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南飞  何毅 《中外医疗》2009,28(23):35-35
目的探讨髓核摘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老年椎同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5月至2008年2月我科老年性椎闻盘突出患者52例的治疗方法,其中2007年5月以前35例患者行传统的髓核摘除术,我们设定为A组。2007年5月以后共17例患者我们采用髓核摘除+植骨内固定,设为B组。将A,B2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术后A组取得随访31例,B组取得随访17例,随访时间最短3月,最长36个月。按Macnab改良标准进行评定A组优良率71%,B组优良率88%。结论髓核摘除+植骨内固定对老年椎间盘突出疗效优于单纯髓核摘除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且有利于老年人早期下地活动,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杨逊 《重庆医学》2013,42(6):688-689
目的了解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脊柱的稳定性,减少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LDH患者85例,在全麻下行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常规随访。结果 85例患者切口均获Ⅰ期愈合,随访6~44个月(平均15个月),内固定稳定,其中78例影像学检查植骨已融合,7例患者植骨吸收,但无症状复发。结论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LDH可获得良好的脊柱稳定性,临床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探讨同间隙再突出的原因。方法:对32例术后同间隙复发的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同间隙复发的主要原因是髓核未摘干净,加以脊柱退变,脊柱不稳,导致残存的髓核再突出或脱出。结论:要防止腰椎间盘术后同间隙再突出,术中髓核应尽力摘净。应首选开窗手术,术中尽力保留小关节,对有脊柱不稳,小关节切除过多,全椎板切除者应脊柱内固定融合术。  相似文献   

4.
韦绍仁  李荣祝  尹东 《广西医学》2002,24(4):480-481
目的: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1990年1月-2000年12月4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术式有全板减压髓核除132例。半板减压髓核除80例,开窗髓核除106例,脊柱后镜髓核除80例,经皮髓核切除2例,术前后失稳30例接受了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这几种术式直腿抬高阳性388例转阴性,2例手术定位错误再手术,2例小关节咬除过多术后失稳,1例术后椎间盘炎,1例引流不畅血肿感染。20例仍有小腿感觉障碍,经过6个月到10年的随访,平均4.5年。结果:优良率95%。腰椎后路脊柱镜手术创伤小,术后卧床时间1-3天,有条件的就应首选,其次开窗髓核除卧床2-3周,损伤也较小仍是传统手术治疗的重要选择。结论:开窗髓核除仍是传统方法的重要选择,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微创化,质量好,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半刚性内固定融合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21例25岁以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半刚性内固定融合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前及术后随访获得的国际通行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及术后随访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按Nakai分级方法分级计算优良率。结果入组患者均获随访,术后优良率为81%,VAS评分由术前(7.0±1.0)分变为术后(2.5±0.7)分。结论半刚性内固定融合椎板间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在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着重于探讨髓核摘除单侧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2例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髓核摘除双侧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实验组采用髓核摘除单侧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融合率、MacNab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为(179.3±62.8)mL,手术时间为(1.03±0.32)h,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髓核摘除单侧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发挥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观察在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与单纯内固定的临床效果及护理观察。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脊柱骨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依照计算机表法将脊柱骨折患者分成内固定结合组(n=42)和单纯内固定组(n=42),内固定结合组脊柱骨折患者接受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单纯内固定组脊柱骨折患者接受单纯内固定治疗。通过为期一年的随访,比较观察84例脊柱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Frankel分级情况、椎管侵占率、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虽然内固定结合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单纯内固定组,但内固定结合组脊柱骨折患者的椎管侵占率、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及功能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单纯内固定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对脊柱骨折患者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有利于脊柱骨折患者创伤的愈合及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采用髓核摘除单侧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总结,探讨单侧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髓核摘除单侧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10例患者.结果 经2年随访,患者原有腰腿痛全部缓解,1月后恢复下地行走.术后6月复查腰椎动力位片:融合节段椎间隙形变角度小于5°,可见有骨痂形成,符合临床腰椎融合标准.结论 采用髓核摘除单侧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微创,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该技术适合于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9.
黄强  杨安礼 《上海医学》2008,31(5):362-363
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老年人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自脊柱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技术运用及发展以来,椎体固定及植骨融合均获得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并发症。现对我院2002年2月—2005年12月收治的146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行脊柱后路椎板减压、经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0.
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东辉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8):87-87,89
目的 分析使用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临床效果.方法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83例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器Cage加取髂骨、关节突植骨融合术.结果 83例均获随访,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年.根据Maenab评价标准:优59例,良18例,可6例,优良率为92.7%.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特别适合有椎管狭窄、腰椎不稳定以及术后复发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芮建霞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10):959-960
我院目前开展的脊柱手术有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下段胸椎骨折内固定手术、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腰椎滑脱行椎体内固定术和椎管肿瘤切除术,手术多采用胸腰椎后入路正中切口,为方便术中患者管理,临床多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体位取俯卧位。俯卧位具有手术视野暴露充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脊柱滑脱患者不同微创手术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86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脊柱滑脱患者随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采用MAST Quadrant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两组均随访6月,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VAP、ODI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P、ODI评分改善率及手术情况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MAST Quadrant通道下髓核摘除术与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疗效相当,均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脊柱滑脱,但对于病情复杂患者,建议选择MAST Quadrant通道下髓核摘除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单纯髓核摘除与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标准,比较术后疗效并分析比较末次随访时疾病复发率及再手术率。结果:1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单纯髓核摘除组总优良率为78.9%,固定融合组为83.5%,2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24.63±7.81分、23.82±6.49分,较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髓核摘除与腰椎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但对后者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4.
He HL  Wu ZH  Zhang JG  Wang YP  Zhou Y  Xu YQ  Yuan JG  Qiu GX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0):1681-1685
目的 研究X型胶原基因在椎间盘内的分布及其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 1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及中间椎椎间盘共 2 8个 ,13例已知病因的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及中间椎椎间盘共 2 6个为对照。 3例突然死亡的正常青少年椎间盘共 6个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R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研究X型胶原基因mRNA在椎间盘内不同部位的分布。终板软骨内X型胶原原位杂交图像输入图像分析系统 ,比较X型胶原mRNA含量在不同部位的分布。结果 X型胶原主要分布于肥大的软骨细胞周围 ,mRNA分布于终板软骨内肥大的软骨细胞。在少量侧凸患者髓核内也可见其少量阳性表达 ,但与病因无关。特发性侧凸组顶椎及中间椎 ,已知病因组顶椎及中间椎X型胶原mRNA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而特发性侧凸组与已知病因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X型胶原主要分布于终板软骨内肥大软骨细胞 ,髓核内部分类软骨细胞也具有分泌作用。侧凸患者X型胶原表达量显著增高主要由于长期应力引起了软骨的早期钙化。X型胶原在侧凸患者髓核内的表达可能是髓核内类软骨细胞异常应力下分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伴有腰椎节段性不稳的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手术方法及其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采用JOA评定标准,全部病人术后随访2年以上,所有手术均为同一手术者担任,对单纯的髓核摘除、髓核摘除+内固定、植骨术进行分组比比较疗效.结果 在各组病人中,神经根受压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太大差异;在解决术后腰痛的问题上,髓核摘除+内固定、植骨组较单纯的髓核摘除术治疗效果差别有统计意义,内固定植骨组治疗效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伴有腰椎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髓核摘除加内固定、植骨可有效解决患者术后腰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曾辉 《中外医疗》2014,33(1):36-3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收集76例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患者,根据腰椎突出的间盘组织压迫的程度和症状的轻重程度及椎管狭窄的程度,分别选择上下半椎板切除开窗髓核摘除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小关节融合术,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阐述本人的体会。结果上下半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30例,术后基本治愈的25例,术后仍感疼痛但明显减轻的5例,其中术后1年复发l例,其中术后1年再发疼痛的3例(复查磁共振腰椎间盘突出症没复发,但出现腰部疼痛的患者),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37例,术后基本治愈的37例,1年后取出内固定,取出内固定1年内再发疼痛的2例,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小关节融合术的9例,基本治愈9例,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术后观察2年,无再发疼痛。结论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手术方式,但应考虑椎间盘病变前后会出现腰椎不稳情况,是否解决腰椎不稳情况和椎管及神经根减压是否彻底,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下腰椎失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经椎弓根螺钉固定、髓核摘除、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的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后路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64例,并对术后临床疗效及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优40例,良18例,中6例,优良率89.2% 64例平均随访10个月,无断钉断棒现象,椎体复位无丢失,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植骨融合率第1年87.6%,第2年全部骨性融合.结论 采用后路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可使滑移椎体部分或全部复位、脊柱间融合,达到脊椎稳定及解除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脊柱内固定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hen ZQ  Yu ZS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29-1730
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脊柱内固定始于20世纪50年代,Paul Harrington为矫正脊柱侧弯和维持矫形研制了第一种后路内固定系统即Harrington系统(哈氏棒),并于1962年报道了临床应用结果。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节段性脊柱内固定”理论的产生,环行Luque内固定系统曾一度风靡全球;其后在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CD(Cotrel-Dubousset)内固定系统。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和材料科学的发展,脊柱内固定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在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肿瘤、创伤以至于脊柱感染等手术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完成脊柱的三柱固定,符合脊柱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已经成为常用的脊柱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后路椎间植骨治疗动力性不稳定的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单纯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的疗效比较。方法将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根据腰椎动力位X线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诊断明确后,本组行髓核摘除术后行后路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后进行1~7年的随访,并对其复发率及后期并发症的观察。结果本组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所有病例脊柱节段均获融合,融合率100%,平均融合时间为8(6~12)个月。术后随访1~7年,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优良率为96.9%。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还伴有腰椎不稳的患者髓核摘除加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除脊柱感染外,几乎所有脊柱疾患,包括脊柱骨折、脱位、肿瘤、结核、矫形及脊柱退行性变等,均可通过椎弓根螺钉技术恢复脊柱序列,重建脊柱稳定性,从而促进脊柱融合。我科自2008年9月-2009年10月使用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