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外瘘(intestival fistula)是指肠腔与体外存在异常通道,肠内容物经此通道流出体外,是腹部外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为手术后并发症及腹部创伤的后果,少部分是炎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肠结核等)、肿瘤、放射性损伤及先天性畸形等引起。患者常由于内稳态失衡厦严重感染、营养障碍,  相似文献   

2.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肠道连续性的中断及并发的腹腔感染,肠道的运动、消化和吸收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一旦发生,病程迁延,自愈率低,病死率高,而且治疗的费用昂贵。然而随着对肠外瘘病理生理的进一步认识,重症监护治疗技术的进步,营养支持的改进和治疗策略的改变,其疗效得到明显的改善,病死率已由过去的40%~65%降低到5.3%-21.3%。随着肠外瘘治疗理念的深入贯彻,使许多病人在基层医院得以治愈,我院自2005年3月~2006年4月收治肠外瘘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是由Croha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所组成。本病由于具有慢性、反复发作倾向,有时往往可以发生暴发性发作,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急症手术治疗。1Crohn病急症①急性右下腹痛:这种疼痛往往局限于右下腹区域,早期的临床症状很像急性阑尾炎。这种急腹症一般是在慢性Crohn病基础上的急性发作。②肠梗阻:在小肠crotw病或小肠结肠cro。病患者,肠梗阻是外科手术最常见的指征之一。梗阻以亚急性为主,急性梗阻少见。梗阻往往是继发于肠道纤维化和癫痕收缩,以及伴有急性炎症水肿、肉芽肿炎性增生,少数因肠腔狭窄而继发肠石症致梗阻。③自…  相似文献   

4.
黄权 《广西医学》2003,25(4):592-593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一种严重并发症 ,因病情复杂 ,临床处理棘手 ,治疗效果尚不令人满意。我院自 1 997年以来对 42例肠外瘘病人进行治疗 ,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32例 ,女 1 0例。年龄 9~ 65岁 ,平均 39.6岁。致瘘因素为 :术后吻合口破裂 34例 ,创伤性 3例 ,炎性肠病 2例 ,腹腔炎症 2例 ,肿瘤性 1例。肠外瘘部位为 :十二指肠残端瘘 5例 ,胃空肠吻合口瘘 3例 ,高位小肠瘘 9例 ,低位小肠瘘1 7例 ,结肠瘘 6例 ,直肠瘘 2例。1 .2 治疗方法 :全组 42例确诊后采取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措施 :瘘通畅引流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  相似文献   

5.
肠外瘘44例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肠外瘘的治愈率也逐步提高,但其死亡率仍高达10%左右。本文总结我院近10年来治疗肠外瘘44例的经验和教训,认为肠瘘治疗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进行,早期处理非常重要,抓好肠瘘的局部处理,预防和控制腹腔感染,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是非常关键的。手术时机应选择在肠瘘发生3个月后,手术方式用瘘口部肠段切除吻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外瘘的治疗方法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2005年间26例肠外瘘的治疗方法与结果。结果:26例中治愈23例,非确定性手术18例,确定性手术5例。死亡3例。结论:肠外瘘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充分引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及生长抑素的应用,69.2%能在非确定性手术治疗下治愈。确定性手术时机的选择主要决定于腹腔感染的控制与营养状态的改善,多选择于瘘发生3mon后。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我国炎症性肠病 (IBD)患者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 ,探讨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自 1984~ 2 0 0 3年期间IBD住院及部分门诊患者 15 2例 ,其中溃疡性结肠炎 (UC) 12 7例 ,克罗恩病 (CD) 2 5例 ,分别观察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眼病、肝胆疾病以及皮肤表现 ,对比UC和CD肠外表现的差异。结果 :本组 34%IBD患者有肠外表现 ,CD以口腔溃疡、骨关节病变以及肝胆表现为主 ,而UC以骨关节病变、皮肤表现为主。CD患者口腔溃疡发生率显著高于UC(P <0 .0 5 )。结论 :我国IBD患者肠外表现也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9.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低位肠外痃处理合理、及时,则恢复顺利,愈后效果好。现将我院1990年1月~2005年1月,15年间发生的15例低位肠瘘治疗惰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 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8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活动期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分别为23例和20例,其中CD9例、UC11例经药物(SASP或SASP+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达缓解期;20例对照来自于非炎症性肠病患者手术切除之正常结肠组织。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肠黏膜IL-18 mRNA表达,免疫组化方法原位检测肠黏膜组织中IL-18蛋白表达量。结果:活动期CD患者肠黏膜IL-18mRNA表达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组,活动期U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免疫组化显著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IL-18;活动期CD患者表达量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活动期UC与对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缓解期CD患者IL-18表达与活动期相比显著下降,UC患者IL-18表达下降则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L-18参与了炎症性肠病的发病过程,并与CD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肠外瘘是腹部手术后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通常在术后1-2周出现,在切口或原放置引流的部位出现肠内容物,同时伴有腹部感染症状。近年来,由于外科重症监护,营养支持,抗生素,外科手术技术等的迅速发展,肠外瘘患者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现将我院1993年3月-2002年11月收治的24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虽然现代化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 ,但肠外瘘的发病率无明显降低 ,治疗水平的提高使预后已大为改观 ,但总体上讲治疗效果仍不理想 ,死亡率在 10 %~2 0 % [1] 。我国在肠外瘘的治疗上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但在基层医院肠外瘘的发生率较高 ,治疗也不完善 ,为了提高对肠外瘘的认识 ,现对肠外瘘的发生原因及治疗作一简要综述。1 发病原因绝大部分肠外瘘的发生与手术有关 ,仅少数是由先天性畸形等原因造成的。1.1 手术 手术是造成肠外瘘的主要原因 ,黎介寿统计了 6 6 1例肠外瘘 ,有 5 0 9例是手术后并发症 ,占 770% [2 ]。肠外瘘多发生于胃肠…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国外研究显示炎症性肠病症状量表(IBDSI)可用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进行疾病活动的自我评价,但该量表目前尚未在国内得到验证。 目的 探究IBDSI评估IBD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IBD患者102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59例,克罗恩病(CD)患者43例。采用改良的Mayo评分评估UC病活动度,克罗恩疾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评估CD疾病活动度。患者入院后次日清晨填写由本院消化内科医生翻译的中文版IBDSI。IBDSI及各子量表评分与改良的Mayo评分,CDIA评分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绘制IBDSI及其各子量表评分(包括肠道症状、腹部不适、疲劳、肠道并发症、全身并发症)评估UC、CD疾病活动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结果 59例UC患者改良的Mayo评分:临床缓解1例,轻度8例,中度46例,重度4例;IBDSI评分(26.27±15.16)分。43例CD患者CDAI评分:缓解期11例,轻度8例,中度22例,重度2例;IBDSI评分(26.95±16.19)分。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UC患者IBDSI总分、肠道症状评分、腹部不适评分、疲劳评分与改良的Mayo评分呈正相关(P<0.05)。CD患者IBDSI总分、肠道症状评分、腹部不适评分、疲劳评分、全身并发症评分与CDAI评分呈正相关(P<0.05)。IBDSI及肠道症状、腹部不适、疲劳子量表评估UC疾病活动度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9、0.836、0.710、0.786(P<0.05);IBDSI及肠道症状、腹部不适、疲劳、全身并发症子量表评价CD疾病活动度的AUC分别为0.911、0.806、0.785、0.867、0.734(P<0.05)。 结论 IBDSI及各子量表评分与UC和CD的疾病活动度存在一定相关性,有助于初步判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肠外瘘27例诊治分析欧琨陈强谱王荣华杨振林(附属医院普外科滨州市,256603)关键词肠;外瘘;治疗;肠外瘘肠外瘘是腹部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其病程长,病变复杂多样,处理困难,对病人躯体和精神创伤较大。因此,对肠瘘的正确诊治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腹部手术后并发肠外瘘的发生、发展、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研究,探讨其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998年11月至2008年11月我院收治的腹部手术后并发肠外瘘2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位小肠瘘11例。其中5例早期手术2例治愈,6例保守治疗3例治愈;低位小肠瘘12例,其中4例早期手术2例治愈,8例保守治疗5例治愈。结论肠外瘘大多宜保守治疗,经过正规的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必要时配合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生长抑素等治疗。  相似文献   

17.
肠外瘘是外科手术的并发症,多发于腹部手术后.我院外科自1999年1月至2002年10月共收治肠外瘘病人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20世纪60年代肠外痿的病死率高达40%~60%。近年来肠外瘘的治疗策略与方法均有明显的改变与发展,死亡率降至10%~20%,但与现代医学中其它外科疾患相比仍属较高,为改善这一临床难题的治疗,本文简介近年来肠外瘘的治疗进展。1治疗策略的改变肠外瘘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