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目的对心外科围术期应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治疗术后渗血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应用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治疗解放军总医院心外科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期间32例心外科手术后渗血患者,记录给药方法、剂量,观察心包纵膈引流量及凝血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平均剂量67.4μg·kg^-1(30.8~90.9μg·kg^-1),给药后28例达到止血效果,1例开胸探查,2例术后出现精神障碍,2例死亡。给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给药后凝血功能指标明显改善。结论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对改善心外科术后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血浆冷沉淀治疗多发伤和手术创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对32例多发伤和手术创伤病人早期输注血浆冷沉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ISS90评分平均为(18.21±5.63)分的多发伤以及手术创伤病人输注血浆冷沉淀共580单位(平均18.1单位);随机对12例病人在输注冷沉淀前、后行血常规、出血时间及纤维结合蛋白含量测定;并对其中6例多发伤患者在输冷沉淀前、后0.5、2、24小时测定血浆Fn水平。结果患者输注血浆冷沉淀后与输注前相比,出血时间明显缩短(P<0.01);血浆Fn水平在输注后0.5小时显著提高(P<0.05),2小时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对多发伤和手术创伤患者早期输注血浆冷沉淀可提高患者血浆Fn水平,缩短出血时间,防止凝血异常,加快创伤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0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32例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15~84岁,平均37.4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7例(56.3%),坠落/跌倒10例(28.1%),压砸/掩埋伤3例,其他2例。分析其救治方法及治疗结果。结果 32例均为多发伤。入院后按"CRASH PLAN"原则,快速做出伤情评估,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及抽血做凝血功能、配血等检测,按照损害控制复苏(DCR)原则进行复苏。术前有凝血功能障碍19例。大量输血按新鲜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各6~10U和10U冷沉淀配送22例。肝脏损伤Ⅳ级20例、Ⅴ级12例。手术包括清创性肝切除22例,改良肝周填塞13例;手术时间30~90min。本组共存活24例,死亡8例(25%),因肝脏损伤及其并发症死亡6例(18.8%,6/32)。结论Ⅳ、Ⅴ级肝脏损伤容易并发创伤性凝血病;DCR是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的救治策略;"改良肝周填塞法"和清创性肝切除是抢救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时的主要损害控制性手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冷沉淀在抢救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中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输注冷沉淀对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的作用。方法 对 8例严重损伤大量输血后有凝血异常的病人 ,行输冷沉淀前、输冷沉淀后 12~ 2 4小时和输后 3~ 5天凝血象及血浆Fn水平测定。结果8例患者输注冷沉淀后 12~ 2 4小时及输后 3~ 5天与输注前相比 ,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均明显缩短 ,纤维蛋白原 (Fbg)含量增加 ,血浆纤维结合蛋白 (Fn)水平显著提高 (P <0 .0 0 1) ,5例患者D 二聚体转为阴性。结论 对大量输血后并发凝血异常的患者及时输注冷沉淀可提高血循环中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含量 ,缩短凝血时间 ,纠正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Sonoclot凝血分析技术,对术中DIC病人进行分析和诊断。方法针对凝血功能障碍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处于高凝期的患者,立即静脉推注肝素,并持续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根据纤维蛋白凝结速率决定是否需要补充凝血因子。对于消耗低凝期患者,输入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及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改善凝血功能,维持血容量,血小板功能降低的则输入血小板,并持续监测,一直到Sonclot值恢复正常,其他各项DIC检查指标恢复正常,这一期肝素的用量应少。结果15例病人中,1例严重复合外伤病人因大面积渗血经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肠梗阻病人术中即发生全身多处血栓栓塞,术后3h死亡,其余13例3~6h凝血功能明显改善,24h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Sonoclot可以进行床边快速检测,几分钟即出结果,它的SonACT、纤维蛋白凝结速率、血小板功能等指标与DIC各期的实验室检测有良好的相关性,且可了解凝血的全过程。因此,Sonoclot凝血分析对及早和正确的诊断、处理DIC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尽管近十年来对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策略有明显的提高,但多发伤引起大出血而导致的死亡率仍高达40%[1].凝血功能紊乱是创伤失血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创伤后凝血功能紊乱与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创伤后肾功能损伤、创伤后ARDS等密切相关.创伤性凝血病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严重创伤本身引起的早期、原发性严重凝血功能障碍,1/3严重创伤患者到达急诊室时凝血功能已出现严重障碍[3],这些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无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冷沉淀是用新鲜冰冻血浆(FFP)在2~6℃条件下经离心制成的富含纤维蛋白原(Fg、FⅧ)的血浆成分,主要用于治疗血友病A。近两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广泛开展,冷沉淀及其制剂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阔,不仅用于治疗血友病,也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种手术、创伤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等出血性疾病。本文就其在非血友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输血是创伤救治中的重要措施,许多学者建议制定大量输血治疗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MTP)来指导输血及相关的治疗。本文主要讨论实施MTP的目的,能够减少血液制品输注量、提高输注效率、早期纠正创伤性凝血病和减少输血并发症等等。关于MTP的启动和终止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由各医疗单位自行制定。启动MTP还依靠主观的经验判断,也有学者提出客观的评分法,但有待进一步验证。MTP是以标准流程的形式指导大出血和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涉及浓缩红细胞(RBC)、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和冷沉淀输注以及重组Ⅶ因子(rFⅦa)的使用时机、剂量和目标等等,需要创伤外科、急诊科、血库、检验科和麻醉科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已有的大量实践证实,实施MTP可以减少血制品使用总量,提高输注效率;减轻创伤性凝血病的严重程度;降低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改善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可能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MTP的实施中也存在诊疗标准不一致、血液成份的最佳输注比例不明确、对早期死亡的大出血患者的作用不确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9.
严重创伤性失血患者死亡率很高,近年来涌现了许多旨在改善创伤后凝血功能和减少临床输血需求的新型辅助止血药物,重组活化因子Ⅶ( 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Ⅶ,rFⅦa)被批准应用于治疗血友病,现已拓展至创伤,并在救治钝挫伤、创伤伴凝血功能障碍和颅脑创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就rFⅦa治疗创伤性失血相关研究情况进行回顾,以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创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将27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12例,重伤组(ISS评分〉16分)15例;将27例多发伤患者分为非胃肠功能障碍组6例和胃肠功能障碍组21例;设正常对照组10例,正常对照组采静脉血1次,27例多发伤患者于伤后第1、3天采静脉血2次,应用动态浊度法检测血浆内毒素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轻伤与重伤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在伤后1、3天均明显升高(P〈0.01);重伤组伤后第3天血浆内毒素水平较轻伤组明显升高(P〈0.01);创伤后第3天胃肠功能障碍组与非胃肠功能障碍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差异显著,其内毒素水平与胃肠功能障碍程度相关性显著。结论 严重创伤后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其变化不仅与伤创的严重程度有关还与肠功能障碍密程度密切相关,这种动态变化可能对早期预测创伤后胃肠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纠正严重肝损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2008年7月收治的67例Ⅲ~Ⅵ级肝外伤患者,按术前、术中、术后不同比例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血浆、新鲜血小板、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配合注射立止血、纠正低体温、纠正酸碱中毒、纠正低钙血症等综合措施。结果65例围手术期凝血功能获改善,治愈61例,死亡6例。结论围手术期合理补充血液及凝血因子是提高肝损伤合并大出血救治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48h凝血功能检查,分为凝血功能障碍组(A组,68例)与非凝血功能障碍组(B组,52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休克、合并伤情况、颅内出血情况、液体复苏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障碍与休克(OR=3.073,P=0.036)、重型颅脑损伤(OR=1.794,P0.001)、液体复苏(OR=0.312,P=0.035)、多发脑挫裂伤情况(OR=2.911,P=0.040)、合并胸腹部损伤(OR=3.008,P=0.041)及酗酒史(OR=2.664,P=0.047)相关。伤后6个月随访,两组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R值A=0.613,R值B=0.464,t=2.107,P=0.046),非凝血功能障碍组优于凝血功能障碍组。结论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合并休克、胸腹部损伤及多发脑挫裂伤患者更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限制性液体复苏可能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冷沉淀改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凝血功能的效果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在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基础上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800 ml/天,连续2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冷沉淀10 U/天,连续2天。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心肌酶、肝及肾功能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冷沉淀输注后凝血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标准化凝血活酶时间比值(INR)和凝血酶原时间(APTT)显著低于输注前(P〈0.05),活动度显著高于输注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输注前后PT、PTRI、NR、APTT及活动度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输注前后肝、肾功能各指标及心肌酶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静脉输注冷沉淀可显著改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及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1in,TM)、蛋白C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早期多发伤患者64例,按严重创伤程度评分( ISS)分为重伤组(ISS≥16分)和轻伤组(ISS< 16分),比较分析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变化,同时检测血浆TM和蛋白C水平,分析与凝血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另选择3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死亡和生存患者血浆TM和蛋白C水平的变化. 结果 重伤组PT和APTT较轻伤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与血浆TM和蛋白C的水平变化均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死亡患者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生存患者,蛋白C明显低于生存患者. 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出现凝血功能异常,与血浆TM和蛋白C的活化相关,血浆TM和蛋白C水平对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犬腹部外伤合并海水浸泡后高渗及低温因素对其出凝血系统的影响,并观察在一般急救处理同时加用血浆救治的效果,为海战伤早期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24只犬作腹部开放伤动物模型后,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不用海水浸泡;普通治疗组:经海水浸泡后打捞出水,给予一般的急救处理;血浆组:经海水浸泡后打捞出水,给予一般的急救处理,同时输注血浆.记录各组生存时间、体温、平均动脉压、血浆渗透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D-二聚体、凝血因子Ⅱ等变化以及脏器病理特点.结果 海水浸泡后动物PT、KPTT明显延长,D-二聚体增加,凝血因子Ⅱ减少.动物生存时间,血浆组(45.6±12.5h)明显长于对照组(13.6±2.8h)和普通治疗组(18.6±3.2h),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致伤后12h平均动脉压,血浆组(105.33±31.81mmHg)高于对照组(49.29±31.89mmHg)和普通治疗组(73.50±27.02mmHg),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组与对照组、普通治疗组比较,凝血功能得到改善,纤溶激活减少.结论 腹部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可引起凝血系统激活,微小血栓形成,在普通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输注血浆可以改善预后,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减轻休克,是减少早期死亡的有效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在抢救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27例(DCR组),并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治疗的32例患者(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DIC发病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良好,乳酸清除时间短,凝血功能恢复快,DIC发病率及病死率显著降低,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DCR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为其他类型休克患者的复苏抢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动态观测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水平并探讨它与创伤性急性肺损伤(ALI)/ARDS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将3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分为多发伤后并发ALI/ARDS组20例(ALI/ARDS组)与多发伤后未并发ALI/ARDS组16例(非ALI/ARDS组).分别于伤后第1,3,7,14天收集外周血;同时计算PaO2/FiO2并行肺损伤评分;另12例体检健康者设为正常对照组.运用ELISA测定血浆SP-D的浓度.结果 ALI/ARDS组患者血浆SP-D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非ALI/ARDS组(P<0.01);ALI/ARDS患者重度肺损伤组血浆SP-D水平明显高于中度肺损伤组(P<0.05);SP-D水平与其相应的PaO2/FiO2呈负相关关系(rs=-0.745,P<0.01).结论 严重多发伤后血浆SP-D水平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性ALI/ARDS发生密切相关,而且与肺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浆SP-D在ALI/ARDS病程中是一种具有价值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45例),再把重伤组分为并发DIC组(12例)与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射66例多发伤患者分别于伤后1、3、7天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F1+2浓度。结果 轻伤组与重伤组血浆F1+2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IC组伤后F1+2水平逐渐降低,DIC组伤后F1+2水平持续升高,DIC组F1+2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结论 创伤后急性期F1+2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F1+2水平变化对预测创伤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紧急大量输血程序(MTP)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本院制定的紧急大量输血程序,对有完整大量输血记录的7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动态监测大量输血程序前、MTP后1h、24h和7d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计数(PLT);统计MTP前后血液制品的使用情况。结果死亡9例,死亡率11.8%,死亡原因主要为无法控制的出血;21例(27.6%)患者MTP前PT和APTT均大于正常的1.5倍,凝血功能指标PT和APTT以及血常规指标Hb和PLT的变化与MTP前和MTP后1h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MTP后1h和24h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MTP后7d和MTP后24h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MTP终止后,46例(86.7%)患者继续输注血制品,平均输注浓缩红细胞(PRBC)3.6U,新鲜冰冻血浆(FFP)5.5U。结论紧急大量输血程序能够早期改善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术后患者的输血量,提高创伤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多发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12月应用损害控制外科技术治疗严重多发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48例(平均ISS>27分)的并发症、死亡率、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8例中36例创伤性休克得到纠正,6例因失血性休克死于入院后2h内,3例因严重颅脑损伤死于入院后5~11h,2例因ARDS死于术后2h,1例于伤后6d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1例肢体功能恢复满意,2例行截肢术,3例轻度跛行,行走时疼痛。结论损害控制外科技术有助于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救治,对临床救治严重创伤患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