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 (CHD)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性卒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需紧急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型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者 )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结果 ,因此 ,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其粥样斑块破裂的机理并寻找稳定斑块的有效措施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动脉粥样硬化 (AS)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由软性富含脂质的核心及纤维帽所构成 ,不稳定斑块周围有大量巨噬细胞侵润。脂质核心富含胆固醇和胆固醇酯 ;纤维帽是由胶原纤维和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81例(骨质疏松组)和不合并骨质疏松的冠心病患者314例(对照组)分别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和骨密度检查。结果:在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中,动脉最小斑块0.8mm,最大斑块3.2mm。最多1条血管可达4个小斑块。斑块的位置多在冠状动脉起始段分叉处。骨质疏松组中,骨密度测定骨量减少4例,其余都为骨质疏松。经过观察,骨质疏松组BMI较低、IMT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血Ca、血脂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骨质疏松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患者的BMI冠状动脉IMT可作为反映老年人骨质疏松与动脉硬化关系的参考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从冠状动脉脂质斑块主要由脂质代谢紊乱所致,痰浊、瘀血互结于心络可致脂质代谢紊乱,且化痰活血法有助于消退冠状动脉脂质斑块,推测痰瘀是冠状动脉脂质斑块的主要病理基础,从而为临床防治冠心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左心室重构应用CT首过灌注成像检查,分析该检查方式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9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117例冠状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后对所有患者实施CT首过灌注成像检查,对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随后应用超声确认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左心室重构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左心室重构将患者分为左心室重构组与非左心室重构组,采用Cox回归模型对CT首过灌注成像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30~95 d,随访期间23例患者发生左心室重构;随访结束94例(81.19%)患者未出现左心室重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过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重构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患者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394、0.308、0.373,其中高血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6.8%、72.6%。左心室重构组基底部与中间部的VNC与Overlay水平均高于非左心室重构组(P...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及缺血性猝死.  相似文献   

6.
姜树民 《中医药学刊》2004,22(2):209-2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及缺血性猝死。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发生的主要机制是斑块的破裂和随之而来的血管内血栓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64排MSCT)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变化检测,探讨血脂康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稳定性疗效。方法选择78例经64排MSCT确诊有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试验组)和辛伐他汀组(对照组),两组均随访治疗1年,分别于治疗前后行64排MSCT检测患者易损斑块所在位置的冠状动脉腔径狭窄度(SE)和截面积(S)、易损斑块的最长径(L)及CT值。并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SE明显减少(P〈0.05),L显著缩短(P〈0.01),CT值显著升高(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康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作用;血脂康和辛伐他汀稳定易损斑块作用相同。  相似文献   

8.
探讨中药制剂稳斑胶囊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选择冠状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和(或)斑块形成的冠心病住院患者200例。以中药制剂稳斑胶囊治疗,4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冠状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和斑块均有消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有明显升高;血黏度检查表明全血黏度切变率、血浆黏度、压积均有明显降低;血凝检查表明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T)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Fbg-%)、D-二聚体(DDIM)均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制剂稳斑胶囊能有效调控血脂,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及减小斑块的作用,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探讨斑块稳定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取79例冠心病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9例,ACS 50例。比较SAP组和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的斑块类型,并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与ACS发病的关系。结果:79例冠心病患者共检出斑块147个,其中SAP组检出50个,ACS组检出97个。SAP组和ACS组患者的斑块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以硬斑块为主(占72.0%),ACS组以软斑块为主(占64.9%)。随访5个月,20例患者再发ACS,分析其随访之前的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ACS患者,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状动脉斑块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为软斑块。结论:64排螺旋CT可通过对不同密度斑块及相应层面对比剂CT值测量,从数值上区分硬斑块及软斑块,以判别斑块的稳定性,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李祥国 《中医杂志》2014,(19):1699-1701
介绍运用调肝通脉汤消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会。认为冠心病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肝密切相关,肝伤则木病及火,心脉筋膜失养而受损,气滞血瘀阻于脉络,厚浊水谷精微积于脉络,而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基于此认识,提出疏肝补肝即调肝治法,拟方调肝通脉汤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56层CT冠脉成像(CTA)评判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0例及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40例,分别依次完成256层CT冠脉及冠脉造影(CAG),对比分析“罪犯”血管内“罪犯”斑块处的CT值及CAG的表现。结果以临床诊断以及CAG影像表现为标准,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稳定心绞痛病人的“罪犯”血管及“罪犯”斑块,其检出率为100%,均能完成CT值的测量及CAG测量。CT测量病变狭窄程度:UAP组“罪犯”斑块处血管狭窄率为(77.17±12.86)%,SAP组“罪犯”斑块处血管狭窄率为(82.30±6.16)%。病变的狭窄程度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罪犯”病变斑块的CT值方面:UAP组“罪犯”斑块CT值为(78.70±36.79)Hu,SAP组“罪犯”宽块CT值为(180.63±86.14)Hu。UAP组“罪犯”病变斑块的CT值较低,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56层CT冠脉成像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对检出冠脉斑块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且能较准铂地对斑块密度做出定量的诊断,间接反映CHD患者病变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危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严重病变组(管腔狭窄率70%)40例以及临界病变组(管腔狭窄50%~70%)70例。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的冠脉斑块的性质、外弹力膜的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以及血管重构指数等。结果 IVUS发现临界病变组主要为脂质斑块,占65%,严重病变组脂质斑块占43%,严重病变组病灶处的血管EEMA、PA以及PB均明显大于临界病变组(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典型的高危斑块特征,IVUS能够引导冠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的重要机制,稳定易损斑块对防治ACS意义重大,中药多靶点干预的作用在稳定斑块方面已露出可喜苗头,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对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悄无声息"存在于血管中的粥样硬化斑块是人体健康的"隐蔽敌人",一个小小斑块的破裂足以在几分钟之内夺走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我们周围类似的悲剧并不鲜见,时有发生。因此,寻找斑块的"蛛丝马迹",及早防治,显得尤为重要。专家指出,可以通过一些微小的症状来初步判断体内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胸部疼痛胸部疼痛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典型症状。冠状动脉是为心脏供应血液的主要渠道,一旦出现粥样硬化斑块就会影响心肌供血。斑块形成早期体积较小,对血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在常规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64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洛伐他汀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片口服,疗程12个月。使用64排螺旋CT观察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率、冠状动脉钙化(CAC)积分及斑块数目的变化,并检测患者血脂水平及血瘀证记分的改变。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有明显的改善,治疗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率变化值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治疗组冠状动脉斑块数目及CAC积分均明显减少,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活血化瘀中药还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并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血瘀证计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血瘀证的改善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他汀药联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稳定性冠心病可达到更好地抗动脉粥样硬化(AS)及稳定斑块的作用,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病理表现特征是动脉内膜散在斑块的形成,其中脂质是粥样硬化斑块基本成分,若冠状动脉有大量粥样硬化斑块,便成为冠状动脉脂质斑块。迄今,中医界对冠状动脉脂质斑块病因病机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笔者现就此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脑心通胶囊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炎症反应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40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直径狭窄50%~70%)以心绞痛为首发症状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脑心通胶囊治疗组(脑心通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及其他对症处理,脑心通组加服脑心通胶囊,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IL-6、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监测血压,血脂,血糖以及心、肝、肾功能。结果治疗12个月后,脑心通组心绞痛发作和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作而住院例数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6.67%vs15.83%,4.17%vs10.83%,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IL-6、TNF-α、hs-CRP及MMP-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IL-6、TNF-α、hs-CRP、MMP-9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脑心通组血清IL-6、TNF-α、hs-CRP及MMP-9水平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影响患者心绞痛发作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后MMP-9水平和治疗后IL-6水平是影响心绞痛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心通胶囊可以减轻炎症反应,长期服用可减少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复发及ACS发作。治疗后MMP-9和IL-6水平是影响心绞痛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及粥样斑块检出率与冠心病发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14例具有至少一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70例)和对照组(44例),测定所有病例的双侧CIMT、颈总动脉内径和颈总动脉粥样斑块情况。结果:两组间各项冠心病危险因素均无显著差异。超声结果显示,冠心病组CIMT、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显著增高(P&lt;0.01),颈总动脉内径略增大,但差异不显著。CIMT≥0.8mm和检出粥样斑块为预测冠心病发病的独立指标(P&lt;0.01)。CIMT和粥样斑块检出率均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控制了多项影响因素后,相关性仍显著。结论:CIMT增厚、粥样斑块检出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多层冠状动脉CT成像(CCTA)斑块分析,探讨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262例连续性可疑冠心病患者的CCTA检查结果进行冠状动脉病变定量和定性分析,冠状动脉管腔>50%的狭窄病变界定为显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结果 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患者组的前降支(LAD)和左回旋支(LCX)CAP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患者组(LAD为70.8% vs 58.0%,P=0.013;LCX为42.3% vs 30.4%,P=0.021).两组右冠状动脉CAP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34.5% vs 29.8%,P=0.348).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男性、高脂血症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是非钙化CAP的主要预测因素.结论 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与CAP的严重程度和非钙化CAP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益脾肾化瘀汤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5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服辛伐他汀片,治疗组加服自拟方益脾肾化瘀汤,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证候、血脂、内皮功能指标、炎症反应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中医疗效、血脂变化、内皮功能及炎性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益脾肾化瘀汤能够有效的改善内皮功能、调节血脂、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可进一步逆转CAS,稳定CAS宽块。减少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