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髓内钉与髓外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8月期间收治且获得随访的65例不稳定型(Russell-Taylor分型B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资料,男40例,女25例;年龄为32~ 87岁,平均53.4岁.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髓内钉组34例,髓外内固定组31例(其中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21例,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1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 结果 65例患者术后获12 ~ 18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髓内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7.9±19.0) min]较髓外内固定组[(79.8±22.4) min]短,术中出血量[(112.6±63.4) mL]较髓外内固定组[(178.5±97.5)mL]少,骨折愈合时间[(21.0±6.5)周]较髓外内固定组[(28.0±8.7)周]短,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83.4±8.1)分]较髓外内固定组[(79.2±7.4)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出现骨不连,均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者,改为髓内钉固定后骨折获愈合;2例患者出现畸形愈合,其中髓外内固定组1例,髓内钉组1例. 结论 髓内钉较髓外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翻修治疗. 方法 2005年6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男5例,女15例;年龄47~89岁,平均73.6岁.原始骨折按改良Evans分型:Ⅰ型7例,Ⅱ型6例,Ⅲ型2例,Ⅳ型3例,Ⅴ型2例.以个体化治疗方案,分别采用更换内固定治疗4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16例.通过患者术中、术后一般情况、肢体长度、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综合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20例患者中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经治疗痊愈,1例术后18个月死亡.术后6个月内固定患者均达到临床愈合,关节置换患者未发现骨量丢失.术后12个月患者疼痛评分平均为(4.5±2.7)分(3 ~7分),较术前[(7.7±2.1)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4,P<0.05);Harris评分平均为(84.0±14.2)分(65 ~93分),较术前[(38.0±11.7)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1,P<0.05). 结论 股骨转子问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需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更换内固定或行人工关节置换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仰卧位与侧卧位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9月采用髓内钉内固定的7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中体位不同分为两组:仰卧位组33例,男26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39.2±9.6)岁;骨折AO分型:A型15例,B型9例,C型9例.侧卧位组38例,男29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42.2±10.1)岁;骨折AO分型:A型14例,B型10例,C型14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改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病例数、近期并发症、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 结果 71例患者术后获12 ~ 26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仰卧位组患者手术时间[(139.9 ±46.8) min]和术中透视时间[(191.4±78.6)s]较侧卧位组[(75.5±18.1)min、(93.3±27.1)s]长,术中出血量[(176.5±103.0)mL]较侧卧位组[(132.5±42.7) mL]多,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组与侧卧位组患者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组3例患者术中改为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近期并发症.结论 侧卧位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无需牵引床,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及接受X线辐射量少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4.
杨显泉  宋光虎  王华东 《骨科》2012,3(2):97-99
目的 观察不同时期经皮注射自体骨髓对尺骨干骨折愈合的干预效果,以明确为预防骨折不愈合而采用经皮注射自体骨髓的时机选择.方法 对200例尺骨干骨折患者行钢板内固定术,随机分组,4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A、B、C和D组),各40例,分别于术后0.5、1.0、2.0和3.0个月时开始在骨折端经皮注射自体骨髓,观察自体骨髓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结果 经过统计学分析,术后6个月时A、B两组骨折愈合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高于其他各组(P<0.05);C组、D组及对照组术后6个月时骨折愈合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临床上,对于骨折不愈合率较高的部位,为预防骨折不愈合,术后可尽早进行经皮注射自体骨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间接固定骨折块治疗Mallet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206例Mallet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克氏针间接固定骨折块治疗,108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9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术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裂甲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外观畸形发生率、关节活动度和Crawford法评分优良率.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获得平均22个月和20个月的随访.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5.2±0.9)周比(4.4±0.7)周]、外观畸形发生率更低[6.1% (6/98)比0.9%(1/108)]、关节活动度更大(9.3°±1.7°比6.2°±1.2°)、Crawford法评分优良率更高[79.6% (78/98)比88.9% (96/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针道感染、克氏针松动、甲床坏死. 结论 应用克氏针改良间接固定骨折块治疗Mallet骨折不损伤关节软骨,不直接固定骨折块,避免了骨块碎裂,是治疗Mallet骨折简便易行、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有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并获随访的98例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其中有限切开复位组(行内侧或外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78例,男5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75.9个月 闭合复位组(行闭合复位内固定)20例,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70.7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和1年时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有限切开复位组手术时间[(52.2±7.0) min]较闭合复位组[(72.8±13.7) min]短;术中透视次数[(3.3±1.0)次]少于闭合复位组[(9.9±1.9)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12~ 24个月(平均16.3个月)随访,均在术后4周获骨折临床愈合,术后2个月获骨性愈合.按照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术后3个月有限切开复位组优良率[24.4%(19/78)]与闭合复位组[30% (6/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有限切开复位组优良率[100% (78/78)]与闭合复位组[95% (19/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骨折延迟愈合、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和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无一例需再次行髁上截骨术.结论 有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骨折愈合时间相同,而无法闭合复位的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可通过有限切开复位获得满意复位,且后者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1年患者肘关节功能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无牵引床下仰卧位与侧卧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7月至2010年9月在无牵引床下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体位不同分为两组:仰卧位组38例,男1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73.4±7.2)岁.侧卧位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71.8±6.6)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 68例患者术后获10 ~ 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仰卧位组患者手术时间[(69.6±7.1) min]较侧卧位组[(47.2±6.0) min]长,术中出血量[(261.6±43.3) mL]较侧卧位组[(182.7 ±47.8) mL]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仰卧位组优24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2.1%;侧卧位组优22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内固定失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结论 在无牵引床的情况下,采用侧卧位行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仰卧位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采用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采用PRP配合治疗分为两组(n=80):PRP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为(52.3±7.6)岁;骨折Garden分型:Ⅰ型1例,Ⅱ型5例,Ⅲ型57例,Ⅳ型17例;采用中空螺钉内固定联合PRP治疗。对照组男41例,女39例;年龄为(50.6±7.3)岁;骨折Garden分型:Ⅰ型2例,Ⅱ型7例,Ⅲ型51例,Ⅳ型20例;采用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骨不连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60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随访。PRP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4.3±1.0)个月]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7.3±1.3)个月],术后骨不连发生率[0%(0/80)]、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3.8%(3/8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7.5%(6/80)、15.0%(12/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组患者术后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8.7±5.3)、(94.2±4.8)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1.4±4.6)、(84.2±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中空螺钉内固定相比,PRP联合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能明显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提高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11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外固定组(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55例)和内固定组(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5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 110例患者术后获6~34个月(平均15.8个月)随访.外固定组患者术中出血量[(57.98±8.65)mL]少于内固定组[(74.98±10.34) mL],手术时间[(15.76±2.76) min]、住院时间[(6.97±1.95)d]和骨折愈合时间[(27.96±2.73)周]均短于内固定组[(65.04±13.94) min、(11.86±3.72)d、(34.28±4.72)周],以上项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akim等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评价标准评定疗效: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92.7% (51/55)、89.1% (49/5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1% (5/55)、7.3% (4/55),以上项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较小,更有利于术后恢复,而内固定治疗则更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C3.1型骨折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40例桡骨远端C3.1型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23例;年龄47~65岁(平均58.2岁).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掌侧入路组(25例,单纯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11例,掌侧入路加背侧辅助切口克氏针、螺钉内固定14例)和背侧入路组(15例,均采用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茎突高度,以及术后6、24个月腕关节活动度.结果 4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年(2.0~2.5年)随访.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8.1±2.2)、(8.3±1.7)周]、术后12个月掌倾角(9.3°±2.1°、9.5°±1.7°)、尺偏角(20.0°±2.7°、18.7°±2.5°)、桡骨茎突高度[(8.6±2.9)、(7.9±2.3) 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背侧入路组腕关节掌屈(58.3°±1.7°)、背伸(55.0°±1.6°)活动度较掌侧入路组(67.5°±2.0°、59.2°±1.9°)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旋前、旋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24个月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入路组1例术后1个月出现骨折复位丢失,3例于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物. 结论 与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相比,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或加背侧辅助切口)治疗桡骨远端C3.1型骨折可以更好地恢复和维持关节面骨折块的复位,术后并发症少,更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附加锁定钢板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22-12诊治的85例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观察组42例采用附加锁定钢板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对照组43例更换髓内钉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 8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观察组术后出现1例(2.4%)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对照组术后出现8例(18.6%)并发症,其中2例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2例内固定物松动(未影响骨折愈合),3例骨折不愈合(再次手术治疗),1例骨折畸形愈合。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附加锁定钢板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相较于更换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骨折愈合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正三角形与倒三角形排列方式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1年3月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89例18 ~ 55岁股骨颈骨折(经颈型及基底型,Garden Ⅱ~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按3枚空心钉排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正三角形组(n =44,侧方正三角形排列)和倒三角形组(n=45,侧方倒三角形排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患髋Harris评分等.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 ~36个月随访,正三角形组和倒三角形组随访时间平均分别为18.6、17.9个月.倒三角形组患者手术时间[(52.88±6.63) min]和术中出血量[(78.50±11.05) mL]均明显少于正三角形组[(68.13±8.88)min和(93.29±11.81)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患髋Harris评分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股骨颈骨折,与正三角形置钉术式相比,倒三角形置钉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点,但二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肱骨髓内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及经皮微创接骨板技术(MIPPO)3种方法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二部分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9例肱骨近端二部分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37例;年龄54 ~71岁,平均65 7岁.其中采用肱骨髓内钉(髓内钉组)治疗18例,ORIF(ORIF组)治疗12例,MIPPO组(MIPPO组)治疗19例.对患者术前、术中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49例患者术后均获8~36个月(平均17.8个月)随访.髓内钉组、ORIF组及MIPPO组的切口平均长度分别为(7.1±0.3)cm、(13.7±0.9)cm、(12.1±0.8)cm;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58.3±20.7)mL、(283.3±44.4)mL、(96.3±9.0)mL;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平均手术时间[(90.5±18.5) min]少于ORIF组[(111.3±16.7)min]和MIPPO组[(112.4±9.9)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相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种方法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二部分骨折均可获得较好效果,但髓内钉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优点,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倒置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28例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DHS组68例,男4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78.0±7.4)岁;采用DHS固定.LISS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79.1±7.8)岁;采用股骨远端LISS钢板倒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DH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LISS组长,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出血量较LISS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52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5±0.8)年;LISS组45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0.6)年.末次随访时DHS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82.7±10.8)分]较LISS组[(93.3±5.9)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DHS相比,股骨远端LISS钢板倒置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和接受X线辐射量更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小切口钢板全螺纹松质骨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0例SandersⅡ~Ⅳ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小切口钢板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测量手术前后跟骨X线片的B(o)hler角、Gissane角及宽度,按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术后患足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6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功能评价:优32例,良4例,可4例.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和AOFAS评分比较:术后3d、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小切口钢板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可有效恢复跟骨的B(o)hler角、Gissane角及宽度,具有微创、易于取出、并发症少的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探讨其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113例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资料,男77例,女36例;年龄11~73岁,平均40.2岁.骨折部位:股骨36例,胫骨30例,腓骨4例,肱骨15例,尺骨17例,桡骨11例.骨折不愈合按Weber-Cech分类:肥大型28例,萎缩型85例.综合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造成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所有患者最终手术方式包括:接骨板固定42例,髓内钉固定67例,外固定支架固定4例;自体髂骨植骨者80例,人工骨植骨者2例,自体髂骨及人工骨混合植骨者9例,未植骨者22例.术后1、2、3、6、12个月摄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包括:手术治疗失败77例,包括固定操作不当、不牢固53例,固定物选择不当42例,手术严重破坏骨折断端血供13例,内固定物弯曲或断裂失效8例,骨折复位不满意、断端明显存在骨缺损7例;石膏外固定失败27例;软组织严重缺损6例;过早负重2例;全身条件差1例.91例患者最终治疗后获12 ~ 36个月(平均25.2个月)随访,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13个月(平均5.3个月).无术后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无疼痛或骨折断端不稳定表现.结论 医源性因素是导致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只要充分掌握治疗骨折不愈合的原则,选用正确的内固定物结合植骨治疗,非感染性骨折不愈合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张力带固定术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1例髌骨横形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微创组(采用微创张力带固定术)和切开复位组(采用切开复位AO张力带固定术),微创组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19 ~ 43岁,平均(28.3±3.2)岁.切开复位组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21 ~44岁,平均(29.1±3.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屈膝90°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大腿周径较健侧下降值、关节活动度较健侧下降值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等. 结果 微创组术后骨折复位优良率(88.9%)高于切开复位组(79.2%),骨折愈合时间[(10.9±1.3)周]短于切开复位组[(12.5±1.5)周],术后1周、1个月屈膝90°疼痛VAS评分、术后1、3、6、12个月大腿周径较健侧下降值均低于切开复位组,术后1、3个月关节活动度较健侧下降值、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屈膝90°疼痛VAS评分、术后6、12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创张力带固定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在关节镜辅助下骨折复位更加准确、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适用于断端分离<3 cm的髌骨横形骨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手术技巧与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6例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46 7岁(19 ~63岁).骨不连类型:肥大型17例,萎缩型7例,假关节型2例.患者本次手术与上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9.3个月(9.1~9.6个月).22例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行原内固定物取出、切开复位、自体髂骨植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4例带外固定支架患者先去除外固定支架,行石膏固定1个月后再行切开复位、自体髂骨植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术后肩关节及肘关节功能评估分别采用Constant肩关节评分和Mayo肘关节评分.结果 2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5.6个月(25~33个月)随访.25例患者术后骨折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 2个月(4 ~9个月);1例因术后伤口感染致骨折不愈合,经抗感染治疗5个月后骨折获愈合.2例发生桡神经不全损伤.Constant肩关节评分平均为(79.1±0.1)分,Mayo肘关节评分平均为(85 7±0 8)分.结论 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关键是尽量彻底清理骨折断端、加压、充分有效的自体髂骨植骨.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获得较好的肩、肘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两种钢板内固定治疗长骨干骨折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动力加压钢板、有限接触锁定加压钢治疗四肢长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内固定治疗选择方面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笔者采用以上2种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共397例,比较2种内固定的术中、术后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骨折不愈合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有限接触锁定加压钢板组在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发生率和综合评分疗效明显优于动力加压钢板组,并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显差异(P>0.05).结论 有限接触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长骨干骨折治疗中疗效优于动力加压钢板.  相似文献   

20.
长骨干骨折两种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动力加压钢板、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内固定治疗选择方面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998~2000年采用以上两种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共397例,比较两种内固定的术中、术后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发生率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组在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率和综合评分疗效明显优于动力加压钢板组,相差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在四肢长骨干骨折治疗中疗效优于动力加压钢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