例,结肠癌2例,食管癌1例、胆总管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以及肝恶性黑色素瘤1例。全部病例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17例还于增强后1min、3min、5min做了延迟扫描。结果:CT平扫准确证实了多数病例(28/32)表现为肝内多发性病灶且大多病灶(22/28)能被清楚辨认。增强扫描后可见如下CT表现:病灶整体轻度强化;病灶边缘轻度强化;病灶基本不强化;病灶缩小乃至消失;出现平扫时未检出的病灶。延迟扫描后,未见比增强扫描时更有意义的CT表现。结论: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过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EHE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5例患者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2例行CT及MRI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结果:7例均表现为肝内多发结节,大部分位于包膜下,CT平扫病变均呈低密度,部分较大病灶中见更低密度区。MRI平扫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部分病变T1内见更低信号,T2内见更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渐进性或持续性强化,CT平扫病灶中更低密度区及MRI病灶中更长T1更长T2区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包膜皱缩征"、"棒棒糖征"、"瘤内血管征"等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论:肝EHE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性,有利于本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胡久民  张自力  邹文远 《西部医学》2012,24(1):140-141,143
目的探讨MSCT多期扫描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8例经16层螺旋CT诊断并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回顾性分析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平扫病灶呈低密度,边缘模糊。增强后边缘显示清晰,动脉期均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3例无明显强化,5例周边呈轻度强化,其中有3例病灶内呈中心小结节样强化或钟乳样强化,延迟期病灶周边仍轻度强化,且范围缩小。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可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对肝脏炎性假瘤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