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在世界范围内仍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出血是创伤致死的首要原因.创伤后早期(24 h内)死亡的患者中,30%~40%死于难以控制的出血[1-2].外科止血、液体复苏及输血是创伤患者的主要救治措施,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比较系统化的专门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输血指南.笔者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有关各种严重创伤患者输血实践,参考《临床输血进展》、《输血治疗学》[3-4],结合2010年欧洲《严重创伤出血处理指南》(新版)、美国血库协会(AABB)《临床输血规范与实践》(第三版)、美国红十字会《输血实践指南》(第二版)、英国皇家血液中心《临床输血手册》(第四版)[5-8],以及中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版)和卫生部令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本指南.希望为广大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大量失血后的紧急处理及复苏早期的输血治疗提供指导意见,以科学合理用血、规避风险、优化输血治疗、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年创伤将成为引起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在创伤患者中,早期死亡患者中绝大部分与创伤部位出血以及获得性凝血病即创伤诱导出血(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有关[2].大量输血协议[3](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s,MTP)是指24 h内输血量≥患者循环血容量或输注的浓缩红细胞(packed red blood cell,PRBC)>10 U,或指在1h内输入的PRBC >4 U.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的早期急诊流程. 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1年5月收治113例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其中2007年1月- 2008年5月(建立创伤团队前)收治组26例,2008年6月- 2011年5月(建立创伤团队后)收治组87例,比较建立创伤团队前、后不同阶段患者的急诊死亡率,并分析年龄、性别、ISS评分、骨折类型、受伤机制、转运时间、合并伤数量、初始血压、初始血红蛋白和输血量与死亡的关系. 结果 建立创伤团队后患者的死亡率为23%,显著低于以前阶段死亡率46%,且死亡率与ISS评分和有两个部位以上合并伤呈显著相关性,而与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受伤机制、转运时间、初始血压和初始血红蛋白以及输血量无关.结论 采用基于创伤团队的规范化流程可以有效处理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的患者,并可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尽管近十年来对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策略有明显的提高,但多发伤引起大出血而导致的死亡率仍高达40%[1].凝血功能紊乱是创伤失血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创伤后凝血功能紊乱与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创伤后肾功能损伤、创伤后ARDS等密切相关.创伤性凝血病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严重创伤本身引起的早期、原发性严重凝血功能障碍,1/3严重创伤患者到达急诊室时凝血功能已出现严重障碍[3],这些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无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创伤输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创伤大多数伤情严重,失血量大。早期输血是救治危重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失血性休克患者,尽快输血,改善组织微循环,可取得理想的救治效果。Schulman等报告美国每年创伤患者的数量庞大,仅1996年就有173900人死于创伤,2782400人因创伤而入院接受治疗,他们当中15%入院时即处于休克状态,为挽救其生命就需要输血。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创伤患者逐年增多,输血在创伤救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内有关创伤输血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笔者对创伤患者输血相关的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阳  王于昌  彭海文  董希杰  刘国栋  王伟  闫红  杨帆  刘丁  敬慧丹  解雨  汤曼力  陈娴  高伟  郭庆山  唐朝晖  唐昊  何炳灵  毛庆祥  王震  白祥军  陈大庆  陈海鸣  刀敏  都定元  冯皓宇  冯珂  高翔  何武兵  胡培阳  胡熙  黄刚  黄光斌  姜伟  金红旭  孔来法  李贺  李连欣  李湘民  李新志  李怡飞  李子龙  刘慧敏  刘长剑  马小刚  潘春球  潘晓华  彭磊  屈纪富  任前贵  桑锡光  邵标  沈印  孙明伟  汪方  汪娟  王军  王文楼  王志华  吴旭  肖仁举  谢扬  徐峰  杨新文  杨越涛  姚永坤  尹昌林  郁毅刚  张可  张兴文  章桂喜  赵刚  赵小纲  朱晓松  朱延安  朱长举  李占飞  张连阳 《中华创伤杂志》2023,(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 严重创伤患者救治受到了一定影响和冲击。2020年2月12日,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严重创伤紧急手术及感染防护专家共识》在线发布, 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早期严重创伤的紧急救治和医护人员防护提供了有力指导。根据疫情发展,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疾病名称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决定自2023年1月8日起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因此, 2020版专家共识不再适用于疫情防控新阶段的严重创伤紧急救治。为确保新阶段严重创伤救治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创伤医学分会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牵头, 制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严重创伤紧急手术及感染防护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本共识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方案为政策依据,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Delphi法专家咨询投票, 从相关定义、感染防护、紧急手术和术后管理4个方面提出16条推荐意见, 为疫情防控新阶段严重创伤救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于某些疾病,输血有着药物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输血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治疗效果,错误地输血,会给患者带来严重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1-2].为了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加强血液管理,我们对我科1981年1月-2008年1月发生的输血差错进行了分类,并对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严重创伤患者往往因严重失血,导致大量凝血因子丢失,加之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甚至消耗性凝血病.而消耗性凝血病、低体温和酸中毒是严重创伤患者的主要生命威胁,通常称作"致死三联  相似文献   

9.
创伤是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健康问题,特别是严重创伤病情危重、复杂,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能否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成为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1],在创伤救治中对患者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尤为重要.根据国际创伤救治的规范程序和大量的实践证明,X线片、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放射学检查在伤情评估、指导治疗及疗效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3].但检查中患者接受的电离辐射会增加肿瘤的发生率[4],有报道约2%的肿瘤患者是影像学检查所致[5].笔者就创伤救治中电离辐射损伤及控制措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我刊共刊登论文343篇,组织了"颅脑损伤"、"脊柱脊髓损伤"、"骨与关节损伤"、"创伤感染"等重点报道,其中专家论坛稿件25篇.基本反映了我国创伤救治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现将主要刊文内容综述如下. 1 诊治标准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学组(1∶6)整理报告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盐注射液治疗脑、脊髓损伤患者的专家共识.<专家共识>系经过2次(2009年6月上海和2009年9月重庆)专家会议讨论修订.营养支持尤其是肠内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肠内营养制剂的种类较多.  相似文献   

11.
创伤是全球40 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因,目前我国创伤救治体系尚不完善,创伤患者病死率高于发达国家,完善救治体系是降低创伤病死率的关键.为创新创伤急救服务模式,提升创伤急救能力,降低创伤患者病死率,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创建江西省创伤急救中心达成共识[1] ,2018 年6 月20 日会昌县人民医院印发了《江西省创伤急救中心指南(试行)》[2]、《江西省创伤急救中心评估细则》和《1、2、3 级创伤急救中心创伤绿色通道管理救治流程》.  相似文献   

12.
创伤是现代社会青壮年的重要致残和死亡原因,对社会劳动力和家庭稳定造成严重影响,被称为"发达社会疾病"[1].近年来,尽管复苏、创伤外科和重症监护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严重创伤的致死、致残率依然很高.研究表明,25%的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即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且死亡率比不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高4倍,创伤后急性凝血功能障碍成为创伤领域的研究热点[2].创伤后伴发的急性凝血功能障碍被称为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创伤诱导的凝血功能障碍或创伤早期凝血功能障碍等.Hess等[3]首先将其命名为创伤休克性急性凝血功能障碍(acute coagulopathy of trauma-shock,ACoTS),这一命名体现了创伤患者并发凝血功能障碍这一病理生理过程的自然进程,被广泛接受.笔者就近年来对于ACoTS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其发生机制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急诊创伤患者具有病情复杂、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创伤患者在急诊救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价值的动态数据,随着医疗单位信息化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批新技术的出现,为基于创伤数据的临床基础与应用研究提供技术支撑[1].本文回顾性分析2019 年1月—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门诊诊断包含"伤"或"骨折"等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性别、年龄、分诊科室分布、就诊人数季节性变化以及抢救间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创伤患者的救治路径分析创伤数据临床特点及数据分析的可行性,为致伤机制研究及伤情快速诊断、个性化治疗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损害控制性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作为针对严重创伤失血患者的系统救治方法贯穿于院前、急诊室、手术室和ICU,通过积极有效地阻止或(和)纠正"致死三联征"(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致力于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生理社会功能,最大程度地优化预后结局。本文就DCR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就允许性低压和大量输血方案等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血栓弹力图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出血和凝血病在严重创伤患者中常见,可以明显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尽早诊断和处理凝血病是降低创伤死亡率的关键之一[1,2].血栓弹力图( thrombelastography,TEG)能够反映全血的凝血和纤溶水平,以及所形成的血凝块的坚固性和弹力度等[3],是监测凝血/纤溶状况比较理想的方法,已广泛用于肝移植、心脏外科等大手术[4,5].笔者检测了45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第1,3,7天TEG的动态变化,观察与常规凝血指标的关系,初步探讨其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骨盆骨折多由强大暴力所致,常合并严重多发伤,伤情复杂,治疗困难,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工农业及交通业的发展,骨盆骨折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青壮年严重创伤中致残、致死的重要因素.因此,骨盆骨折目前仍是创伤骨科面临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1].尽管对骨盆骨折治疗尚有各种争议[2],但在损伤控制下,采取包括止血、及时处理多发伤等有效手段抢救生命的同时,早期对骨折进行复位与固定的基本原则已得到多数人的共识[3,4].  相似文献   

17.
陈燕  吴勤  程浪 《西南军医》2015,(1):92-93
严重创伤患者急性压疮的发生是以压力为主,创伤应激应对引起的代谢紊乱和消耗性状态综合作用的结果[1-2],是严重创伤患者常见的早期护理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3],严重创伤患者急性压疮的发生率高达9.20%~17.27%。为了有效的预防急性压疮的发生和发展,笔者从2010年2月~2013年8月对严重创伤后入我科实施手术的病例进行了急性压疮发生相关因素的动态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凝血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创伤患者容易发生凝血功能紊乱,先后提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1])、"创伤早期的凝血病"~([2])、"创伤相关的凝血病"~([3])、"创伤休克的急性凝血病"~([4])等概念来描述此现象.目前认为创伤性凝血病是发生在严重创伤早期的凝血功能障碍,对预后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尽早识别和及时处理.笔者综述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严重骨创伤患者,特别是有多处严重骨创伤的患者,病情紧急、危重、复杂,多数需要急诊手术治疗.就诊时多数为开放性骨折,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的生命[1].采用创伤评分对创伤患者进行伤情判断和分类,不仅可以使各类创伤患者伤情简明化、数字化,而且对于科学、准确地评价创伤严重程度、提高急救水平、预测患者的治疗情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笔者利用创伤数据库系统提供的数据积累平台,分析住院骨创伤患者伤情与结局特点,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以期降低骨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创伤已经成为和平时期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创伤是<45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创伤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4h内,死亡原因多为颅、胸、腹部创伤或大量出血.这个阶段的急诊救治的情况直接决定了创伤患者的救治结果,过去对严重创伤的急救采取分科会诊、分科救治模式,常因为顾此失彼、重专科轻整体、频繁会诊而耽误最佳抢救时机,最终影响救治效果.因此,建立完善的创伤救治体系,尽快对伤者实施确定性抢救是创伤救治成功的关键[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